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实践: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新样态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的教学为例

2024-04-04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沃丽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西门豹词语学科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 沃丽萍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对教学样态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进行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学科实践作为语文新课标的热点词,日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成了语文学科新课改的迫切要求。那么,除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外,是否能在单篇课文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学科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以自己的教学课为例,谈谈如何在单篇课文教学中落实学科实践。

《西门豹治邺》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复述”并不陌生,陌生的是进行“简要复述”。如何把“简要复述”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学会抓住主要情节、关键词句进行复述,进而转化成语文能力?笔者认为,本课教学应设计与学科内容相匹配的学习情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学科实践中通过探究、体验、创作等操作性和思维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指导他们潜移默化地学会“简要复述”,形成语文能力,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新样态。

一、创设情境,关注情感,以问题驱动为先行

学科实践注重情感关切,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具有情感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应积极创设有情有趣的场域,如一些小活动、一些小游戏、一些小情境等,通过特定场域下有意义的问题驱动,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其思维快速流淌,从而积极建构知识、探索方法、形成能力。

(一)谁是“概括小达人”

在教学《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时,笔者在初读环节有意识地设计了“谁是‘概括小达人’”的驱动性问题。

师:默读课文的第1~15 自然段,概括西门豹做的其他两件事,完成填空。

( )——( )——兴修水利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填空)

生1:我觉得第一件事应该概括为询问情况。

生2:我觉得第二件事应该概括为惩治恶人。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准确。有了事件,再加上主要人物“西门豹”,我们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看看咱们班谁是“概括小达人”,快来试一试吧!

(二)谁是“优秀小史官”

师:西门豹来到邺县,看到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就做了三件事,最后邺县年年获得好收成。有一个“小史官”来到这里想把这个故事汇报给魏国的国君,你觉得应该如何汇报呢?

生1:我觉得应该把这个故事详细地记录下来,然后向魏王汇报,越具体越好。

生2:我反对。魏王平时工作那么忙,没有耐心听他详细汇报。

生3:我也觉得应该简要汇报。抓重点事情说得具体些,其他不重要的就说得简单些。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向魏王汇报最好是简要复述,不然魏王可没有时间认真听完。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研读课文,评评谁是“优秀小史官”。待会儿老师请他上来向魏王汇报,看看是否深得魏王心。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都是以问题驱动为先行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探索、发现、创造,学生表现得积极投入。可见,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有不容小觑的作用,是展开有效学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科实践实现课堂具身意义的基础。

二、巧用资源,重视体验,以任务实施为支架

学科实践重视体验学习。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喜欢耳听、眼看、手摸、心悟,从而达成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建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科实践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实践中要巧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来唤醒学生的具身共鸣,围绕一系列意义关联又逐步推进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

(一)词语教学,前后勾连,形成意义链

在“谁是‘概括小达人’”这个环节,笔者发现,如果直接让学生初读课文,概括出西门豹来到邺县的三件事,学生可能因为没有抓手,对此任务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不愿深入思考。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以四组词语引路,循序渐进,层层铺垫,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收效甚好。

出示词语一:西门豹 老大爷 巫婆 官绅老百姓

师:同学们,这些都是课文中的——人物(学生接)。巫婆是指什么样的人?

生1:装神弄鬼的人。

生2:从事迷信活动的人。

生3:还是年纪比较大的妇女。

师:你们看,这是西方的巫婆和东方的巫婆(出示图片,图略),都给人很坏的感觉。那么,“官绅”是什么人呢?

生:古时候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把最难的两个词语理解到位了。

出示词语二: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师:这两个词是写什么的?

生:当时邺县的情况。

师:当时的邺县怎么了?让我们想象画面读。

出示词语三:提心吊胆 面如土色 磕头求饶

师:这些词语是写什么的?

生:官绅害怕的反应。

出示词语四:开凿渠道 灌溉庄稼

师:谁开凿渠道、灌溉庄稼?

生1:老百姓。

生2:西门豹。

师:这两个词语写的是西门豹带领老百姓做的事。老师把这两个词语概括为四个字——兴修水利(板书)。那么,西门豹来到邺县,除了兴修水利,他还做了哪些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二)法宝探路,先扶后放,构成任务群

语文课堂教学时,有了情境创设,有了问题驱动,在指导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无从下手,力不从心,缺乏支持。这时,教师需要调动学习资源,设计阶梯性学习任务群,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最终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教学“谁是‘优秀小史官’”时,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层层推进,构成任务群,帮助学生学会“简要复述”。

任务一:学习简要复述“询问情况”

师:同学们,要想学会简要复述,必须运用三大法宝。出示:

(1)复述前多读几遍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复述时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其他内容可以适当省略;

(3)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复述。

师:经过刚才的概括,我们已经知道“询问情况”和“兴修水利”是次要内容,可以进行简单复述。接下来,让我们聚焦“询问情况”部分,思考可以怎样简要复述呢?

生1:我觉得这个部分都是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我们可以把对话的主要内容梳理出来。

生2:我觉得可以抓住问题的关键来说,西门豹问了四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最主要的,就是问老大爷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生3:老大爷四次回答内容比较多,我们可以梳理出关键词句来回答西门豹的主要问题。

师:大家说得很对。只要梳理出主要问题、主要回答点,就可以把“询问情况”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复述出来了。谁愿意来简要复述?

(学生复述)

师:看,把人物对话进行转述,提取关键信息后合并,这就是简要复述的诀窍。

任务二:学习简要复述“惩治恶人”

师:“惩治恶人”部分是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相对可以具体些。接下来,让我们默读这一部分,圈出西门豹惩治的对象,画出惩治理由,找出惩治结果,完成表格。

学生圈画交流后完成表格如下(见表1):

表1 简要复述“惩治恶人”

师:同学们能不能借助表1,把西门豹“惩治恶人”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复述出来呢?

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教师分别评价。

师(总结):看,根据表格抓住关键信息,就能既清楚又有条理地把“惩治恶人”的过程说明白了。可见,表格也能帮助我们进行“简要复述”。

任务三:简要汇报西门豹治邺的整个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学会了简要复述“询问情况”和“惩治恶人”两件事,接下来,老师想提高点难度,谁来做“小史官”,根据课文内容向魏王完整地复述西门豹治邺的整个过程?大家可以看着板书,先练习一下。

(学生兴致高涨,跃跃欲试。教师准备好道具,让三个学生上台来复述)

以上三个任务逐级推进,形成任务群,指向学习目标的完成。可见,任务群可以作为学生进行建构创造的支架,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提升素养。在开展学科实践时,教师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要善于运用学习资源,巧开发、精设计,形成任务链、任务块,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探索、体验、操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注重评价,拓展延伸,以素养提升为宗旨

有效的学科实践一定是注重评价,让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实践学习中不断修正、取长补短、增强自信、获得成长。有效的评价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的积极评价,具有独创性、激励性和导向性。学生通过评价走向学习和生活更广阔的天地,形成综合语文能力,最终提升语文素养。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谁是‘优秀小史官’”这个环节,笔者让三个学生上台简要复述后,让其余学生根据评价量表进行评价。(见表2)

表2 评价量表

在评价环节,学生畅所欲言,说自己评定的星级,说自己评定的理由,都是围绕“简要复述”的三个“评价标准”来说的。最后,笔者作总结评定,给学生评定总星级。在这个评价过程中,作评价的学生潜移默化地知道了何谓优秀的“简要复述”,被评价的学生也知道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获得改进的可能。这样的评价可谓一箭双雕,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起到了激励和导向作用。

总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与教育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语文教师要变传统的知识本位为核心素养本位,让语文学科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实践性和建构性,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创设有效的情境,设置适切的驱动性问题,以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群为支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科实践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西门豹词语学科
西门豹开引漳十二渠
容易混淆的词语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四上《26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找词语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罢官的故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