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鼓棒的运用
——以《森林与小鸟》一课为例

2024-04-04江苏省南京市汤山中心小学陈蕾蕾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小鸟节奏森林

江苏省南京市汤山中心小学 陈蕾蕾

一、背景研究

(一)鼓棒的背景研究

鼓棒,顾名思义,是打击乐器“鼓”的一部分。它由木头制作而成,与鼓配合能敲击出各种节奏,展示出不同的场景。鼓棒打击军鼓能敲击出军队的行进感,打击架子鼓能敲击出节奏分明的律动感,打击腰鼓能敲击出强烈的民族氛围感,等等。此外,在教学中合理地将鼓棒作为单独的学具,也能展现出打击乐器的独特魅力。由此可见,鼓棒简单、实用,且便于师生在课堂中运用。在教学中有了它的加入,学生能清晰地展现出鲜明的节奏特点,并通过鼓棒与肢体的表现来塑造音乐形象,提升艺术表现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这样的课堂充满趣味性与互动性,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森林与小鸟》的教材研究

《森林与小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关筑声老师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品,由两个部分与尾声组成。苏少版音乐四年级教材中选取了乐曲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由四个小圆舞曲组成。第一圆舞曲,欢快、活泼,由木琴领奏,仿佛一只小鸟在森林中欢快地唱着歌曲,呼唤着它的小伙伴们。第二圆舞曲,在铜管乐的烘托下,节奏越发紧密,气氛变得更加欢快、热烈,就像是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飞来,森林里一片欢腾的景象。第三圆舞曲,舒展、优美,让人联想到小鸟们在森林的上空,飞舞出优美的舞姿。第四圆舞曲,较为活泼,装饰音的加入,仿佛小鸟们振动着美丽的翅膀,飞向更高处。尾声部分管弦齐鸣,好像森林中的小鸟们在欢快地叫着、飞舞着。根据乐曲场景的设想,笔者在教学时结合四个小圆舞曲的曲式特点,用“呼唤之歌”“欢聚之乐”“自由之舞”“振翅高飞”四个板块进行情境串联。

二、教学中鼓棒的运用

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部分。在《森林与小鸟》这节课中,运用鼓棒的欣赏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快乐地动起来,使音乐课堂趣味盎然、生动活泼,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体验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等,丰富学生美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学《森林与小鸟》这节课时,笔者选择了带有绸带的鼓棒,在乐曲C 段中加入弦乐,音乐节奏较为舒展,旋律柔和优美,仿佛小鸟们在森林上空自由自在地飞舞、翱翔。

在这一部分,笔者利用视觉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运用鼓棒随着图谱中的旋律线条,静心体验,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情感,并以语言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小鸟们飞向了何处。学生结合肢体动作再次表现这段旋律,自发地拿出鼓棒,结合鼓棒绸带的柔软与延伸感,想象自己如同小鸟一样展开双臂,翱翔在连绵起伏的音乐声中。这部分的展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语言艺术能力。课上,有的学生说:“我们有魔力的彩色翅膀,音乐都变得柔美了。”“连绵起伏的音乐森林变成彩色的了。”鼓棒的绸带与肢体的结合,更能体现出音乐的延展性,圆舞曲的舞动感也展现了出来,学生完全沉醉在音乐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听、看、动等多感官体验感受音乐的美,从听觉上体验乐曲的节奏特点,从视觉上观察旋律的走向,运用鼓棒把音乐的具象美感表现出来。教师运用语言艺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表达,激发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学生要在艺术的表现中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艺术表现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加强与音乐作品情感的沟通与交流,选择合适的展现形式,积累丰富的音乐活动经验,提升艺术表现素养。

乐曲A 段节奏平稳,有明显的三拍子特征。笔者组织学生聆听旋律,感知A 段的情绪与情感,了解旋律的领奏乐器——木琴,邀请学生模仿敲击木琴的样子,用鼓棒敲击掌握 x x x |的节奏型,带领学生感知四三拍的强弱规律,体验三拍子的韵律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笔者适时唱出“呼唤之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小鸟们的活动内容。

在展示部分,笔者让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一组边跳边唱来呼唤小伙伴们,一组敲击鼓棒来为他们伴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运用鼓棒表现音乐的律动,掌握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在鼓棒鲜明的节奏下,学生用歌声唱出了小鸟们欢快的情绪。通过师生交流,笔者发现加入动作能让呼唤的意图变得更加明显,也让小鸟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

在乐曲的D 段中,装饰音“波音”的加入,让音乐变得更加轻快。在这一部分,学生运用鼓棒自主感受体验音乐中的装饰音,了解其在旋律中的作用。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学生会在装饰音的地方抖动鼓棒,让绸带随之波动。这时,笔者顺势引出“波音记号”,引导学生说出“波音”的特点。有的学生提议加入乐器“串铃”,让波动感更强烈。师生合作展示,让学生对“波音”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自主实践,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去体验音乐特点,掌握音乐知识,提升音乐的基本素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唱、奏、演等形式来表现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歌唱中正确地表达情感,清晰地唱出歌曲内容,在演奏中用鼓棒敲击三拍子节奏,掌握强弱规律。学生自主运用鼓棒感知“波音记号”的特点,结合串铃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在合作表演中丰富表演形式,增加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提升合作与协调能力,使整体的艺术表现得到提升。

(三)迸发创意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是音乐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学习任务。教师要结合多学科的知识,运用语言艺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灵感,促使其迸发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

乐曲B 段较A 段节奏变得更加密集,同音反复的出现使乐曲情绪更加激烈,到后面的节奏越来越密集,音越来越高,力度也越来越大,情绪推向高潮。

在这一段的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对比聆听感知A 段与B 段的节奏变化,用语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音乐带来的感受,再让学生运用鼓棒自主感知节奏的特点。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发现,学生能够沉浸式地体验节奏特点,比如,有的学生会通过快速地抖动鼓棒来表现,有的学生会用两只鼓棒相互敲击出密集的拍点,有的学生会运用敲击鼓棒时的上下浮动来展现力度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通过聆听体验直接反馈的。还有的学生甩出了绸带,体验到旋律中的附点节奏。这时,教师只需要正确引导学生来谈谈他们的感受,进行情感沟通与深入交流,让学生发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再出示谱例汇总小结。

教师运用视觉效果结合图示(如图1)进行艺术加工,带领学生做出有艺术美感的实践表现。学生能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审美感知,迸发创新意识,提升艺术实践能力。

图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聆听、体验、探究等方法对比音乐的节奏特点,让学生运用肢体或实物表达音乐的特征,从而发展创新意识,激发表现欲望,提升实践能力。鼓棒在这里成为“实物载体”,帮助学生表达出对音乐的理解。教师通过观察引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强化,结合图示、语言等外在辅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渗入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对音乐作品内在的人文感悟,在理解作品文化内涵的同时,坚定自身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发掘音乐作品的内核,渗入文化理解,帮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等。

教材中选取的《森林与小鸟》的第二部分展现出森林中欢腾的景象。通过聆听音乐,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笔者结合四个板块将故事进行串联,以鼓棒为抓手,将每个环节较好地融合到一起。鼓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加入不仅能很好地融入作品,展现出作品的音乐特点,还能通过肢体动作的配合、绸带色彩的凸显,让学生感受热闹的场景,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教学的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小鸟一直快乐幸福地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大森林里,呼吁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进行思想升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之前,教师就需要对要教学的音乐内容有自己的见解,再深入发掘作品的人文内涵,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棒的运用能体现欢快的场景、舞动的美感与内在的文化体现,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三、结语

鼓棒,作为学具能敲击各种类型的节奏,并能成为你想象中的任何形态。在《森林与小鸟》的学习中,鼓棒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感知乐曲的情绪与情感,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各乐段的节奏特点,掌握作品中的基本知识。结合肢体动作,加上语言艺术,鼓棒变成多彩的小鸟、五彩的森林等。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来感知美,随着音乐去感知音乐的形象,呈现出音乐特点。同时,色彩的调适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学生在艺术上的表现能力与创编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加入自己的思考,去探索音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结合鼓棒进行思想上的升华,帮助小鸟守护家园,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相信,鼓棒在今后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不断去发掘它的可能性,让它成为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件“利器”,让学生在使用中去体验、思考并创造,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和音乐素养的培养贡献一分力量。

猜你喜欢

小鸟节奏森林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YOUNG·节奏
哈Q森林
哈Q森林
小鸟
哈Q森林
哈Q森林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