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游戏助力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

2024-04-02谢伊雯

家长·中 2024年2期
关键词:游戏素养数学

谢伊雯

数学因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时常带给学生理解难、运算难、应用难的困扰,使不少小学生“望而却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融入数学游戏,不仅能通过激趣教学使数学课堂焕发生机,还能提高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润物无声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一步发挥课程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本文具体阐述在数学常规教学中融入数学游戏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的助力,阐述通过在情境创设、课堂教学、数学活动等时机融入数学游戏,丰富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发现数学美,爱并欣赏数学。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探究数学问题至关重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加强学段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为此,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细节,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顺利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挖掘富有趣味性、数学性、挑战性的学习资源与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融合,丰富教学方式,激活数学课堂。

数学游戏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的智力娱乐活动。数学游戏涵盖广泛且内容丰富,不仅包括经典的数学游戏,如七巧板、汉诺塔、华容道、数独等,也包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简单益智类数学娱乐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游戏,不仅可以丰富数学教学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知识基础,也有助于学生在数学游戏中感受数学思想,体会数学的文化精神,了解并爱上数学,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有效方法。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数学游戏可以由教师示范指导进行,也可以由学生融合所学知识自主创造。

一、数学游戏融情境,建立数感助衔接

在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中融入数学游戏,打造充满游戏氛围的数学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好奇心,引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助力小学低段学生更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的过渡。

例如,在人教版第一册“比大小”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小鳄鱼‘嗷呜”的数学游戏。首先,明确游戏规则:“小鳄鱼的秘密”是喜欢吃数量更大的食物。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模仿小鳄鱼,用手掌模拟小鳄鱼的嘴巴,根据一体机上呈现的数字大小、数量多少,选择食物“嗷呜”一口吃下去。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悉心引导、循循善诱:“怎样选择小鳄鱼的食物的呢?小鳄鱼在选择食物时其实是在做一件什么事,你发现了吗?”促使学生发现其实玩游戏的过程就是“比大小”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对“数量大小”的认识多来自直观的活动经验,尚未对“数感”建构完整的认知。因此,生动有趣的“小鳄鱼游戏”一下就把学生带入了熟悉的活动中,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放松身心,调整为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

基于“准备课”里关于“数量多少”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用数数、一一对应的方法认识具体的数量、判断数量的多少,教材后续设置的练习也多为此种类型,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重复练习难免有枯燥、乏味之感,不利于学生将方法与实际问题建立联系。因此,借助“小鳄鱼游戏”,帮助学生在数学游戏活动中直接感受数量关系,促使学生运用“比大小”的知识解决问题,使这个过程变得有趣味,避免了重复练习带来的枯燥和疲惫,帮助学生在建构数字与实际物品数量间的联系上迈出一小步。从课堂上观察来看,學生一开始还要先数数量、借助笔画对应个数再做出判断,但随着游戏的持续进行,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判断愈发熟练,可以较快地将物品的数量与数字进行“比大小”,不仅追求正确率,还开始比拼速度,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的直观感悟更加强烈。

此外,模拟小鳄鱼张大嘴巴的手势形如一个“>”,教师在教学中也通过谈话的方式强化了这一“具象”,意在帮助学生建立联想:看到“>”的时候就能联想到数学游戏中的手势,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认识和区分“>”和“<”,打下良好的数感基础。

可见,结合数学游戏创设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的学习经验,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心理上带来鼓舞,同时避免数学给学生带来的抽象、刻板的印象,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机会,促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体会符号意识,特别适合刚刚度过幼小衔接的学生。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应用在“元、角、分”中的“欢乐购物街”;“克与千克”中的“马虎日记找茬”;“分类与整理”中的“分一分,辨一辨”等教学中。

二、数学游戏融环节,体验推理获经验

在不少学生的心目中,数学大概有一种“生人勿近”的冰冷感。如何化“生人勿近”为“平易近人”呢?将数学游戏融入教学环节,能够引发学生通过“游戏视角”进行数学思考,发现数学的趣味性,犹如再奋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再耐心挖一挖就能涌出的甘甜井水一般。

例如,在人教版第四册“简单的推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推理蕴含的逻辑特征,将同样富含逻辑推理特性的“探案游戏”融入教学,组织学生过了一把“侦探瘾”。首先,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创设了一个简单的“侦查情境”:黑猫警长为同学们带来了橡皮和卷笔刀两样小礼物。请学生猜测“老师左手和右手拿的分别是什么东西?”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注意新给出的信息“左手不是橡皮”,许多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判断出左、右手里握着的物品。趁热打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开始同学们给出的答案不同,后面却一致了呢?”帮助学生通过一个简单的课前小游戏发现“猜测要有依据,根据信息可以进行合理判断”。学生在无形中自然而然地对有两种可能性的判断情况有了初步感知。

其次,教师将数学信息以“证据”的形式呈现,在“仓库失窃了”环节中提供“证词”。“证词”一:“这间仓库是用来存放森林公民的面粉和蜂蜜的,今晚,村民们发现仓库失窃了。”“证词”二:“仓库已经清点过了,面粉没有丢失。”学生通过整理信息发现:“证词”一说明仓库里只有两样东西,面粉和蜂蜜。“证词”二说明面粉没丢,丢的是蜂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简单推理的第一层次,即在只有两种可能性的情况下,“不是这一种,就是另一种”,初步感受推理意识。

再次,在第二个环节“谁偷喝了蜂蜜”中进一步深入,呈现两个不同证人的“证词”,体会三种可能性的情况,即螳螂夫妻:“我们是想偷拿面粉的,可惜还没来得及尝呢,就被鼹鼠发现了。”仓鼠:“我对蜂蜜可不感兴趣。”引导学生从事实依据出发,经历“根据确定的信息发现螳螂夫妻没有偷拿蜂蜜”的过程、通过反向逆推“排除仓鼠偷拿蜂蜜的情况”,从而实现确认结果的简单的推理过程,进一步体验简单推理的一般步骤,鼓励学生用画图、连线、列表、文字等多种方式表征推理过程,学会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地进行问题解决。

最后,借黑猫警长之口传授“警长的秘诀”,提炼简单推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培养推理意识。

这样的融合基于数学学习本身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从日常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不知道怎么说”,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怎么做”,这是困扰很多学生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于如何将运算过程、解决思路转化成口语表达有困惑,这说明学生对于运算、解答过程中蕴含的道理理解得不够清晰,说理有困难;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无法将解决方法和问题进行联系,导致在看到问题时没有办法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提取出与之相关的数学信息,没有思路。还有一点体现了学生在面对需要几个步骤才能解决的问题时,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将游戏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中,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层层递进的游戏,把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拆分,推动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解决数学问题看作完成一个游戏。不仅能帮助学生收获“鲜活有温度”的学习经验,还能帮助学生把思考游戏玩法的思维活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联系起来,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落脚点,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实际问题,使其发现推理意识具备的条理性与严谨性,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同样类型的还有人教版第五册“怎样拼周长最短”的问题探究,教师可以利用“拼图游戏”巧妙地串联整节课,帮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逐一破解“周长最短”问题中的关键。

三、数学游戏融活动,巧妙应用促能力

2021年7月,我国提出了“双减”政策,要求全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无限延展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数学思考呢?寻找合适的数学游戏,挖掘游戏当中的数学知识着力点并进行适当延伸,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很重要。

例如,在“表内除法”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师可以联系新旧知识设计“翻牌抢说”数学游戏。选取一副扑克牌中的A—10,共40张牌(A当做1使用),两人一组,每人20张牌进行游戏,每次两人各翻一张牌,抢说除法算式。如翻开的两张牌分别是8和2,就大声说“8除以2等于4”。说对算式且速度快的一方胜,收获2张牌。若翻开的牌不能组成表内除法算式,则每人各拿一张牌,视为平局。这个游戏简单、易操作,一介绍完,学生就热火朝天地玩了起来。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开口抢答,手脑并用、激活运算思维,快速计算,不仅提高了运算能力,也提高了运算敏感性。

由于这个数学游戏操作简单、规则易懂,适用范围广,课内、课外都能玩,对学生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学生开始在课下自发地与同学一起玩类似的数学游戏,原本困扰家长和老师的“不自觉”“要督促”等问题都有了改善,枯燥乏味的“课后练习”也被好玩有趣的“数学游戏”所取代,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玩数学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免不了思考:“游戏怎样更好玩?怎样提高难度,赢了会更有成就感?”顺理成章地对游戏进行“升级、优化”,学生改编数学游戏的过程就是难度提升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应用的过程。同时,教师也利用玩该数学游戏的契机,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提供学习、探究资源,一举多得。

数学游戏活动打破了時间和空间的束缚,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的自主活动、探究,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提升了学生正确运算、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帮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的快乐,落实了核心素养,培养了应用意识。

四、数学游戏活思想,开动脑筋敢创造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游戏,可以触发学生的“游戏精神”,优化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启发创新,点燃创造的“小火苗”。

在上述例子中,教师组织了“翻牌抢说”数学游戏,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多、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发现这个数学游戏不仅可以应用于“表内除法”计算,还可以广泛地应用到“四则运算”当中,于是有学生在原有“翻牌抢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先是在除法的基础上加入乘法,将规则改为:“若翻开的牌不能组成表内除法算式,就抢答乘法,如‘七八五十六”再逐渐加入四则运算、混合运算等数学知识。这样便增强了学生灵活应用运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更有学生将“翻牌抢说”与“飞行棋”相结合,用“翻牌抢说”的结果代替“飞行棋”中骰子的点数加以运用,继续加深难度,演变成利用扑克牌玩“有余数的除法”等。

还有的学生受到启发,有了自己创造一个数学游戏的想法,设计了“数学迷宫”“登顶夺旗”;针对图形的认识,设计了“积木拼搭”“七巧板拼图说话”;利用分类知识,设计了“垃圾分类”“食物的好坏”等数学小游戏。可见,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会充分发挥“游戏精神”,投入思考,触类旁通,将问题的探究不断深入,将学习的方式不断完善。小部分学生的积极创设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创造,创新的点子宛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恐后地冒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把它当成自己的一个作品,而不是一个学习任务。

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游戏精神”来探究数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专注度,充分体会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还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使核心素养的培养初见成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敢于主动尝试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好玩”。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地融入数学游戏,能够助力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转变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更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美,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发展抽象能力与创新意识。有利于引发学生深层思考,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的逻辑联系,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逐步形成理性精神;有利于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更多机会,突出核心素养发展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为此,教师应当为数学游戏找准融合点,让学生“玩”得有效;完善数学游戏规则,让学生“玩”得有序:丰富数学游戏形式,让学生“玩”得有益。

注:本文系厦门市思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数学游戏入课堂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探究”(课题编号:W2022X060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游戏素养数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