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鳜鱼
2024-03-31胡泽超
胡泽超
提到苏帮菜,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松鼠鳜鱼。我第一次吃这道菜是在苏州,只见盘中的鱼头昂口张,肉粒翻开如毛,鱼尾微翘,形如松鼠。大厨趁热将卤汁浇到鳜鱼身上,它立刻变得浑身金黄,还发出吱吱声,犹如松鼠欢叫,令我大为惊异。
“我们平时不吃松鼠鳜鱼,它是游客来到苏州才会品尝的食物。但要让本地人向来客介绍一道本帮菜,很多人都会选择松鼠鳜鱼。”苏州的一位朋友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向我介绍,“因为色、香、味、形俱佳,松鼠鳜鱼一直是苏州名菜中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在江浙,鳜鱼又叫桂鱼、鯚花鱼,古人称“鯚鱼”,是以小鱼小虾为主食的一种淡水鱼。据考证,松鼠鳜鱼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代《调鼎集》记载:“取鯚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做松鼠式。油、酱油烧。”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来到苏州松鹤楼,见湖中游着很多鯚鱼,便提出要取而食之。当时鯚鱼为敬神之祭品,但圣命难违,官员只好与厨师商量将鱼做成松鼠状,以避食“神鱼”之罪。当这道菜端上桌时,只听鱼身吱吱作响,极似松鼠叫声,一块入口,满口异香,乾隆吃罢连声称赞。“头昂尾巴翘,色泽逗人笑,形态似松鼠,挂卤吱吱叫”,自此,松鼠鳜鱼名扬江南。
现今的松鼠鳜鱼口感酸甜,老少皆宜,而乾隆所食用油和酱油烧成的并不是今天吃到的這种口感。随着口味演变,这道菜上浇的卤汁逐渐变为糖醋汁,后来随着番茄酱作为调料的大规模普及,番茄酱又代替了米醋,成为酸味的主要来源。当酸甜达到平衡,也就达到了口味和营养的高峰。
在苏州,我有幸见到了苏州饮食文化研究会会长华永根。他介绍,虽然按照时令来说,一直有江浙春季“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说法,鳜鱼在春天最为肥美,但依照一定规格来选料,活鱼现杀,一年四季鳜鱼的口感都能保持相对稳定。之前,他曾尝试用鲈鱼和黄鱼代替鳜鱼做这道菜,但在造型和口感上都欠佳。
松鼠鳜鱼非常考验刀工和对油温的控制,并不是一道谁都能做好的菜。华永根向我们展现了真正的刀工:从鳜鱼中心脊骨上分离两片鱼肉,做到“骨不粘肉,肉不粘骨”;接着将刀斜过来,在鱼片上开菱形花刀。“切到底又不能切破皮,当年这个手艺我练了许久。”华永根介绍,“现在这个环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要横着切8刀,再纵着切8刀,两片鱼肉一共形成128粒肉刺,每粒肉刺的长宽在1.5厘米左右,这样油炸后就好似松鼠身上的毛。下刀的次数必须经过精心算计,切得少了,表现不出来毛的效果,松鼠形象就不够生动;切得多了,每一粒肉刺都很细,下油锅之后会立刻被炸透变硬,失去外酥里嫩的口感。”
如今,松鼠鳜鱼已享誉海内外,2010年被上海世博会认定为“世博名特菜点”。2018年,松鼠鳜鱼被评为江苏十大经典名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