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高校联盟的现实审思与深化策略

2024-04-06朱以财

高教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职教跨境一带

朱以财,江 南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倡议,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1]。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肯定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所取得的现实成绩,并提出要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2],这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明确了思路和方向。截至2023年8月,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3]。推动跨境高校联盟建设,有利于搭建高校间的交流平台与机制,拓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和渠道,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信任与交融,形成和谐包容的人文格局。为此,本文在跨境高校联盟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高校联盟的治理实践,并进一步探讨深化跨境高校联盟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跨境高校联盟的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一)理论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秩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这样做(如监督整个教育体系运行的方式),而且在一个教育机构内部也可以这样做。”[4]这表明战略联盟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行性。而事实发展证明也确实如此,早在19世纪末,美国州立大学即已组织起来,成立了自己的战略联盟[5]。1896年,为了更好地加强校际体育交流及管理,7所以体育为中心的大学联合创建了十大联盟,这是有记录的最早的高校联盟[6]。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高校联盟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基础,类型特征也日趋多元。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谋求更广泛多元的高等教育合作,跨境高校联盟进入快速发展期,东盟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北极大学联盟等一批跨境高校联盟相继组建,逐渐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界认可的国际组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分互认、教学互助、人文交流、互鉴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里有必要对跨境高校联盟的相关概念进行简要阐述。联盟一词有合作的意涵,从概念渊源上讲,联盟源于组织间合作的一种方式。概括说来,跨境高校联盟是由多所具有共同战略愿景或共同利益追求的高校,以增进合作交流为目的,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以合作协议为依据,以服务区域或全球重大课题为使命,在内外部力量驱动下形成的非实体性质的多边合作组织。从这一界定中可归纳出跨境高校联盟的五个特征,即联盟演化具有自组织性;合作主体依据共同旨趣自愿缔结[7];合作主体受共同规则约束,但彼此保持平等独立;合作范围基于高等教育使命职责及当前场域发展情境;合作形式灵活,但多以项目方式推进。

(二)文献回顾

如今,关于跨境高校联盟的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国内外高校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需要,共成立了60多个跨境高校联盟。总体上看,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概念梳理、现状描述、价值探讨、动因分析等维度,同时讨论了联盟对于构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及有利条件[8]。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联盟未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共同体,很多高校只是对已有国际合作关系进行整合与重塑,缺乏精准研判,未来应以领域、专业以及区域性发展需求为导向,增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感知与理解;第二,联盟在经费筹措、运行管理、盟友接纳、合作效率、区域影响等方面面临困境,需要未雨绸缪,加强精准合作、增强制度约束;第三,当前联盟运行效果参差不齐,有些已经进入实质性的人才培养与流动、科研合作等深度发展阶段,而有些还停留在浅层次的会议、论坛、研讨会等交流初探阶段,合作缺乏持续性与规划性;第四,联盟面临着对地缘差异与文化冲突准备不足、各主体之间良性互动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应加强对联盟合作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形成合作风险清单,并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对联盟成员、合作范围、愿景共识、模式方案等进行调整;第五,联盟组织设计、行动方式存在同质化倾向。上述研究显然对推动跨境高校联盟发展,尤其对共建“一带一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从现有研究进展来看,目前区域性以及专业(行业)性的跨境高校联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如中国—东盟大学联盟、中俄高校战略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等,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实际运行效果。

值得强调的是,已有学者开始关注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境高校联盟现象,并作了有益的探讨。有学者提出,中国不仅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大学组建联盟,还与企业和政府间建立了战略联盟,在经济学、医学、新技术或科学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9]。还有学者以“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为例,提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跨境高校联盟应与区域发展方向相融合,形成知识溢出吸收与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之间的良性互动[10]。此外,迈克尔·A·彼得斯(Michael A. Peters)特别关注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成立与发展,在其看来,未来30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成熟与发展,将会有更多主题的跨境高校联盟涌现,合力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专业人才[11]。就这一点,也有学者表达了相似的期许,认为中国应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携手合作,构建基于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和不同区域发展需要的多元化跨境高校联盟[12]。

二、跨境高校联盟治理的案例考察

结合前期调研分析可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作为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组建的跨境高校联盟,其治理实践得到了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的肯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上述2个联盟的发起高校(理事长单位)及8个成员高校负责国际合作与交流事务的管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获取关键事件数据。在开展访谈之前,研究者预先拟定了访谈提纲,作为访谈的方向指引,并保持灵活开放的态度,访谈问题依据受访者回答情况及访谈具体情境适当调整与补充。访谈提纲中的主要问题包括:联盟的成立是否基于某个已有的合作平台,或是否具有一定的前期基础;联盟是否得到了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联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的;联盟运行的经费来源渠道是什么;联盟目前运行效果如何;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联盟开展了哪些特色项目;是否成立了相关子(分)联盟,或者有计划成立;联盟是如何调动成员单位参与联盟活动的积极性的;联盟是否有相应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如果有,现实执行情况如何等等。正式访谈开始前,研究者向受访者介绍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说明保密原则及退出权利。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为30分钟左右,经受访者同意进行影像资料留存。访谈过程中,研究者认真倾听受访者的回答,对其观点及时澄清、确认,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及时整理相关数据,将录音转化为文字材料,以此对联盟的治理实践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研判。

(一)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及其治理实践

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是国内高校发起成立的最早的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的跨境高校联盟,成立至今已逾8年。其间,联盟经历了倡议构想、实际运行与精耕细作三个阶段。

1.倡议构想阶段。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成立最早缘于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2014年9月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学术先行”理念。2015年1月22日,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王树国再次提出“丝绸之路学术带”的概念,并发出创建“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倡议。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筹建工作也得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和陕西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行动计划》也专门提出要组建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①。与此同时,西安交通大学重点从六方面工作着手,推动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组建:一是校领导牵头组建精干的工作团队;二是设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专项资金;三是了解和梳理各学院与欧亚知名大学的一对一合作情况;四是与欧亚知名高校、上合组织、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等组织和机构就联盟组建事宜进行沟通和磋商;五是广泛动员各学科积极参与,推荐友好高校参与联盟组建;六是邀请志同道合的海内外名校共同发起成立联盟。上述六项工作于2015年2月底基本完成。之后在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树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应有学术智力支持,详细介绍了筹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初衷和进展。2015年5月22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正式宣告成立。

2.实际运行阶段。联盟正式成立之后,西安交通大学与20多所外方联盟成员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各类合作协议等共17项。2016年4月9日,联盟第一届常务理事会通过《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章程》,发布《西安共识》,确定西安交通大学为理事长单位和秘书处单位,同时选出了18家常任理事单位,奠定了联盟成员的合作基础,为联盟向前迈进树立了重要里程碑。至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共召开了八次常务理事会,多次就联盟运行机制、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探讨。此外,校长论坛、学者讲坛、暑期夏令营、青年领袖计划、文化遗产圆桌论坛、丝绸之路机器人大赛、留学生文化节等对接交流活动成为联盟的常规动作与特色项目;“丝绸之路奖学金”的设立推动了国际学生的流动,提升了国际学生层次。如果说倡议构想阶段是对联盟合作框架的构建,那么实际运行阶段则是联盟成员在这一框架下展开的实践探索,是高校将理论知识外化为可操作的行动内容的过程。

3.精耕细作阶段。前期的框架搭建与平台铺展促进了横向合作网络的生成,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现实基础,人才联合培养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创新中心、欧亚经济论坛研究院、丝绸之路国际工程学院、自贸区研究院等一批合作项目陆续落地。随着合作的逐步深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也开始思考和探索新的抓手,将目标瞄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项目标。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联盟着手构建以主联盟为基底、以学科为区分的子联盟框架,为学科“走出去”开展境外办学创造了条件。据西安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刘文凤介绍,截至2023年3月,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依托优势学科或专业形成了能源、化工、法学、全球健康等18个子联盟,子联盟在独立的理事会领导下开展工作,且建立了良好的互通交流机制,每年定期举办各类学术活动。为加强子联盟建设,鼓励盟校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发展,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秘书处自2019年开始,连续设立了四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子联盟资助项目”。此外,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积极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的支持,设立“IKCEST丝路培训基地”,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和外向型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工程科技培训,截至2023年5月,已成功举办了130期“丝路工程科技发展专项培训”,培养了来自1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200余名学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发生之后,联盟积极适应疫情带来的变化和挑战,陆续启动“云端抗疫”“暑期在线课程”等特色项目,大力推动在线交流,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参考。

综上观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立8年多来,得到了省市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合作机制网络初步形成,目前联盟成员已覆盖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所高校,打造了“丝绸之路学术带”,形成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新高地。《陕西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持续支持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发展,进一步扩大交流规模,积极参与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2023年度西安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大力争取中亚国家高校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积极参与构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共同体。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秘书处工作人员在接受访谈时表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当前阶段性的目标已经完成,并且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如推动了高等教育融合,促进了资源共享,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等;进行到中期,联盟陆续落地了一批合作项目。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其中有许多高校联盟发展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运行经费不足,同时由于联盟挂靠在高校,秘书处工作人员具有‘双重身份’属性,身份的交叉也使得工作职责区分不清等问题。对于如何找到新的支点和抓手来深入推进自身发展,已经列入联盟理事会的重要议题中。”

(二)“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及其治理实践

“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由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首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等海内外高校、行业、企业联合发起。2018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举办“陕西‘一带一路’建设五年成就”主题系列发布会,“一带一路”职教联盟被列为“一带一路”建设五年成就。此前,其还被列入了教育部与陕西省开展“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行动备忘录,并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一带一路”教育合作贡献奖。需要提及的是,“一带一路”职教联盟自组建以来,经历了从形式融合到深层共建的发展过程,先后促成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5家单位加入,涵盖高等院校和各行业知名企业、协会、政府机构等。

1.形式融合阶段。“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与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拥有同样的生成背景,只是两个联盟的定位和方向不同。“一带一路”职教联盟正式成立于2017年6月,但早在2016年,联盟的筹备工作就已经开始。组建“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得益于时任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的提议,同时也缘于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长期的国际合作基础。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也希望借助联盟整合优质资源,与兄弟院校抱团取暖,进而推进自身与境外职业院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之后,在陕西省教育厅的指导下,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做了大量工作,联盟组建也得到了教育部、陕西省教育厅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教分会、相关企业、国外学校的认可。最初陕西省教育厅计划将联盟作为2017年丝博会下设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的主要活动板块,在政策与宏观指导上给予了很多支持。

据联盟秘书处负责人介绍,“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的成立还有一个大的背景,那就是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型以及国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的成立恰逢其时,联盟在成立之初规划了宏观的发展目标,希望构建合作平台,推动联盟成员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将职业教育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推介出去,助力陕西高职院校“走出去”。联盟成立后,其运转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主要由理事长单位承接,联盟活动设计、联盟议事规则以及联盟成员之间的协调由联盟秘书处统一管理。

进一步分析可知,从2016年筹建,到2018年“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举行,“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的工作重心主要在运行机制建设、打造联盟影响力等基础层面,同时成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竞赛、理论创新与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若干专业指导委员会,为联盟运行与发展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2.深度共建阶段。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后,“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寻找一个具体的抓手,尤其是如何推进国内联盟成员高校与行业(企业)、国外高校之间从常规的“你来我往”式的交流向深度合作转变,如联合办学、课程共建、校企合作、联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2019年以来,联盟秘书处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承担陕西省国家“一带一路”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为印尼、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生开展培训;启动海峡两岸教育合作交流,推动联盟高校与台湾高校签订多项合作交流协议;共建“一带一路”数字职教云平台项目;设立“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北京办事处;建设“中文+职业教育”线上国际课程推广平台;打造“一带一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品牌项目,承办世界大赛,举办海外留学教师说课比赛,开展课题研究等。而随着2021年幼儿教育子联盟以及2022年“中德汽车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子联盟的成立,进一步细化了联盟专业领域,联盟开始朝向专业化、深度化方向发展。同样是在《陕西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中,陕西省特别提出要支持“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发挥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交流规模。据了解,下一步联盟还将积极融入陕西省自贸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教育人文交流项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技能证书互认,开展国际职教标准认证,计划开展线上体验课程、感知中国短期游学、鲁班工坊、秦岭工坊等项目。

三、跨境高校联盟建设的深化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教育部深入实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同共建国家教育领域的互联互通,不断为“一带一路”建设厚植民意根基。根据对全国2000所院校开展调查的《“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发展调查报告》显示,参与“一带一路”国际联盟已成为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13]。面向高质量发展,应在继续做细做实跨境高校联盟治理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入手,探索当前及未来跨境高校联盟建设的深化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联盟建设的制度引擎

制度通常被看作约束行为的脚本,组织只有在科学理性的制度框架下,才能获取合法性[14]。从组织社会学角度看,组织发展的前置基础是制度建设。战略联盟必须是能够跟踪目标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目标的一种递进发展的关系[15]。“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境高校联盟要持续良性发展必须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成员单位在适应特定情境的过程中会产生稳定的角色期待,并为其付诸行动,当角色期待内化成联盟成员固定的具有规范性的价值取向时,便可形成联盟制度化的约束[16]。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加强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完善也是访谈中受访者提到最多的期望。首先,应综合考虑联盟建设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合理制定相关条例和管理规定,从联盟组建、运行保障、成员调整、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规范性指导与约束,探索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机制[17],以制度建设推动治理行为,营造适合跨境高校联盟发展的制度环境。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进行全局性设计,在联盟建设制度上努力避免失衡,整体优化联盟建设的制度引擎,构建去同质化、特色化的联盟发展秩序,为跨境高校联盟建设提供源源动力和制度支撑。

(二)凝聚共识基础,强化联盟主体间信任水平

合作行为始于意愿,稳于共识。通过考察“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境高校联盟的生成背景及过程可以发现,联盟的组建都有一定的前期基础,正如“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构建起来的,如“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源于“中波大学校长论坛”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是“长江-伏尔加河”地区合作机制向教育领域的拓展,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响应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境高校联盟应基于这种有形的外部机制,紧扣国家政策,在相关条例的规范引导下,将凝聚共识、明确目标、深度融合、共谋发展作为联盟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形成共建共享的行动力,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分析推动跨境高校联盟稳定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源自有利的外部制度环境,另一方面是联盟成员自身的努力。着眼未来,跨境高校联盟应重视联盟文化建设,将价值认同转化为自觉的实践行动,将个体利益统一到共同利益中,增强成员单位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有效降低联盟制度安排中的交易成本。

(三)维持动态稳定,完善联盟治理的沟通网络

通常而言,组织的前期制度规则建设相对完善,但后续管护规则的制定和落实往往难以保证,这亦会增加管护的交易成本。由此便不难理解,跨境高校联盟组建以后的模式维系与动态发展十分关键,即如何实现合作机制常态化、合作成效持续化以及各方利益兼容化。一个良性发展的组织应该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而维持联盟的良性运转又以完善的动态机制为前提。有研究指出,任何联盟的建立都是一个从准入到构建再到运作的完整过程,而其中又以联盟准入最为关键;选择最佳的合作伙伴,即考虑联盟伙伴之间的核心价值是否能够很好地契合,是组建战略联盟的关键。在访谈中多位受访者表示,当前跨境高校联盟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让静态的联盟成员有效地动起来。基于此,跨境高校联盟一方面应定期对成员单位进行更新,进而促进联盟的动态稳定与平衡;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成员入场资格遴选机制,以确定谁更适合加入,只有行为主体具备了某种确定的资源禀赋,才会被遴选出来,并被赋予合法性。除此之外,跨境高校联盟可采用横向交流与纵向发展的矩阵型组织管理模式,以学科或项目的形式设计横向专业机构,纵横组织相互配合、协同作用,二者在形态上呈现行列交叉,以构建网状交联的联盟管理结构,进而形成联盟的整体合力。

注释:①联盟筹建初期定名为“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后更名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

猜你喜欢

职教跨境一带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跨境直投再“松绑”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