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2024-04-02邹丹

家长·中 2024年2期
关键词:情境游戏内容

邹丹

伴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落实,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展开数学思考,成为数学教师的共识。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展开有效的思考包含多个方面,不论是对知识原理的思考,还是对问题解决的思考,都能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使学生本身的核心素养得到不断提升。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展开了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阐述,以供参考。

一、聚焦趣味游戏的过程,启发学生思维

游戏化教学法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综合性、引导性,是十分明确的。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心理会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会得到有效升华,从而展开思考探索,所以能夠真正获得学习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师需关注到学生整体性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明确学生的客观需要,自然而然地展开游戏的引进以及巧妙创编,使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契合学生需要,为学生构筑出活泼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迈入其中,获得有意义的成长。

(一)游戏过程的趣味性与启发性

融入游戏环境的教育教学活动,会将整体的课堂氛围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之上。活动的实施,则能够全面改善学生在以往背景之下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灌输的状态。所以,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打造趣味性学习过程,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整体学习欲望,让他们通过实际的思维发散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越来越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以及潮流。而有趣的游戏创编,则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在具体的游戏选择过程中,整体游戏主题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巧妙的游戏情景展示,也会让学生改善原有的抵触情绪或转化枯燥心理,从而焕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迈入到数学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同时,整体的游戏步骤、形式也是极为丰富多样的,结合学生的客观学情,教师也可以展开有效地改编,使游戏的过程变得学生易于接受,且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赋予学生沉浸式的体验感,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展开由浅入深地思考,将思维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之上,实现数学学习兴趣的无限放大,让学生在游戏化的教学环境之中获得递进性的成长。

(二)基于游戏化体验过程引发学生思考的实例

以青岛版五年级“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趣味游戏的过程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建立动机,参与到推导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通过动脑、动手的有趣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实施的重点在于: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几个圆锥体容器与一些沙土。实验中,引导学生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将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倒入圆柱体(如图1所示),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倒完。启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同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图1  “沙土实验”示例

二、设计生活化情境的感知活动,在迁移过程中引发思考

数学学科与生活实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衔接性关系,由此衍生出来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真正助推孩子们的数学思维成长和核心素养提升。因此,在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关注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有效介入,在更好地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方面,积极展开对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分析与探索,并解读其中蕴含数学内容的元素,以这些元素为基础来搭建出一个更具生活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展开相应的思考,从而获得思维能力的不断升华。

(一)生活化情境与迁移运用的衔接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的分析解读能力还没有最终形成,其认知水平也处于一个初期阶段,但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内容有很多都是较为抽象的,受分析解读能力与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容时,他们本身无法进行深度思考与探究,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浅层,导致数学思维无法得到有效地发展。

生活化情境在教学中的辅助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情境中的内容多数是学生有所了解甚至是相对熟悉的,当学生进入到情境时,就会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化元素进行有效地连接,对它们进行不断的对比分析,最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容转化为具象化的生活化元素,产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以及推进,他们会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者是立足于自己所拥有的生活阅历来进行深度思考,进而得到转化思维的不断提升。

(二)以生活化情境为辅,推进学生数学思考的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过程中,更应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与数学教材进行深度融合,营造出真实且具有深度的教学情境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人教版“小数的加减”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丰富有趣的生活化情境来引导学生,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计算”的过程,逐渐掌握计算一位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具体的实践过程可以设定如下。

首先,教师可以这样描述:“我们大家自己去逛超市或者是蔬菜市场买过东西吗?大家有注意到很多蔬菜和水果的价格都不是整数吗?大家有没有去买东西计算过价格呢?今天老师就带领着大家去‘市场走一走怎么样?”接着教师可以运用提前准备好的情景图,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观看,并且询问学生发现了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问题需要围绕通过买具体的蔬菜和水果一共花了多少钱,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以及相关的运算,解决一共花了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是怎样算出得数的,把过程写下来,或是让同学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答,相互沟通彼此的计算方法,为下面的归纳总结做预备。

其次,在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具体的归纳。具体的4元加3元等于7元,5角加3角等于8角,7元加8角等于7元8角,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出3.5元等于35角,2.6元等于26角,35角加26角等于61角,即6.1元。接着教师演示用竖式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模仿着去进行更多数字的竖式计算,让学生体会这几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点,提问学生“用竖式做小数加法时,为什么小数点肯定要对齐?”引导学生在进行思考或是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式子都是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即相同单位的数相加。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要对齐,产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

最后,在具体的讲解结束后,教師还可以从学生掌握程度出发来进行更多生活情景题的引入,用于巩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将信息技术动态性的优势进行有效地发挥,将整体的运算过程进行展现,还原整个竖式运算的过程,并且在其中进行一些重点部分的标注,让学生建立起数值运算的步骤和结构,形成更加完善的思维。阶段性的实践证明,生活化情境的有效搭建与引用在深化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表现出了独特优势,其方式能够为学生打造出一个更加熟悉和了解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进入到其中展开对于知识的转化以及更重要的迁移运用。推动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发散思维去进行问题的解决,以此获得实质性的发展。相应地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动态性发展来搭建出更适合他们思考的情景。

三、以探究类操作活动为方式,引发学生思考

操作实践的过程往往有助于学生基于全面观察感知的条件,分析知识之中所存在的模型结构。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关注到探究类操作活动的有效引入或创编在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所表现出的价值,积极展开对于实际数学课程内容的解读与探析,提炼其中所蕴含的一些关键性知识原理或者是节点内容,以这些元素为基础来进行操作活动的构建,引导学生进入到活动情境中展开更具层次性的思考,以具体的实物为载体来进行规律和原理的归纳,同样获得数学思维的不断提升。

(一)探究实验活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学生整体的形象思维还没有形成,他们对于数学知识内容的建构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或者是欠缺。尤其是在面对步骤相对繁杂或者是原理过程具有层次的知识内容时,学生更是无法搭建起整体性的框架,形成整体性的认知,这导致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地提升。而探究类操作活动的有效开展,则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这一发展需要。

首先,在具体的动手过程中,一些具体的设备和工具都可以作为学生展开思考的一个有效载体,在经历过具体的预测、探究、分析、推理以及最后的归纳总结之后,学生能够立足于这些具体的数据来进行一些知识原理的过程还原,并且将在不同步骤中所获得的思想和经验进行有效地总结,以循序渐进的步骤内容来搭建起具体的知识框架,推动学生逻辑思维的不断升华。

其次,探究类操作活动的有效开展还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清晰直观的成像,尤其是在一些空间几何类的知识内容面前,操作的步骤可以将知识内容进行动态性呈现,为学生带来直观性的感受与体验,在这个进程中学生可以展开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观察。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来对新数据的记录和推理进行归纳,逐渐感知到这些知识内容中所蕴含的一些规律,形成对于知识内容的深度掌握,并获得一定的探究总结能力。

最后,操作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知识内容的记忆,改进思维方式。不论是具体的实验工具还是学生探究的过程都会为学生带来独特的体验感,甚至是视觉冲击力,在学生脑海中建立清晰的成像。当学生拥有这些成像时,他们本身就会更容易去开展深层次的学习或者是递进性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依据探究类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思考的实践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模块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操作型的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步骤来建立表面积的概念,经历探索过程,培育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阶思维的不断形成。具体的教学流程可以设定如下。

1.活动引导。

启发学生将提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盒子进行呈现,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色彩鲜艳的彩色纸,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彩纸来给这个长方形盒子进行精美的包装,在此过程中要做到不浪费纸和准确的测量,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更有意义的感知,逐渐体会到长方体本身所具有的三组表面相对应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这一性质,使学生在测量中体会各个面之间相同的棱长,最终通过自己的操作来还原求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整个过程。

2.反向感知。

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反向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使用剪刀沿着相关的棱长剪开,在不剪断的前提下对盒子进行有效地拆分,并在不同的面上标注上序号,让学生重新组装,体会各个对应面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知各个面上长宽与相邻面长宽的共性,最终意识到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只要知道长宽高三个条件就可以,巩固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是一个大的趋向。相应地数学教师应展开对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分析与探索,立足于蕴含数学内容的元素来搭建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容转化为具象化的生活化元素,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来探索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转化思维不断提升的同时在无形中建立一种运用意识,获得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教师也应善于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来进行操作活动的构建,引导学生将具体的工具和设备等内容作为展开思考的载体,展开多个维度的仔细观察与分析推理,在经历过详细的实验步骤后,进行一些知识原理的过程还原,推动学生逻辑思维的不断升华,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注:本文系2022清流县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研究”(项目编号:qljy-222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情境游戏内容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护患情境会话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主要内容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