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与行,德与学

2024-04-02崔峰

家长·中 2024年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师

崔峰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的重点授课项目,在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增强法治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对其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多数学校在开展相应授课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程度低、学生兴趣缺乏及基础薄弱等,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去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初中道德和法治课堂授课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推进课堂授课的顺利进行。

一、品德培养

(一)明确价值观念

道德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明确价值观念是初中德育法治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教育理论中,价值观被认为是个体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观念,不仅指导着个体的思维和行为,还构成了全社会共同认可和遵循的行为准则。对于初中生来说,拥有清晰的价值观,意味着能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理解和维护社会所认可的道德标准。青少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是祖国的希望,因此要对他们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初中生需要明确价值观念的本质与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观念。它的基础是由爱国主义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共同构成的,同时对于多元价值观念中的和谐、公正、平等、人道、效率、创新等进行了汲取和明确。

例如,在部编版五四制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社會主义的特殊性,强调爱国主义价值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政治地位,以及其发展历程。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国际事务、贸易合作、文化传播等方面内容,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增强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浸润下健康成长。

(二)实践品德活动

初中生看待问题还不是很客观理性,往往凭借个人主观意志决定。实践品德活动是将道德理念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感知社会和他人的需求,能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实践性的品德活动,学生能将课堂所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深刻地理解道德的内涵,培养并巩固良好品德品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生活因素的引用,将生活化教学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相互结合。例如,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校级劳动周,通过劳动锻炼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自我生活管理,或者在五一劳动节或十一国庆节时开展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部编版五四制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残疾人及老人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接触在社会中遭遇了困境和需要帮助的群体,感受生活的艰难及人们的善良、坚强等良好美德。学生参与相关志愿活动,如到养老院陪老人聊天、为社区打扫环境等,能够通过实际参与感知社会的需求,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探讨青少年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能发挥的作用,通过分析及学习有关青年志愿者的案例,了解他们在社区服务中的贡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行为规范

(一)建立学校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校里活动的关键手册,建立学校规章制度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行为准则和纪律规范,维护好校园秩序,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律和法治理念。相关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能够体现出学校对培养学生自律品质的重视,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校园中应该如何规范行为、应该遵守哪些底线、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建立学校规章制度,还有助于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校园秩序,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减少学生之间的纠纷和冲突,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宁静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营造有序的校园氛围。

例如,在部编版五四制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全一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校园中可能出现的情感问题,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友谊的维护等,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表达情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教师还可以明确在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进行沟通,以及如何与老师、家长、同学一起妥善解决问题。这种结合了规章制度和具体情感问题的教学方式,既表现了法治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又培养了学生在情感管理方面的自律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育引导与奖励

教育引导与奖励策略是指通过积极引导和正面激励,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观念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的教学方式。这是一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学生积极参与、表现的行为进行正面激励,无论是口头表扬还是实物奖励,都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在班级上公开给予公正且恰当的表扬和奖励,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这将使班级营造出积极向上、美好和谐的教育氛围,学生会更愿意向教师寻求帮助,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全面且健康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引导。

例如,在部编版五四制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全一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教学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展示出来积极向上的品质,如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等,激发学生对积极向上的青春态度的兴趣和热情,给予学生奖励,如表扬信、荣誉证书或小奖品等。这样的正面激励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认可,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教师还可以组织班级团队活动,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展现领导力、协作精神等优秀品质,然后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个别或集体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促进团队凝聚力的形成。这样的奖励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青春态度,为他们的成长提供积极引导。

三、道德教育

(一)紧密联系生活

为了提高初中德育的有效性,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学生在生活化环境中参与社会实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开展情境化和实践性的道德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对事物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想法,深刻认识到对与错,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紧密联系生活可以将抽象的法治原理和道德观念具体化,教师通过联系和讲解实际案例和生活场景,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这种与实际生活的连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道德法治的直观认知,提高学科教学的吸引力,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部编版五四制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全一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的集体生活场景,如学校组织的班级活动、团队协作项目等,将其作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际场景中的道德问题,如团队合作中的相互理解、沟通问题等;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集体的理念,引发学生讨论生活中彰显集体力量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友谊是平等双向的互动,了解在集体中的合作、奉献精神,认识到集体行为背后的法治观念和道德原则,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

(二)师生互动,培养情感

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和理念,双方沟通较少,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最终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但是,教育是需要师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传递与吸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引导学生的力量,更是学生成长的榜样,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德育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不只局限于课堂道德教学,还应该充分加強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在实际教学和生活中与学生多加接触,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我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时刻遵循自己提出的要求和规范,比如要求学生不能做的事情,教师自己也不能做;要求学生的言行要有礼貌,教师自己也要遵守。同时,教师还应该多和学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实际情况,便于对教学方案做出适当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数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敬畏心理,而高频率的沟通交流可以降低学生的防备心理,拉近学生和老师心灵的距离,能够更加顺利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而且,师生互动还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和教师谈心、学习。

例如,在部编版五四制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民主决策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班级讨论来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或课堂管理的决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民主和法治的理解。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和表达,培养民主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入实际法治案例,与学生共同讨论案例中的法治原则和价值观。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强调尊重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深刻理解法治对于社会的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榜样,能够影响学生对民主与法治的理解和态度。

四、法治教育

(一)全面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全面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深刻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在初中阶段,教师应当特别关注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生动地向学生介绍法治的内涵,确保法治教育能够深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教师可以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法律知识竞赛等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法治对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在逐渐与社会初步接触,要面对的外界因素也逐渐增多,如果他们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会出现发展的不足,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健康发展。

例如,在部编版五四制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教学时,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深刻理解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些实际的国家利益问题,如国家安全、发展战略等,让学生分析在这些问题上个人行为对国家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国家利益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组织与国家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和应用相关法治知识。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教师能够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到国家利益与法治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二)开展小组互助教学

道德与法治教材基本上是大篇幅的文字描述,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枯燥乏味,因此教师需要用一定的方法提高课堂活跃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既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不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也将更加深刻。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避免学生在“角落”里被忽视。在小组中,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动机,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同伴的支持和鼓励。教师可以先设定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完成后,让小组长代表组员对老师所提问题进行解答,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是否充分。同时,学生通过相互补充和协作,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个体的思维差异在小组合作中正好起到互补作用,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使班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效。

例如,在部编版五四制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模式,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宪法中的一个重要条款。学生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去深入研究宪法,加深对宪法的理解,并学习其背后的历史由来和意义。教师可以设定一些问题,引导小组展开深度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使其产生多维度见解。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不同的观点和见解。通过这样的小组展示,学生可以从同学的分享中获取新的信息,提升自己的认知。在小组合作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得到提高,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五、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加强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注程度,确保学生能够在心理和行为层面体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品德发展,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作为教学重点,采用科学合理手段,促进初中生整体思维与综合思维的健全,让学生的品与行、德与学实现同步发展。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最美教师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教师如何说课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