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刍探

2024-04-03苏晓茜

成才之路 2024年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教学改革

苏晓茜

摘要: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想性课程,是一门政治性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知识性内容是基础,认知性内容是关键,实践性内容是归宿,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以问题为中心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让学生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解决知识性学习问题,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块化课堂教学模式,重点解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加强过程性质量评价,体现学生对实践性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凸显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键詞: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高校;教学改革;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7-0033-0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1]。想要讲好思政课,增加思政课的温度、厚度与深度,提高课堂抬头率,教师就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多媒体等技术为辅,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讲好思政课,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焕发思政课的生机与活力,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应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来说,西安外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从2019年开始在实践中积攒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效果。本文以西安外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探讨以问题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政课程育人效果的提升提供理论基础。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初心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究竟是一门什么课?和高中政治课有何区别?对大学生人生有何帮助?这是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改革的起点[2]。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不管本科还是高职,不论是双一流院校还是普通民办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都是大学新生第一学期必修的课程。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常识性学习,本科阶段的课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重在体现理论性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理想信念信仰,弘扬爱国精神,以爱党、爱国为主线贯穿始终,以优秀共产党员故事、以中国精神谱系感染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系统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新时代下自身的使命责任担当,健康成长。

第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思政课中的第一门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教师应通过讲解课本理论知识,深挖其背后本质和规律,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优良传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法治思维,使学生具备在社会中辨别是非对错、荣辱、得失的能力,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的历史逻辑,警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从而更加坚定地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

第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课程。这门课程是政治性、思想性的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内外形势政策结合起来,能发挥思政课程价值引领作用[4]。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做好时代新人,做一名忠诚爱国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践行于生活中,学法、懂法、用法。

第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重在理论,更重在实践。概括来说,“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关于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比如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践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等。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关于这门课程知识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重在说理。比如,为什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什么相统一等[5]。第三个问题:怎么做。是通过总结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重视在实践中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比如从英雄烈士名誉、荣誉刑事案中感悟如何行使正当权力,体会时代责任担当和民族情感,弘扬伟大中国精神,用实际行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等。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思政课教师的研究重点。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奠定了技术基础,西安外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抓住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这一重大机遇,为了解决课程教学中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积极试行“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方案,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改革对象,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建构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块教学,在互联网+时代条件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即学习通平台自主学习、课堂讲授认知性学习与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相统一[6]。

1.让学生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充分预习的目的在于初步了解教材的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律习惯,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尤为重要,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培养学习独立性,减少对老师、家长的依赖。教师可在学习通APP平台上传学生用于预习的内容,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依据问题进行预习,使大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养成良好习惯,逐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同时帮助大学生了解“德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例如,在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中,教材包含三节内容,分别为:“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教材不仅全面分析了大学生的青春之问,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做出正确选择,而且概括了人和人的本质科学的认识。为使学生对人生有所感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为什么要思考人生问题?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人应该怎样生活?人生价值如何评价与实现?什么是错误人生观?如何辩证对待人生矛盾?这样,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能引导学生分析人为什么活着、人该怎样活着、人活着的意义等,使学生对这些青春之问有更深的认识[7]。需要注意的是,线上教学内容应服务于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起到打基础的作用,而问题也要基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决进行设置,使大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

2.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块化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块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不讲学生利用网络能够自主学习的知识,而应针对教学目标,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模块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深化对“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把课程讲深、把知识点讲透、把教学重难点讲活,为学生答疑解惑,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出發点和归宿。因此,课题组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六个专题,以问题为中心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六个模块整合在一起最终构成了一个符合历史和现实、体现课程重难点的完整问题链。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讲授大学生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学到什么,是否将所学在社会生活中付诸实践,对人生是否有所顿悟。比如,第三模块重点讲授“为什么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教师可结合新冠疫情、河北涿州灾情,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重点分析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为什么相统一,并结合新时代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大学生理解并掌握“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8]。又如,第六模块重点讲授“为什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案例,从国家性质、基本国情和历史必然性方面讲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法治道路中的政治逻辑。教师应根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等本质属性的内容,结合不同专业和知识基础的学情因材施教,通过生动的案例和问题链,帮助学生解决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9]。

3.加强过程性质量评价

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评价方式,用简单的期末试卷分数来考评学生学习效果[10]。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块化教学方式采用学习过程评价机制,符合大学生学习的特点,也符合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其一,课程总评成绩实行过程性综合评价。“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学习通APP平台学习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及参加讲座等,占20%;学习通平台学习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出勤、课堂表现及参加活动具体情况会在学习通平台中实时记录,体现过程性考核。其二,学习通APP平台学习实行过程性管理评分。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优势,以六个模块为基础设计课前教学视频学习、课后作业、测试,实现过程化教学管理。学习通平台学习的总评成绩构成是:课程音视频占20%,章节测验占30%,考试占50%,课堂互动讨论、学生端观看视频情况、任务点完成度等记录翔实,考核评价有据,突出过程性管理。这样,综合利用学习通平台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突出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研讨性学习,有效弥补了“期末试卷定成绩”的局限性,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效

经过不懈探索与实践,西安外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育人效果,不仅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自主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教师教学效果得到改善,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一,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过程性质量评价方式的实施,既让学生感受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从传统的教师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思政课的满意度,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在近两年教学质量评价中,以2022年春季为例,学生参评率达到98.85%,得分98.61分,学生们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喜爱度不断提高。有的学生根据课堂素材创作“抢手的课堂”的新闻短视频,该视频获得学生教师的喜爱,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和学校对教学实效的认可。

第二,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教师的讲授,而是将思考知识背后的规律作为重点,并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践行于具体的活动中。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的有机融合,一批高素质、有担当的毕业生积极参加公益救援、抗击疫情,选择到偏远地区扎根基层,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一些学生主动参与公益救援、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等活动,展现了新时代的青年责任担当。

第三,教师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在备课方面,教师通过教研室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会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知识点及重难点,借助学习通APP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资料;在课堂上,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将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利用学习通APP平台组织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学生在课堂中以PPT链接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作业质量不断提高,观点准确,逻辑性较强,能够涉及课堂讲授的知识点并加入自己的观点,加强了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课后,学生能够自主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办的弘道七方系列论坛,并且与主讲人积极互动讨论,在每周思政教师进书院活动中,参与热情高涨。从教师视角看学生,他们参与度高,参与课堂的主动性高,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政课明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更愿意积极参与课堂中,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教师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学习通软件技术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实现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例如,学生参加2023年教育部领航计划系列活动之一———第六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根据第二模块讲授的“坚定理想信念,走访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倾听前辈们英勇奋斗的故事”,创作了微电影作品《青春烛梦,向山前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并获得优秀奖。

四、结语

“思想道德與法治”课是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思政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中讲授与师生互动、过程性评价考核的模式,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作用,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技术的辅助协同作用下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但如何更加贴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如何顺畅运用在其他思政课中,如何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还需要继续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2]王磊.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专题化教学探索———基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改革实践[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2(04):102-106.

[3]卓爱平.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5):76-80.

[4]王勇军.“翻转课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突破[J].教书育人,2016(09):84-85.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6]包丽颖.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32-34.

[7]单文鹏.善用“大思政课”的多维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5):153-159.

[8]李学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与理论性[J].高教论坛,2011(09):68-71.

[9]王静.高校思政课问题链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95-99.

[10]李学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探析[J].教书育人,2016(09):68-71.

Exploring the Reform of Problem Center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Course of "Ideology,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as an Example

Su Xiaoqian

(School of Marxism, X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Affairs,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77,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rule of law are ideological courses, political courses, theoretical courses, and practical courses.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knowledge-based content is the foundation, cognitive content is the key, and practical content is the destination. Proper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is the difficult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The problem centered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hould enable students to use the Learning Platform for self-directed learning, solve knowledge-based learning problems, adopt a problem centered modular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focus on solv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strengthen process quality evaluation, reflect their mastery of practical content, and highlight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excellent talents with both morality and talent.

Key word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theorycourse;problem; universities;teachingreform;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教学改革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