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构建的价值、问题与进路
——以上海民办本科高校为例

2024-04-05向东平

教育观察 2024年1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民办思政课

向东平

(上海立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09 )

一、引言

2021年,习近平首次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重要论断。[1]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总体要求、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大工作格局、加强组织领导七个方面,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2]民办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关键在于抓好思政课大师资体系的构建。本文以上海市民办本科高校为例,探索民办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构建的价值、问题和进路。

二、意义

“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引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必将引发思政课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重大变化。“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大师资体系。思政课大师资体系具有构成多元、合力联动和协同育人的优势。民办高校推进思政课大师资体系的构建,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促进学校立德树人有重要意义。

(一)大师资构成多元,有助于优化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结构

根据《方案》要求,思政课大师资体系应包括专职教师、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和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四支队伍,队伍结构具有多元化特点。思政课专职教师是讲授思政课的主力军。特聘教授由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教学名师、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和优秀地方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名师大家、科学家、各行各业先进模范等组成,经选聘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既可以涵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道德模范等各行各业先进代表,也可以包括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和志愿者,以临时性讲座、报告等形式参与思政课教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力军。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专家型人才队伍。

民办高校推进思政课大师资体系构建,需要通过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立健全特聘教授队伍、建立健全兼职教师队伍、培育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等举措,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多元、素质过硬、协同发展的大师资队伍,能够有效缓解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困境,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与良性发展。[2]

(二)大师资合力联动,有助于促进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等方面,既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成果,还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人生理想信念等。思政课大师资体系的构建能够充分发挥不同专业和不同行业的师资联动优势。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师资队伍视野开阔,能够将深奥的理论与国内外鲜活的案例紧密关联起来,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有机统一。在教法的运用上,大师资队伍灵活度更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选择适合不同教学对象的方式方法,善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和网络时代的新课堂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的有机融合。

民办高校通过加强思政课大师资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师资联动的合力优势,既能够推进思政课主渠道教学的改革创新,又能够促进教学方式载体的不断革新,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助于促进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三)大师资协同育人,有助于提升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强思政课大师资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充分发挥全员合力协同育人的功能。思政课专职教师要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价值观引领育人。特聘教授能力突出、构成多元,其中地方党政领导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能够运用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开展教学,提升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社科理论界专家和名师大家能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讲出理论的深度,激发出思政课的理论魅力;先进模范代表是各行各业的典型,能够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讲授思政课,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高校内党委书记校长和各部门各专业骨干力量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够整合校内教学资源,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专业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兼职教师可以在重大节假日和特殊时间节点、纪念日等场合走进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实践基地,达到实践育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可以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及时向青年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民办高校立身之本就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民办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强化学校作为思政课主阵地的作用,努力构建全校教职工的全员育人体系,而且要充分用好社会大课堂,调动全社会资源和力量组建校外思政课教师队伍,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协同育人。因此,民办高校构建思政课大师资体系,无疑能充分调动各个队伍的育人优势,实现协同一体全员育人,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强化师生理想信念培育和价值引领,进而提升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三、问题

2023年3至6月,笔者围绕“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这一主题,对上海市8所民办本科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走访调研。调研发现,近年来,上海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提升较为明显,但从构建思政课大师资体系的维度来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队伍结构单一,质量急需提升

一方面,师资队伍结构较为单一,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笔者调研发现,上海现有的8所民办本科高校的在校生总数约7.5万,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教师岗位,应配备教师214名左右,但截至2023年6月,实际只有约130名教师。特聘教授与兼职教师队伍也尚未建立。个别民办本科高校尝试组建特聘教授队伍,如XD学院聘请了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成立名师工作室,指导青年教师;TH学院聘请了上海市委党校教授担任教学督导。个别民办本科高校也在探索如何利用劳动模范和红色基地讲解员等组建兼职教师队伍,如JQ学院邀请上海市劳动模范和中国航海博物馆研究员到学校开讲座。此外,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还处于探索阶段。

另一方面,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根据笔者的调研数据,当前,上海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以讲师为主,教授大多为退休返聘教师,占比约为10%。学历结构以硕士研究生为主,近两年新招聘不少博士研究生,约45人,占比在40%左右。但是,博士的流动性较大,不少博士工作1—2年就会辞职。年龄结构表现为“两头大、中间小”,即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数量偏多,中年骨干教师稀缺,女性教师占大多数。

(二)科研水平整体偏弱,教师职称晋升难

首先,高水平课题申请难。调研显示,2020—2022年,上海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的国家级课题仅有1项,主持的上海市级课题只有5项。不过,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相对容易申请上海市政府扶持项目,如“民师计划”“民智计划”“民创项目”“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专项”等。

其次,核心期刊论文发表难。近年来,上海民办本科高校加大了引进高级职称和博士人才的力度,思政课教师队伍中退休返聘教授和博士数量明显增加,但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并没有显著提升。2020—2022年,中国知网上上海8所民办本科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只有12篇。

最后,职称晋升较难。高质量课题申请难,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少,科研任务不能完成,导致思政课专职教师职称晋升困难。近五年来,上海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中晋升为教授的仅有2人,晋升为副教授也少于10人。

(三)培训体系存在短板,综合能力提升慢

首先,三级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第一,国家级培训名额有限,参与机会少。近三年,教育部举办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骨干研修班”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班”,上海民办本科高校只有1人次参与。第二,上海市级培训参与机会多,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在职研修(学)、学术交流、挂职锻炼上更倾向于公办高校。为此,上海市特别开辟了单独培训渠道,如民办高校强师工程培训、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等,但仍有待完善。第三,上海市民办本科高校对校级培训重视不够,岗前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一些民办本科高校新入职青年教师没有接受岗前培训就直接走上讲台,思政课教学质量不够理想。

其次,在职研修(学)和学术交流机会少。在职研修(学)主要包括参加1—6个月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半年以上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国内访学或国外访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2020—2022年,上海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无人进行脱产或半脱产的国内外访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仅有4人次。此外,国内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参与较少,国外实践考察基本没有。

最后,挂职锻炼、蹲点调研机会匮乏。《方案》提出,各地各高校建立专门制度,常态化支持思政课骨干教师到各级宣传、教育等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蹲点调研。[2]但在现有体制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很难有这样的锻炼机会。

四、优化措施

全面推进民办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和民办高校站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高度协同努力、联合发力,不断强化规范引导、健全保障机制和完善培训体系。

(一)强化规范引导,筑牢法治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4]这既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之义,又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推进民办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的构建要做到有规范可循,严格执行监督规范。

首先,健全的规范是民办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构建的有效保障。2017年,上海探索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类民办学校的分类管理,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民办教育促进条例(草案)》《上海市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结余分配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新时代上海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法规与配套文件。上述法规与配套文件为上海民办高校的规范发展和分类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督促师资队伍建设、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遵循,对推进上海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

其次,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规范是民办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构建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不断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各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如《普通高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这些规范性文件为民办高校思政课大师资队伍构建指明了基本方向。2022年,上海市贯彻《方案》要求,出台了《上海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和《上海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建设任务》,对“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并遴选了首批“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重点试验区(高校)15所。

最后,严格监督执行规范是民办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据各类规范文件,严格检查民办高校在师资配备与队伍建设、学院与学科建设、生均经费执行、政府专项经费使用、工资待遇及保障等措施的执行情况,对执行不力或拒不执行的民办高校,特别是营利性民办高校,要给予批评、警告、减少招生计划等处罚。

(二)健全各类机制,夯实体制保障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民办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建设教育强国和培养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民办高校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认识思政课大师资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方案》构建大师资体系要求,发挥体制的灵活性,不断优化选聘人才、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待遇提升,助力思政课大师资队伍的稳定成长。

首先,优化选聘机制,组建多元化队伍。第一,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民办高校要严格以不低于1∶350的教育部要求配齐思政课专职教师岗位,既要保证数量,又要确保质量。民办高校要严格对照“六要”标准实施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制度,优先招聘专业对口优秀博士生,再考虑年龄和性别等因素,不断吸纳高水平人才加入思政课大师资队伍,优化大师资结构,提升大师资质量。第二,要建立健全特聘教授队伍。民办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确立特聘教授的选聘标准、方式、数量,授课形式、授课内容等标准,从校内外选聘适合担任思政课教师的人才组成特聘教授队伍。第三,要合理配置兼职教师队伍。除了从先进代表和实践基地中选拔,还要全面考察选聘对象的学科背景、学历层次、职称等级、年龄、性别等要素。第四,要探索如何培育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

其次,夯实组织保障机制,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简称马学科)。马院和马学科建设是思政课大师资队伍成长的主要平台。民办高校要在夯实马院基本组织保障的基础上,对照马院建设标准,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推进马院走强变优,形成特色。同时,要探索适合民办高校实际的学科建设,推动案例、教案、课件、视频等优质资源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校级“金课”、市级精品课程等。

最后,健全待遇保障机制,完善激励上升途径。民办高校要稳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完善评奖评优、评定职称、干部选聘等优先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思政课大师资队伍。针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上海市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分类管理,制定相关法规和配套政策文件,规范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为监督民办高校提高师资待遇提供有力保障。

(三)完善培训体系,优化能力保障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5]要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好,思政课教师就要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根据思政课教师的成长规律,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不断完善学校、地方、国家三级培训体系,这是推进民办高校思政课大师资队伍综合能力提升的必要举措。

首先,健全校级培训,突出岗前培训,夯实新入职教师培养的基础。新入职2年内青年教师处于职业适应期,虽有教学热情,但对教学内容、方法、技巧、学生特点等都不够了解。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的特点,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岗前培训培养青年教师的基本素养,打牢基础。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马院基本情况、学院规章制度、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教学方法与技巧、学生特点分析等。同时,可以邀请马院负责人、教育教学专家、教学名师等多方参与,采取课堂授课、专题讲座、观摩公开课、新老教师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培训,使青年教师尽快转换身份、提升职业能力,适应思政课教学特点,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强化地方培训,抓好全员培训,守好青年教师培养的过程。入职2—5年的青年教师逐渐走向职业成熟期。作为入职培养的接续发展,民办高校校本全员培训还不健全,需要地方政府培训支撑。针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短板,地方培训机构要开拓在职进修与脱产研修(学)渠道,拓展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与国内外访学机会;创造基层挂职锻炼和蹲点考察机会,努力覆盖所有民办高校每位教师;优化公办帮扶民办措施,切实通过相互帮扶与交流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的教科研水平;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保证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有机会了解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法;进一步发挥好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的作用,切实保障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利用寒暑假研修;依托数字化技术建立教师培养电子档案,记录培训轨迹,增强培养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每一个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都能完成全过程培训。此外,上海市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发挥财政、人才等优势,在扎实做好“强师工程”等培训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扩大培训覆盖面,补齐短板。

最后,优化国家培训,凸显重点培训,做好骨干教师培养的提升。在积累了5年以上的经验之后,青年教师由成熟向骨干教师转型。培育思政课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国家需要在培训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在培训项目、课题申报、学术交流、教学比赛、论文发表等方面给予民办高校适当的政策倾斜,扶持骨干教师的成长。同时,民办高校也要及时选派优秀骨干思政课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观摩名师公开课、参与学术交流会、申报国家级课题项目等,并为骨干教师国内外访学和脱产进修提供减免工作量和经费支持,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使其成为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五、结语

“大思政课”新理念战略定位高远,旨在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大师资体系。民办高校要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胸怀立德树人的“大格局”,严格按照“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努力构建一支专兼结合、构成多元的思政课“大师资”,培养和造就一批教书育人的“大先生”,在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新征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民办思政课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