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路径探究

2024-04-04马密

华章 2024年2期
关键词:青年

[摘 要]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正确的劳动观则是人们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观前提。青年作为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是否有正确的劳动观引领其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至关重要。目前,青年的劳动观整体上呈现出向好的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纠正当代青年对劳动的错误认识,促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就必须要重视劳动观教育,不断探索新的教育路径。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究劳动观教育路径。

[关键词]青年;劳动观;劳动观教育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持久性。劳动观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具有相对稳定性、持久性。所以劳动观一经形成,就对人们产生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劳动观是指人们对劳动的看法和态度,集中体现在人们对劳动的理解、态度以及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精神。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指引人们进行科学的劳动实践活动。为此,要加强劳动观教育,探索和创新教育新路径。

一、坚持劳动观教育的正确方向

持有何种性质的劳动观会直接影响人的劳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蕰涵的正确劳动思想为教育方向,对当代青年进行劳动观教育至关重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明确了新时代劳动者素质的培养目标,为加强和改进劳动观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1]”因而,要实现当代青年劳动观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其作为劳动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劳动观教育的最佳科学路径,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就必须让当代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首先,劳动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人们生存需要向自然索取各种生活资源,这时劳动才能作为中介将人与自然连接起来。其次,劳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们可以通过劳动不断改造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稳定的品质,获得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最后,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历史上劳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标志。所以,只有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才能使每个中华儿女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劳动的价值,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二)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等高尚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2]。因此我们要深入探究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

思想。

勤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就要学习古人的劳动态度、秉持的精神和信念。我国古代神话中就蕴含了许多赞扬辛勤劳动的内容,如因勤劳能干而被尧封赏土地的后稷、因解救人类于漫长黑夜而辛勤钻木取火的燧人等都在鼓励人们要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热爱劳动、勤奋踏实、埋头苦干的品质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继承和发扬劳动精神更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不曾中断的主要原因。那么,加强当代青年的劳动观教育就一定要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人的优秀劳动品质,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推动高校劳动观教育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3]。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高校的劳动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既要传授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实践教育,做到“知行统一”。

(一)劳动理论教育

对大学生来说,劳动理论教育十分重要。高校要结合时代特点,向大学生传授劳动理论知识,使大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劳动、为什么劳动,以及有何种态度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 因此,劳动观教育要依托各种课程。首先,劳动观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相结合。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担起传授劳动观教育的重任。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在实际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提取学生身边有教育意义的例子,不断丰富劳动观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劳动观理论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其次,劳动观教育要与专业课相结合。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中也要结合与专业相关的劳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最后,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为此,高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开设一些劳动教育课程,传授劳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二)劳动实践教育

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才能使青年大学生在劳动中意识到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从而做到热爱劳动、辛勤劳动。

要让青年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磨炼意志,体会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进而对劳动形成浓烈的热情。高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打造一些与当地经济文化相适应的实践锻炼基地,开发各种各样的实践教育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等环境中切身体验。鼓励学生参加岗位实习、志愿服务、支教等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劳动技能、磨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具體来说,高校可以在校园内为学生分配公共区域打扫卫生的工作、组织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志愿服务机会。在校园外,高校可以与周边企业、社区、工厂等联合起来,开拓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切实感受当今社会人们对劳动的看法。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当今社会存在的错误劳动价值观念进行理性分析,提高辨别能力。此外,在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还可以提高青年大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明白劳动不易,并摒弃自身不好的劳动习惯,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树立劳动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践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强化家庭劳动观教育的正确引导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从古至今,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成才,并且千万个孩子的成长成才还关乎着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衰。家庭对孩子劳动观的正面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配合学校,发挥基础作用,塑造孩子正确的劳动观。

(一)家长坚持以身作则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优良的家风家训可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对一个人的道德养成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意见明确提出:“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5]。如今,好多家长都不重视劳动教育,导致青年大学生中出现了不想劳动、不尊重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可见,抓家庭劳动观教育就要先抓父母的劳动观教育。

第一,父母要树立热爱和尊重劳动的意识。如果父母每天都只是躺着玩手机、打游戏、点外卖,那培养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孩子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尊重不同的劳动,不能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思想,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第二,父母要提升自身的素质,给孩子树立榜样。只有家长足够优秀,才能成为孩子的导师,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进而引导劳动实践。此外,家长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多多学习理论知识,尊重孩子的个性,帮助孩子实现全面发展。

(二)家长不可过分溺爱

如今,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部分学生在家长的过分溺爱下,劳动观念弱化、责任意识淡薄,甚至对劳动产生抵触心理,逃避劳动,厌恶劳动。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劳动对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大学生习惯了吃饭点外卖、出门打出租,有的学生甚至将脏衣服邮寄回家让家长清洗,这些都是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得他们的孩子缺乏自我生存的能力。因此,家长要用科学的方法鼓励青年大学生参加劳动,并为他们提供劳动机会。

第一,家长不要剥夺青年大学生劳动的权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家长要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就需要解放自己的思想,不可以因为宠爱或重智而阻碍孩子想要劳动的意识和行为。此外,家长还要解放孩子的手脚。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认为孩子做家务或参与一些劳动会影响学习,从而出现阻止他们劳动的行为。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家长要让孩子们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他们自己成为劳动者,体会劳动的伟大和艰辛,从而也可以自觉认同其他劳动者。第二,家长要给青年大学生提供劳动的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家长可以带青年大学生深入社会,到企业、农场及工厂等地方体验劳动,切身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不同劳动工作者的疾苦,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家长还要鼓励青年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积极参加社区工作,或从事兼职活动,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自主的劳动精神。

四、发挥网络劳动观教育的积极作用

“新闻舆论工作是国之大事。善于指导、管理、运用媒体,使之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6]。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不仅处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还处于网络环境中。因此,对当代青年的劳动观教育还需要借助网络这一载体,使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媒体的传播教育。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内容是根本,形式是手段。网络媒体应从内容和形式入手,坚持劳动观教育的主流方向,利用多种平台增强劳动观教育的影响力。

(一)更新传播内容

网络媒体在劳动观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一定要符合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导向,并且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首先,要传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知识。要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劳动的价值、意义,尤其是认识到劳动对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其次,要传播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这两种精神是当代社会所必须要坚持的精神,要顺应社会变化,通过网络媒体使这两种精神融入学生血液,让当代青年成为新时期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要贴合生活实际,挑选出当下社会里有劳动观教育意义的热点人物、事例,引导当代青年端正劳动思想,自觉强化自身的劳动观念,并将观念外化为行动。

(二)开拓传播平台

发挥网络对劳动观教育的积极作用,还要开拓媒体传播平台。手机媒体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新媒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成为每位青年的必需品,因此,要抓住手机这个宣传平台对青年群体劳动观进行宣传教育。使用微信、微博等软件推送劳动模范的事迹、宣传科学劳动观等正能量的文章和新闻。还可以在各种视频软件上播放和推广劳动者先进事迹,让青年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就能看到这些内容;电视也是劳动观宣传的途径之一。鼓励电视平台多收录一些能够展现劳动光荣、歌颂劳动者的影视作品和纪录片,增加像“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这样的电视节目。除此之外,户外媒体也是宣传科学劳动观的有效途径。可以利用公交电视、地铁电视等户外媒体展示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同时也可以播放公益广告和张贴宣传标语,让当代青年在出行过程中随处可见,在潜移默化中使劳动观念深入人心。

结束语

加强劳动观教育,使青年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遵守劳动纪律,养成勤奋、敬业和负责任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引导他们以科学的劳动观为指引,积极投身于劳动实践活动中,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青年的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正敏.“0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20.

[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1).

[3]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1).

[4]習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2).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2).

[6]李仁虎,刘光牛,张磊.情到深处:习近平同志与新闻舆论工作[N].人民日报,2019-11-10(2).

作者简介:马密(1999—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新疆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青年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桂北地区长寿之乡永福县青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50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和病理分析
浅析当代青年政治观现状及其成因
青年网络思想教育的“四三四二”模式探究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