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高校会计伦理价值教育探析

2024-04-06

高教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会计人员伦理价值观

杨 悦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财会类工作岗位,由于其特殊的职业性质,社会对于就业者的正确价值判断标准具有鲜明的要求。对于培养财会人员的高校,则成为哺育德法兼修的财会人员的重要基地。随着科技的发展,做账变得越来越简单,但做人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传授大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在智能化发展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二、当前高校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高校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的关注度有所上升,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教授,进而影响学生对会计伦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需要予以重视,以进一步改进高校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教学内容不全面

过去基于“以证促教”的理念,高校会计课程的设置中,参考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教材《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试大纲,配置了相应的会计道德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但随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取消,有的高校依然将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未做任何调整继续沿用,成为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类课程的内容。这种局面的出现,很大原因是有的高校未能对会计伦理和道德进行区分。事实上,伦理的概念更宽泛,“会计伦理既包含个体道德,也涵盖职业道德或伦理,个体道德需要外化为职业伦理,职业伦理需要将主观的个体道德与市场伦理关系相结合”[2]。如果仅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那么就忽视了伦理强调人伦关系双向义务,而道德强调自身行为的单向义务之间的差异,使会计专业素养教育仍停留在单向道德的素养教育上。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仅有少数的本科院校专门设置“会计道德和会计伦理”课程,更多的高校还是用“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作为会计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素材,导致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不全面;有的高校仅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有思想和道德素养类的课程,不再开设专门的会计素养课程,这种以普适性的道德修养课替代职业针对性较强的会计伦理价值教育,效果十分有限;而会计教师在技能型的会计专业课程中有限穿插的课程思政、道德教育,同样也无法涵盖会计伦理教育的全部需求。未将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将无法实现会计伦理教育的目标,无法让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在校大学生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引导。

(三)教学模式落后

当前的会计专业素养类课程,仍停留在对道德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手段常以一张张PPT和通篇理论知识的形式出现,即使是运用案例教学法,也仅仅是换了一种形式,让学生针对案例,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这不过是对教师理论教学知识的一种复述或简单加工,学生接受的是灌输式而非启发式的教育,服从和接受是这种教育模式下训练出来的惯性思维;而考核学生对会计伦理价值的掌握,仍然是打分制,要么是对考试打分,要么是对学科论文打分。但无论哪种方式,学生为了“高分”的需要,在遇到伦理选择题时,不假思索地偏向“高大上”或者迁就教师道德倾向的答案,丧失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产物,由此一来,往往很难达到会计伦理价值教学真正的育人目的。

三、智能时代对高校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普及使得会计职业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伦理问题,因而,高校作为培养会计职业人才的前沿阵地,如何应对智能时代给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挑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上

传统的高校会计伦理教育内容多集中在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的确认性道德层面。在智能时代,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使用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应用场景及行业业态,传统会计工作中大量机械性的重复劳动被机器和程序所替代,尽管机器智力有望被极大程度地提高,但是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体的伦理影响力依然是人为被动施加的,更无法脱离人机交互的关系实践而独立呈现,只有人类才能做出道德决定,只有人类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3]。智能时代对于会计人员在数据挖掘、筛选分析、参与企业整体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引发了对会计伦理教育的新思考,即如何让未来的会计人在深度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发挥会计工作决策支持能力的同时确保会计人员的职业良心。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应该上升到管理道德的层面。

(二)教育方式上

传统的高校会计伦理教育课堂,多数为“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式模式。而在智能时代,由于新技术与会计的结合,增加了更多的伦理问题,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更多的课堂教学案例,都不可能涵盖千变万化的社会经济生活,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身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负责帮助学生厘清各个充满伦理挣扎的会计业务处理案例中的伦理框架,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将思想的火花延伸到其他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他们道德敏感性的驾驭能力。

(三)教育内容上

首先,智能时代的信息爆炸对高校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处理和记录财务信息,在过去的会计伦理教育中,多侧重于教育学生客观地对纸质原始凭证和各类证明材料进行验真。而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信息传递速率的加快,各类数据信息的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有价值信息与无价值信息更加紧密地杂糅在一起,这也加大了会计人员信息收集和甄别的难度,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判断能力,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会计伦理的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将信息素养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内容中。

其次,智能时代的科技进步为高校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增加了新内容。科技的发展使得会计工作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会计行业也逐渐实现利用光学字符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完成数据搜集,利用图像识别、自然语义识别等技术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自动确认并处理数据的可能性,会计数据的收集和信息的处理开始逐渐脱离会计人员的掌控,冗杂的源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黑箱可能使会计反映的信息最终也脱离实际,会计提供的财务画面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程度损害[4]。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大数据、RPA等技术,以适应新的环境,这也为会计伦理价值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如AI换脸技术躲避信息识别、区块链去中心化可能形成大范围集体舞弊、Python数据爬取伦理、AI算法偏见伦理等。

最后,智能时代的全球化对高校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拓展了新的方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会计工作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国家或地区,而是需要考虑全球的经济环境和法律法规。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财务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判断能力,同时也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观念。这对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需要将国际化的教育内容纳入教学中。

四、智能时代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

智能时代由于科技的进步,会计人员通常只需要参与业务处理起点的确认、录入或者扫描原始凭证以及最后环节的数据分析、信息输出环节,而中间烦冗重复的常规处理,可交由财务机器人完成,因此除了机器程序篡改风险外,非系统风险仅剩人为可以介入的一头一尾两个环节,由此形成了智能时代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的特殊侧重点。

(一)系统凭证审查规范性和真实性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财务人员能通过ERP等系统平台,读取各部门写入的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从而第一时间获取细化到每个流程、每个订单、每个产品的业务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业务驱动财务工作的“业财一体”模式。但是实际上对于记载业务信息的凭证规范性和真实性的审查,仍然是个难点。

一方面,由于会计人员不可能参与日常管理的全部环节,再加上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如何在海量数据中筛选出有用的数据,并真正了解数据背后各种信息,还原真实的业务面貌,揭穿舞弊的“把戏”,将变得异常困难,进而导致业财融合浮于表面,很难真正发挥出预防风险和管理增效的作用[5]。

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具有天然的从属性,其对于经济业务的处理都需要直接听从企业的领导,即使有法律的约束,但当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时,在这两种利益的博弈过程中会计人员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只能听从领导的授意或暗示,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舞弊,从而不能公正、独立地行使核算和监督职能。利益的冲突容易使会计人员陷入职业伦理困境。

(二)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与使用

管理层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通常是建立在对宏观和微观形势的充分掌握前提下做出的综合决策,由于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选择,由此带来了盈余管理的可操作空间。在智能时代,对于财务系统中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这个游戏规则的预先设置,不仅能体现企业对于过去的分析、现在的态度和对未来的判断,还能体现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倾向。盈余管理其手段既包括会计手段也包括非会计手段。其中会计手段包括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的虚假确认收入及虚假确认费用等;非会计手段包括利用关联交易操纵会计收益、利用债务重组、利用地方政府的支持操纵会计收益等[6]。因此,如何设置和何时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都会产生伦理困境。

(三)如何判断财务系统未涉及的特殊业务的预算合理性、流程规范性等

智能时代,经济业务的中间处理流程被更多机械化程序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处理信息的速度和精确度,但经济生活中千变万化的业务情境,无法全部涵盖在预设的财务机器人程序中,因此,当有“例外”事件出现时就需要“人”的介入,但往往就是这些“例外”,在是与非、高与低、谨慎与激进的标准纠葛中,形成了伦理风险“敞口”。

(四)对财务信息结果分析的主观判断

虽然处理大数据的各类人工智能被认为能够模仿人类的认知技能和判断能力,然而,人工智能也被认为由于缺乏情感和价值观,在做决策时会产生偏见。人的参与,成为最后的修正。但就如“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数据的解读,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再加上会计人员因为聘用、升迁、工资、福利等与企业利益捆绑,社会地位、社会认同与企业发展捆绑,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是重叠的,把纯粹、完全的个人利益从企业利益、公共利益中剥离出来变得十分困难,因此,会计人员在对财务信息结果的分析进行提交和公布时,不得不照顾各利益相关者及自己的个人利益,但这往往很难两全。

五、智能时代促进高校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与其将智能时代视为高校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不如将其视为一个促进会计伦理教育发展的机遇。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以期打造出更加全面、深入和富有创新性的高校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体系。

(一)更新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

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应该单独设置“会计伦理和会计道德”课程,使用专门的教材授课,以此提升会计道德教育的地位。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辩论、社会调研、案例演绎等方式,由此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娓娓道来、一个团队的角色扮演、几个小组的唇枪剑战等多种方式参与会计伦理的探讨,促使学生对未来复杂的会计实践困境展开思辨,从而培养其独立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改革评价机制

会计实践中,除了有法律约束的行为外,有的时候是与非的判断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公式、规则、结论。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思考,引导他们在没有法律约束时,对正误、公私、利弊有自己的原则立场和判断。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模式的结合,如根据小组辩论中、案例角色扮演中、PPT分享中学生对伦理困点的思辨思路的表现,教师打分结合“生生互评”来确定成绩。还可以尝试将该课程的最终评分后置于学生实习结束后,在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中增加对学生职业伦理价值的评分。采用多层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

(三)加快教材建设

目前已经出版的与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相关的专门性教材比较少,涵盖有智能时代特点的相关伦理思辨点的教材更是匮乏。高校会计专业教育,亟须建立一套结合时代背景,全面融合会计法规、伦理价值和道德规范的教材体系。会计伦理的教材应该摒弃仅侧重于意识层面的空洞理论框架,增加实际的会计失“德”警示案例,增加学生可以探讨的伦理困境思辨案例。鼓励会计专业、心理学专业、思政专业等多学科教师共同编写会计伦理价值观教育校本教材,使之更符合学习逻辑习惯、伦理心理影响和会计职业素养教育的规律。

(四)提升教师素养

作为有责任和义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人格的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职业立场,做到以身立教。因此,应对教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伦理价值培训,提高自身对会计伦理的认知和教学能力;同时,要求教师结合时代的需要,走出“舒适区”,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到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学习大数据、RPA等智能时代的先进技术,找出其中科技与人、科技与法的伦理困境,丰富具有时代特点的会计伦理价值教育案例库,提升教学的效果。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会计这一行业不仅业务处理方式、技术工具需要更新换代,会计从业者思维逻辑、伦理价值观也需要与时俱进,企业管理模式、经营者所传导的企业文化也需要革故鼎新。作为教育工作者,做的是“人”的工作,不仅要教技术,更要教做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教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走出社会后,能在大风大浪的考验中知道自己的方向,从而走得更顺、更好。

猜你喜欢

会计人员伦理价值观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小议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的合理性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