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情操:为教育家德行涵养定规

2024-04-06李迎霞

关键词:言教情操身教

李迎霞

(深圳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1)《世说新语·德行》,出自《世说新语:精度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在师德方面的表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1]34。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形成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中坚力量。教育家作为教师这一职业领域的佼佼者和“排头兵”,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道德情操中蕴含的师德素养,定能在激发广大教师涵养德行、争做道德楷模和引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中产生强大作用。鉴于此,我们应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中“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这不仅需要在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剖析“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道德情操的生成依据,而且需要在厘清“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道德情操之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深挖其本质意蕴,更需要从整体着眼,探明“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在教育家精神中的功能定位。

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道德情操的生成依据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提出的,因而其形成有着重要的理论、文化和实践依据。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映射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所体现的“言行关系”,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没有直接依据,但却是马克思经典作家提出的认识与实践之间辩证关系的映射。马克思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136,阐明实践的重要作用;恩格斯进一步以“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3]483,说明实践在人思维形成中的基础作用;列宁则更进一步,以“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103,深化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人们在实践中深化认识,通过深化认识来改造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通过精神层面对“言”和“行”加以“设计”“约束”而成为士则和规范;支撑“言”的是思想、是认识,体现“行”的是实践,同时“言”和“行”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这与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契合。“言为士则,行为示范”的道德情操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汲取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实践”之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

(二)文化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言行观”的创新转化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通过塑造言行和为人楷模,以达到塑造高尚道德情操目的的相关论述。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提出“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2)《论语·公冶长第五》,出自《四书集注》,岳麓书社,2004。的高尚道德情操之塑造理论,还强调了“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3)《荀子·修身》,出自《荀子集解(荀子卷第一)》,中华书局,1988。的教师之身教感染作用。近代以来,梁启超也用言为世表,行为世范来探讨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可见,传统文化中塑造高尚道德情操的理论,都注重涵养个人的道德品质。教育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也强调通过“言”和“行”两方面的自我修养,塑造教育家的道德情操,因而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言行观”的创新转化。

(三)实践依据:解决新时代“师德失范”问题的现实需要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在师德方面的表现。“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是育人的根本,育人是师德的外在表达。所以,广大教师作为“经师”与“人师”,应重视自身的师德涵养,从而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其中内含着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二是教师要有自觉的师德实践能力。然而,某些教师的师德态度及其实践行为,与师德规范准则存在偏差,致使违反师德规范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教育部每年都会公开曝光十几批几十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的典型案例,或涉及生活作风问题,或违反学术道德问题,或违反教学纪律问题,或因利益冲突而引发言行不当问题……使得“师德”成为备受关注的高频词汇。我们面对部分教师存在的师德失范之现实问题,就需提供榜样指引,为广大教师树立师德的标杆,使其在对照榜样示范中提升自身道德境界并扎实践行。教育家作为教师形象和精神风貌的典型代表,其道德品质和行为模式,凸显着大国良师高尚的人格品质与鲜明的人民情怀,受世人尊重,被学生拥戴,定会在引导广大教师见贤思齐争先锋中发挥强大的引领作用。正是在此基础上,教育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为解决师德失范之现实问题呼唤而出。

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道德情操的科学解析

我们深入研究和把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道德情操之科学内涵及其本质意蕴,可以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提供理论支撑。

(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道德情操的科学内涵

“道德情操”由“道德”和“情操”组合而成。从我国伦理思想史视角看,“道”即行为所应依照的原则,“德”即遵循“道”的原则而有所得,亦即道的具体体现[5]2,“道德”是一种规范。“情”是情感,“操”是操守。所谓“情操”,指的是以人的社会需要为中介、以某种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为中心的高级情感,是由情绪、情感和思想观念等复杂心理成分综合形成的较为稳定心理状态。由此,“道德情操”指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价值选择的精神境界。“教育家的道德情操”特指教师在从事这一职业领域中所秉持的较高水平的道德境界。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的表率作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6]这彰显的是教师作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之‘本领之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士座谈会上提出,“要言传身教,发扬学术民主,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7]这凸显的是科学家甘做引路人和铺路石的‘品格之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指出:“要遵循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正确把握艺术个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8]这强调的是艺术作品以良好的社会效果为价值追求的‘育人之美’问题。因此,“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系统地体现着培养时代新人的本领之真、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后继有人的品格之善,以及在本领之真、品格之善的有机统一中达至育人之美的德行涵养。

(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道德情操的本质意蕴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内蕴着“言教”和“身教”之间的逻辑关联。“修己以安人”(4)《论语·宪问第十四》,出自《四书集注》,岳麓书社,2004。不仅强调修正自身,而且强调使人民安乐。这与“言为士则、行为规范”的道德情操在逻辑结构上相契合,对理解其本质意蕴具有启发意义。

1.教育家“言为士则”的道德情操强调“修己泽人”

“士”引申至今指的是社会精英,“言为士则”则指教育家的言辞足以成为社会精英的楷模。但这并不意味着世人需要复制模仿教育家的一言一语,而是意味着教育家在言辞中所凸显出的道德标杆精神值得被发扬光大。

一是“言为士则”凸显了教育家“泽人先修己”的自觉精神。言辞是内在思想认识的外显形式,所以,教师欲让自己的言辞成为他人的准则,从根本上说需着眼于自身内源,在修己中达至。“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为仁由己”(5)《论语·颜渊第十二》,出自《四书集注》,岳麓书社,2004。命题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其意义在于让教育家学习古人“泽人先修己”的自觉精神,如此方能让自身言辞成为道德高标,被世人推崇。

二是“言为士则”凸显了教育家“修己以泽人”的职业精神。在“言为士则”中,修己正言只是前提,正言以泽人,才是教育家之育人职责所在。教师如果能像教育家一样,通过修己正言占据了道德高地,那么泽人也就顺理成章。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教育家是教师群体中出类拔萃的少数人,其高尚的德风在润物细无声中便容易感召人性中的善性;另一方面,教育家在表达奉献精神时,总是心怀国之大者,善于站在战略高度审视共同的奋斗目标,并表达愿意为之奉献自身的强烈意愿,从而使其言辞深孚众望;同时,教育家在表达担当精神时,擅长把握言辞的“度”,往往以言出必行为目标,审慎地言担当,契合了人们内心对严谨、诚实与担当精神的渴望,有利于激发人们接受教育家精神的指引;此外,教育家擅长把握言辞所要达成的“效”,总是站在有利于增进个人或社会幸福的视角发表言辞,触发了人们内心的利益诉求机能,更容易激发人们向教育家对标看齐的意识。鉴于此,广大教师要向教育家学习言辞表达的技巧,在学习教育家精神中将其发扬光大。

2.教育家“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强调“垂范安人”

从教育家德行修养的层级维度看,教育家既是“一域之教育家”,也是“全局之教育家”,其育人限度的延展,也使其德行修养在“自我-学生-国家”的三维融生中得到发展。这表明,教育家的德行修养并非仅局限于自我层面,而是已经升维到了更具崇高指向的价值追求与信仰坚守维度。由此,教育家“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既强调“自我-学生”之间的关系中,也强调“自我-国家”之间的关系中。

一是“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强调以践履社会规范来垂范学生。从教育家与学生的关系看,教育家究竟“行了什么”而被学生视为典范?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教育家即“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9],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境界,为学生立下了行为的标杆。同时,学生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将教育家的行为视为自己为学、为人、为事的榜样,从而使教育家精神得到弘扬和传承。

二是“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强调以践行家国情怀让党和人民安心。孔子强调君子应“修己以安百姓”(6)《论语·宪问第十四》,出自《四书集注》,岳麓书社,2004。。教育家所从事的正是“安百姓”之业。千百年来,正是一代代的“大国良师”秉持“道在我身”的勇气和担当,将自己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化为无形的道德力量化育学生,从而为维系中华民族命运培养了一批有志之士。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9]的战略视角,明确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9]广大教师,尤其是教育家深感责任重大,他们始终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信仰与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为广大群众做出了表率,让党和人民感到安心,从而获得了世人的普遍赞誉和广泛尊崇。

3.“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内蕴着“言教”和“身教”的统一

一是“言教”与“行教”彼此促进。教育家“言教”与“身教”之间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关系。“言为士则”的道德情操,旨在通过言教,让学生在“‘见闻之知’(即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德性之知’(即所谓的‘良知’)”[10]两方面得以提升。“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旨在通过身教,带领学生让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见诸行动。由此,“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之深刻意蕴,最终可被转译为“知”与“行”之间的关系互动。“‘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11]。据此可推断,一方面,“言教”是促进“身教”的基础与前提。只有通过言教,才能为促进“行”的自觉奠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身教”是“言教”的目的和动力。只有做到言出必行,才能使教育家的德性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使教育家之言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二是“言教”与“身教”协同发力。一方面,应时代呼唤协同发力。教育家以战略思维,既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言教身教”,也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言教身教”,为国家造就了一批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在承担强国责任中协同发力。“强国,指强化国家综合国力”[12],而综合国力又指向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因此教育家既要在促进经济硬实力的提升中言教身教,也要在推进软实力的增强中言教身教,如此方能完成教育者承认的强国责任。

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道德情操在教育家精神中的功能定位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为教育家德行涵养定规,这是它在教育家精神中的功能定位。教育家主要通过“言”和“行”两个渠道培养人才,因而应从这两方面对其德行涵养加以规制。

(一)“言为士则”的道德情操为教育家“言的标准”定规

“言传”是教育家影响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言为士则”的道德情操,明确了教育家“言传”要达到的标准是要“成为士则”。“士”在古代指的是精英士大夫,所以,教育家“言的标准”就是成为社会精英说话的准则。这就规定教育家在言谈时不能随心所欲,而应经得起历史检验为真理代言,遵守纪律要求为社会代言,追求育人之美为人民代言,以期在真善美的统一中使教育家之“言”成为社会精英说话的标准。一是“言为士则”的道德情操规定教育家要“为真理代言”,通过在课堂上传播真理讲真话,让学生获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二是“言为士则”的道德情操规定教育家要“为社会代言”,通过在课堂上讲善话,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如果真话不善,这个真话对于学生和社会来讲都是无益的。三是“言为士则”的道德情操规定教育家要“为人民代言”,在课堂上以育人之美为目标造就人才。

(二)“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为教育家“行的要求”定规

“行教”是教育家影响人才的又一主要渠道。教师在行为时究竟是言不由衷还是言行一致,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为教育家“行的要求”定规。“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涉及先与后的关系,教育家行在前,成为典范在后。这就规定了教育家不仅要践行,让言行合一,而且要率行,率先垂范,如此其“行”方能成为世人的典范。

一是“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规定教育家要践行“言”。行道是最好的言道,因此,教育家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学术经典积淀,做以言传道的“经师”,还要有涵养德行、品行高洁的道德素养,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做以行践道的“人师”,从而成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大先生”是对教师中德业双馨、具有大贡献、大智慧、大影响者的尊称,是教师的杰出代表和楷模,其言行定会因其人格魅力而深孚众望,从而成为学生言行的榜样。

二是“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规定教育家要率行。“率行”即率先在行为上做出表率。教育家身先士卒和率先而行的表率作用,对达到“行为世范”的要求至关重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要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和品位,为教育家发挥表率作用的向度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教育家应率先成为学生品格的表率。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这要求教育家的自身素质应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适应,在教育理念、知识素养和教育模式上实现传统教师向现代性教师的转变,如此方能成为塑造学生品格的榜样。另一方面,教育家应率先成为学生品行的表率。这要求教育家始终以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的政治觉悟和以生为本的真心耐心为学生做出表率,方能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此外,教育家还应率先成为学生品位的表率。“品位”指涉人时,指的是人因内涵而外露出的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教育家的品位具体表现为教育家的内在人格与授课风格的自然融合,因而从人品之高洁到授课之生动,是教育家的品位逻辑。这要求教育家首先向内涵养自身的人格素质,然后再通过生动的授课将内在的高洁人品展现出来,从而收获学生的认同和青睐。

猜你喜欢

言教情操身教
浅谈在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
论思想政治工作中言教与身教的有效结合
浅谈古典诗歌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言传不如身教——漫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
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议政治课中“素质教育”与“主体性”的关系
身教重言传 最美孝为先
身教重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