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与发展前瞻

2024-04-05刘智玉周业勤

教育观察 2024年1期
关键词:话语政治思想

刘智玉,周业勤

(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66)

一、引言

2022年,习近平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这一论断揭示了教学话语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必须抓住思想政治教学话语这一关键要素。近年来,学界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开展学术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薄弱之处。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当前研究的基本状况,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发展趋势提出展望,希望为未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参考。

二、整体态势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各类意识形态话语不断交锋,各种社会思潮同台竞技,影响了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的认同和接受。因此,学者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展开研究,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2012年,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载体和工具,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及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支撑,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也越加受到学者的关注。可以说,过去十年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发展的“黄金十年”。[3]从研究成果来看,在课题立项方面,自2013年以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有16项,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学术专著共有28本。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截至2023年8月,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共有637余篇(CSSC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23篇),学位论文151篇(硕士论文145篇,博士论文6篇)。由此可见,随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相关课题的研究,无论是专著出版数量、课题立项数量,还是文章发表数量,与十年前相比都呈现出成倍增长的态势,研究成果在不断丰富。

(二)研究内容从基本概念向经验现象拓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内容在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也不断转向对现实问题的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什么”的问题不断明晰,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从整体上构建系统的研究体系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者将研究内容拓展到了对经验现象的研究,研究问题更为具体,表现为围绕不同环节、不同课程、不同传播渠道、不同的主客体与不同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变及话语权、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4]例如,在“三全育人”的教育方针引导和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思政课教师拓展到辅导员、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及专业课教师等,形成多元育人主体。把研究对象从泛指意义上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工作主体,探索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和话语转换等问题,研究更加凸显针对性和专业性。

(三)研究视域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拓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在成果不断增多和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的基础上,研究视域也在不断拓宽。一方面,研究的理论视角不断拓展,这主要表现为研究逐渐从单一学科视角发展到多学科视角的变化。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出发,逐步拓展理论视角。有学者以传播学为视角,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看作一种传播载体,探索话语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5];有学者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蕴含的话语思想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的可能性[6];有学者则以功能语法理论提供的方法考察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精炼度、吸引力、准确性等[7]。另一方面,研究领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深化。网络时代、人工智能、智媒时代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成为话语转换创新的实践背景。人工智能的赋能有效提升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渗透力与引领力,但也存在弱化话语认同的风险。因此,学者围绕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点、智能媒体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内在关联、网络时代话语权的建构及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

三、热点论域

通过梳理已发表的文章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功能、现实困境与解困路径等展开,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基本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研究

概念界定是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也不例外。学者首先试图澄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什么”,但当前学界对其内涵的理解尚未统一。董世军等人最早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即“活动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8]。邱仁富基于以上理解,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双方用来交往、灌输、宣传、说服,以及解释、评价、描述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9]。此后,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的论述多基于以上定义进行扩充,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本质基本一致。单鑫聚焦高校的文化环境与语境这一具体的实践场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界定为一种言语符号系统,并指出其主要内容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环节为话语双方关系的通达有效,终极目标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教育双方精神成长。[10]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的不同界定反映出研究者对该概念的不同理解,不同观点的碰撞能够加深学界对概念内涵的认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征和功能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话语系统的一部分,天然具有普遍意义层面的话语的共性,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有的特征和功能。总体而言,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单鑫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这使其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价值预设性等独特的话语特质和话语规范。[10]二是思想建构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描述和反映教育主体所要传输的教育信息和内容,同时还承担着教育双方交互对话、平等和谐的话语关系建构的重要使命。[11]三是话语表述具有强烈的与时俱进性。崔华华等人指出,话语作为历史表征,与特定的历史境遇紧密相连,伴随时代发展发生更迭,相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延展和更新内容。[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功能作为一般话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本源功能是帮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同时进行话语引领,规范学生的政治意识、道德认知和实践行为。正如李苑雷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承载与传递信息的功能、主体对话与沟通的功能、价值引导与行为规范的功能及学科建构与理论转化等功能。[13]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困境研究

现有研究多坚持问题导向,指出当前存在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困境,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教师的话语表达形式与受教育者接受需要之间的矛盾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用不高。例如,胡永嘉等人将这一矛盾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教师教学话语讲究说理的全面性和哲理化与学生关注点的分散性之间的矛盾、教材话语强调政治性与学生话语注重现实体验性之间的矛盾及教师话语方式的单一性与学生话语的个性化、多样化之间的矛盾。[14]二是话语主客体间互动不足、单向独白使话语效用不高。林伯海等人指出,教师习惯将预设性和结论性话语单向灌输给学生,照本宣科式地告诉学生“是什么”和“要什么”,而没有同教育对象探讨“为什么”,剥夺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话语表达权。[15]三是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负面冲击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话语。正如潘晴雯指出的那样,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在促成中西话语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与碰撞。[16]而自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转换、范式创新、内涵拓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面临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日渐式微、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权转移和控制力弱化等严峻挑战。[17]广大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话语困境的研究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话语质量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供了实践基础。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创新研究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断重构主客体之间的话语关系、更新话语内容和资源及创新和转换话语表达方式等。首先,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对等的话语权利关系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的困境,胡永嘉等人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分析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靠一方的独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考虑话语对象的知识背景和所处的话语环境,以学生为本,努力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世界,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进行创造性转化。[14]其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问题,有学者指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的基础上,积极汲取话语资源。一是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话语,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资源与养料,从传统话语资源中继承生动话语。[18]二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从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中寻找新鲜话语,要多与青年学生共同探讨现实热点问题和理论难点问题,从青年学生的现实世界中提炼新话语。[19]最后,要转换话语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努力实现从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说事话语向情感话语的转换。[20]

四、趋势展望

纵观近十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理论视角多样,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成果丰富,但也存在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未来研究要在研究深度、研究系统化和研究方法上创新。

(一)借鉴多学科理论成果,深化理论基础与丰富知识借鉴

通过综述可以看到,近年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关注度较高,研究成果的数量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研究关注的问题也比较广泛,从内涵功能、基本特征、现实境遇等方面都有涉及,但研究存在同质化倾向,多个论点存在重复、雷同和扁平化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涉及多个学科,其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要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从而寻求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虽然属于语言学范畴,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彼此关联。因此,未来研究要形成开放的学术研究视野,增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互动,关注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多维度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但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时,不能简单地照搬相关概念或原理,不经加工直接运用,而要对之进行合理转换,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二)立足学科归属,搭建更具系统思维的整体分析框架

当前研究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特点,缺少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目前,学界从多个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问题出发分析原因并试图提出对策,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但对问题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等浅层次研究,缺乏深入研究。同时,各角度和跨学科研究之间缺乏整合,缺乏在对比分析中形成系统研究,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总体呈现出碎片化、补丁式的研究特点,难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纵深发展。一个学科要走向成熟还需要搭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要搭建统一的理论框架。一方面,只有在统一的理论框架内,思想政治教育学者才能实现真正的学术对话,避免各说各话。另一方面,只有在统一的理论框架内,学者才能将现有的、零散的、碎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历史变迁、生成逻辑、构成要素、特点作用、影响因素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其客观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质量提升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三)丰富研究方法,构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范式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根基生长在实践的土壤里。因此,相关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或研究者的个人感知层面,而是要切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调查教师话语特点和学生的话语需要。现有研究存在理论逻辑推演多实证调查少的状况,大多数研究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概念、特征、功能等进行抽象描述和规范性的逻辑分析,并推演出诊断性的结论判断。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或困境的分析多依赖研究者自身的经验证据或某个理论依据,符合研究规范的实证性的研究成果还非常少。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突破以往研究或偏于理论探讨或重于个别经验总结的局限,通过引入量表测量、个人访谈和咨询、问卷调查或者现场观察等方法,获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成功经验的一手材料,并对数据进行统计,获取可靠的数据支撑,进而分析遇到的新形势、新问题,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从而提出更加客观、更具实践性的策略方法,提高解题能效。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构成,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现有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实效性的提升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后来学者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面对复杂的话语环境,抓住思想政治教学话语这一关键要素,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现状并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怎样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新形势下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时代课题。

猜你喜欢

话语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