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困境及进路

2024-04-06

高教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育者理论课数字化

刘 非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推进。同时,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2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主旨演讲中指出,数字技术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梯,技术的发展既对重塑教育的内涵和形态提出了迫切需求,也为教育变革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动力引擎[2]。不久后,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3年工作要点中就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探索建立高校“思政指数”。由此可见,以数字化转型助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大势所趋,又是实现数字育人的关键一步。

一、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

当前,“数字+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样态。加快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仅能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活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同时也为教育者掌握教育对象的需求和思想状况、挖掘教育教学内容、塑造教育方法新样态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活动需求

教育者与受教育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最显性的特征,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但也存在形式单一、活动乏味、育人成效不够理想等问题。数字技术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可以实现对信息进行即时采集、整理、加工和再次呈现,能够更好地满足高校教育主体的需求。

从教育者的维度来看,数字技术可以在筛选海量信息、分析数据走向、优化资源供给、透视高校学生思想变化的基础上,快速构建起适配度较高的双向交流互动模式,实现教学、评价、管理和服务的协同一体化。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工具,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价值倾向等进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资源整合、智能算法推荐建立相关数据模型,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育者依靠主观经验甄别、抽样调查等方法不能分析海量行为数据的问题[3],同时也可以助力高校教育者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教学内容,提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应对举措,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向精准化、丰富化和科学化发展。

从受教育者的维度来看,数字技术具有互联互通、即时高效、动态共享等特征,与新时代高校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探寻新鲜事物的心理高度匹配,能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产生永不满足和持之以恒的上进心。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和靶向教育,助推教育模式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从传统说教向全身心体验转变。受教育者既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定制网络课程、查找学习资源、进行社区讨论,也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弹幕、转发等方式表达情感、发表意见,这种数字化的学习场景和学习方式,切实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受教育者还可以借助数字媒介生产并传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信息,实现由外在建构向自我建构转变,进而生发接受、内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愿望[4]。

(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教学任务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有序展开的,最大的优势就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极具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与处理技术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相比,其教学内容呈现的现代感、立体感和亲和力还不尽如人意,教学实效也因此受到影响。

通过个性化的信息配置、标签化的信息处理、多元化的信息呈现与精准化的信息投放,数字媒介融合各类新信息技术、新表现形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产生关联[5]。千兆光网、5G网络的超高接入速率加上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以及影像现实(CR)等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能够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形态从抽象描摹、平面叙事和入境分离向具象生动、立体叙事和境身合一的技术性转变。如同慕课(MOOC)、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5)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一样,数字技术全景式、全程式、全方位的采集功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线上资源都能全时段多维度地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独特新颖的内容呈现方式会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穿透力和感召力,同时还可以助力受教育者精准把握和深度理解教育内容,激发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抬头率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阅读率。

(三)塑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崭新样态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思想引领为先导、以理论学习为重点,突出道德素养和实践养成的价值作用,“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6]328。但进入数字化时代以后,其吸引力不足、参与度不高、实效性不强等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规避传统教育活动中单向、直线表达带来的问题,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介体智能化,可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破时空限制,变单向传递为双向互动,从而塑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崭新样态。

从可视化的教学内容,到精准化的学情分析,再到智能化的教学过程,数字技术的嵌入是人类数字化生存方式的新表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教育功能发挥的新载体[7]。教育者可以运用数据爬虫、眼动追踪和人机互动等数字技术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状况、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综合“画像”,通过各项指标的分析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痛点,实现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精准对接。同时,VR、MR以及CR等数字技术的运用,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场域的具身性交互叙事;课程内容讲解和PPT演示、沉浸式体验、模型建构等方法的叠加使用,让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教育者还可以借助后台在线功能实时掌握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数据反馈给出学习建议或增补教学内容。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转型,可以有效解决教育者、受教育者、环境和内容、方式方法等要素的松散化问题,构建不同要素的“强链接”,形成线上线下有机连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向科学化、精准化、深层化的方向发展[3]。

二、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尽管数字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驱动,但先进技术导致的本领恐慌、数据孤岛、信息茧房以及制度机制短缺等问题逐渐演变为凝聚思想共识的“式微性”力量。也就是说,“数字赋能”并非“数字万能”和“数字一定能”,基于此,要聚焦短板和不足,把握好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边界和尺度,才能真正实现技术价值、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相统一。

(一)本领恐慌现象阻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进程

科学技术的本质反映着技术形态中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8]。数字技术的嵌入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场域,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样态,教育者不仅要及时革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和应用技能,按照教师成长规律完成由单一知识传播者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智能型人才的教育者的转变[9]。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数字素养和技术实操方面普遍存在思想认识滞后、本领不足等问题。一是对数字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透彻,未能把“数字思政”育人目标有效地转化为思想、行动和责任自觉。极个别教育者在习惯思维定式的作用下,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不重视。二是运用数字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本领不足。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基本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出身,鲜有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经历,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工具时还不尽如人意,不会用、用不好的情况普遍存在。此外,受区位、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在人员配备、场地建设、技术运用、培养机制等方面存在缺口,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抑制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会掣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二)数据孤岛难题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数据效能发挥

数据孤岛是指数据被分割、储存在不同的主体或部门手中,数据之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相互分享的现象,而逻辑孤岛和物理孤岛又是数据孤岛中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形式。其中,逻辑性孤岛是指不同主体或部门基于现实利益自行定义数据,使得相同数据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加大了跨部门数据合作流通的成本;物理性孤岛是指数据在不同主体或部门独立储藏、独立维护,彼此间相互孤立[10]。不论是逻辑性数据孤岛,还是物理性数据孤岛,都已成为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一是多元化的数据供给导致获取难度大。教育主体需要的各种思政教育资源大多数分布于社科网站、线上图书馆、B站、抖音、知乎和头条号等,尤其是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移动应用和直播等。鉴于知识产权、数据安全、商业秘密和技术伦理等限制,教育主体难以获取和有效利用商业平台所掌握的数字化资源。二是碎片化的数据储存方式导致共享难度大。基于信息管理系统不兼容、数据标准格式不统一等问题,高校很难将分散在商业平台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整合起来。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各地的智慧校园建设成绩突出,但高校内部各行其是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扭转,数字化资源获取碎片化、应用条块化、服务割裂化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必然会弱化教育者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信息茧房问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丧失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科学技术之于社会一切领域而言,有时也“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11]。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带给我们美好智能生活的同时,也会引发人们对工具理性的盲目吹捧,消解“现实的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智能化时代的信息资源是以算法为核心,以海量数据为支撑,利用高效适配的算力分析用户过去行为以及预测未来偏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内容生产和推送。在这个场域中,智能推算模式可能导致用户只选择自己想要的或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资源,越是精准“定制”、精准“喂养”,越容易导致用户被封闭在同质化信息所建造的茧房中,使个体对信息资源的自主选择日渐减退,不同兴趣的人们彼此疏离,难以形成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就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情况而言,数字化信息资源供应商为博取眼球、争取流量变现,通常会在信息推送过程中主动过滤用户不感兴趣的信息内容,以此达到靶向供给的目的。由于准入门槛的降低,“一些非理性的、偏见的、煽动性的、打着个性化旗号的信息经过深度伪装被自动推送”[12],反观那些启润心智、教育意义强的内容却因算法屏蔽而不能及时被推送,导致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甚至出现错位供给。就数字化教学资源接受情况而言,建筑在用户行为数据基础上的算力,以“更懂用户”的技术优势,不断强化用户的喜好特质,形成高匹配度的专属定制内容,若受教育者缺乏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自主意识,极有可能会被消极、偏狭的内容或负面信息所误导。照此发展下去,受教育者不仅难以获得优质思政教育资源,而且其知识吸收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可能会被技术逻辑逐渐抹平,不利于受教育者的认知觉醒、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

(四)制度机制短缺引发隐私侵犯和版权侵权

近年来,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持续发力、不断突破,凭借其强大的采集、整理、储存功能积聚了庞大的数据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资源融通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数据采集、分析和使用等权益的滥用也让受教育者在符号和数字的全景监视下无所适从。一是隐私侵犯与泄露问题。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科学分析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等提供了现实参考,但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收集、滥用以及二次使用与扩散等问题。从数据收集不当的情况来看,各类数字化平台在搭建、挖掘、整合、储藏数据等过程中,往往会通过系统程序设置,隐性地要求用户转让部分数据使用权限,介于数据属性和结构的复杂多样化,常用的方式方法就是竭尽全力地获取一切关联性数据资源。这种获取方式的运用,必然会导致受教育者的数据隐私被侵犯。此外,随着图像、语音、指纹等智能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受教育者的数据隐私、数据安全问题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从数据的滥用和扩散情况来看,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使得数据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相应的合作也随之而来,换言之,数据具备了商品的价值属性。如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慕课等教学平台基本上由商业公司研发或辅助运营,即便是高校自主搭建的平台,主体架构中的核心算法也是由商业公司所提供。如果被数字资本裹挟抑或受利益驱使,部分商业公司极有可能会利用受教育者的数据资源为自己谋取利益,这势必会造成数据的泄露和二次扩散及利用。二是数字化思政资源侵权问题。数字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驱动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同时也为盗版、盗印、非法制售以及传播等非法行为提供了便利。未雨绸缪才能决胜千里。当前,我国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处于起步与磨合期,为保证其健康有序开展并始终发挥积极作用,亟须制定、完善和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标准、政策法规、产权保护[13]等举措。

三、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路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378基于此,教育部门和高校既要从教育主体的角度出发,突出数字素养教育,也要从技术视角出发,促进技术升级,加强数字技术规范。唯有此,数字技术才能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提高教育主体数字素养,增强教育数字化软实力

高校师生的数字素养是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转型的桥梁和纽带。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中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数字素养才能理性地审视技术的利弊,开发挖掘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呈现形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受教育者具备了较高的数字素养,才能审慎地运用数字化工具查询、生产并传递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养成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生活的良好习惯,避免陷入数字伦理的陷阱。

对于教育者而言,要树立正确的数字资源意识、数据价值意识、数据应用意识,在尊重数字技术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准三者的契合点,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积极为教育者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营造支持环境,从硬件、软件入手夯实智慧教室基础设施,建立智慧化综合服务体系;把教育者的数字素养纳入教师基本业务培训范畴,推进线下线上融合的一体化培训。同时,还要设立数字思政科研项目、教学改革课题以及数字化教学比赛,提高数字社会应用信息技术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确保教育者成为掌握数字技术而不是被数字技术取代的人[5]。

对于受教育者而言,要提升其数字资源获取、传播、创新以及批判能力,避免出现价值观错位和思想滑坡现象。一方面,要提高对多元信息的敏感度、辨识力以及抓取信息的本领,理性运用数字媒介,增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确保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彰显;另一方面,要自觉遵循数字伦理规范、明确主体责任,同时还要了解网络文化的行为特征,提高数据安全和网络法规意识,学会保护个人设备和个人隐私,做一个具有良好数字素养的时代新人。

(二)构建数字育人平台,提升资源共享效能

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即时采集、储存、整理、加工等优势,探索建立便捷化、简约化、高效化的资源精准推荐新模式,着力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解决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而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搭建多样化育人平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融通共享模式。高校应加强与党史馆、革命英雄纪念馆(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重大试验基地或重大实验室等线下育人机构的合作交流,把分散在各地、不可移动的物质化教育资源转换成可以便利复制、传播、共享的数字化产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无处不在的海量学习资料和高质量的数字学习内容。积极推进红色交互体验中心、思想政治教育走廊、马克思主义社团讲演场所建设,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党建主题活动、党团知识竞赛等,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推动师资力量、思政课程、活动场所等互联互通,着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合力。二是加强校内外协同,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数字技术的开放性和连接性标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而要开门迎宾、强化合作,积极构建高校、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等整体联动的协同机制。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统筹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网络信息中心、党委组织部、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等各方面力量。高校之间要加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力度,构建“中央厨房”式的内容资源平台或交互的云端数据库,比如“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黑龙江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的创建和应用等。校地之间要推进智慧校园与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相衔接,深化高校与宣传部门、爱国教育基地等的合作机制。校企之间也要加强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与数字思政教育机构的合作,将商用数字思政技术与经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为受教育者营建可感、可视、可听、可交互的个性化课堂。

(三)加强技术研发力度,优化网络算法治理

不论是数字技术本身,还是数字技术的具体应用,仍存在巨大的提升和优化空间。实现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适配的数字技术作为支撑。国家技术研发机构、重点院校要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提高技术自主创新和突破能力,着力解决算法“暗箱”、算法偏见、“大数据杀熟”等引发的教育问题。一是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数字化设备更新换代。完备、高效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保障。新时代以来,我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队,但“教育领域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亟须迭代升级”[14]。基于此,要牢固树立育人为体、数字为用的教育理念,在对传统技术设备和系统更新换代的基础上,持续建设智慧教室、云平台、智能多媒体设备、服务器等,力争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呈现等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保障。部属和地方院校可以与区域内中小学联合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数据资源,依托政策倾向与学校优势,共同擘画数据资源总体架构,打通资源共建共享“最后一公里”。二是着力破解隐私侵犯、信息茧房、算法“暗箱”等问题。一方面,要加快智能芯片、基础算法、计算平台、信息溯源追踪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消除娱乐化、庸俗化、空洞化等不良信息资源,降低算法“暗箱”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冲击;另一方面,发挥区块链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优势和特性,“通过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算法、认证中心等对教育数据进行转化”[12],避免隐私侵犯和数据泄露风险,确保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始终发挥积极效应。

(四)强化数字技术规范,健全法规制度体系

实现科技向善,使创新科技为人类所用,必须不断建立健全技术规则治理和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监督管理机制和评估制度,是新时代落实数字育人责任、推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的制度保障。一是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规范。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及时跟进并不断完善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法律制度,但目前教育数字化领域还缺乏完备的、系统的标准和规范,与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还不相适应。基于此,国家立法机关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明晰数字技术的应用边界,规范技术应用流程,提出技术应用中需要保护的个人权益及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界定和法律责任等,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高校要增强运维主体责任意识,结合实际研制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应用流程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在充分释放数字教育效能的同时,注重用教育之“道”来驾驭数字技术之“器”,以规避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二是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评估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强化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完善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标落实的重要举措。高校要充分利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把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态势、成效与问题、责任落实等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坚持“人本评价与科学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存量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15]的基本方向,推动建立具有较强实操性和科学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此外,要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并将其作为教学质量和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坚持破立并举、以立为本,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助推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者理论课数字化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