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破壁”
2024-03-31杨红孙涵
杨红 孙涵
【内容提要】青年亚文化是当代青年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融语境中创造的当代文化形态,表现为非主流而又具有极高的大众流行度和跨文化传播力。以“科目三”现象为代表,开放度高、可实践性强等特点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特殊价值凸显,也促进了社会对青年亚文化正向价值的认知。鼓励与引导并举,可将青年亚文化转化为“中国式流行文化”,将“Z世代”的“网生”优势转化为跨文化传播的“破壁”能力。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跨文化传播 “科目三” “Z世代”
近年来,青年群体的文化现象屡屡引起社会关注。从TFBOYS演唱会到上海万圣节角色扮演活动(COSPLAY),再到近期“科目三”现象,青年群体在移动互联时代创造的亚文化渐成规模,并在与互联网新媒体紧密结合后呈现出诸多值得关注的文化发展趋势。其中,我国青年亚文化的本土化特色明显,以中国式流行文化的形态正悄然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桥头堡作用、实现“破壁”价值。如何适度“收编”青年亚文化,为“Z世代”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设定更为重要的角色定位,助推其成为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文明远播的核心力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一、“科目三”现象的辩证再思考
“科目三”舞姿简单而潇洒,具有高度节奏感,因而借助新媒体迅速出圈,并在海外获得广泛传播,成为近期舆论高度关注的跨文化传播典型案例。笔者围绕某高校本科生开展了一次主观问题开放式调查,了解“科目三”内容创作传播核心主体——“Z世代”对该现象的深层次思考,探究“科目三”爆红的内在逻辑。
(一)“科目三”的局限性
“科目三”以模因的形式孕育于互聯网,又以病毒式传播迅速热门。观察可见,一是网络模因的生产、消费与模仿、被模仿行为息息相关,“转评赞”等扁平化的协作网络助长了模因高速、广泛传播;二是网络模因具有高速迭代的特征,这也就意味着模因的消费是快餐式的,难以长效化、纵深化发展。因而,“科目三”巨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成因具有偶发性,且不能借此实现跨文化传播模式的直接复制和重演。
(二)“科目三”的客观启示
尽管如此,“科目三”席卷全球,客观上使其成为了跨越语言、文化障碍的流行文化符号。这一现象的生成、演进过程可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的探索提供一些启示。
一要降低文化理解难度,结合通用传播范式。同处于互联网时代,人类普遍在追求更为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因而要基于共性需求找寻共性文化、共性故事、共性行为。“科目三”即是将异质的文化表达、陌生的审美习惯融入了简单的模仿行为、通感的视听语言之中。内核和形式的“接地气”“普泛化”,有助于跨文化传播顺势而为、同理共情。调查中,A同学将“科目三”与李子柒短视频进行比较,认为科目三提供的是开放度高、共享性强的艺术表现方式,背后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活跃生命力、超强吸引力,重在文化实践性;而李子柒短视频内容则相对封闭,更多是在展现中华文化中生活文化的魅力,重在文化感染力。从跨文化传播角度,两者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路径和可能性。
二要鼓励青年发声发力,放大青年传播者影响力。以“Z世代”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已然成长起来,他们对本土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充分的理解力和认同感,同时又具有多元开放的视野,对新现象的接纳程度高、思辨能力强,充满了创新、挑战的源动力,因而应打破“次元壁”,提升青年群体的发声欲、分享欲,为青年群体参与国际文化传播提供助推力。调查中,B同学认为:可在抖音国际版(TikTok)、优兔(YouTube)等海外社交平台构建更多年轻化、草根化、中国味的亚文化空间,发挥“Z世代”把“草”种到海外用户心里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此外,青年群体有激情、追热点、常跟风等特质,也可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滚雪球”“撒网开花”的助推作用。
三要引导和“收编”青年亚文化,发挥更多正向价值。“科目三”现象促进了社会对青年亚文化正向价值的认知,也发掘到了其在国际文化传播中的特殊价值。尽管亚文化的自我特质是青年群体不可回避的主观性体现,但是其可资利用的客观能动价值也是巨大的。因而要加强对青年亚文化的综合性研究与深层次认知,引导其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青年群体将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的整体价值相统一,在增强国家文化生产力、凝聚力、影响力中发挥更多正向价值,使更多“科目三”这样的青年亚文化在阳光下广泛传播。
二、青年亚文化的再认识
(一)青年亚文化:互联网孕育的流行文化
21世纪以来,青年亚文化与互联网伴生,近年来主要在各新媒体平台中孕育、发展。青年亚文化包括舞蹈、音乐、动漫、游戏等不同类型。较之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具有青春性、多变性、挑战性、跟风性等特点,与网络的社交交友、自我展示、消遣娱乐等功能密切相关。
青年亚文化通常与短视频、直播等网络视听形式紧密相连,并成为各新媒体平台重要的视听内容题材。比如“科目三”等一系列舞蹈就是以短视频方式在亚文化圈层内部持续发酵,成就“爆款”内容,而后实现破圈、形成热搜话题的。究其原因,网络视听内容观看、“转评赞”的重要群体是年轻人,且青年亚文化的跟风性、挑战性特征又极易触发网络传播的涟漪效应,放大亚文化群体在其中的助推力。可以说,“互联网世代”与生俱来的“网味”“网感”,使得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中占据流行地位成为了必然。
(二)亚文化彰显青年群体自身的需要
青年群体创造、追捧的亚文化形态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且较之以往更能成为大众知晓、关注甚至参与其中的流行文化。分析其原因,首先是青年群体多元的知识体系和旺盛的创造能力,支撑其将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转化为自由发挥的舞台、得心应手的工具,为他们提供了低成本展示、交互、放大亚文化的机会。其次是青年亚文化借助可视化、视听化、媒介化实践具备了迅速潮流化甚至全球化的可能性。从抖音、哔哩哔哩到抖音国际版(TikTok)、优兔(YouTube)等海外社交平台,青年亚文化内容生产蓬勃,每天都有“热梗”“爆点”涌现且快速传递到世界各地。
什么内容能够“爆”,什么亚文化能够“破圈而出”?实际上,青年群体对于亚文化的认同、追捧具有很高的自主选择权,彰显着他们自身的需要。比如青年人往往通过对亚文化的消费来排解自身的社会压力。学业、就业、情感等多方面困境问题之下,青年群体期望以自身喜爱的方式实现自我调节,其中就包括精神世界的减负、释压、疗愈甚至短暂的逃避,从而以更好的状态应对挑战。调查中,C同学就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青年人需要借助“魔性”的表演模仿来实现合理范围内的情绪宣泄。而“科目三”现象正印证了亚文化在为全球青年人乃至更大范围的民众提供摆脱负面情绪的避风港。
同时,“网生时代”的青年人需要基于网络虚拟空间的圈层、社群给予归属感。亚文化圈为“Z世代”提供了兼具开放性和私密性、个性化和认同感的社交空间,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人对多元、平等、尊重、包容的理想社交范式的构想。在“评论区”“群聊”等虚拟空间中,青年人可以忽略时空差异、打破社会阶层,社交距离得以缩短,并以虚拟化身形式互与情绪价值;模仿与被模仿的社交互动增强了青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在场感,实际上构建起的是平等、亲密、和谐的文化交流虚拟场域,促成了更为积极的符号输出行为;青年人在社交互动中又经常有机会成为意见领袖,被认同和支持的需求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三)青年亚文化具有能动价值和广阔前景
青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力军,发挥其能动价值创造丰富多元的新文化,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是社会活力迸发的重要来源。中国的青年亚文化又具有强烈的本土化特色,且其包含的正能量思维是自发性的、成规模的。有学者就认为,中国的青年亚文化表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和集体主义的偏好。比如,近年来在青年群体中风靡的“汉服热”,就是从青年人表达自我的重要介质——服饰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身份的精神及审美认同。青年、服饰、民族三者之间具有着紧密的关联,服饰承载着时尚文化,也是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直观标志和文化符号。①
青年群体又具备将身份认同外化为身体实践的主观意识与行动能力。比如在穿着汉服之外,近年来关注、传习民乐、戏曲、武术、中医等的年轻人也都呈现增长之势,自发将中华传统文化引入青年亚文化圈层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创造、激活转化,形成了“古韵今风和鸣”的中国式青年亚文化独特氛围。
青年群体自身需要亚文化,而亚文化的传播潜力、消费前景又是巨大的。比如近年来,青年亚文化直接孕育了许多文化产业新业态,潮玩、盲盒、漫展、剧本杀、脱口秀……加上“村BA”“村超”“夜校”等体现当代青年需求、主张的社会文化现象,展现了青年在人民群众中间实现自我价值的诸多可能性。“科目三”现象也佐证了青年群体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能动价值,可从中归纳一些实操方法论。
三、跨文化传播的步骤、路径与实施
(一)传播步骤:从流行文化表象到民族文化内涵
当代文化何以流行?它往往善于通过视听表现抓住观众感官、聚焦大众视野、回应当代人痛点,并潜移默化地传递、渗透该文化的价值内核与精神内涵。因而,文化传播效果的实现是分步骤的,需要经过触达、认知阶段,才有可能发展至认同、共鸣阶段。当代文化产品的丰富性、易得性,使得文化传播步骤深化的实现难度不断增大,尤其是跨文化传播,“由表及里”犹如闯关,内容与形式在感官层面的少许偏差就会导致传输中断,甚至误导受众、引发负面抵触情绪。
“科目三”是以流行文化表象在触达这一传播步骤上实现了“开门红”。而流行文化表象是多元、多样的,除了音乐、舞蹈、美术、影视、动漫等视听感官文化,手作、烹饪、品茗、家居装饰等生活方式及生活文化也容易实现触达。李子柒、阿木爷爷等案例即基于此,比如李子柒有一集短片的名称就叫《喝的是茶,过的是生活》,換位为他者视角呈现中式生活的表象,在海外用户中实现了较大范围的触达。
视听感官、生活方式背后都有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支撑,因而在触达之后或多或少会影响用户的认知。比如,李子柒短视频呈现了中国乡村生活的独特性,这使得部分海外用户对中华民族创造的农耕文明有所认知、认同。田园式的生活、市井化的烟火气……为海外观众直观呈现他者生活,在实现文化触达的同时,道法自然、和合文化等思想内涵也实现了潜在渗透。因而,传递文化表象的同时如果能够抚慰心灵、启迪新知,实际上也就发挥了民族精神内涵的价值外化,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跨文化传播目的。
(二)路径更新:碎片化传播达到潜移默化
近年来,包括“科目三”在内的许多案例都是借助短视频形态在海外高频观看,并实现持续互动、再造共创的,因而碎片化之下也使得这类当代文化形态具有了易扩散、易模仿、易复制、易再创的特点。利用短视频等网络视听方式实现跨文化传播,情绪式、故事式都是可行的表现方式。“科目三”类短视频主要隶属于情绪式,具有戏剧化特点,将强烈的情绪感染力用夸张的人体语言、音乐节奏、剪辑特效等方式隔屏传递;李子柒类短视频则更多属于故事式,具有较为完整的叙事逻辑和表现内容。当前许多视频博客(Vlog)、云游旅拍等主题短视频也基于此,将个人生活与山川河流、城市乡村等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传递生活百态中的“小确幸”,达到见微知著的传播效果。
除了短视频等网络视听方式,网络游戏的海外用户数量也非常庞大,已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我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实销规模连续四年超千亿人民币。②游戏“出海”规模巨大,游戏人物、场景、机制、玩法等都可成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嵌入、传播的载体;此外,游戏还可隐匿地植入中华文化核心的思想价值理念。比如《原神》的游戏场景中就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美学风格,传递“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理念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精神。又如游戏《暗影火炬城》故事内容影射第二次世界战争,尤其是在中国战场上进行的抗日战争。通过反殖民化叙事,在玩家操控主角不断为人民的苦难、社会的不公而反抗的同时,玩家基于世界人民共同的战争创伤,获得反对武力征服和偏狭民族主义的认识,感受到“人民至上”“以和为贵”等中国理念。
(三)实施优化:游戏化设计激发持续“围观”
各类传播技术迭代迅速,当代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和使用习惯也在同步更新,倒逼各类跨文化传播活动、项目的提质、优化。可将游戏化理念引入线下、线上活动之中,通过增加体验、协作、赋权等环节激发探索欲、引导成就感,设置目标、关卡等形成激励机制,从而大幅提升海外受众的参与度和文化传播效果。
优化国际展会这一跨文化传播平台,提升海外客户参展、观展的体验感。比如,2023年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吸引了百余家国际厂商和大量外国数码爱好者前来参展。“ChinaJoy”展区就通过沉浸体验、身份模拟、打卡有礼等游戏化体验设计策略,激发观展者的探索兴趣。③
构建海外文化节庆活动的欢乐场域,用现场花样玩法激发当地民众热情。“欢乐春节”系列活动近年来蓬勃发展,日益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中国城更是促进中华文化共享的天然场景。比如,马德里中国城2024龙年春节庙会就设计了汉服文化体验、彩妆游行、中西童话小故事分享等活动,构建起具有浓厚中国风的文化空间。④唐人街,中国城,驻外使领馆,海外文化中心等线下场域对中国传统节日活动等的年轻化、潮流化、高参与性设计,是拉近民心,吸引海外青年群体关注、参与的重要突破口。
鼓励“Z世代”持续引爆海外社交平台,让中国式亚文化“借船出海”。“科目三”现象佐证了当代跨文化传播对内容开放度、文化可实践性的迫切需求,而青年亚文化恰恰与这种需求相契合。模仿、挑战、协作等游戏化理念已然融入到当代年轻人的文化消费习惯之中,在各类社交平台中被广泛应用。“Z世代”是熟谙网络平台属性、掌握内容“出圈”密码、持续创造“爆款”内容的主力人群,应鼓励其将中国式青年亚文化持续输入海外平台,让海外公众充分感受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活力和文化创造力。
四、结语
近年来,国内国际普遍认识到释放青年人潜力的巨大价值,各行各业都在赋能青年,让世界听到青年的声音。“Z世代”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孕育文化现象、突破固有壁垒的能力已然明晰,鼓励与引导并举,应将“Z世代”的“网生”优势转化为跨文化传播的“破壁”能力。
回顾历史,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存在着相互吸纳、转化的情况。当代中国的青年亚文化就吸纳了许多本土文化、传统文化要素,与主流价值观有着融合统一的一面。因而,正视并发挥青年亚文化的正向价值,鼓励其以中国式流行文化的形态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触达、软传播,增加文化的实践性和共创性,是由青年互动促进民心相通的可行路径。
本文系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GMD-040)的阶段性成果。
杨红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涵系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注释」
①李春丽、朱峰、崔佩红:《基于亚文化视角的青年“汉服文化”透视》,《当代青年研究》2015年第1期,第40-46页。
②《〈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正式发布》,游戏产业网,https://new.cgigc.com. cn/details.html?id=08dbfd2e-a37a-460a-8d97-bbdd52d8cd3b&tp=meeting,2023年12月15日。
③范佳来:《ChinaJoy开幕,全面拥抱AI:增设AIGC大会,巨头领衔新品首秀》,澎湃新闻网,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009415,2023年7月28日。
④《马德里“欢乐春节”活动最全攻略》,中国文化网,https://cn.chinaculture.org/ pubinfo/2024/02/02/200001003002001/e21d6b50639349469af10fd31409e25d. html#,2024年2月2日。
責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