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2024-04-05李莉容陈月阳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土精神资源

李莉容,陈月阳

(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根据当地自然地理特征、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和名人等,打造具备教育意义的地方、校本思政课程以及统筹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建立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在此背景下,乡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教学辅助资源,如何将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中加以应用就成为当下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乡土文化资源的基本内涵

乡土文化资源是由乡土物质文化资源和乡土精神文化资源这两种表现形式组成。其中,乡土物质文化资源具体包括了自然地理、人文物产、遗物遗迹和手工艺品等以物质形式展现出来的文化资源。而乡土精神文化资源则具体包括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礼仪、节庆典礼、地方语言等在内的以意识形态呈现的文化资源。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都具有典型意义,是不可替代的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说,乡土文化资源是浓缩了的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包含着本地域内文化的共同要素,而且还彰显出与其他地域文化资源与众不同的特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本文的乡土文化资源定义为出生或长期生活在特定地域的人们经过共同劳动生产从而不断总结提炼出的具有本地域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乡土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

乡土文化资源是厚植于人们所在沃土上的历史记忆、习俗礼仪、节庆文化和生态伦理等,其与师生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具有其他课程资源所不具有的特点。因此,在对乡土文化这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时,要深刻意识到乡土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人文、传承、认同以及德育的现实价值。

1.乡土文化资源的人文价值

乡土文化资源本身是一地域乡土风情的重要体现,涵盖着这一地域长时间沉淀下来的历史、人文、习俗等,其对当地人们而言,是集体记忆、人文情怀、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契合点,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精神上都会使人觉得熟悉不已,影响着一个地域内成长起来的人们。不可置否,青少年在成长中必然也会被这种乡土文化所感染所熏陶,成为自身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不仅可以点燃人们对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土社会优秀文化的热情,使之薪火相传,还可以引导本地区的人们产生文化上的共鸣,形成自身的文化认同,从而树立起文化自信。青少年在这样的文化底蕴滋养下,其身心、知识和能力的发展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乡土文化资源的传承价值

对本地域文化的传承是乡土文化资源跨时空的永恒性价值。乡土文化资源不等同于乡土志,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地方性的知识,更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这一个个地域的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乡土社会优秀文化资源,我国传统文化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栋梁,只有接受良好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熏陶,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有更多的未来。任何优秀文化都不应故步自封,只有把优秀的乡土文化从地区文化中分离出来,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中的特色元素,增进乡土文化传承,才能让优秀的乡土文化不断得到普及和发扬。

3.乡土文化资源的认同价值

认同即主体的承认、接受和皈依。文化认同是构建地区凝聚力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与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群体认同等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社会生活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在与当地地域的自然、风俗、人文等相互融合中,演变出了如祠堂、祖坟等文化实体,长期以往便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文化共识,影响并约束着人的行为,从而形成文化认同。[2]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其本质是对自身价值观的认同。乡土文化资源蕴含着乡土社会所有成员共同的文化基因和密码,它与当地人们有着一种自然的亲近性,在不断地传承和经历中吸收大量养分,并持续地叠加、积淀,对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认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乡土文化资源是一地区生生不息的深厚养分,是可以把“我”变成为“我们”的强大的粘合剂,使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积聚起强大动力。

4.乡土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积累创造,逐渐形成各地域自身的文化,种种地域文化最终凝练成了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逐渐根植于人们生活之中,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乡土文化资源多以故事性传递为主,更贴近当代,更容易理解,更有说服力,从而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便捷。合理、高效地利用青少年所熟悉的乡土文化资源在现实生活和教科书之间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打破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壁垒,让他们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焕发心中积极的道德情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同时,通过实践体验让青少年加深了对国情、民生和家乡的认识,增强了其精神生活的归属感,切实有效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

三、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意义

乡土文化资源本身是某一地区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结合社情、乡情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既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能提升其家国情怀和乡土情感,同时丰富和拓展区域课程资源。

1.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实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挖掘和应用与立德树人内容存在密切联系的乡土文化资源。精选出的代表性乡土文化案例,均要与教材主题密切相关,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且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通过将其有机融入校外思政活动中,搭建教材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在课堂理论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博弈互动中,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双重效果。同时,通过深入了解本地域的悠久文化,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所在区域社会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满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中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的具体要求,又对现有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进行了拓展。

2.提升家国情怀和乡土情感

乡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不仅是以乡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还以乡土文化空间作为师生获得“经验”的场所。学生在探寻家乡的历史脉络和领略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将会对所生活地区产生浓厚的情感,进而把单纯的知识获取过程延伸为厚植家国情怀过程,增强年轻一代对地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的校内外活动,充分将教学生活化的典型特征体现出来,通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大课堂,引导其基于道德与法治的视角对所生活地区构建起完整的认识,并在关心关注地区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积极献计献策,进而落实好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激发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感,培塑家国情怀。

3.丰富区域课程资源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所有有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要素,如人文景观、文化古迹、价值规范等。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通过充分利用学生所处地区的各种资源,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科学辨证地筛选出与新时代社会价值观念相符合的优秀乡土文化资源,并以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探究等方式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一过程不仅充实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资源库,又彰显了课程的地方区域特色。此外,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给教学活动设计带来了更多可能,其已不囿于课堂可扩展至校外。通过与校外研学基地、教育场馆及合作企业等社会组织实现有效对接,让社会专业人士参与进来联合开发,从而进一步丰富地方道德与法治课课程资源。

四、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路径——以惠州市为例

加强对青少年的乡土文化教育渗透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初中阶段,教师应围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法治教育”这五大主题出发,紧扣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恰当地应用乡土文化资源。

1.课堂教学运用

(1)激趣导入,引出主题。如在实施初中道法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展示当地罗浮山葛洪博物馆的照片,简介葛洪的生平事迹和著作《肘后备急方》等,引出青蒿素,进而引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事迹,从而导入新课。运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感受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体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把新课内容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索,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适时拓展,穿插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把乡土文化资源穿插渗透到新授课的内容中,从而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避免知识过于僵化。如在学习《捍卫国家利益》一课时,教师可补充讲述惠州革命英雄——叶挺,并倡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叶挺将军纪念园进一步了解叶挺将军的生平和惠州抗战等史实,夯实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捍卫国家尊严的思想基础,强化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认知。经过乡土文化资源的补充和扩展,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生活感悟、情感共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

(3)生本课堂,专题讲座。惠州乡土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学校是传承非遗文化的沃土,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向学生介绍本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深其对乡土文化的全面了解。如学校可以以校园为主阵地,与当地文化馆一起为学生举办《非遗进校园》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惠东渔歌”“莫家拳”“舞麒麟”“客家凉帽”等项目的由来,[3]并在校园内设置各自的教学区或体验区,邀请相关传承人到场“手把手”教学。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不只是单纯地丰富学校的课堂,更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感受到当地非遗文化魅力,加深对家乡主要的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引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从而达到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育人目标。同时,也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当地留住无形的文化遗产,让非遗文化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4)加强交流,协同发展。开发和应用乡土文化资源要注重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支柱作用,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完成本地域乡土文化资源的学习与整理。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要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们可以利用一些节假日,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当地的传说、民俗、地方史、历史名人等,举办“身边名人我来赞”“家乡文化大讲坛”“故乡美景与君赏”等活动,在讲述、评价、提升中帮助学生建立与本地生活环境的联系,让其感受到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2.校外活动探究

(1)寻访风物,记住乡愁——家乡风情调查。家乡是人生的起始地,家乡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及民风民俗等都承载着当地人的情感与记忆,并对他们的成长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惠州的博罗县是一座古县,其修建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博罗地貌、名称来历和婚庆习俗等的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寓意。此外,学校亦可通过组织学生对“岭南第一山”罗浮山进行研学,依托罗浮山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罗浮山独特的葛洪中医经典、草药草本文化以及东江纵队红色文化等资源,让学生在寻访搜集的过程中,建立对家乡的亲近感,逐步实现由欣赏家乡的美到家国情怀培育的升华。

(2)血缘与地缘——惠州客家变迁调查。惠州是客家人重要的腹地,也是其最初的家园。唐末黄巢起义后,战争接连不断,越来越多的中原先民们南迁,其中迁移到惠州附近的先民多达5万多人。南宋以后,又有一大批的先民先后来到粤东并在此建立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保留了其自身独特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在与原住民互相交流与融合中,最终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由此惠州客家人居住的格局也初步形成。小家是社会和时代的一个缩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家谱查询和长辈访问等方式,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演变历程,并通过课堂分享会活动,让学生在故事的讲述与分享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增强其文化自信,并能感悟客家精神在当代的具体体现,从这些具体表现中提取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四个伟大精神。

(3)铭记光辉历史——弘扬东纵精神。回望中国近代的苦难与辉煌,中华民族能历经沧桑而不断奋起,历经磨难而淬火成钢,离不开革命精神的支撑。其中,东纵精神作为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利器,已融入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我们迈向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动力。东纵精神是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报国为民、敢于担当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无私奉献,开放包容的国际主义精神。[4]东江纵队在惠州这片红色热土上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记,如革命标语、战斗的遗址和遇难圣地等,这些文化遗存都凝结着先辈们炽热的爱国情怀,也给惠州人民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传播了伟大的东纵精神。积极组织学生了解当地红军的英雄史诗,弘扬东纵精神,用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和理想信念感召学子,使其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赓续红色基因。

猜你喜欢

乡土精神资源
虎虎生威见精神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乡土中国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资源回收
拿出精神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