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2024-04-02谢爱玲

家长·中 2024年2期
关键词:边塞诗古诗词意象

谢爱玲

诗词中蕴含的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语文教师应注重古诗词教育,借助古诗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产生对于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发散学生的思维。古诗词中寄予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涵养学生的文化品质,还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尤其边塞诗,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人立志报国的情怀,感受深深的爱国情怀。

古诗词教学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不合理,很多教师只将其看作背诵的部分,忽视了学生对于其内涵的理解,也忽视了其中的文化意蕴。学生背诵起来缺乏興趣,理解古诗词也有难度,只背会了课本上的,面对陌生的古诗词就会无从入手。教师要教的应该是方法,学生要提升的也应该是自主阅读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诗歌,从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解读,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情。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抄写背诵,不明义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学生不具备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往往采取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抄写诗意、背诵故事,甚至背诵古诗词的主旨。这样的机械式背诵,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没有任何情感,不仅没有鉴赏的能力,还逐渐失去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边塞诗的学习中,部分学生不知道这是什么历史时期的诗,更不会深入探究诗人的情感,古诗词教学失去了它的文化价值,背离了语文学科素养中文化传承的使命。

(二)缺创新,不延伸

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值得小学生深入探究。在其中,学生能够找到恰当的生活方式,提升自我品格。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同时也受到教学时间、教学任务的局限,在课堂中给予学生的时间有限,通常情况下不会对古诗词进行延伸性教学。但是,如果没有对文本进行相关拓展,那么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也难免狭隘,只将其停留在诗词本身,忽视它的文化价值,忽视其对自身品格涵养的作用。不仅如此,还会使学生厌倦这样的教学形式,致使学生无法投入更多的学习热情。

(三)重记忆,无方法

据统计,多数学生没有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缺乏方法的指导。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教给了学生当堂所讲诗歌当中涉及的手法,并未向学生系统讲述古诗词的自主学习方法。教师需要了解,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只看重记忆是被动接受式的教学策略,只会使学生自我感觉掌握了知识,其实并不具备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学生缺乏方法指导就会陷入被动学习的状态,语文素养难以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形成。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明背景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时代讲述诗歌。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融入对那个时代的感受。知人论世,是学习古诗词的前提,指的是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这样才能感受到古诗词中蕴藏着的宝贵精神财富。怎样知人论世?一靠积累,二靠联想。教师要对同时期的诗人进行归类,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做到文史兼顾,使学生能够在更加富有情怀的课堂中获得自我认知。比如,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国难当头,慷慨悲壮;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知人论世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针对边塞诗而言,同为边塞诗,唐朝和宋朝有着不同之处,唐朝传达出来的往往是豪迈和勇敢,而宋朝的边塞诗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在了解了这样的时代背景之后再去理解边塞事的相关思想内涵,能够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歌情感。比如,唐朝王昌龄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寄予了一种勇敢和豪迈之情。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人的风格流派来理解诗歌。边塞诗主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在了解了相关的内容之后再去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就会更加容易。

(二)关注题目,猜内容

题目是古诗词学习必须关注的内容,当前部分教师在课上会忽视题目,直接进入诗歌内容的讲解。诗歌的题目包含着很多重要的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透过题目,我们往往会懂得诗歌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诸如,王昌龄《西宫春怨》说明诗的情感是哀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明诗的内容是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在揣摩题目中,诗人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等情感便不难理解。

比如,《从军行》这首诗,透过题目,学生可以了解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边塞诗中,标题中往往会出现“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很显然这首诗的题目写出了戍边战士的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再比如,《塞下曲》这首诗,同样也可以传递出这种信息。从题目上看,这就是一首边塞诗,而边塞诗中涉及的思想内容多是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报国壮志、反战呼声、记录现实战事等,在了解了诗歌的题材之后再去解读诗歌,这无疑容易很多。

(三)寻找意象,品意境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被加工出来的独特形象。古诗词中,作者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营造意境、表情达意。作者习惯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这样能够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使读者含英咀华,获得良好的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寻找意象、联想意境,从而深悟诗人情感。

比如,在学习《凉州词》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意象,联想画面、品味意境、寻找情感。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有自然景物类(黄沙、七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这些意象中都有着边塞诗的明显特征,能够在其中找到诗人寄予的情感。《凉州词》中的“黄河”“孤城”“折杨柳”“玉门关”意象,为我们营造了别样的意境。诗人初到凉州,见到西北边地辽阔的战地风光,用孤城渲染了一种离愁别绪。有孤城就有戍卒、有征人的地方就有眼泪,在听到凄凉的《折杨柳》曲调,无不勾起战士的思乡之情。这样,学生在这些意象之中体会诗人情感,就变得异常简单。

(四)关注手法,品诗情

情感的表现需要以手法为依托,关注诗歌的手法,这对于学生理解诗歌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手法,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巧妙的艺术构思。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并分析它的艺术效果、评价它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比如,《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采取了互文的修辞书法,在理解诗歌内容的时候,只能按照秦汉的明月秦汉的关,否则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实也暗暗采取了对比的方式,渗透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从军行》中也采取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战士们的保家卫国的情怀、孤寂思乡之情、保家卫国的豪情都融入了苍凉空阔的环境之中。这样情景交融让诗人的情感得以呈现。

(五)寻找诗眼,猜情感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是指在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或者是词。古诗词讲究炼字,诗人往往会根据内容和意见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用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所炼之字一般都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通过寻找诗眼或者是炼字来鉴赏古代诗歌,对于小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语言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直”和“圆”就形象地表现出了沙漠的景象,意境开阔。杜甫的《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都是使动词,突出了诗人面对国家遭受丧乱时的情感。

在边塞诗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诗眼,把握古诗词常见的炼字技巧。比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百战”形象地呈现出了战士戍边时间比较长,经历的战事非常多,战争激烈。“百战”加之“黄沙”就构建出了一幅西北战争的图景;“百战”后的“穿金甲”也突出战争的惨烈。一个“百战”就能够将我们带入一个场景,这就是古诗词语言的魅力。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充满了哀怨之情,羌笛何须吹哀怨的曲调,春风本就不到玉门关,既有抱怨,但又有着无可奈何之意。在这里,“怨”是凸显情感的词语,值得学生推敲。在欣赏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那些充满着作者感情的词语,这对于理解诗词的内涵有着积极的意义。

(六)群文阅读,生共情

当前,很多教师开展古诗词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同类诗词,没有进行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一种强化学生思想、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优质阅读方式,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在选择与之相关的文本内容时,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既可以选择古诗词,也可以选择当代文章,或者题材一致,或者是体裁一致,或者是作者一致,抑或时代一致,选准一个点拓展开来,使学生的共情心理得到释放。

比如,在学习边塞诗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对比性阅读。将王昌龄的《从军行》与范仲淹表现边塞生活的《渔家傲》进行对比阅读,《从军行》中“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概与“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忧愤之情有着不同之处。在《渔家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意象,体会感情,从而理解它与《从军行》在情感表达中的不同之处。“羌管悠悠霜满地”的那种凄凉,“四面号角声”“落日下的孤城”营造了无比凄凉的景象,使人读来沉郁、悲壮、凄凉!令人感慨万千。教师还可以展示南宋其他辛派词人的作品,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词人们报国无门的无奈和“国破山河在”的悲叹,这与盛唐气象已相去甚远!在比较阅读中,学生的鉴赏力会更强。

(七)拓展延伸,育品格

古诗词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但是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服务。古诗词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文化食粮,这些情感能够化为进步的力量,使小学生受到启发,指导自己的生活。教师应该进行延伸和拓展教学,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挖掘出古诗词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融入学生实际的生活,让学生在想象当中提升自我的内在品格和素养。尤其是边塞诗寄予着深深的爱国之情,有着深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正是当前小学生缺少的品质。所以,在学习边塞诗时融入德育非常有效。

比如,在学习《出塞》《从军行》时,教师可以渗透德育。这些诗歌渗透着作者的爱国热情。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万里长征人未还”就突出了这一点。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时代,这样的和平是谁换来的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作答,让学生感受到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使学生产生守护和平的使命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突出了戍边战士的无畏精神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同学们,当我们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一个国家的强大靠的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做到不被外敌入侵呢?”在教师的启迪之下,学生们对于爱国有了更明确的理解,让小学生在内心深处根植了爱國的种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表达,教授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探究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适当的延伸拓展,将古诗词当中寄予作者的深厚情感挖掘出来,使学生真正地学会自主解读古诗词。

猜你喜欢

边塞诗古诗词意象
踏青古诗词
抚远意象等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论中唐边塞诗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