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改革探究

2024-04-02杨继玲

公关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课程改革心理健康

杨继玲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学生心理需求的多样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大学生需求,促使教育工作者寻求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优势、正向情感及其在个人成长中作用的学科,为心理健康课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本研究旨在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重新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

引言

当代大学生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学业压力、职业规划、人际关系及自我认知等多方面压力,不仅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也对其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构成了潜在威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通常集中于问题诊断和治疗,而对于个体优势、潜能挖掘与培养关注不足。积极心理学强调利用个体的优势和资源来促进其幸福感和心理韧性的发展,其为心理健康领域带来了全新视角。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应对现代社会心理健康挑战的必要途径

在快速发展与变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多重心理健康的挑战,其源自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高强度学业负担、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融入过程,以及自我认知和价值实现的探索等多方面。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聚焦于问题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而缺乏对个体心理资本的积极培养。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则为教育界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其旨在强调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营造积极经验,增强个体幸福感,提升应对挑战的能力。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意味着从增强个体内在潜能和积极面向出发,促进其心理的健康与成长。例如,课程中可以包含正面心理训练、积极情绪的培养、优势与能力的发现与利用等内容。此外,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团参与等,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与成就,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和社会归属感。此种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课程改革,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并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具有未来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影响[1]。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创新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改革强调全面发展,其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培养,更注重情感、心理、社交等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该课程改革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挖掘自身潜力,培养乐观、坚韧的性格,以及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该课程改革通过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自我探索过程中发现自身长处和兴趣,学习如何设定合理的目标,并采取有效的行动去实现目标。

此外,此种教育创新还特别强调个性化教学,通过评估学生的个人差异和需求,教师可以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和支持,能够确保教育资源最优配置,使每名学生都能在适合的节奏和方式中成长。

(三)提高教育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革新,其强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个体差异,通过精确的教育干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在针对性方面,课程改革着力于理解每位学生的独特心理需求和潜在心理资源,需要教师具备积极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知识来设计和实施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在有效性方面,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经过实证研究验证的干预技术和方法,如积极日记、感恩访谈、优势使用等,已被证明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将以上方法融入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增强个人意义和目标感,从而在提升个人心理健康的同时,优化学习和社交环境。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改革原则

(一)人本主义原则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人本主义原则,是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并促进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自我发展。首先,人本主义原则强调个体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改革心理健康课程时,教育者应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和学习动机等,从而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其次,人本主义原则倡导教育的全人关怀,即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教师在课程中可以融入情绪管理、压力调适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并管理個人情绪,提高抗挫折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社交技能培养,通过小组合作、公开演讲等形式,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人本主义原则提倡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应充分考虑学生多样性,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教学资源,例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自适应学习系统,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选择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最后,人本主义原则也强调自我导向学习的重要性。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监控学习进度,自我评估学习成果[2]。

(二)实践性原则

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性原则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仅应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知识的应用,确保学生能将所学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以达到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应对日常挑战的目的。具体而言,实践性原则强调学习的应用价值。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围绕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和生活挑战,设计实际案例分析、模拟情境演练和实地体验活动。此外,实践性原则倡导课程设计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感。教学方法应更多地倾向于讨论、合作、反思等互动性方式,而不仅是单向知识灌输。再次,实践性原则主张课程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学生反馈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内容,其灵活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更新换代,也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最后,实践性原则提倡通过真实体验来深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使其亲身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

(三)持续发展原则

在积极心理学框架下,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设计为一个动态进化过程,不断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求,并持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健康。首先,持续发展原则要求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反映最新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课程设计者需要定期回顾和更新教学材料,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关于心理健康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策略。其次,持续发展原则鼓励建立包容性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持续学习动力和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线上论坛、学习小组和心理健康俱乐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心得和经验的平台,使学生在面对心理困扰时获得来自同伴和导师的及时帮助。此外,持续发展原则强调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能够适应各种学习者的需求,教育者应为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开设不同层次课程,或提供个性化辅导服务,以确保任何起点的学生均能在心理健康的学习道路中持续前进。最后,持续发展原则还倡导课程设计应有助于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育者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未来的生活和职业中,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持续性、终生性追求。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改革策略

(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改革首先要着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感提升,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促进者和引导者,而非单向信息传递者。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案例研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学习,提升参与度和兴趣,通过案例研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不同心理状态,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则能够学会倾听、交流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其次,教师需要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相结合,涵盖压力管理、人际关系和职业规划等学生普遍关心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自身生活实践中,提升学习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出发点,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故事和体验,以此作为促进理解和学习的桥梁。接下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设计时应鼓励学生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如设计写作日记、心理健康项目等任务,使学生有机会去审视自身心理状态,识别和发展个人优势,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设定个人目标,如何评估自身成长,并提供反馈,使学生能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最后,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最新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将其知识整合到教学中,并发展情感智慧、同理心和沟通技巧等全新教学技能,从而创建一个支持性学习环境。

(二)融入积极心理学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将其核心素养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内容中,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一次深刻改革。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素养,如正向情感、参与、关系、意义和成就(通常被称为PERMA模型),为课程提供了全新维度和深度。

首先,正向情感的培养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应分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引导学生认识到积极情感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在面对生活中的逆境时,依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其次,参与即指让学生在活动中全神贯注,享受“心流”的状态,教师可以设计课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发现并运用自身优势,如通过优势测试来识别每个学生的个人特质,并在课堂上进行优势匹配实践。在关系构建上,课程应当强调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和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同伴互助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建立和维护支持性的社会关系。意义的探索则涉及帮助学生发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生命故事的书写,探讨自身价值观和生活目标,从而让学生理解如何将个人行动与更高的目标和意义相联系。最后,成就的追求不应仅被视为获得外在奖励结果,而是应该被看作是个体努力和毅力的体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鼓励学生设定并实现个人目标,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反馈。

(三)创新评估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转变传统评估方法,采用更加全面和多维度的评估体系,不仅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还应评价其心理健康发展和应用能力。首先,教育者应从传统笔试和闭卷考试中解放,引入更多形式的评估方法,如设立基于场景的模拟练习,使学生在模拟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应用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实践中展示学习成果,帮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实际应对问题的能力。其次,创新评估方式还包括增加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的比例,自我评估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反思,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同伴评估则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反馈,帮助其从他人视角审视自身行为和思考。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报告、演讲、视频制作等形式,使其展示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其评估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在积极心理学框架内,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此外,還需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性,以及培养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关注。首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石,校方应为教师提供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和教学法的定期培训,涵盖理论知识、实际案例分析、教学技巧的工作坊和情感智能的培养,通过专业发展活动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库,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传达课程内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识别和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校方应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通过定期的教师会议、联合研究项目和同伴观摩课建立起分享最佳教学实践、教学资源和相互支持的网络,在此团队氛围中,使教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此外,教师应被鼓励进行心理辅导的相关培训,学习如何倾听学生的需要,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提供适当支持和引导,从而创建一个安全、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最后,教师应定期回顾和评估自身教学实践,反思有效之处及需要改进的部分,通过持续自我反思和改进逐步提升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改革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作,其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未来研究可以继续促进跨学科合作,汇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提供更全面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张桂源,黄露露.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德心智融合”模式的实践探讨[J].教育观察,2022,11(32):90-93.

[2]郭洪芹,罗德明.高校心理健康课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实证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3):112-116.

(作者单位: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课程改革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