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9年以来北京中医药教育演变 *

2024-04-07宋梧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进修学校中医药北京

宋梧桐 赵 辉 汪 旸 王 乐※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面临的是一个疾病丛生、疫疠流行、缺医少药,以及医疗卫生条件异常落后的严峻局面,中医药在防治疾病、治疗疫病、维护人民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高度评价中医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价值,曾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1]。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壮大,中医药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日益增长[2]。中医人才的成长特别是杰出中医人才的成长,需要经历相当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同时也需要培养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3]。1949 年前,中医药教育处于濒临停办的境地。北京四大名医为北京地区的中医药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采用集体教学方式,并汲取西医院校办学经验,创立北平国医学院、华北国医学院,为1949年后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4]。

1 困难的探索期

1.11949年—1955年国家中医药政策背景1949 年后,

国家领导人对于中医在防病治病和维护人民健康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予以肯定。1950 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强调了要团结中医和西医等全部医药卫生工作人员,加大力度开展医疗卫生工作[5]。然而由于社会上歧视中医已久,观念绝非一日所能消除,党中央关于团结中西医的指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卫生部所公布的《中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考试办法》要求过于苛刻、不符合实际,考试的内容多是西医的,使得大多数中医师被淘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对中医学极其重视,对某些轻视、歧视中医的言论进行批评。1954 年10 月20 日,《人民日报》发表“贯彻对待中医的政策”。1955 年12 月,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中国医药学”遗产的历史任务,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医中药与中医临床经验,为振兴全国的中医药事业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

1.21949年—1955年北京中医药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京中医药教育以民办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为主。中医教育方面,只有陈慎吾创办的私立北平中医研究所(私立汇通中医讲习所),师承教育均为民间自发的组合,比较分散[6]。1950年—1951年,北京先后创办两所中医进修学校,中央所属的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和北京市所属的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开始大规模举办中医进修教育。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创办的进修学校之一,为全国各地后来创办的十多所中医进修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办学模式、思路和经验[7]。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举办了全国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为我国西医学习中医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带动了全国及北京市西医学中医教育的开展。此时期属于北京中医教育事业的困难探索期。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不断探索,其中“进修教育”和“西学中教育”模式正是在这一时期成为北京地区乃至全国中医药教育的主流方式。一方面有赖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2 短暂的发展期

2.1 1956 年—1965 年国家中医药政策背景经过广泛调研,卫生部重新制定了中医进修学校的办学方针,确立了以传授中医药理论和医疗技术为主的教学体制。中医进修学校旨在提高中医业务水平,课程设置以中医药为主,制定了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着手编写统一教材。自1955 年起,全国有20 所中医进修学校和143 个中医进修班,基本上改变了过去不教中医药课或很少教中医药课的现象,中医药课程占整个学时数的40%~60%[8];并研究了中医进修学校的教学方针、教材、师资、学制,以及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逐渐认识到我国古代医学遗产除了保存在历代文献上的部分,更珍贵的临床经验还保存在中医师手里[9]。为了抢救中医的学术和经验,部分地区挑选一部分具有较高医学基础和治疗经验的青年中西医生,拜老中医为师。事实证明,在中医院校教育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时期,中医师带徒的教育模式成为一种大量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方式。

2.2 1956 年—1965 年北京中医药教育1956 年,按照周恩来总理指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筹办四所中医学院,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然而,中医学院的建设在北京却遇到了困难,校舍、师资和实习基地等一时难以解决。办学条件的欠缺引起了较多的质疑,但是周恩来总理力排众议,坚持在北京市建立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1993 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支持[10]。北京等地四所中医学院的成立并正式招生,标志着中医教育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北京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从此开始。此外,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共举办的四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共培养了近300 名“西学中”人员,他们成为全国各地、各医学学科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拓者和权威人物。屠呦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曾于1959 年—1962 年在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3 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

从困难探索期中不断实践,中医药高等教育和师承教育模式正是在这一时期萌芽并开始发展,以上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了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坎坷的动荡期

3.1 1966年—1976年国家中医药政策背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党、国家和人民遭到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医药教育事业亦受到灾难性的破坏。在时代影响下,中医药教育领域舍弃中医传统理论的特色和优势,忽视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只偏重于中医治病经验和治疗方法的传授,极大地降低了中医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此时期取消培养中医初、中、高级人才的目标。人才培养不分层次、中医教学内容欠缺梯度、学制缩短、招生文化水平考核取消等一系列变革,导致高等中医教育失去了培养高级中医专业人才的性质。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医教育任务和中医教育发展规律。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解决了许多中医或西医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是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良好开端[11]。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医学、新药学由于没有形成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在教学中遇到诸多困难。中医院校被并入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教育处于从属地位,中医药专业招生人数大幅度下降。

3.2 1966 年—1976 年北京中医药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中医药教育也受到极大影响。北京中医学院从1970 年陆续开始恢复举办中医进修班。中国中医研究院从1971 年开始恢复举办各类中医进修班。从1973 年起,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和北京市中等专业学校开始恢复举办各类中医进修班,中医教育也随之逐渐恢复,并相继成立了一些中等中医药学校。1975 年,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并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医研究院还开办国际针灸班,开拓针灸的国际化教育。1973 年,北京市卫生局恢复名老中医师带徒工作。

回顾文化大革命时期,推行歧视、排斥、消灭中医的政策,残酷迫害中医药人员,拆散中医药机构,给中医教育事业造成严重损失,以致中医技术队伍产生了一个大的断裂层,出现了中医药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严重状况。这一时期成为1949年以后中医教育发展史上的坎坷动荡期,由此所形成的历史烙印,深深地影响了后期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

4 恢复发展期

4.1 1977年—2000年国家中医药政策背景1976年,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教育正确的办学方针逐步恢复和确立,中医药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80 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中医教育工作的意见》。1986年7月,为进一步加强中医工作,提高中医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中医中药防病治病的作用,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 年召开的全国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1988—2000 年中医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在新的历史时期,从中央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发展中医药教育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怀、支持和政策导向,促进了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医药教育事业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条件还是内涵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4.2 1977 年—2000 年北京中医药教育1977 年—2000年,北京中医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恢复正常运转。1978年,北京中医学院分院成立,曾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2001年并入首都医科大学),为北京培养了大量高级中医药人才。1986年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成立,主要开展中医针灸、骨伤专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该校在院校大调整中于2000年7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并。北京各普通高等中医院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断地整合和调整,到2000年底共有2所专门举办高等中医教育的普通高校,即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此外,还举办了20所民办中医教育的高校和12所中等中医教育机构[12]。

1978 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率先招收50 名中医研究生,设立首届中医研究生班,开中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先河[13]。随后,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成为国家首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北京中医药高等教育已具备了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教育形式也从1949年前以民办教育、师承家传教育为主,发展为以国家举办、院校教育为主,以民办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为辅。北京在继续举办中医进修教育、西医学习中医教育、中医师承教育的同时,又开展了中医专业证书教育,并实施了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这一时期,北京通过各层次中医教育的开展,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中医药人才的业务水平。

5 蓬勃发展期

5.1 2001 年至今国家中医药政策背景2009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14]。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5,16]。2019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17],在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意见,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在院校教育中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等;并且,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在优化人才成长途径方面,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对于师承教育,经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认可的师承教育继承人,符合条件者可按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学位。在以上重要方针政策的支持下,中医药事业得以健康发展,同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现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探索一种既有鲜明的中医特色,符合中医传承规律,又与社会需要和中医现代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未来的中医教育将更加重视围绕以中医学术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5.2 2001年至今北京中医药教育在党中央制定推行一系列有利于中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下,北京中医药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2007 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启动“薪火传承3+3工程”,选拔培养一批中医药优秀传承人才。2010年12月开始,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展西学中高级研究班培养项目,项目启动以来共培养102 名学员,其中有27 人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颁发的中医博士专业学位,为北京地区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这是首都中医药发展史上首次由政府举办的长学制、离职西学中培训。北京中医药大学不断进行中医药教育改革实践,2007年创办“中医教改实验班”,以中医名家子弟为生源基础,将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家传教育相结合,全程全员双导师制,建立互动性、开放式的教育教学体系。2011年开办九年制中医学专业(岐黄国医班),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结合,实现“5+3”一体化培养模式,引领中医药专业本硕博连读长学制培养,着眼于培养拔尖创新中医人才。

6 未来战略机遇

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2021年,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18],指出强化中医药健康产业人才支撑,加大对康复、医养结合、养生保健、中药炮制等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人才教育培养的支持力度。并且,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支持名老中医药专家开展多层次的师承,培养不同层级的中医药传承人才。在未来的10 年中,更将是全国中医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需培养大量中医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

北京得益于中国历史文化与地理区位的优势,具有历史悠久、多元化、开放包容等特点。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北京中医药教育应迎合当今社会对于中医人才的需求,以服务人民健康为目标,努力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中医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进修学校中医药北京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北京,北京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武汉市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风采
北镇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