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爱国主义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载体:价值、策略与路向

2024-03-31方凌雁

中国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育人爱国主义教育

方凌雁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创新上有独特的优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创设沉浸式体验、社会性互动、实践行动、问题解决的学习机会,通过情境选题、目标拟定、实践探究、成果展示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通过设计与生活融合的主题、整合党团队活动、加强多学科支持、推进家校社协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创新,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实践育人优势,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育人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实践命题。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更是从立法角度提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倡导学生“知行合一”的跨学科实践课程,符合新时代加强实践育人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创新上有独特的优势。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分析

爱国主义是“个体成员对其所属国家的心理认同、情感归属、政治忠诚以及利益维护的价值选择”[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学生在实践体验、社会互动、合作沟通、问题解决中参与各类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能够增加学生沉浸式学习的机会、与专业人士互动交流的机会,这种有积极意义的实践学习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了解爱国主义的精神和内涵,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1. 在沉浸式体验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体验相结合。在课程实施中,学生有机会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在特定的纪念日组织学生参与体验各类爱国活动。以国庆节为例,节日期间有领导人的讲话、阅兵式、举国上下的庆典活动、电视每天展播各种聚焦主题的影视剧,等等。学生以“国庆节的来源和发展历程”为主题,探究建国、富国再到强国的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在节日氛围的熏陶下,学生在真实学习场景中触摸历史、聆听社会,同时对接当下,国家记忆也就慢慢成了学生的个人记忆。

2. 在社会性互动中增加爱国主义理解

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系是长期在社会关系认识过程中逐步构建的。“爱国情感的投射对象包括地理山川、国民同胞、历史文化以及治理模式等国家构成要素。”[2]对国家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通过生活实践在个体的内在经验中得以动态统一并发展延续[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各种生活实践要素的交互中完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在“改革开放40年以来新农村发展”的实践主题中,学生走进新农村,考察新农村的布局和变化,这是在与空间物化的新农村对话;学生采访脱贫攻坚战中奋斗在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这是在和爱国之人对话互动;学生和当地的村民一起讨论农村的变化,这是在和历史文化对话;学生与村干部一起交流、分析新农村建设之路,这是在与治理模式对话。在真实场景中与社会多维互动更能增加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3. 在實践行动中巩固爱国主义教育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知识与实践不是割裂存在的,学生关于爱国的认知需要落实到行动中去。爱国主义教育应以实践为载体,让全体人民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并自觉践行爱国主义行为[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实践性课程,强调做中学、研中学。例如,学生开展“红色教育基地”主题活动时,在知晓革命烈士纪念馆需要讲解员后,他们主动了解场馆的布置,搜索馆内红色资源背后的故事,观察讲解员的站位,向讲解员请教讲解方法,主动策划、撰写自己的讲解路线图和讲解词,以“红色基地讲解员”的身份为参观者提供服务。“爱国主义是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热爱和报效的思想、行为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5]实践行动不仅表达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而且巩固了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

4. 在问题解决中内化爱国主义信念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爱国主义信念是一个人即便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依旧不会动摇乃至改变自己的爱国主义认知和行为。这种内化于心的爱国主义信念只靠灌输和被动接受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发挥主体意识主动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例如,当学生主动探究“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来源”时,便能更深切地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当学生进行“姓氏探秘”时,会认同中国家族观念背后的血脉亲情价值观;当学生进行“国家科技发展”的研究后,就更愿意将自己的学习、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志愿成为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问题解决的过程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稳定的价值观,促使学生不断内化爱国主义信念。当爱国主义成为学生评价自身行为的标准时,爱国主义信念便深深印刻在了学生的心里。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或课题为载体展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遵循该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逻辑,即需要基于真实情境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研究课题,依据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确立研究课题的学习目标,围绕研究课题开展问题解决式的实践探究,形成爱国主义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展示交流。

1. 基于真实情境选定学习研究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课题的选定,要将学生可能面临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境放在首位。学生可能面临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境通常有以下两类:一是重要的爱国主义节日。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学校组织开展的入团入队日等,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二是学生参加的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考察研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置身于这些有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真实情境中,能够唤起学生爱国主义认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更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探究。

爱国主义教育课题或项目是在这些真实情境的促动下学生自主选择的。例如,在走进军营、走访军人、感受国防重要性的军营探访中,学生开发出“寻找军营中的爱国故事”研究项目;在走进红色革命基地和场馆的红色足迹寻访过程中,学生想参与宣传服务活动,便产生了“我做红色讲解员”的学习项目;学生在雷锋日参与“走访身边的雷锋”活动,与伙伴们一起探讨雷锋精神是什么,提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研究课题。以真实的社会情境为背景,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的过程,即为学生愛国主义教育的选题过程。

2. 基于真实项目拟定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动态生成的课程,不同学校的课程项目资源、情境、学生实践基础都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教师需要结合具体项目,因地制宜,确立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角度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1)认同爱国主义观念的价值体认目标

教师可以从爱国观念和国家认同角度确定价值体认目标。例如,考察昭君博物院、布达拉宫博物馆,需要学生体认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参与烈士纪念日、 国家公祭日活动,需要学生体认的是爱国主义观念与革命传统精神。

(2)践行爱国主义行为的责任担当目标

学生能将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对祖国的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动承担讲解工作,正是学生践行爱国主义行为的责任担当表现。

(3)探究爱国主义价值的问题解决目标

学生能以课题或项目为载体,主动策划、组织,主动经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寻访身边“非遗”文化时,学生就“皮影戏的传承”展开研究,通过调查访谈和向老艺人求教等活动,对皮影戏这一“非遗”项目的历史、如今的情况,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等问题都有了更深入的分析和解答。

(4)表现爱国主义理解的创意物化目标

学生能通过各种有形的作品来表现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例如,在“走访身边的雷锋”后,完成一份《身边的雷锋访谈研究报告》;在研究革命烈士的家书后,策划组织红色家书班级作品展。这些物化成果都体现了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认识。

3. 实践探究爱国主义研究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围绕真实的项目展开问题解决式实践学习。学生确立了爱国主义相关的研究课题后,还需要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展开实践学习。 例如,学生在“重走长征路”研学活动中,某一小组确定将“红军长征原因探析”作为研究课题后,展开了分工合作。首先,小组内学生一起重新阅读了报告文学《长征》,分工查阅了长征相关的资料,在国庆假期重走了江西、湖南到贵州段的长征路,两位组员合作绘制了这一路段的线路图,标识了沿线各地的战争、会议地址及长征纪念馆,设计了访谈问题。其次,学生合作采访了纪念馆内诸多专业人员,查阅了各个场馆的信息资料,并从“长征线路上的重大战役”“长征线路上的重大会议”“长征线路的地形分析”“长征线路上的对手分析”四个角度认真梳理资料。最后,学生自主绘制了一份长征线路地图,完成了一个宣传“长征精神”的微视频,合作形成研究报告。研究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主动发现问题,在“动手做”“探究”“设计”“创作”“讨论”“反思”等环节中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探究“长征精神”。爱党爱国的情感、传承革命精神的社会责任感随着研究的开展而不断嵌入学生内心。

4. 形成并展示分享爱国主义研究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成果导向型的课程,调查报告、成果展、推广会等都是物化成果的体现。例如,学生走进新农村、采访抗战老兵,可能会形成调查报告;探求改革开放40年成果,会做一个成果展示;探访红色基地,可能会开一个红色家书的展览。学生研究成果形成、交流、展示的过程也是他们对爱国主义理解、表达和升华的过程。学生完成作品,将作品进行展示、分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上文中“红军长征原因探析”报告的形成,促使学生对红军精神、革命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学生主动分享时,他们会进一步把实践“大”课堂中体悟到的道理进一步讲透、讲活。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路向

新时代“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6]。创新爱国主义的实践教育载体,需要把握实践育人的特征,在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上都有所突破。

1. 内容创新:设计与生活相融合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就是要领悟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内涵诠释与教育跟进。”[7]《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将各类专题教育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以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环境教育等都是专题的主要来源[8]。学校需要合理评估学校内外的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具有时代内涵的、能与生活对接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让爱国主义教育不再高不可攀,而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学校根据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做好主题目标、内容选择和实施要求的规划,设计出“可亲近”的课程活动。

2. 形式创新:整合党团队活动,增进学生的角色认同

“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实施,可以和党团队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少先队员、共青团员的角度明确自己的责任使命,参与到各类主题活动中去。例如,在入队阶段,组织学生开展“红领巾在行动”“红领巾心向党”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少先队为什么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少先队是什么样的组织”“少先队员需要怎么参与队活动”等问题的探究和分析中,明晰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使命,完成入队活动。再如,“寻访红色家书”活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走访烈士后代感受革命烈士对后代的家风教育,实地考察红色家书教育场馆,了解红色家书的写作背景、内容和思想内涵。当学生以队员或团员的身份开展活动时,会增加角色意识,从新一代的少先队员、共青团员该如何传承革命传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展开行动,提升使命担当意识。

3. 方法创新:指导学生调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到,爱国主义教育“要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4]。合理而充分的爱国认知是促进有效实践的关键,运用多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研究并理解爱国主义课题。例如,延安研学项目,教师可以在行前的课内指导课上组织学生阅读《回延安》《红星照耀中国》等作品,组织学生收集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红色延安的革命历史等资料,学习歌唱《军民大生产》《保卫黄河》《南泥湾》《延安颂》等红色歌曲,调动语文、历史、音乐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实地考察延安革命旧址时对“红色延安”产生更深刻的认识,用更开阔的思维来理解“延安精神”并完成研究课题。

4. 机制创新: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优势,拓展学习时空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合力工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从生活与教育的一定空间结构看爱“国家”与爱“人类”之间的关系[10]。历史文化遗产、场馆类资源、仪式类资源、时间节日类资源、重大庆祝纪念活动、大型文化体育赛事等都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教师在推进实践育人这一载体時,要发挥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优势,要统筹用好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挖掘校内外实践基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发挥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师还可以统筹家委会,以志愿者的形式邀请更多在国防安全、环保节能、传统文化部门工作的家长与社会人士担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研究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大师资的优势,使家校社形成合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陈融.论将爱国主义融入法治建设的逻辑理据与实践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9(9):22-27.

[2] 陈融.《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内容特点与实施建议[J].中国德育,2023(22):5-12.

[3] 郑富兴.国家认同教育:过去与未来之间[J].中国德育,2023(22):1.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2023-12-15].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eqid=95bd844e00056f62000000036461c67c.

[5] 李洁柳,廖剑.浅谈孔子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传承,2010(11):156-157.

[6]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EB/OL].(2015-12-30)[2023-12-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n1/2015/1230/c1024-27996772.html.

[7] 周刘波.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时代蕴涵、教育机理与行动路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4):195-205.

[8]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27)[2023-11-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9]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4-30)[2023-12-25].https://www.gov.cn/xinwen/2019-04/30/content_5387964.htm?eqid=f14160c10020b234000000046457b25d.

[10] 檀传宝.爱国主义教育的时空之维[J].人民教育,2019(19):17-20.

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规划课题“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服务学习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3SC319)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浙江省教研室综合部主任)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育人爱国主义教育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让语文插上综合实践的翅膀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