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2024-04-05

教育观察 2024年1期
关键词:产教技能院校

邓 燃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一、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产业和教育之间的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驱动力。产教融合不仅是教育和产业界之间的深度合作,也是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教育模式创新,旨在缩小教育培训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的鸿沟,为企业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调整与更新其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将知识熟练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为此,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推动产教融合的重要策略。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确保既满足产业需求,又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高职院校和教师面临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探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不断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向高质量发展。

二、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促进教育模式的演变

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被职业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尤其在促进教育模式的演变上体现出重要价值。一方面,产教融合有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即时更新与创新。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往往以教材为主,固定的教材内容难以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然而,当企业直接参与教育过程时,就可以根据产业的最新需求为教育内容注入活水,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能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具备与时俱进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对接直接缩短了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期,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产教融合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意识。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实践机会主要依赖于学校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这些实践平台往往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切身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深入理解工作流程、技术应用与行业文化。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技能,还可以培养强烈的应用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有利于实现产教融合的双赢模式

产教融合作为新时代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桥梁,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尤其是在实现产教融合的双赢模式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产教融合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与企业直接互动、交流的平台。在此模式下,高职院校能够得到来自产业界的最新信息、技术及需求,从而使教学内容、教材和实践活动更加贴合实际,具备更高的前沿性与实用性。其次,企业也能从高职院校中获得人才支持,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这种双向合作不仅能使教育与产业两者都受益,还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通过这种直接的互动与交流,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最实用的技能和知识。最后,企业在产教融合模式中同样受益。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可以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减少企业在人才培训与适应上的时间和成本。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这种合作模式获得高职院校的技术和研究支持,为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这种双向合作确保了企业和高职院校都能从中获得实际的、可量化的利益。社会作为整体也将从产教融合的双赢模式中受益。产教融合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其教育背景与实际需求高度匹配,更容易在毕业后迅速适应职场,减少了社会培训成本,缩短了适应期。这种双赢模式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实习岗位,助力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另外,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合作极大地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问题分析

(一)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的错位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虽然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但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其中,教育资源的错位问题,特别是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的不对称日益凸显。一方面,校内教育资源往往是固定的,包括教材、实验设备、教学方法等,这些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与当前的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脱节。例如,某些教材可能没有及时更新,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符;学校的实验室设备陈旧,不能满足最新的技术要求,导致学生在实践中无法接触前沿技术。另一方面,校外尤其是企业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包括先进的技术、设备、生产流程等,虽然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但这些教育的资源往往没有被充分应用于教育教学。企业与学校之间存在合作障碍,如合作意愿不强、合作模式不明确、资源共享难度大等,导致学生无法充分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也难以接受实际的、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培训。施桂红在其研究中指出了产教融合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无论在合作方式和合作理念上,还是在合作目标和合作诉求上,产教融合中的“产”与“教”的抉择难题始终存在。[1]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教育资源的错位问题,强调了学校与企业在教育资源、目标与理念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失衡

知识与技能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两个维度,前者主要指学生在掌握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后所能具备的能力,后者主要指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在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学中,知识与技能之间存在失衡问题。第一,课程设置的偏颇。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课程内容往往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际操作、实践性的技能训练部分则相对较少。这种教学倾向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虽然对某一领域的理论知识了解甚深,但具体的应用技能却较为欠缺。例如,在信息技术专业中,学生深入了解了编程原理,但真正的代码编写与项目实践机会却相对有限。第二,内容安排不完善。在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中,学校更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却相对不足。这导致学生往往更注重追求高分,忽略了技能的真正应用。以工程制图为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大量的制图理论知识,但对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却了解不多。这种失衡的教学内容安排可能导致学生出现“会做题,但不会做事”的问题。陈鹏等人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需要永恒的动力,目前职业教育中的融合动力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教师教学意愿不强,不愿意转变教学思维方式,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传授知识;高职院校尝试开拓新的办学模式的意愿不强。[2]这进一步反映了知识与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失衡,急需改革和调整。

(三)教学与市场: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尽管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市场的快速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相比,其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曹原之认为,学科内容的更新及岗位的变化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政策及时更新和完善。[3]这进一步凸显了教学实践与企业实操之间的供需不等的问题。同时,教育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课程内容与市场技能需求不匹配。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设置的课程内容与现代产业技能的真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在现代IT产业中,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需求迅速增加,但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中,这些前沿技术的教学仍然处于边缘化,而对传统的、逐渐被淘汰的技术却给予了更多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教学方式与产业实践模式不匹配。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许多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教学方式缺乏与产业实际工作流程的结合。这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实际操作流程和工作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现代汽车制造为例,尽管学生已经学习了汽车设计的基本原理,但对现代智能汽车制造线上的流水作业、自动化设备操作及与智能制造系统的交互等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并不理想。

四、推进策略

(一)资源整合:解决校内外教育资源的错位问题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促进产业与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类型,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更需要资源整合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针对高职院校校内外教育资源的错位问题。为了解决这种错位问题,高职院校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并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产教融合能够有效缩小学校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加速知识更新和技能培养,以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与企业、研究机构及其他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一个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的合作平台。例如,高职院校可建立“高职融合云”产学研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应定期开展行业动态跟踪,利用“高职融合云”平台自动更新最新的技术进展、行业资讯和政策法规,保证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例如,首先,通过该平台建立行业新闻更新模块,实现自动聚合和分类产业相关新闻,供师生参考。其次,该平台需要提供企业实习与实训信息发布功能,允许合作企业上传实习、实训机会及相关要求。这样,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该平台了解并获得实践机会,这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就业准备至关重要。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企业需求库,允许企业根据需要设计实习和实训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选择。最后,平台的线上研讨会与技术培训模块是保证教师和学生与行业同步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定期邀请产业专家开展在线讲座和技术演示,这不仅能够促进学术交流,还能够提升教学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水平。例如,该平台可以定期举办主题研讨会,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对最新技术进行解读和示范,教师和学生均可参与互动。

第二,加强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与利用。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技术应用。考虑到技术的迅速更新,高职院校可以建设模块化、移动式的实训室,可以根据不同课程或技术的需求快速调整设备和布局。高职院校可结合现代通信技术,为学生提供远程实训的机会,使学生在家或其他地方也能接触到先进的实训内容。高职院校应与其他高职院校或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享资源和设备,这既节约成本又可以吸引更多的产业合作伙伴。高职院校可以在实训基地中加入创客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提供一系列工具和设备供学生自主选择和使用。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进一步增进与产业界的技术交流,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到校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与产业前沿同步。

第三,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与交流。双师型教师是既具有教育教学经验,又具有产业实践背景的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宝贵财富。高职院校应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这不仅需要教师本身具备愿意接受企业实践的态度,更需要教育管理者构建合理的制度框架。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企业深度实践月”活动,为教师提供深入企业学习的机会。这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机会,也是企业了解教育需求、提供反馈的窗口。在这期间,教师可以深入企业参与具体项目,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最新的技术应用和行业发展趋势。这种经验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进均有显著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参与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开发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教师不仅能够切身体验最新的自动化编程和测试工具,还能与工程师一起探讨系统集成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深度参与,教师能够获得关于智能系统开发的前沿知识,了解车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回到教室后,教师可以将这些实际操作经验转化为案例研究,更新课程内容,设计出更具实践性和前瞻性的教学模块,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理论知识,并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经历不仅能提升教师自身的技术水平,也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此外,不同的高职院校的教师交流同样重要。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教师互访机制,鼓励教师在不同高职院校分享经验、讨论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这种交流不仅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还能促进不同高职院校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二)内容再塑:平衡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重心

在深化产教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重心调整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并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产业需求相匹配,高职院校应采取一系列的创新策略,确保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均衡发展。

首先,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构架,高职院校需启动模块化教学计划策略。模块化教学计划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是实现知识与技能教学平衡的有效策略。该策略的理论意义在于其能够让课程设计更加灵活、专业化,便于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满足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在实施模块化教学计划时,高职院校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细致的划分,以确保每个模块都能精准覆盖特定的知识点和技能训练。例如,在机械工程专业中,除了传统的力学基础和材料性质等理论知识,还可以设计“数控技术应用”模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数控机床理解数控编程的原理和方法。[4]在“CAD基本操作”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CAD软件进行基本的绘图和设计,而“机械设计原理”模块则让学生掌握从理论到实践的设计流程。这些模块不仅涵盖了理论知识,还强调了实际应用技能的培训。同样,在建筑设计专业中,除了建筑历史和建筑结构原理这些基础理论,还可以设立“建筑3D模拟设计”“现代建筑材料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等模块,旨在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最新的设计技术和工具。“建筑3D模拟设计”模块是通过使用专业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建筑空间和结构。“现代建筑材料应用”模块则介绍新型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而“绿色建筑设计”模块则侧重于教授可持续设计理念和实践。

其次,在技能培训方面,与产业界的合作是关键。如在IT领域,高职院校可以与国际知名的IT企业及国内领先的技术公司合作,开设“云计算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实践”“移动应用开发”等实际应用课程。此外,合作范围不限于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的合作同样具有巨大价值。这些企业因其灵活性和创新性,经常处于市场的前沿,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在电子商务领域,高职院校可以与一些中小型电子商务公司联合开设实训工作坊,如“电商营销策略”或“新兴支付技术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能锻炼实际应用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最后,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确保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实用化。高职院校应定期评估和整合网络资源,如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和SPOCs(小规模私人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定期更新在线课程内容,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先进性,让学生能够随时获取新的理论知识。线下,高职院校应重点加大对实验、实训及实习环节的投入力度,确保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得到充分的技能锻炼。例如,在汽车修理与保养专业中,高职院校可以创建实训车间,定期引入新型汽车和维修技术,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应用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可以与本地汽车4S店或汽车制造企业合作,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还能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如参与新型汽车的保养和维修工作、学习最新的汽车电子系统诊断技术等。

(三)合作桥梁: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有效沟通机制

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是如何建立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这种沟通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交流,更是教学内容、技能要求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深度对接。为此,高职院校应搭建一座合作桥梁,确保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紧密、高效。

第一,建立学校与企业有效沟通机制的理论意义在于实现教育资源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促进教育内容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更新,这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应建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或产教合作中心。这样的机构可以作为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其日常运作的核心任务是收集企业的技能需求,与企业共同研讨和解决技术问题,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例如,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产教合作中心可以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讨论“5G通信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实践”等前沿领域的课程开发。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掌握行业最新动态,而且能够促进课程内容与企业技术需求的同步,确保教育质量。同时,产教合作中心应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讨论如何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建课程等合作事项。这种定期的沟通和讨论能够确保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提高合作项目的实施质量和效果。通过这样的措施,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能够建立更加紧密和高效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第二,高职院校应建立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不同于短期的项目合作或单一的实习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更深层次地涉及共建研发中心、技能培训基地乃至专业或方向。[5]例如,在机械制造领域,高职院校与家居企业的合作可以创建“智能家居产品研发中心”,高职院校可以贡献其在科研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力量,企业则提供市场洞察和实际应用经验,双方共同致力于智能家居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在此基础上,双方可以定期进行项目评估、合作效果反馈,进而调整合作方向、深化合作内容,以确保双方合作能够持续发展,适应行业变化。通过长期的深入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实现共赢,共同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产业与教育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旨在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指导。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资源整合、内容再塑,主动寻求企业支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技能院校
高级技能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