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

2024-04-07张春红陈晓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儿科学案例思政

张 莹 刘 华※ 许 华 张春红 陈晓刚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教育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健康促进者的摇篮,除了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应该重视他们的思政教育。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刻贯彻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根本路径[1]。

医学是全方位、多层次以人为本的艺术。儿科学专业尤其特殊,其研究对象是生理、心理处于不断变化、发育过程中的儿童及青少年。诊疗过程中儿童的不配合、家长的不理解,更突显出儿科医生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对儿科医学生培养阶段的思政教育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将课程思政与医学专业进行有效融合,如何引导学生客观评价中西医治疗手段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优势,如何以中医为本,中西医能力并驾齐驱,这些都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难度。

案例教学法已经普遍在不同的国家推广实施,并已在诸多学科得到应用,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3]。为实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专业知识与各种德育素材的有机融合,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并融入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观引领融入每一堂理论课、每一次技能操作课,使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成为学生强化学习理论、提高实践技能、培育创新思维和提升职业技能的主干课程。

1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思政的建设。

1.1 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教研室团队,许华名师工作室,为了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合力,主动参与相关思政课程的观摩学习,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1.2 明确课程思政培养目标为达到专业课和思政课的“润物无声”的融合目标,培养学生“大医精诚”的观念以及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教学团队围绕“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梳理和挖掘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思政元素,拟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着力在教学目标、教案设计、教学手段、课程内涵、教学评价、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编写一套契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案例库。

1.3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深入挖掘和开拓与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有紧密联系的思政要素,选取部分章节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和试讲。主讲教师课堂实施,组织团队成员进行课堂教学观摩。课后团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课程思政教学经验,进而拓展至整门课程的教学实施,形成课程思政资源库。

1.4 精心组织教学实施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探索适合于临床知识传递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培养具备扎实的医学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PBL)与翻转课堂的结合,引导医学生进行主动思考;通过数字化平台优化教学资源,使整个课程实现可视化,避免传统课堂评价机制的不足。

同时,将德育素材有机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实践,贯穿教学始终,以引导、讨论、精讲、自学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领会课程思政的深层内涵;同时进行课后教学总结与反思,建成一批优秀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制定课程思政评价方法与指标,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展示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1.5 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为了解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引入思政内容考核机制。学生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学生自评总结(20%)、小组作品展示(50%)、小组互评(20%)、考勤情况(10%)组成。通过学生自评、学习成绩、作品展示、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调查问卷等形式,评估并跟踪学生临床实习情况。其中思政考核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评价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儿科医生职业观和价值观,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

2 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过程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必修课,既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中医经典等基础知识,还要求具备扎实的西医生理病理、药理等知识,内容多、范围广、中西参杂;既是发扬中医传统文化、彰显中医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又在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等疾病的诊疗中,充分体现了中西医取长补短、相互为用的优势。现将课程中的部分思政教学案例列举如下。

2.1 案例1 儿科治疗概要

2.1.1 设计理念中医、西医在小儿疾病治疗方面各有所长,让学生全面认识到儿童患者“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病人”这一群体特点,启发学生从患者获益的角度综合性考量治疗方案,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爱儿童的医学素养。

2.1.2 案例内容和实施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生病在你的童年记忆里留有一个怎样的印象”“现在的你感冒了,你会选择怎样的治疗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第1 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苦涩的灌药或恐针的经历”。第2 个问题很多学生表示“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吃药不考虑打针”。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去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现在你是医生,也是父母,你会选择怎样的治疗方案。儿童并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有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这就要求学生根据儿童的特点把握及时、准确的治疗原则,同时注重整体治疗、合理调护;通过学习中西医各自的治疗方法,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劣势,取长补短、中西医结合,综合考量适合儿童的方案,让儿童不抗拒且愉悦地配合治疗;将以人为本、关爱儿童的医学人文素养渗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中。

2.1.3 案例反思从换位思考的案例,提出如何综合考量适合儿童的治疗方案。其优点在于可以让学生了解医疗服务过程中儿童患者的疾病痛苦,加深对关爱儿童的理解;缺点在于由于学时有限,讲述思政内容时间受限,思政元素难以讲述透彻。

2.1.4 课程效果与反馈通过儿科治疗概要的讲述,让学生学习儿科的治疗原则,治疗特点以及中医、西医治疗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去重视“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病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治疗需求。课后学生反馈,开始思考如何关爱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2.2 案例2 小儿腹泻的辨证治疗与调护

2.2.1 设计理念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泄泻儿童“既是病人,又是儿童”,引导学生与作为监护人的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教会学生如何让家属配合治疗以及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协助医生全面去评估儿童患者病情;教导学生从患者角度出发综合性考量治疗方案。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以及以人为本、救死扶伤、关爱儿童的医学素养。

2.2.2 案例内容和实施过程以一个焦急的母亲带着1岁的孩子,因“拉肚子”就诊的病例场景导入;学生扮演医生,教师扮演家长,让学生尝试与家长沟通,采集四诊资料,再进入泄泻的中医辨病辨证论治的教学。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患儿居家治疗时,医生如何简明扼要地指导家长配合治疗以及观察病情况。当场景切换为第2 天,患儿病情变化,出现重度脱水的危急情时,引导学生掌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紧急采取西医液体疗法以纠正脱水,同时根据中医理论分型论治,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患儿病情加重,是失治、误治,还是疾病的正发展过程,如何正确地把握病情、救死扶伤,增强学生作为医者的专业自信。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医患沟通中协调医生、患儿、家长三方的合作关系。

2.2.3 案例反思从角色扮演、医生辨病辨证思路的变化,提出如何在沟通中采集辨病辨证资料,正确评估病情,综合考量适合腹泻儿童的中西医治疗方案。其优点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在诊疗过程中,专业自信来源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体会到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沟通能力,以人为本,才是减少医患矛盾的重要手段。

2.2.4 课程效果与反馈通过对小儿腹泻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疾病的临床表现、中西医治疗方法、预防调护方法,同时学会了协调医生、患儿、家长三方的合作关系。课后学生反馈,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友好地进行医患沟通,让医生处方的治疗方案能很好地落实。

2.3 案例3 性早熟的中医认识

2.3.1 设计理念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讲述20 世纪80年代的上海中医大家是如何通过“审证求因”的方法进行性早熟中医辨证研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现代中医与时俱进,中西医取长补短、相互为用在疑难杂症诊疗中的优势,增强学生学习中医文化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反省,不断学习和评估,用审视的眼光处理问题,保持积极向上的行医目标。

2.3.2 案例内容和实施过程中医古籍中并无性早熟相关记载,现代中医生如何进行辨证论治?在20 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经济快速发展。结合电影《我和我的爸爸——鸭先知》的情节,让学生了解儿童不恰当进食补品后容易引起性早熟。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医科名老中医顾文华教授,在接诊过程中发现性早熟的儿童有如怕热、面部升火、盗汗、舌质红等的综合征,通过运用“审证求因”“以症推证”的思维方法,再结合中医关于天癸的描述,辨证性早熟的儿童“肝肾阴虚、相火偏旺”,并运用滋阴泻火法治疗后,性早熟儿童的中医证候改善、乳核明显消失。经过近30多年医家的探索研究,目前我国性早熟的中医诊疗指南已经形成。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看到中医与时俱进治疗现代疾病的前景,增强学生学习中医文化的自信心。在目前儿童性早熟的治疗中,中医及西医各有优势,相互为用。引导学生用以问题为基础(PBL)小组讨论的方式为一个性早熟的患儿选择中西医治疗方案,自行查阅资料,推演中医辨证过程,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行医态度。

2.3.3 案例反思故事式的案例介绍、PBL的学习方式,其优点是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医的运用,不仅仅在挖掘前人资料,也需与时俱进与现代医学接轨;要发挥中西医的优势,使其相互为用,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

2.3.4 课程效果与反馈通过案例式教学及PBL 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性早熟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了中医“以症推证”的思维方法。课后学生交流反馈,中医不仅可以古用,在现代医学背景下,还可以用出新疗效,坚定了其学好中医的信心。

2.4 其他案例本课程还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例如:在疳证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儿童喂养不当的病因——“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很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喂养观念。中医对于疳证的认识源远流长,沿用至今,其中疳证的病情分期,与现代医学的蛋白质与能量营养不良的轻中重度病情分期分别对应,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显著。增强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3 结语

医学技术的快速提升,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模式。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融贯中医、西医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相通于共同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方向,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通过课程思政案例,能够很好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向上的行医目标;通过了解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的疾病痛苦,唤起学生的同理心、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培养学生的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德医风、沟通技能、文化自信,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中西医专业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儿科学案例思政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孩子可以看电视吗?看美国儿科学会怎么说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