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民乐教育
2024-04-04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第三实验小学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第三实验小学 李 洁
民乐是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劳动生活中积累形成的智慧结晶,蕴藏着卓越的民族文化,展现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精华。新课标明确指出,热爱中国音乐文化,能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坚定文化自信。由此可见,重视民乐教育,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那么,怎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民乐,让学生学得快乐呢?
一、善用教材中的民乐,培养高雅情趣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民乐美的元素,将中国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发扬光大,从古至今,由南到北,由华夏到边界,构成色彩斑斓的多民族音乐“交加”,形成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长廊。各种典型风格的民族音乐精彩纷呈:西北高原的音乐高亢、粗犷,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唱得幸福落满坡》等;江南水乡的音乐温婉、柔和,如《欢乐歌》《杨柳青》……
苏少版音乐教材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民乐作品进行合理编排。低年级学生适合那些结构短小、情绪欢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如《娃哈哈》《牧童谣》等。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教材则选择那些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的作品,如《在那东山顶上》《瑶族舞曲》等。
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的民乐作品为自己所用,如江苏民歌《姑苏风光》,这是“剪靛花调”代表曲目之一,常用的五个乐句是以“起、承、转、合”结构为基础的变化体式,第五乐句是第四乐句的变化重复,五乐句落音分别是高宫、徵、徵、宫、宫;第一、二、四句字少腔多,第三句字多腔少……于是,笔者在教学中设计填音游戏或接唱活动,进行分析、鉴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关注音乐与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如《刘三姐》中的插曲《山歌好比春江水》一直深受大家喜爱,作品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忠贞不渝、勤劳朴实、追求幸福的传统美德。教师要善于选择优秀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感受体会作品的情境美、人性美、歌词美、画面美……
除教材、教师用书及配套光碟等资源外,教师还不能忽略隐性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还要去尝试超越教材、拓展教材、完善教材,善于从丰富多彩的教材中进行选择和提炼,充分发掘民乐中美的元素,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
二、激发鉴赏民乐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学生的前提是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的理解就是对音乐内涵的认识过程。教师要从音响出发,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理解,丰富其音乐审美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茉莉花》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创设民族音乐学习情境: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一则片花《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直切主题,这首具有东方神韵的《茉莉花》音乐,从大江南北飞扬到世界各地的每个角落,让不同肤色的人们为之感动、随之应和,悠扬传递。将它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宣传片中的音乐,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委婉柔和、家喻户晓,还因为它不宣扬、不恣肆、不妖媚、不争春,也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接着,教师趁势进入观赏环节,运用多媒体呈现音画交融的美景,感悟茉莉花的清香淡雅、清丽脱俗自古就是人们写不完、唱不尽的主题:刘克庄赞美她“一卉能熏一室香”,江奎则放言“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欣赏环节的重点则放在了解这首歌曲在国内外的影响上。教师让学生欣赏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唱,这位如茉莉般清香漂亮的女子用她美妙的歌声演绎东方艺术,把中华文化传播给世界,以此为切入点介绍这首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引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师让学生品鉴以《茉莉花》创作的各种艺术作品,了解人们喜欢用音乐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怀和对生活的爱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让音乐深入学生内心,并希望他们成为传递美的使者,把中国更多的音乐带到世界各地,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
“一切艺术,皆源于生活。”教师还可以通过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走进民族音乐。如哈尼族民歌《其多列》,这首歌曲背后其实渗透着丝丝缕缕的“竹文化”。教师不妨将“竹”作为本节课的线索,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感知歌曲背后的民族文化。再如,《山村来了售货员》中“选购”和“告别”段落中的唢呐与乐队互答真是趣味无穷:“选购”中的唢呐和乐队之间旋律相同,就好像你说一句,对方重复同一句,而“告别”段落中的唢呐和乐队则旋律不同,就仿佛你说一句,而对方回应一句。作曲家的想法实际上充分体现了生活的艺术化,而我们则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去理解、感受村民和售货员的音乐对话。
三、培养演唱民歌的情感,树立民族自信
伍国栋编著的《中国民族音乐》为我们介绍了品种丰富、类型多样的中国民族音乐,让人沉浸其中、眼界大开。在各时代、各民族的音乐生活中,传唱和使用率最为频繁的音乐类型就是民歌。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和感悟民歌不同的风格和魅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演唱民歌的情感呢?
目前,不少中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着攀比心理,尤其是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其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自尊心作祟下,学生开始出现攀比等心理,出现非理性消费。在班级中,部分学生崇尚品牌服装,在班级中炫耀自己所购买的衣物、文具和电子产品,导致班级中学风变得消极畸形,出现了严重的攀比风气,学生的学习不定位在学习中,反而崇尚“有钱”、“阔绰”、“排场”等亚健康的价值取向上,而部分学生对于节俭节约和理性消费反而认定为有失体面等。所以,在这种攀比消费风气下,家庭经济压力变大、负担变重,班级中的学风不正,更会导致部分学生过分自卑,甚至误入歧途。
首先,教师的范唱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民歌抒发的情感,对学生爱上演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笔者在教学《草原赞歌》一课前,反复琢磨和练习,力求把蒙古族民歌那种欢快明朗的短调民歌的感觉表达到位。通过声情并茂的范唱、自然的情感流露和精湛的技艺去感染学生,一定会引起学生对民歌由衷的喜爱,从而激发其演唱民歌的积极性,使之学有榜样、作有章法。
其次,教师要加强对民歌的分析与理解,可尝试借助学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问题进课堂。(如图1)
图1
这样的“自助”学习呈现开放的态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其实是将预习引入更高的广度和深度;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询资料,其基本活动经验得到有效的加强和激活……在这样的“自助”学习中,学生就能持续不断地激发学习民歌的浓厚兴趣。
最后,要注重对音乐基本技能的有效训练。一个人掌握的音乐技能越熟练,表现能力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教师在课堂上应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当众演唱民歌,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进而增强民族自信。
四、开设民乐兴趣小组,关注音乐特长
民乐兴趣小组是在课堂之外为学生开辟的又一音乐教育和艺术实践的天地,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开设民乐兴趣小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民族舞蹈兴趣小组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和地域,造就了迥然不同的民族舞蹈艺术特色,堪称种类丰富、蔚然大观。
(二)民歌合唱兴趣小组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教师要努力开垦民歌合唱这片肥沃的土地,促使它蓬勃发展。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教师可重点关注以下细节:
教师的案头工作:熟悉歌谱,能熟练演唱各声部;发现难点,准备各种解决预案;熟悉伴奏谱,分析伴奏跟合唱的关系;了解作品结构,安排作品布局;学习与作品相关的文化,确定音色、风格等。
学生的能力训练:首先,读谱能力的提升能增强持续学习的信心;其次,要重视用声能力的训练,可通过“学猫叫”“模仿拉警报”等游戏快速找到高位置假声的状态;最后,抗干扰能力也很重要,简单有效的方法包括音阶构唱三度和声、音阶轮唱三度和声、分解和弦构唱三和弦、卡农练习等。
指挥的技术要点:教师要了解各种拍子的指挥图示,明确起与收,做好点与线,重视强与弱,分析带与跟,设计分与合……“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我们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民族器乐兴趣小组
浩瀚无垠的民族器乐作品,蕴藏着东方民族浓厚、深沉的内涵气质和崇高追求。江阴市有着悠长的民乐传统,近年来,江阴市致力于推动“二胡进校园”活动,刘天华二胡协会和市各级单位协调配合把二胡纳入全市各所学校文化建设系统中,站在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开发并实施二胡课程。笔者长期担任二胡班班主任,对此项民乐兴趣小组的开设深有感触。2021 年,江阴市学校二胡班庆建党百年千人演奏会在海澜飞马水城美术馆广场举行,2500 名学生与国内顶级二胡艺术家同台演绎,带给观众强烈的精神共鸣。作为国粹的二胡以不可替代的文化魅力感染着每个人,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并喜欢上了二胡艺术,培育了浓厚的民族自豪感!
除了二胡,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发展、自身特长以及学生意愿选择适合学校的民族器乐兴趣小组,通过民族器乐兴趣小组的持续开设,创设浓厚的民族器乐学习氛围,培养更多的民乐特长生。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悠扬的民乐声必将余音绕梁、亘古不绝。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继承和发扬民乐是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本领,从民乐宝库中吸收养分,引领学生感受民乐之美,让民族音乐之花在学生心中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