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优质资源本土化探索
2024-04-04宋瑞瑶赵贞
宋瑞瑶 赵贞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入国外优质资源是为了对人才进行全球化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 优质教育资源 本土化 中外合作办学 国际化师资队伍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效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中外合作办学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本土化资源进行有效衔接是探索的重点。本文结合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时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开发和本土化的实践经验,分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优质资源本土化的实施路径。
分析自身优势,理清发展脉络
要深入了解中外合作办学本土化的发展现状,必须对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解自身优势,理清发展脉络。
第一,多样性与前瞻性并存的课程与教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学院以国外教材的使用经验为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语言学习的国际标准,英文课程一般以外文原版教材为主,同时结合学生实际的英文水平及学习习惯,配备多样化的教材。此外,教师还会为学生准备教材大纲,帮助学生理解外文教材并及时分享一些适合的论文,供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第二,国际化与家国情怀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入国外优质资源是为了对人才进行全球化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標,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培养方案,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培养,坚定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
第三,引入与培育并举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实施高质量教育的主力军。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融合了来自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强大师资,具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经过多年发展,学院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国际化师资队伍,设立了教师学术提升支持项目,不断加快实施高端人才发展战略,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第四,联合与独立自主并行的管理制度。学院与外方实行联合管理制度,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联合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共同商讨办学的重要事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入学考试由中方项目部和外方项目部共同组织,由英文笔试和面试构成,双方项目部成员共同参与申请人的资格评估、审核及考核,通过联合管理与独立自主并行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中外合作办学制度体系。
研究发展困境,直面现实问题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存在困难。一方面,国外教育资源与国内教育机制体系不适配。结合对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调研,在中外双方的合作中,外方主要负责提供与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师资教学资源,中方主要负责提供校园用地等基础设施和管理工作。但国外教育资源与国内教育机制体系不适配的问题普遍存在,受学校的地理位置或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时往往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国外优质师资队伍引入有难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不少外教老师被学生用“神龙见首不见尾”“空中飞人”等形容。在实际调研中更是发现存在一部分“飞行教授”,仅用一周就完成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教师临时招聘、滥竽充数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国外教师的个人信仰、精神和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其次,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存在困难。一方面,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受教龄的影响,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管理手段各异,教学效果也存在差异。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差异大,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能力较差,有的教师对学科前沿的关注较少,信息技术、学科前沿与教学经验三者深度融合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 中外教师的跨文化沟通面临困境。中外教师跨文化沟通较难主要是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的。一方面,外语能力较弱是中方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会造成双方的授课方式、交流方式和对待学科的看法存在差异。
第三,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生成方面有待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是中国教育领域“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如何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外合作办学需要思考的重点。中外合作办学要发挥其优势,探索与开发“一带一路”领域的合作,利用好优质资源,培养出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人才,并为沿线“一带一路”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从“守初心”到“承使命”,如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中国发挥大国精神,与其他国家共同承担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同时共享发展成果,这就更需要中外合作办学致力于如何更好地发挥与推广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全面系统架构,创新寻求突破
第一,加大引进力度,构建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准确定位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引入国外教育资源时,首先要根据我国的实际需求对国外优质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评估,理清该资源是否值得被借鉴,加大监管力度;要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分析外方教育资源是不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优质资源。中外合作办学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做好本土化的对接与建设工作,避免出现“鱼目混珠”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强化顶层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明确规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治理工作基本要求。在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时,应根据现实需要不断研究有效运行机制,完善制度管理体系;既要对地方政府支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及办学成功经验进行有效总结,又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思维的培养力度。
第二,重视本土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国际化课程建设。在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需要处理好“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在实际办学中要具备“四个自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课程涉及的一些理论和概念问题可以寻求本土化的表达来进行解释,并在理论、概念等知识生成的逻辑层面注入本土化的知识体系,建构凸显中国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要推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课程国际化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推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中外合作办学在教学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应仅限于跨境国际化的课堂教学上,还应积极研究能否突破时空限制和进行多样化教学,有效运用好同步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
第三,健全发展机制,调整师资结构。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合作办学师资发展机制。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成效和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受师资队伍水平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提高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明确岗位要求、评聘管理机制、薪酬绩效、资格认定等原则。中外合作办学聘用的教师要融合自身学科的本土化特色,在工作中和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另一方面,要研究制订调整优化师资结构的政策。在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和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既要逐步优化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年龄、教龄和职称结构,打造老、中、青比例合理的师资队伍;还要强化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学科骨干的优势,建立健全传帮带机制,保障师资队伍的优化发展。
第四,对接“一带一路”,积极抢抓机遇。一方面,要助力“一带一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新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应该紧紧把握住“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结合新时代背景,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始终保持国际化的视野,有效筛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质的教育资源,更高效地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另一方面,要建立区域联盟,打造特色品牌。搭建区域教育联盟,打造特色品牌是将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本土化融合的有效方式。学校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盟,从高校基础设施、科研成果、学术创新及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还要与校企之间加强联系,促成校企联盟,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培养沿线各国家的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