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4-04-04杨弈澄薛灵灵索海超

华章 2024年2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文化自信新时代

杨弈澄 薛灵灵 索海超

[摘 要]进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整体呈现愈发坚定的态势,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诸多事件中存在认知偏差,凸显出对中华文化不自知、不研究、不自信等现象。如何在“两个结合”的指导下,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实证调研大学生对“眯眯眼”等事件的认知情况,把握其文化自信现状及趋势,并根据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规律,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四个层面,探求进一步提升其自信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深刻指出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价值[1]。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重要参与者、见证者和创造者,其文化自信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调研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眯眯眼”妆容等类似事件的认知现状,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等地多所高校的518名大学生走访调研,研究得出了相关结论。

一、态势呈现:新时代大学生愈发坚定的文化自信

关于大学生对于“眯眯眼”等事件的认知状况,调研显示,在518名大学生中有437名认为“眯眯眼”妆容展现了西方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是一种歧视,而对“眯眯眼”妆容的抵制是文化自信、爱国的表现。也有少数大学生认知存在偏差,认为这种抵制是文化自卑的反应过度,“眯眯眼”妆容是审美多元化的表现,反抗了传统审美标准。

据此可知,多数大学生能清醒且理性地认识“眯眯眼”事件的实质。面对外来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新时代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整体愈发自信、昂扬,尤其在面对“眯眯眼”等类似事件时,总体呈现思想认识清醒、行为表达积极的态势。同时,也要注意到,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于类似问题态度模糊、认识浅显,凸显出其对中华文化不自知、不研究、不自信等问题。

二、事件实质:认知偏差下所谓“审美自由”折射出的不自信

长期以来,我国本土时尚界的审美受到西方影響,尤其近几年,类似模特“眯眯眼”妆容事件频出。此次引发巨大舆论震荡,一方面,反映出在长时间的审美霸权下,“眯眯眼”代表亚裔仿佛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行业规矩,我国部分设计师、摄影师等逐渐被西方主导的审美影响,将“眯眯眼”设计作为融入西方时尚界的“投名状”。另一方面,凸显出当前“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2]。大众尤其是新时代大学生,对于本土审美愈发自信,价值体系上的话语权在逐步回归。

(一)借“审美”输出的文化霸权

大众对事物的认知存在客观形象和传播形象两种维度,其中传播形象存在他者定义,我者理解的框架[3]。就“眯眯眼”而言,眯眯眼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眼型,且审美也只是一种主观认知,但“眯眯眼”在传播过程中却被重新诠释并赋予特殊含义。西方塑造的“眯眯眼”形象从诞生起就充满歧视意味,通过图像、影视等多种方式,将“眯眯眼”形象与亚裔画等号,刻意忽略丹凤眼等富有美感的眼型,将“拉眼角”作为嘲讽动作,并以不断贴标签的方式固化这一认知。

任何事物的传播形象背后都是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社会习俗、权力和资本等多种力量不断交锋与妥协的过程[4]。“眯眯眼”审美在国际上仍有“市场”,正是因为西方国家运用其成熟的传媒体系与舆论手段,夺取审美话语权,“指鹿为马”的霸道行径。西方高喊审美多元化的口号,然而几百年来,对“东方美”的定义仍是“眯眯眼”,没有丝毫改变。他们并非不知道真正的中国人样貌如何,却依然对丑化的形象进行传播,诱导重塑国际审美标准,这本质是西方对东方文化解释权的控制和垄断。

通过战争建立殖民地的旧殖民主义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文化入侵、思想控制的后殖民活动却有增无减[5]。毫无疑问,强势输出的审美认知就是一种文化霸权、审美霸权。这种审美霸权以无声细微的方式渗入他国文化,长期存在并且规训性极强,极易消解他国本土文化,使他国国民丧失文化自信,是一场看不见却残酷的和平演变。

(二)“审美自由”表象下的别有用心与斗争

在“眯眯眼”妆容话题度急剧上升后,一些人别有用心,偷换概念,将眯眯眼等同于小眼睛,将我们对西方审美规训和辱华文化的抵制,描绘为国人审美不自由、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企图模糊舆论焦点。

诚然,美是多元化的,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认可审美的主观性与自由性,但我们不能被审美自由的口号裹挟,被拖入西方式“政治正确”的泥潭里。一些人假借“审美自由”之名对“眯眯眼”形象进行洗白,妄图掩盖该形象本身的歧视性,殊不知盲目把西方审美标准奉为圭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不自由的表现。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地迎合西方,都毋庸置疑为西方人的审美霸权支起一把极具欺骗性的“保护伞”,更加方便其身披“审美自由”外衣,延续西方价值逻辑,污名化我国自主的审美认知与爱国热情,进一步从我国夺取审美话语权。

从“新疆棉”事件到“眯眯眼”事件,再到马面裙被抄袭,每当大众对辱华事件义愤填膺时,总有部分人批判爱国行为是“上纲上线”。冷嘲热讽的人没有意识到,西方从污名化中国审美与文化到直接进行文化挪用,一次又一次的辱华行为,其本质是对我国文化领域施展的“切香肠”战术。如果没有抗争,选择退让,文化独立性与独特性将不复存在。

三、启示思考: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的必要性

早在2011年我国就提出“文化强国”大战略,之后又正式提出包含“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了文化自信的新内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7]”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文化自信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大学生是我国最有活力与生机的一个群体。当前,新时代大学生多数有着愈发坚定的文化自信,但仍有部分学生因各种因素,在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受西方价值观影响较深,甚至被西方价值观渗透,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轻视党创建的革命文化、质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果不加引导,任由其发展,势必会对大学生群体形成“破窗效应”。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尤其是关注和引导好受西方价值观影响而对中华文化不自信的大学生,重塑文化自信。同时,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应对之策: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底气来源于大幅提升的综合国力,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历史性成就,因此要紧密联系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奋斗,在“两个结合”的指导下,遵循高校思政育人规律和新时代大学生特点,推动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同向发力,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格局。

(一)国家层面要全方位增强文化软实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坚持自立自强,立于本位,传承创新中华文化。通过扶持、规范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鼓励创造出体现中国精神、符合中国人客观需要的作品和产品。一方面,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表现形式,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鼓励、支持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的本土品牌做大做强,提高本土品牌性价比,增加产品附加值,让更多国货走进大学生生活学习之中,并进一步带着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同时,加快构建自信自强且不被“他塑”的文化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真正提升我国文化的内驱力和国际传播力。

(二)社会层面要守好用好互联网宣传主阵地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入演变和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各种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主要场域。互联网具有同质性,相似的认知通过回音壁效应聚合在一起,构成排斥其他观点的信息茧房。西方国家利用成熟的传媒矩阵,将互联网作为文化渗透与价值观输出的主要平台,用虚无主义消解我国历史文化,用娱乐戏说解构我国革命精神,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歪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果大学生的互联网世界处在西方刻意打造的信息茧房中,就极易被西方审美操控与价值渗透,对我国文化产生偏颇乃至错误的认识。

在“两军对垒,舆论先打”的今天,要牢牢掌握新闻舆论话语权,扩大宣传阵地,避免大众被有心之人误导。面对大学生群体,应摒弃枯燥的照本宣科,针对大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关注、了解、接受、学习新事物的特点,顺应网络化的时代潮流,综合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文化宣传。用平民化的叙事、年轻化的表达、国际化的视角,将中华文化巧妙地融入新颖的视听享受中,寓教于乐,启迪思考。

(三)学校层面要全过程提升文化自信水平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思想教育开展实效与校园氛围对提升文化自信水平至关重要。学校层面要推陈出新,通过开设特色的文化类课程,将中国优秀文化融入大学的教学体系内,开拓大学生的眼界,丰富大学生的知识,调动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探究欲与学习欲。同时,结合学校特色,开展文化类校园活动,鼓励大学生进行文化类社会实践,使大学生通过真情实感体验中华文化与东方美学,自觉抵消西方价值观与文化的渗透。此外,打造一支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华文化的教师队伍,对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也必不可少。

在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事件后,大学生对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愈发切实体会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学校层面要进一步开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深入剖析当前的国际形势,讲清楚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认清霸权主义的本质,使其发自内心地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其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进而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认同和行为模式,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坚定拥护者、认真传承者和积极传播者。

(四)个人层面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今社会,多元文化互相激荡,各种价值观交流交融交锋,大学生亟需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新时代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培养独立思考与辩证思维的能力,多听多看多思多想。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是包裹在虚伪的糖衣之下实质为霸权的炮弹。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提高自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文化自信水平。另一方面,要防范某些做着“爱国生意”的人,利用公众朴素的爱国情绪,恶意引战、拉仇恨、搞对立,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警惕“大国沙文主义”和“种族优越论”。

新时代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发挥创新精神,将所学专业与中华文化结合起来,如设计新中式服饰和民族服饰、建设符合中华文化和城市特色的新中式建筑、将中国诗词谱曲再演唱、将中国水墨画与计算机设计相结合等。自觉从文化软实力的感受者转变为文化软实力的创造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维护,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

結束语

总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屈服于文化霸权,就不可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新时代大学生要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朱炳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逻辑[J].红旗文稿,2018(5):16-18.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饶曙光.电影与国家形象:产业、文化与美学,选自范志忠.熊颖俐.徐辉主编,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与传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李永新.审美是一种权力交锋的实践: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4):12-15.

[5]王宁.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10.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23:4.

作者简介:杨弈澄(1998— ),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河北医科大学,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薛灵灵(2001— ),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医科大学,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通讯作者:索海超(1990— ),男,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医科大学,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河北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基于“眯眯眼”事件的实证调研”(项目编号:USIP2022403);2023年河北省首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本硕博三个层次思政课教学有机衔接研究”(项目编号:YJG2023051)。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文化自信新时代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