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策略及实践

2024-04-07李红梅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7期
关键词:高阶文本文章

李红梅

(宣城市宣州区夏渡学校 安徽宣城 242000)

认知思维由理解、记忆、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级组成,其中“分析、综合、评价”为高阶思维能力。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上的认知能力,核心是创新能力。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笔者做了以下有益的尝试。

一、多角度质疑,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指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剖析、分辨、观察和研究的一种能力。阅读教学如何通过提高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呢?

(一)矛盾处质疑

“矛盾”指文本表面上存在着对立的关系,阅读教学中通过对“矛盾”进行一定的分解,使其成为相对较小的单元,加以剖析、分辨、观察和研究,找到症结所在,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评价的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我们对“借”进行分析:“借”首先要征得被借方同意,其次要按时归还。可是在了解故事梗概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文本中诸葛亮既没有征得敌方的同意,更不会按时归还,归还的唯一方式就是射在曹军的身体上。那文章为什么要用“借箭”,而不用“夺箭”或者“骗箭”呢?用“借”的好处在哪儿?显然,它是为了彰显诸葛亮的大智。如此一来,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文本细读与分析综合能力,培养高阶思维。

(二)反复处质疑

文章的“反复处”不仅能起到结构篇章、和谐音节的作用,而且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甚至文眼。对其适时地加以质疑,进行分辨,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一般有显性与隐性的两类重复。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小英雄雨来》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进行了三次表述,三次的语境不同,因此在朗读中语气与节奏也不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强调在小英雄雨来“小”的背后,有一个大写的“中国”,一方面体会反复的写作手法对突出主题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

再如针对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我们设置以下问题:

1.文字哪些语句反复了?

2.如果删掉第二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好不好?

3.为什么第一句用“一齐欢呼起来”,而第二句用“一齐欢跃起来”?(这些语句不仅能起到和谐音节的作用,而且突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主题思想。)

设置这样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让学生深入研读文章的表达方式、修辞特点及语言风格,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使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都得以提升。

(三)异常处质疑

“异常”是指不同于平常,而“异常处”往往指文本中有悖于正常的情感与内容逻辑的地方。这样的情况多出现在叙事类的作品中,如小说、记叙文、神话故事等。

神话故事的不圆满正是神话故事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质疑发现这些不合理处,从而读懂神话故事的神奇性。例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教师提出问题:宇宙混沌之初,盘古是怎么来的呢?是谁创造了盘古呢?还有那把斧头,又是怎么来的呢?若是有人放在这里的,这个人又是谁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会认识到:人创造出来的“神”拥有超自然的力量,所以神话故事本身就有着荒诞性。神话故事中自由大胆的想象,正是神话的魅力所在。由此鼓励学生,自行创编神话故事时也可大胆想象。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了解文体、读懂故事、激发兴趣,更能提高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从而达到对高阶思维的培养。

老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要尽量设计发散性问题,减少设计结论性问题。比如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个问题只训练了学生查找和复述的能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能力属于低阶思维能力。对此可以进一步提升:“你赞同文中小孩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对于太阳远近这个问题,说出你的看法。”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不仅要从文本中提取信息,还要做出分析和判断。按现在的科学解释,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这就有了第三种答案。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发开来,也给了学生一个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的机会,学生的分析、思辨、表达能力都得以提升。

二、多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多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视域下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法,它将传统单纯的传授学习,转变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多维互动:学生先进行问题的探究,形成个人的理解,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共有的知识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完成目标等,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综合能力。一般单篇的文章,目标任务相对单一,如果形成阅读习惯乃至阅读惰性,就很难对众多的文字信息进行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因此,让学生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筛选、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发现问题,实施多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部编教材在五年级和六年级分别安排了一篇非连续文本阅读,这是教材中的创新点。笔者以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通过有目的地遴选和整合材料,锻炼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一)根据任务选择材料

设置不同的任务、采取科学的方法、实施高效的策略,是小学中高学段阅读教学的需求。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一策略并能加以运用呢?

阅读之前确定阅读任务。《故宫博物院》提供了四份相关材料,任务如下:

*画一张故宫一日游的路线图。

*书写一两个景点的讲解词。

怎样根据不同任务选择阅读材料?学生浏览课文得出结论:

*计划一日游的,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

*选择讲解“太和殿”景点的,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二。

再读材料一,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找出主要建筑,如午门、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神武门等;画出表现建筑特点的关键词,如四座城门、宫城呈长方形、紫禁城中心、中轴线等。根据找到的关键词,理清这些主要建筑的方位及之间的关系,尝试画故宫方位图。

(二)根据任务整合材料

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如何和材料一整合?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材料四是故宫平面示意图,结合材料四可以修改完善自己所画故宫方位图。学生结合材料三知道了故宫的参观要求。这样整合之后,线路图已初具雏形。

对故宫建筑方位有了大体的了解,是不是就可以参观了?非也,还要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深入细致思考:如果一次参观不完,可以重点游览哪几处?怎样设计路线,既能参观想看到的景点又不需要走重复的路线?这样让学生根据需要作出取舍,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整合的能力。

(三)根据任务搜集材料

故宫是一座艺术宝库、文化殿堂,为此不能仅仅让学生将其作为一处景点来游览,还需要让学生通过信息的搜集,了解故宫的文化和价值,浸润文化,传承文化。

教师再次给出任务:选择喜欢的景点介绍给家人,你打算选择什么?从哪些方面介绍?

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归纳:宫殿布局、建筑结构、内部装饰、宫殿作用、内在文化等。课后小组内分工合作,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比如书籍、网络、采访等,并在小组内交流,再完成对材料的遴选和整合,形成观点。学生搜集的资料可以是非文字的,比如图表、视频等,再在全班展示交流。这样的学习能多角度拓宽课文内容,增加信息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情境感。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学生要一直带着任务阅读,任务要根据阅读的深入不断调整。多种样式阅读材料的归纳整合,使学生身处于一个立体的阅读情境之中,学生需要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其分析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三、多层次品读,提升评价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提出要进行“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审美鉴赏其实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鉴别、理解和评价,属于高阶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多层次品读文本,读懂言下之意和言外之情,读懂文章内涵和思维方式,进行审美鉴赏,既能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也能培养其高阶思维过程。

以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为例,笔者引领学生从以下层次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培养审美眼光。

(一)察视角

歌咏四时之美是古今中外文学家的共同爱好,描写四季风光的文章浩如烟海,在众多的文章中,为什么这样一篇短小的文章能作为典范选入教材?带着这样的疑问,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作者以春夏秋冬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作为写作视角来展开描写:春天的黎明美在色彩的变化,天空和云彩的相互映衬展现出春天的色彩之美;夏天的夜晚美在光线的变化,漆黑的暗夜中点点萤火虫唤起人们美的感受;秋天的黄昏美在情感的体验,点点归鸦和比翼齐飞的大雁引起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冬天的早晨美在心情的闲适,即使无雪无霜,只要有凛冽冬日里一盆炭火,就可以给人带来身心的温暖。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四时之景可书可写的内容太多,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表达出四季之特点?学生通过交流感受到,清少纳言用她独特的视角,抓住季节中一天的某个时段,以小见大,动静结合,写出景之美、景之趣。

(二)看选材

作者不仅用她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在选材上也透出她的清新脱俗、不同凡响。夏天的夜晚驱走了一天的炎热,是一天中最舒适的时刻,这样的夜晚肯定是美好的。描写夏天的夜晚,作者选择了三个不同场景:月夜、暗夜、雨夜。三个场景用墨不均。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把更多的笔墨放在描述“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上?这样的夜晚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毫无美感的,但作者为什么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着力描写这样的场景?学生通过品读体会,感受到暗夜里萤火虫翩翩飞舞的点点荧光以及雨夜里闪着朦胧的微光,给人一种鲜活的画面感,这样迷人的情节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浅白的文字也有了诗的意境,显露出作者的匠心。

(三)品语言

《四季之美》语言淡雅,阅读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品味遣词用字,还要引导其模仿借鉴语言的表达形式。文章篇幅短小,作者在行文中注意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读“明亮的月夜固然美”一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品味“固然”一词,你读懂了什么?月夜可书可写的内容那么多,作者写月夜为什么只写了一句?学生阅读后感悟:“固然”一词已点出“月夜”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也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

(四)悟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散文,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往往从表层思考,读出的是对自然的热爱。但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笔者读出文中作者还隐晦地表达出对世间情感的向往。在品读秋天的段落时,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作者写秋天的黄昏,描写了哪些景物、哪些场景?作者用哪些词语表达了她的感受?作者写黄昏为什么只写“归鸦”“大雁”?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表达看到美景的心情,为什么用“感动”一词?层层追问让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归鸦”“大雁”并不仅是写景,急急匆匆的归鸦如同思归的游子,也许是觅食的父母,窠里有盼归的幼儿,“归鸦”写出了对家的眷恋之情。“比翼而飞”一词多用来形容夫妻之情,而大雁又是对爱情忠贞不贰的象征,比翼而飞的大雁应是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表达。所以灵动的画面之美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有心灵的悸动,“感动”一词就恰好显现出了作者的心情。

与众不同的视角、不落窠臼的选材、清新留白的语言、细腻隐晦的情感是这篇文章鉴赏讨论的着力点。在这样品读的过程中,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得以提升,逐渐形成高阶思维。

巧用阅读策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老师设置问题和任务必须有梯度。从理解文本到分析整合、反思批判、欣赏评价,这是由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提升过程。

猜你喜欢

高阶文本文章
有限图上高阶Yamabe型方程的非平凡解
高阶各向异性Cahn-Hilliard-Navier-Stokes系统的弱解
滚动轴承寿命高阶计算与应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一类完整Coriolis力作用下的高阶非线性Schrödinger方程的推导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