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SSP教学模式在中医康复学的应用 *
2024-04-07韩小钗孙年怡唐一龙刘学勇
何 宇 韩小钗 孙年怡 唐一龙 刘学勇※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辽宁 沈阳 110134;2.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3.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434)
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方法、理论及相关技术指导下,帮助患者改善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促进其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重返社会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中医康复学以整体观和辨证观为基础,强调整体协调,又注重个体偏倚。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容易固定学生的思维,降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不符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医康复人才的需求[2]。
课程思政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理念,以传授知识、提升能力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为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德培养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3]。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理念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相契合,符合中医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传统道德标准[4,5]。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s,SSP)指通过标准及系统化的培训使学生能够真实、准确地模拟出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变化等,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学生临床综合素质[6]。
1 中医康复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目前慢性病、老年病、残疾患者基数庞大,对康复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中医康复作为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统医学为理论基础,通过针灸、按摩、中药等治疗方法来促进患者身心功能恢复,效果显著、不良作用小。中医康复人才的培养对满足人们康复治疗需求、提高康复临床治疗水平、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9年首次建立中医康复科,至今共有14所中医药大学开设中医康复专业[7]。但目前中医康复还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及成熟的康复评定体系,科研能力水平偏弱,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的创新及批判性思维,不利于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标准的中医康复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学科建设的长期良性发展[7]。2020年卫健委发文,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医康复的人才建设,提高各医疗机构中医康复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加强队伍的科研创新水平建设[8]。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为中医康复人员提供了新的机遇并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要将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职业素养、临床实践能力及人文素质的高质量复合型中医康复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
2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SSP 教学模式符合中医人才培养的需求
高校教育是培养中医康复人才的重要环节。将课程思政贯穿于高校教学中,结合中医康复学自身教学特点,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与中医康复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医教协同,培养学生的大医情怀,让其更好地体会中医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医文化、树立中医文化自信[5,9]。
目前多所中医院校都在探索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意在培养医德优良、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的医学人才[4]。SSP 教学模式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诊疗过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更好地体会患者就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强医患沟通及处理临床突发应急状况的能力[10]。SSP 教学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临床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整合,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中医康复学特点,将课程思政与SSP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使临床教学工作更加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医康复的内涵,在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操作水平的同时,增强医德医风及人文关怀的培养,符合高素质、高标准的复合型中医康复人才的培养需求。李杰等[11]的研究表明,课程思政融入SSP教学模式对学生临床实习具有重要意义;以课程为载体,发掘蕴含于中医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SSP 教学模式在中医康复教学中的优势
3.1 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课程思政理念下的SSP 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通过相关情景的模拟和具体的病例,使学生将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临床操作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创新思维课程思政理念下的
SSP 教学,能调动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由以往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有效增加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加深其对基础理论知识与疾病特点的了解与掌握。遇到困难问题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推理以及团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更容易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不断地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临床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有利于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及沟通表达能力课程思政理念下的SSP教学,融入医德医风的培养。学生在角色扮演时根据具体相关临床病例,按照疾病特点,生动形象地模拟标准化病人,能够真实体会患者诊疗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及情感变化情况,共情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有利于今后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遇到问题时,学生通过团队讨论、协商解决,可以增强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团队荣誉感,有利于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刘丽婷等[12]研究表明,将课程思政与SSP 教学模式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学生教学满意度较传统教学明显提升,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3.4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课程思政理念下的SSP 教学,模拟各种符合临床工作情景的不同疾病、年龄、社会经济背景及心理状态的标准化病人,需要学生具备扎实坚固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及随机应变能力,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信心以及专业认同度,在提高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课程思政理念下的SSP 教学模式。同时由于中医康复学涉及内容广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繁杂,且教师需兼顾临床和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备课难度。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充分挖掘中医康复学中的思政元素;以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及容易忽视的问题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用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读其价值,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在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中融入思政教育,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将课程思政与SSP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挑选合适的临床病例,监督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挖掘潜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热情,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此外,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以加强对医学生价值观的引领[13]。将课程思政与SSP教学模式有机融合起来,教学的同时渗透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医德医风、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中医康复教学中应用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SSP 教学模式,符合当代中医康复学“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人才培养需要,值得在今后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