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的生成、设计与实施

2024-04-01邓晓芸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

邓晓芸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对生活有深刻的感受和反思。以三年级上册“平安出行”教学为例,通过聚焦教学目标、课时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关注细节、层次和串联来生成教学情境;在具体实施中,注重巧妙迁移、深入挖掘和有效指导。

[关键词] 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情境生成;情境实施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课程内容直接指向学生生活,引领学生的德行成长。情境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机载体,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贴近实际,寻找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来设计情境。真实、复杂的情境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对生活有更深刻的感受和反思。

一、三聚焦:情境生成的基础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可以看出,情境生成的三要素分别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习主体。聚焦这三要素来设计情境,情境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聚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但单单就某一课时的內容或某一课的内容来定目标会窄化,因此教师还是要从单元整体的角度来定目标。三年级上册第八课《安全记心上》属于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的第二课。从单元主题来看,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为安全意识,落实到“平安出行”这一课时的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让学生知道并遵守交通规则。因此,在情境设计时内容和核心都要紧紧围绕“安全意识”展开。安全意识是法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因而在课堂上情境呈现后要出示相应的法律法规,落实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只有从单元整体角度来定教学目标,情境设计才能不偏离主线,才能锚定目标,解决实际问题。

2.聚焦课时内容

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基础。《安全记心上》一课有三课时,“平安出行”是第一课时,该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及时发现生活中的安全隐患。第二、三课时涉及的是其他安全问题(溺水、火灾等)。“平安出行”一课要解决的是学生生活中“行”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安全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进行情境设计时就要从学生出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出发,呈现学生出行中做得好的地方和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让学生明确安全隐患是由很多错误意识导致的,只有纠正这些错误意识,才能更安全。

3.聚焦学生生活

“平安出行”的教材内容有五个部分:①小学生上学放学情景;②知识窗(内容为儿童交通意外多,要加强交通安全教育);③小学生违反交通规则行为;④对酒驾说“不”;⑤知识窗(酒驾处罚规定)。从教材内容来看,第一部分的四幅插图和第三部分的两幅插图的内容都不符合城市学生出行和违反交通规则的实际情况,不能用,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重组。因此,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行情况设计了“小睿同学出行”的教学情境,具体如表1所示。

基于教材的五部分内容,笔者设计了一连串的复杂情境。情境中的人物叫小睿,也是三年级学生,用“同龄人”身份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唤起他们的生活记忆,从而联系自身情况,思考自己出行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落实本课的学习目标。

总之,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只有聚焦核心概念、教材内容、学生真实生活三要素来进行设计,才能促进学生思考和情感价值认同,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

二、三关注:情境设计的关键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情境中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升道德素养。生活是多元的,因此,设计的情境也应是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内容。情境设计特别需要关注细节、层次和串联。

1.关注细节

情境让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联结,在设计情境时,教师要从期待达到的效果出发进行逆向设计,以终为始,考虑周全。本课的三个情境都是以视频方式呈现的,在编写拍摄脚本时,需要关注出行中的各种细节,比如,出门前要佩戴好口罩,这是在当时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一定要做好的;再比如,下车时要用左手开车门,观察后方情况后再打开车门等。拍摄的视频一定要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细节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也是教师教育的重点。情境的真实就体现在细节上。只有关注到这些细节,情境设计达到的效果才会最大化。

2.关注层次

设计的情境除了要关注细节,还要注重层次性。这个课例中设计的三个情境是逐层深入的:从知道交通规则,到发现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并通过讨论分析违反规则背后的错误想法,最后到劝说他人遵守交通法规。这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从浅层次的知道,到深层次的剖析,最后落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以一堂课达到真正的学习进阶。多个情境的出现可以是递进式的,也可以是并列式的,但一定要从不同角度来展现,递进式的情境更加深入,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3.关注串联

情境设计好后,笔者发现三个情境仍显得零散。如何把三个情境串联起来?还需要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于是,设计了本课的主任务——学校要开展“平安出行我能行”活动,活动分为三关,表现出色的学生可以获得“平安出行小卫士”徽章。通过闯关活动串联起三个情境,每个情境又分别引出讨论的话题,以话题的深入实现闯关,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活动的三关也正好对应了德育的三要素——知、意和行。

在正式教学时,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情境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思考,能感同身受、发自内心地对自己的出行情况进行反思,并有所收获,而且兴致高昂。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而且有整体感、层次性的情境才能更加触动学生,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三巧引:情境实施的路径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情境设计好后就要真正实践了。基于情境开展教学,教师不仅要做“导游”,带领学生去感受和思考一个个情境,更要做好“专家”的工作——巧迁移、巧挖掘、巧指导,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意识更正确,行动更有法。

1.巧迁移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引出所要讨论的话题。课堂上,笔者在播放小睿早上上学出行的视频后,巧妙地从讨论小睿的出行遷移到讨论学生自己的出行,并且进行有意识的引领。

师:刚才看了小睿出行的视频,谁来评价一下她具体哪些地方做得很好呢?

(生自由说)

师:看来小睿的平安出行做得很好,为她点赞!小睿还有话问大家(放视频):同学们,你们平时上学放学是用哪种方式出行的?你觉得自己平安出行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

(生分组交流)

师:刚刚同学们交流的很多内容都属于交通规则。其中,特别重要的内容还写入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用法律的形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敦促人们遵守交通规则。

学生了解一些交通规则,但是并不知道相关的法律,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其实也是遵法、守法的表现。小学低、中年级也要进行法治观念的渗透,让学生从小就知道遵守规则,知法守法。教师的引领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2.巧挖掘

情境的目的有所不同。第一个情境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第二个情境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生活表象背后原因的思考。在第二个情境——黄灯闪烁时小睿抢着上地铁的视频播放后,老师让学生们讨论小睿的做法对不对。学生们都能说出小睿做法不对的地方。这时,就不能只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睿为什么会这样做?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通过一次次追问,让学生感受到其行为反映了人内心的想法,小睿抱有侥幸心理才会抢着上地铁。

这个环节结束后,可以鼓励学生说说他们在出行时发现的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学生列举出很多,教师适时拿出比较典型的图片——闯红灯、不戴头盔、翻越隔离栏,让学生当一回“心理大师”,分析图上这些人当时的心里想法,并且试着劝说这些人。在劝说他人的过程中,学生也完成了对自我的教育。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思考一步步深入,从说现象到分析心理,总结出行中存在安全隐患行为的人的想法大致可分为心存侥幸、想省时间和图方便,并对这些人进行劝说。最后的总结提升,教师告诉学生,很多交通意外的发生都是因为这些错误的想法;除了出行,很多事的发生也与上述三种错误想法有关,要避免产生这些错误的想法。

通过追问,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明白了更多的道理。如此一来,学生才能获得更多思维和德行的成长。

3.巧指导

在播放最后一个情境——小睿劝说爸爸不要酒后驾车之后,让学生先聊聊酒驾的危害。在学生说完后,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酒后驾车除了要罚款、扣分扣证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影响,从而了解酒驾的危害。这样做,其实是为学生学习劝说做铺垫。随后,让学生们来劝说小睿的爸爸不要酒后驾车,并提供“劝说小锦囊”——动之以情、说清危害、结合法律,鼓励学生进行模拟表演。

练习之后,选择两组同学上台表演,老师进行评价指导。在自己说和听别的同学说的过程中,学生慢慢懂得了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要严格遵守法律。活动过后,顺便把学校上学时门口拥堵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们交流解决拥堵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从情境的旁观者,变为情境的当事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改正,从而促进学校门口出行的顺畅,保障大家的出行安全。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微课助力,让小学语文教学大放光彩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