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

2024-04-05张晶晶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1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育人功能

张晶晶

(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关乎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总格局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使命。[1]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存在,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定位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健康协调发展。“历史地看,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大致有‘双重任务说’、‘育人说’、‘复合性质说’与‘大学预科说’。”[2]但已有研究鲜少关注普通高中教育功能政策变迁背后的深层逻辑,缺少对普通高中教育功能政策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正所谓以史明鉴,本研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政策变迁,以期为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供参考。

一、新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政策变迁历程

在历史制度主义看来,制度的演化与社会整体结构存在紧密的关联性。以历史制度主义中“关键节点”的概念来划分,结合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事件或政策文本出现的时间节点,本文将1949年以来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变迁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巩固政权、人才选拔、牵引支撑、立德树人四个阶段。总体趋势是从“掐尖”到“普惠”,从突出工具理性的“选才”走向价值理性的“育人”。

(一)巩固政权——供应国家生产建设的需要(1949—1979)

第一个阶段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的普通高中教育功能主要是供应国家生产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普及程度极低,“1949年,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小学入学率仅为20%左右,初中入学率仅为6%,农村人口文盲率更高。”[3]百废待兴之际,中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新生政权提供人才支持。1950年《教育部关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普通中学多,技术学校少,不能适应恢复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在今后若干年内,中等教育应着重发展技术教育,以大量培养中级建设干部。”[4]1954年4月《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中指出中学毕业生除部分根据国家需要升学外,大部分应该积极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或其他建设工作。[4]1963年,杨秀峰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现在每年的一千几百万适龄儿童,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接受到高等教育,其余的绝大多数人,在受到了一定的中小学教育之后都需要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4]1979年,蒋南翔在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年高等学校的招生数只相当于应届高中毕业生的4%,在可以预见的若干年内,高中毕业生可能升入大学的是少数,不能升入大学的是多数。[4]可见,从1949至1979的三十年间,基于新中国建设的需要,普及基础教育、扫除文盲是当时的教育工作重点,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能够受到高等教育,此时接受过普通高中教育的人才是国家重要的劳动后备力量,主要供应国家基本生产建设的需要。

(二)人才选拔——兼顾升学预备和就业准备(1979—1999)

第二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1999年《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在此阶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此时普通高中教育功能主要是进行人才选拔,这里的人才包括为高等教育输送的合格学生,也包括为社会输送的优良劳动后备力量。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水平和程度的劳动力比例还不足1%。[5]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亟需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普通高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改革。1980年,《教育部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指出我们首先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中学,并且重点中学同样担负着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培养优良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4]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各地也要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教育,对未升入高等学校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普通中学也要根据不同情况适当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4]1999年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对于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人民群众对高中阶段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带动与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减轻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的重要举措。[6]可见,从1979到1999这20年间,国家致力于加强基础教育,普通高中除了要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同样也发挥着拉动经济、促进就业的功能。

(三)牵引支撑——承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1999—2010)

进入21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素质”“两基”等表述在政策文本中被反复强调,此阶段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政策导向是为我国规模庞大的义务教育提供一个出口,同时为高等教育的扩招提供“源头活水”,体现了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牵引作用以及对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1999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6]2000年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指出,普通高中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6]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普通高中课程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6]此后,直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普通高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21世纪初的十余年间,普通高中教育更多发挥着承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牵引支撑功能。

(四)立德树人——培育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2010至今)

近十余年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部署下,多样化、高质量发展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这一时代使命也将普通高中的教育功能聚焦为育人。

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强调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从未成年走向成年、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肩负着为人才成长奠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7]2019年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发展素质教育,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8]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也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在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社会化成长的育人功能受到持续关注,这与我国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发展目标相一致。

二、新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功能政策变迁的基本特征

(一)深层结构:服务国家建设是普通高中教育的前提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特定的制度与社会整体结构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我国社会深层结构对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影响,最典型的体现是在服务国家建设的政治功能上。

从历时性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普通高中教育功能植根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三十年时间里,中国的教育改革多由政治统领。[9]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适应国家恢复经济的迫切需要,中等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更有效地服务,这也是此历史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改革开放之后,受到提高国民素质、满足经济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逐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普通高中教育体制,普通高中教育真正转向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功能。21世纪以来,出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义务教育普及后国民对更高层次教育的需要以及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普通高中教育承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才枢纽功能被高度强调。近十年来,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此阶段普通高中的改革更多是为了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路径依赖: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紧紧围绕升学和就业两条主线

路径依赖指“一旦某项政策开始实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强化与维系趋势,使政策延续的可能性增加。”[10]在普通高中教育功能政策变迁中有两条主线:一是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政策文本中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不断叠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趋势明显;二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促使普通高中教育不断改革来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所以,紧紧围绕升学和就业两条主线,与时俱进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是普通高中教育功能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

首先,我国普通高中的教育功能始终包括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但政策文本中对“合格”的要求不断改变。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再到当下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政策文本中,普通高中始终发挥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功能,但“合格新生”的内涵不断丰富。

其次,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也一直是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就业是一直被强调的,但“就业”的含义却不尽相同。改革开放之前,政策文本中强调的是“供应国家生产建设”,即中学生直接地或经过短期训练之后参加工作,供应国家急需的中等技术人才、教师、一般中等干部等。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强调的是“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此阶段,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很多新兴职业,普通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直接就业打基础,也要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面临的更多职业选择打基础。21世纪之后,政策文本更强调“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绝大部分普通高中毕业生都会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所以此时普通高中教育主要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面临的职业选择打基础。

(三)变迁动力: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改革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变迁

制度不是天然存在的,当下的制度是在历史复杂变量的作用下,或某个偶然性要素的重大作用,在路径依赖的惯性下形成的一个现实结果。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教育体制的改革等都促使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功能在过去的七十多年里发生改变。

建国初期,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供应国家生产建设所急需的人才。1999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并且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15%,同年又于《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要促进“普九”目标的实现、巩固、提高。可见,世纪之交,随着“普九”的深入以及高等教育的扩张,我国教育面临深刻转型,带来了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改变。2010年,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渐成为育人基本原则,相应的,促进学生个性化、社会化成长的全面育人功能也成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政策展望

回溯新中国以来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相关政策的变迁轨迹发现,其深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从被动“应变”到主动“求变”,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特色化发展的基本走向日趋明朗,“人”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宏观影响因素的变化为普通高中提供了新的“关键节点”,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把握好发展关键期,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定位,是普通高中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来看,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把握制度变迁关键节点,加强普通高中教育制度供给和政策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6%,这意味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所以,今后高中教育发展的重心应由扩大规模转变为提高质量,普通高中教育应把握好发展节奏,充分发挥普通高中教育功能,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制度供给和统筹规划,均衡发展依然是普通高中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该问题应首先通过政策层面的资源配置变革来解决。[11]例如,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县域教育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县域普通高中对县域教育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聚焦县域普通高中的发展对于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县域普通高中的教育功能在政策文本中体现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连接城乡教育、推动城乡教育融合发展,这是教育经济功能的体现,也是普通高中教育外延性功能的体现。

第二,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的发展,形成国家主导、学校主体的治理格局。长期以来,唯分数的升学竞争使得高中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一些超级高中的发展模式被竞相模仿,在功利化的目标取向之下,普通高中教育育人功能日渐被忽视,高中教育逐渐异化为“升学”教育,限制了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发挥。人才是保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第一资源,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逐渐成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需要从国家的政策主导以及学校自主改革两方面入手,形成国家主导、学校主体的治理格局。国家层面要“将多样化的普通高中教育学校类型、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整合并纳入普通高中教育体系,促进普通高中办学的多样化和科学规范化。”[12]学校层面要着手于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学校的生源特征及学校特色,形成自身的具体可操作的学校培养目标,进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突破路径依赖,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回归普通高中教育本体功能。普通高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态,只有诉诸教育之本才能抓住其本体功能。蔡元培在《教育之对待的发展》一文中引用法国教育家钮渥之言:“故此后教育家之任务,在发见一种方法,能使国民内包的个性发达,同时使外延的社会与国家之共同性发达而已矣。”[13]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育人才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升学”和“就业”都是“育人”的自然结果,至于教育的政治、文化、人口功能等也都是建立在“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普通高中应突破原有教育功能制度的路径依赖,回归教育初心,在传统背景与现代化压力下寻找和建立自己的发展平衡点,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教育功能。

注释:

①本文将这两类资料(政策文本和领导讲话)统一称为“政策文本”。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育人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普通高中教育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