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一体化须坚持“七个统一”
2024-04-01王德明
王德明
编者按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时代新人的培育,德育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性。通过解读“大思政”理念,提出大思政一体化须坚持“七个统一”,强化跨学段、跨学科协同育人,从而提高教育成效;以革命文化认同教育为抓手推进学校德育一体化实践,积极探索将学校内部不同德育资源、不同德育形式有机融合的机制。本期就“思政课一体化”话题遴选优质稿件,以飨读者。
[摘要] “大思政”理念有纵横两个方向,纵向上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解决跨学段协同育人问题;横向上包括思政课程内部各个模块、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一体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解决跨学科协同育人问题。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哲学范畴,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在纵横之间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应当始终坚持“七个统一”。
[关键词] 大思政一体化;协同育人;“七个统一”
“大思政一体化”既有纵向的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跨学段协同育人,也有横向的跨学科育人。纵向上要贯通,横向上要融合。大思政一体化不仅把思政元素贯穿于大中小学跨学段思政课程之中,还将其渗透于大中小学各学科的跨学科课程思政之中。因此,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跨学科课程设置为纬,以跨学段的课程思政为经,在纵横交错中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及学科育人的网络,从而促进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各个学科协同育人,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一、大思政一体化须坚持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在“大思政”中,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思政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前后相继的衔接性与延续性,体现了学生在各个学段上的认知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同时,每个学段思政课程的内部和跨学段之间,也存在着以跨学科大概念为“锚点”和以学科育人为共同目标的联系性。面对“大思政”这一纵横联系的特点,我们既要注重其纵向的前后相继联系,又要把握横向联系,从而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中构建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与教学体系。
纵向来看,既要关注各个学段的差异性,又要兼顾其衔接性。小学阶段注重感性,要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用图片、视频、事例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正面的直观感受,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体验中,感受新时代生活的美好,感受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行。初中阶段,需要增加活动环节,如走访一些老战士和生活在身边的老爷爷、老奶奶,通过新、旧社会的比较,感悟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一伟大飞跃背后的原因,发展理性思维。高中阶段则是社会常识学习,学生的认知已经上升到理性水平,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讲解和情境分析,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教育,促使他们从初中的认识、理解、运用等低阶思维,上升到质疑、批判、创新等高阶思维,并产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意识。大学阶段的思政课着重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及其中国化过程,加强学生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实质,并能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问题或建议等。
二、大思政一体化须坚持横向与纵向的统一
大思政一体化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从纵向上看,要求形成一条贯穿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政主线;从横向上看,要求构建不同学科与思政课程内部不同模块之间的思政体系。纵向上,“大思政”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和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横向上,它既有思政课程内部政治、经济、哲学、文化、逻辑与伦理等模块的深度,也需要跨学科挖掘思政元素,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可见,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中,既要正确处理其纵向联系,又要科学解决不同学科及思政课程内部不同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纵向主线贯穿,以及学科内容模块与学科功能间的横向互补,使得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有效构建覆盖全面、类型丰富、层次递进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从大思政一体化的纵向上看,其在课程体系上跨学段,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及高校的思政课程。我们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与身心发展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对大学、中学、小学的思政课程目标提出不同要求,真正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大中小学思政课诸要素,如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块等,应以各个学段的学习层次、学习能力及学习需求为经,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各个学段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水平,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法学、逻辑与思维等学科内容“分配”到大中小学的思政课中,从而使得各个学段思政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纵向的前后相接的联系,既体现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延续性,也体现思政课程应当具有的发展性与成长性。这就要求我们重点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之间的衔接与发展問题,即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延续性;同时从思政课程内涵的维度,紧紧抓住课程设置的核心培育目标,在学科核心素养总目标之下,在各个学段课程中细化设置阶段性子目标。基于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水平,这些子目标应有所区别,并以各有定位的不同学科课程来达成,如小学、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侧重学生的行为矫正和规范确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主要开展常识性学习,夯实基础理论;高校的“两课”及专业课则要体现责任担当取向,使大学生具备时代使命感。
三、大思政一体化须坚持系统与要素的统一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之间还存在着空当与断层,课程内容融通性不足,重复赘述等仍然存在;同时,单兵作战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安排。此外,各个学段之间课程教学相互独立、合作性不高,且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应试化倾向明显等。这些问题造成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不及预期。有些学段教师对自己学段思政课程的育人任务定位不清、认识不透、目标缺失,偏离了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大局。现实教学中,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的思政课教师之间往往只在各自的“围墙”内进行教学设计,下游学段不了解上游学段的教学计划,上游学段不知道下游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游学段也对上、下游学段了解不深。这种缺乏一体化设计的思政课教学,很难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基于此,大中小学思政课程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围绕学科协同育人预设与不同学段相适应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从而实现各个学段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一体化、各个学段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建设一体化、各个学段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有效解决不同学段教学评价断层等问题,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任何一个学段的思政课程都应体现思政课程“一盘棋”的理念,服从思政课程学科育人这个大局。并且,要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及其不同学段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大思政一体化,对思政课内容进行设计。
思政课程是一门包含诸多模块的综合课程,其课程内容各有不同。比如,有的课程侧重理论,有的则侧重实践,有的课程偏重史实,有的则偏重现实;而且这些课程在定位上也不尽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思政课程,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德育,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表明,每门课程虽然在内容上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都是思政课程这个综合性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要服从思政课程学科育人的大局。因此,各学科课程需要精准定位,不抢戏,不越位。并且,要厘清各自的功能关系,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不缺位,围绕共同的学段教学目标进行优势互补,合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大思政一体化须坚持阶段性和延续性的统一
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是阶段性与延续性的统一,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因此,既不能因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延续性而忽视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忽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之间的差异,导致各个学段的思政课趋同,也不能因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之间的阶段性和不同定位就否认各个学段思政课程的连贯统一。我们要坚持以“量变引起质变”的原则看问题,既要注意不同学段思政课程在教育教学内容、目标、方式上的差异,又要认识到每个学段思政课程在教育教学内容、目标、方式上的相对稳定性,更要看到整个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连贯统一,看到不同学段思政课程共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都是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服务的。基于此,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应打通各个学段之间思政课程的隔断,以协同育人为主线,构建形成串联不同学段、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的育人体系。从每一个学段来看,学生的成长都是相对稳定、持续的量变过程。这期间,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日积月累的成长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而是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与理性。
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以及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我们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任何试图弯道超车或者换道超车的行为,都是违背规律的拔苗助长,其结果往往是有害的。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超越临界点,事物的性质才会发生相应变化,才会实现从一个学段到另一个学段的飞跃。学生的发展正是在一次又一次“量”“质”转换中实现的,各个学段并非割裂的、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的完整过程。从当下思政课程的内容来看,小学和初中是道德与法治,高中是思想政治,虽然教材是按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的,但由于各个学段之间还缺少目标与内容的有效衔接,“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现象仍然存在。人的成长和发展是阶段性与延续性的统一,思政课程实施也应是阶段性和延续性的统一。
五、大思政一体化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政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必须贯彻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为党育才,为国育人,阐释和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弘扬主旋律,坚持主心骨,使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充满正能量。在情境上,选择红色素材、“感动中国”的人和事,以及“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對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激励他们始终坚持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大思政一体化学段有区别,学科课程内容有差异;随着时代变化,思政课程还需要创新,但创新应坚守底线,要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让学生向真而行,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信仰,促使政治认同等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落实。
教无定法而有法。课堂创新是有必要的,思政课教师的创新也是必须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就在于创新。教师的生命在课堂,课堂的生命在原创。教师需要用头脑教学,用智慧育人。大思政一体化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加快转变教学方式,以教学方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各个学段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究其原因,一是新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是新课标,随着新课标发布,知识灌输转向了学科育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从教学方式来看,诸多试点方兴未艾,议题式教学的课堂建构,以大概念为引领的大单元体系化教学等,仍然在探索之中。三是新素材,党和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中有许多新提法、新观点,这些都需要渗透于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之中,从而既做到创新,又坚定地守正,永不偏离正确轨道。
六、大思政一体化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及认知差异,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在课堂教学的呈现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需要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递进。笔者作为苏州市直属校新入职教师导师在对新入职的高中政治教师进行培训期间,有位教师在教学中的活动设计是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和闯关游戏活动。笔者对这位教师的工作经历非常感兴趣,就问她此前是否在小学或者初中任教过。在得到她的肯定回答后,笔者告诉她,高中思想政治与小学、初中的道德与法治不仅在学科课程要求、教材编写上存在很大差异,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区别。一般来说,思想政治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在活动类型上包括思维活动、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课堂上除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外,思维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大学、高中与小学、初中的课堂差异要求教师立足学情,因材施教。因此,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既要弄懂学生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成长规律,开展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为核心目标,以“有效教育、有效教学”为组织策略的思政课教学设计,确保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构建、教学内容一体化聚焦、教研活动一体化开展,践行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伟大使命。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各个学段思政课程的目标要求,努力守好本学段思政教育的“一段渠”。
既要顶层设计,又要私人订制。不同学段的学生存在性格特征的差异性、需求的区别性及认知的层次性。思政课程,无论哪个学段都存在着一般性的发展规律,都存在着共性,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成为可能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可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统筹推进大思政一体化建设。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各个学段的思政课程因各个学段不同的学情,会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上存在差异。任何事物既具备矛盾性、特殊性,也具备同类事物的共性,遵循同类事物共同的发展规律。从思政学科育人的角度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程需要遵循学科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共同规律,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共同目标,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作为检验各个学段思政育人的评价标准,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全体思政课教师肩负的共同使命;应当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协调,既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依据学段学情各自定位,科学地设计具体的思政课教学目标。
七、大思政一体化须坚持两点与重点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思政一体化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任务。纵向主线贯穿,横向功能互补,是思政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既要注重一体化思政课程的正确建构,又要正确处理思政课程内部诸模块,以及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一方面,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离开课程,育人也就无从谈起。大思政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协同育人,其关键就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活动具有基本的规范和指导价值,教師需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中重视思政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首先要从课程设置的一体化着手,我们需要抓住这个“牛鼻子”。以中学阶段为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着差异,其侧重点有所区别。虽然我们把思政课程定位为活动型课程,但初中阶段更注重以体验性活动来对接思政课程理论,高中阶段则更注重以探究性活动来思考思政课程道理。所以说,要抓住各个学段的重点和关键,做到以点带面,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协同育人。
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需要合理地安排不同学段思政课程之间的衔接。各个学段的课程设置除了要遵循该学段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思政课教学目标之外,还需要统筹规划各个学段教学的有机联系。即便是科学、有序、符合规律的课程设置,倘若在实施时缺乏沟通协同,也会导致学段之间断层、脱节,使得育人的“一段渠”陷入盲区,进而严重影响协同育人的效果。此外,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还需要解决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有可能某个教学内容是思政课程所共有的,如果该教学内容只是在各学段内简单重复,将是大思政一体化协同育人的“败笔”。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各个学段需要解决内容的模式、角度和深度问题,做到既有区别,又有关联;要在逻辑上递进,在认知上迁移,在思维上深化,在素养上提升。最终,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在不同学段之间能够统筹兼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