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革命背景下高职课程“建筑施工图平法识图”的教学改革与探究

2024-04-04曾琳刘芳李泽辉

华章 2024年2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职业素养

曾琳 刘芳 李泽辉

[摘 要]建筑施工图平法识图贯穿于建筑工程全过程,掌握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从事职业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现行的课程授课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师生层面的问题,通过丰富教学配套资源、推进“1+X”证书实施、加强实训教学和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等改革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责任心与使命感,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平法识图;实践动手;职业素养;复合型人才

平法,即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一方面具有设计简单、设计速度快、设计周期短的优点,另一方面增加了結构施工图识图的难度。“建筑施工图平法识图”课程由此产生。该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相关专业的一门结构图识图技能课程。施工员、预算员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均对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有着非常重要的要求。

自2017年我国提出了“深化教育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来[1],“课堂革命”在全国各个学校中积极开展,为课程建设的发展带来契机。

一、“建筑施工图平法识图”课程教改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土建项目从工程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均需要平法施工图的识读,平法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贯穿于建筑工程预算、施工、结算的全过程,掌握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从事职业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课程的知识点精细且繁杂,学生需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学以致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仅通过纸质教材或板书对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各构件进行想象乃至理解,导致其学习兴趣下降,对未来就业感到迷茫和忧虑[2]。此外,学生课堂活动单一,缺少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差。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职业院校从规模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建筑施工图平法识图”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对课程进行教改,有助于提升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表现自我、展现自我,帮助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健全学习思维。对于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知识点,教师可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时刻处于积极向上、善于思考的状态。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手能力大幅提升,始终保持自信果敢的精神状态。综上,对“建筑施工图平法识图”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必要的。

二、“建筑施工图平法识图”课程改革中发现的问题

建筑施工图的平法识读具有实践性强、专业性强、责任重大等特点,而在目前的授课过程中,并不能较好地体现这些特点,学生的职业素质达不到预期目标。通过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发现传统课堂存在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生层面及教师层面等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问题

该课程主要是对钢筋混凝土柱、梁、板、剪力墙、楼梯及基础进行平法施工的识读,并对其钢筋进行翻样。课堂上一般采用翻看16G101图集,板书翻样,讲解各构件钢筋长度的计算公式及其符号含义的方式进行讲授。对生源复杂的高职学生而言,授课内容过于枯燥、烦琐,学生难以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致使学生听课效果不佳。教学资源匮乏,没有引入新媒体、新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足,或学习兴趣下降,不能学懂吃透各知识点。此外,教材理论内容偏多,工程实际案例较少,学生课下思考空间不足。

(二)教学模式的问题

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常涉及梁、板、柱等构件中各类钢筋的绑扎连接及下料长度的计算。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梁构件时,首先讲授梁在荷载的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及破坏形态,从而引出为什么需要配置钢筋、配置哪些钢筋,再针对钢筋讲授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然后对应看梁的结构施工图,明确构件中各种标注的内涵。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学生对构件中钢筋的布置常常难以想象,甚至对一些简单的概念也不能理解。此外,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差异较大。

课程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需要学生对构件制作有强烈的责任心。若仅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展示构件模型来讲授钢筋的计算,一方面,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得不到锻炼,对钢筋的计算常因考虑的因素不够周全而出错,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工程质量应有的责任心,认为只是一次练习的错误,对未来工作的影响甚微。实际上,无论哪个层面,对工程的影响都是致命的。

(三)学生层面的问题

高职学生生源不一,学情复杂,学生的数学及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薄弱,而“建筑施工图平法识图”课程需要对构件有一个整体的、三维的理解才能正确计算出钢筋的下料长度。学生专注度不够,注意力极其容易分散,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相比于枯燥的理论教学,学生更偏向于动手操作,但也常因理论储备不足而在实践上无从下手。此外,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自信,不敢明确表达自身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敢主动寻求帮助,导致了学生间课程掌握情况差异大。

(四)教师层面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很多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应届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没有参与过工程项目施工实践,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任教期间,因烦琐的工作或家庭因素,教师仍不能经常到企业锻炼,无法在一线参与实践或培训。因此,部分任课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存在 “黑板上操作”“纸上谈兵”的不良现状,没有良好地适应“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改革理念,也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际案例。这些都使得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本专业、本课程的知识架构,甚至质疑教师专业性和学校规范性。因此,教师专业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部分教师没有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开展因材施教,教法单一,授课过程过于单调,固化思维严重,没有与时俱进。课程团队教师只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建筑施工图平法识图”课堂改革实践

(一)丰富教学配套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及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资源不再只是传统的纸质教材或简单的图片介绍。新媒体技术及信息化技术在教学领域上的广泛应用,方便了教师对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答疑解惑[3]。注重学生对教学资源多样性的需求,充分发挥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如在线视频观看、三维动画制作、可视化虚拟仿真等,使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活力,学生对构件的理解不再仅是一堆公式或脑海中的揣测。讲授梁、柱等构件的钢筋翻样及长度计算时,配合使用“集成系统”辅助授课,学生能根据个人学习节奏身临其境般地经历构件搭建过程,对构件及其钢筋有三维的认识,从而掌握平法制图规则。

同时,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岗位需求,教学资源既要与实际教学匹配,与工程项目要求靠拢,还应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通过动画展示钢筋锚固值计算出错致使构件发生破坏而带来的连锁反应,引申建筑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树立学生的底线思维;通过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的知识点,采用逆向思维来说明保护层不够的严重后果,明确岗位责任意识,培养敬业严谨的工作作风。

为保证课程进度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进一步完善教学配套资源。形式丰富的理论教学,搭配实操性强的实训教学,学生定能高效掌握平法制图的规则及识图的方法。

(二)推进“1+X”证书制度实施

“1+X”证书制度保证了课程教学工作与岗位技能标准的统一,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的有机结合[4]。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在职业院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契机,大力推进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训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要点,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考取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另一方面,有助于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为保证“1+X”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保证学生所学内容紧贴行业发展,学校积极引进行业企业,让其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促进产教融合。选拔优秀技术人员到校兼职教师,丰富师资力量。课程教师们应以此为契机,加强企业锻炼,学习企业最新实操技术和理论,投身岗位一线,掌握一线技术技能,积极参加相关技术培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达到既加深理论内容理解,又丰富实践操作经验的目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加强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大亮点,坚持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着力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堂不应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实训教学是将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向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能快速适应社会工作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转变的有效渠道。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增强了对各构件及其钢筋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识图技能。在实操过程中,学生间互相探讨、互相帮助,有助于学生直面表达想法,并培养团结互助等职业素养[5]。

同时,将课程实训教学与工程实际项目相结合,既增加了课堂趣味,也让学生在校就能了解岗位内容,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并具备职业素养,达到专业技术与岗位技能双管齐下的目的。

(四)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

革新传统的教师打分为主的评价体系,构建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及企业评价相统一的评价体制。在自我评价中反省,在同学互评中受启发,在教师点评中知对错,在企业评价中明差距。教师与企业人员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既包括专业内容的掌握情况、动手实操应用方面,也应诊断出学生过程性学习存在的问题,给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职业教育要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是行不通的。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调整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在考核上的占比势在必行。课程团队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共同商讨专业理论及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其中还应包含对学生职业素养、岗位意识的考核。同时,建立期中考核制度,注重中期诊改,帮助学生及时纠偏,促进学生综合职业发展。因此,完善以能力考核为主、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层次化,既有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也有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考核体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课堂改革成效

(一)“双师”比例增长快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产教融合,以及更多企业优秀技术人员的加入,团队教师们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及岗位培养方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促使教师们更热情主动地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参加企业锻炼,近距离了解专业领域的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技术,增强了专业技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我。同时,团队教师通过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更新教学理念,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夯实个人专业理论水平,也提升了课堂授课技能。由此,打造了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深厚、实践操作技能扎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课堂互动效果佳

通过丰富且新颖的信息化教学,学生的学习氛围好,对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再是“凭空想象”。立体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施工现场,明确岗位内容。在学习上主动探究,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出勤率高、课堂讨论度高、作业完成效果好。实训教学的重视和“1+X”证书制度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遇到问题追根刨底,培养了学生主动探讨、善于摸索、团结互助,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的意志品质。企业中的优秀工程师的答疑解惑、实际项目案例的大量引入,丰富了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知,对就业岗位不再觉得陌生而恐惧。师生间互动频繁,增进彼此了解,为教师营造因材施教的课堂氛围。由此,既增加了教师授课热情,也有助于学生高效掌握专业技能。

(三)职业素养提升快

通过以典型工程为载体,引出相关专业技术要领,将理论课堂和实践教学相联系,各小组同学完成了结构施工图识图、下料长度计算、放样画线、搭建构件、成品展示及验收等任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环节过程中,同学间发扬了互帮互助的精神,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安全、高效地搭建符合施工规范的建筑构件,紧紧结合建筑工程类岗位责任终身制的特点,将岗位所需的责任意识、工匠精神等融入课程中,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了“以教为主”向“以学为先”“以用为主”的转变。

结束语

建筑工程土建项目从工程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均涉及“建筑施工图平法识图”课程内容,课程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通过丰富教学配套资源、推进“1+X”证书制度实施、加强实训教学、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等措施,实现了“双师”比例增长快、课堂互动效果佳、职业素养提升快的效果。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为社会输送了更多具备专业技能、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丽颖,张学军.高职课堂革命:内涵、动因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18-22.

[2]冯超.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5(30):249-250.

[3]王海强.信息化技术背景下平法识图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21(19):187-189.

[4]高余,张荣建.对接“1+X”证书制度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新思路探究:以“建筑施工图平法识图”为例[J].科技风,2023(5):106-108.

[5]李萌.基于平法识图与钢筋翻样课程实训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教育观察,2021(2):132-134.

作者简介:曾琳(1993— ),女,汉族,广西钦州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鋼管混凝土柱局部屈曲。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筑施工图平法识图”课程成果。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智慧建筑专业群‘三教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XGZJG2022B05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职业素养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高师钢琴主修课教学探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