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与建构路径

2024-03-30乔丹丹谭宏钢郭继红

科学咨询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医药思政学校

乔丹丹,谭宏钢,郭继红

(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高等中医院校思政课承担着对青年医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育其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感和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现实中,高等中医院校思政课却存在以下问题:教育目标不明晰,“教材内容陈旧滞后”[1],特色育人元素不足;课堂教学“亲和力不够”[2],教育手段单一呆板,人文精神塑造不力;校外实践“组织保障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监控机制”[3],实践育人效果不佳。面对高等中医院校思政课“内容浓度不足”“教育温度不够”和“实践深度不佳”的问题,成都中医药大学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研究主要总结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做法和经验,希望为高等中医院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实践参考与借鉴。

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政课要更好发挥塑造政治认同、引领社会思潮、培养价值观念和保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等职能,需要处理好中医药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关系,面对中医药文化如何融入思政课的问题,在融入内容、主体和方式等维度多做文章。201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始探索中医药文化与思政教育的价值契合点,构建“协同课堂”“多维课堂”“行走课堂”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传授有“浓度”的知识,打造有“温度”的教育,推进有“深度”的实践,努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意志品质卓越、业务素养过硬的卓越医者。

一、因事而化:构筑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协同课堂”

亲和力:开启平等对话模式。学校思政课始终在共情背景下进行师生、师师对话。一方面,学校运用生动的名医珍闻、独特的历史文献和身边的榜样故事阐释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形象性与具体性。学校开设“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史”“科学技术方法论”等课程,融合中华文明史、中医药发展史、川派中医史和学校校史,注重以价值引领为主线,以史论结合为方法,以思维训练为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起中医药文化自信,确立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决心。另一方面,学校围绕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依托中医药文化理论,建设学生自制视频库、中医药文化案例库、教学资源库和复习题库,邀请国医大师、学术带头人开展中医精神专题讲授,把中医传统医书、医训与“思修”课程中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等内容相结合,将中医“整体观”“辩证论治”和“治未病”等思想与“原理”课程中唯物辩证法相结合,将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名家口述史与“纲要”课程中的“四史”相结合,将成都中医药大学师生的抗疫故事与“概论”课程中“抗疫精神”相结合,将中医药伦理文化与“形策”课程中医药发展战略相结合,培养学生“天人合一、尊重生命”的宇宙观,“以人为本、济世活人”的生命观,“无私奉献、诚信仁爱”的人生观,“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的职业观。

针对性:开启交流合作模式。我们应把中医药文化所蕴含“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的价值理念转化为现实问题,既让学生深刻领会“大医精诚”和“仁心仁术”的内在含义,又帮助学生做好人生选择,涵养家国情怀。一方面,学校加强对宏观政策和法律规范的阐释,把国家、党关于振兴中医药的政策、规划与决议,新时代与中医药相关的法律制度,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和热点新闻融入思政课教学当中。学校加大与中央主流媒体的沟通,推进融媒体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在“学习强国”APP上建成成都中医药大学平台,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数据库和“治未病”在线咨询服务系统,实时报道、传播中医药文化事件,宣传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科学理念。学校开设“中医药文化内蕴的哲学思维”“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中医观”“川派中医药人物事迹导读”“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战略”等系列讲座。另一方面,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收集、整理网络社群数据(如QQ群、微博、微信群等),准确了解医学生的现实状况、心理诉求和价值偏好,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和论坛等),适时向其手机终端推送中医药文化作品,如短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等,使其能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中医药文化。学校定期开展“我与书记有约”“我与校长面对面”“杏林科研论坛”“研究生思政大讲堂”等特色活动。各学院逐步推进“杏林青马工程”培养计划,积极开展“青年大学习”活动,不断为青年医学生答疑解惑。

实效性:开启互动影响模式。面对思政课领域出现的“各自为政”现象,学校把本硕博阶段思政课串联起来,做好宏观统筹,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连贯的教学进程、合作的教学氛围、融合的研讨平台。一方面,针对本硕博各阶段思政课,学校在教案大纲、实践计划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沟通协调,实现有效衔接,避免类似教学内容、实践项目和考核方法的重复出现。学校积极推进本硕博各阶段“课程思政”建设,成立成都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拨付资金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筹划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成果汇编。目前,学校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门、示范课程7门和示范教学团队2个。另一方面,学校利用中国国医节、医师节和国际护士节等时间节点,举办学术研讨会、主题展览、戏剧公演等活动,采取广播剧、动漫、音乐MV等艺术形式,创作了一系列讴歌医学名家,讲述中医药抗疫故事,弘扬大医精诚,映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原创作品,如原创广播剧《如果中医药会说话》、原创音频作品《成中医版野狼Disco》、原创微视频《核你有缘》、原创音影集《抢抢抢!成中医限量眼影盘发售》等。这些原创影音作品已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二、因时而进:构筑课堂教育与浸润教育相结合的“多维课堂”

学校以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理念为前提,推动教学方法革新迭代,完善校园文化建构路径,建设思政教育师资队伍,构筑课堂教育与浸润教育相结合的“多维课堂”,坚定青年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事业的信心。

互动性:推动教学方法革新迭代。疫情期间,学校鼓励教师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把网络与现实、课堂与课程、个体与团队的资源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思考、勤提问、善论辩和敢创新的能力。情境式教学强调特色。学校建立“校本教材出版支助计划”,鼓励教师编写“中医药+”新形态教材,坚持理论与实践同频共振,教材与课程同向而行,学生与老师同步发展,增强教材的知识性、原创性和国际化水平。探究式教学强调自主。学校采用“学习通”“掌上金课”等网上教学平台,及时收集、整理和绘制学生图谱,制定自主探究学案。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医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数据挖掘、资料收集、交流协商和策划实施,解决设问导学的问题。论辩式教学强调引导。学校鼓励教师采取辩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采用课堂辩论、手机app辩论和学习平台辩论等方式,让每个学生想明白、动起来和说出来,使新旧知识的衔接更加生动自然,教师综合使用个人自评、团队点评和班级互评等方法,分层激励不同程度的学习者。项目式教学强调反思。学校以“云思政”为目标,打造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方参与的学习共同体,帮助青年医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研、问卷调查、微视频拍摄和话剧展演等任务。教师提供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如bilibili)展示学生实践活动成果,明确评价标准与操作细则,适时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评。

多元性:完善校园文化建构路径。所谓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主要依托校园场景开展,旨在通过课外文化活动的形式培育学生的校园精神。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胆尝试。1.新主体: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学校大力支持学生社团的建设,鼓励青年医学生创作抗疫精神故事,进行抗疫精神演讲,撰写抗疫精神征文和编排抗疫主题剧目。学校举办中医药书画展、中药材鉴别赛等各种主题活动、竞赛,邀请杰出校友和专家学者开辟“青年讲思政”“思政名师访谈”等社团栏目,把“仁、和、精、诚”价值观融入青年医学生思政教育中。此外,学校集合后勤集团、校团委和学工处的力量,打造学生公寓文化,形成“人文雅舍”精品项目,着力打造中药百草园、中药种植体验区、中药炮制体验区、中药标本制作体验区以及中医名家雕像群、中医药文化长廊等文化科普基地,培养学生于自然之中领悟中医之道,领会医、药融合之美。2.新平台:强化正面价值引领。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学校积极推进慕课、微课和金课建设,突破传统思政课堂的场地限制,积极打造学校发展大事记、中医药政策法规、历代名医、学子风采等网页专题,利用微信公众号“飞说微语”、中医专业官微“临床之声”等平台,宣传地区、学校推进中医药发展的理论、举措,启发青年医学生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学校利用中医药语言和文化符号体系,积极打造“思政教育新形态”,建构VR技术采药、虚拟检查、诊病和配药等网络体验项目,建设中医科技考古文化体验区,还原先秦秦汉中医简帛、医疗器具的考古发掘现场,尝试采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3.新阵地:实现文化关联建设。学校结合建校65周年纪念,做好成就汇报展、中英文宣传片制作、优秀表彰、学术研讨、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加强校院协同联动,做好校史、院史系统追溯,全面总结办学历程、与时俱进凝练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文化精神。学校鼓励各学院充分挖掘历史底蕴和专业特色,在学院办公室、会议室等公共区域,打造特色文化区,形成“一院一品”特色项目;充分利用校博物馆、校史馆和药材基地等资源,积极开展“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主题讲座,积极传播中医药防疫、诊治理论与方法。

专业性:建设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学校集结学校与学院的力量,构建起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实现思政话语体系与学术体系的结合。1.着力加强教师专题培训和集中学习。学校加强二级单位党支部的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与每位教师签订责任承诺书,狠抓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同时,学校通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专题培训班、讲座沙龙、工作坊、教师午餐分享会,特别是中医百家讲坛、“西学中”专题培训等项目,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中医药文化涵养。学校鼓励老师进行网上学习(如在中国大学MOOC、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等),通过参与、召开全国性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术研讨会,不断挖掘、整理和运用中医药历史文献和典型案例。2.精细管理教师自学提升和对外交流。学校建立更加科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评价标准,实现教师思想境界和业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设立“教师发展学分银行”,不同职称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一般是以一年为一周期)需要完成相应的培训计划,获取相应的培训学分,作为评优、提干和评职称的重要参考。学校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十佳新秀”“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和“大学生心理辅导教学课”等比赛,以赛促学,提升思政教师对校情、学情和舆情的控制能力,不断优化其中医思维反哺教学的能力。3.努力增加教师实践平台和深造机会。学校鼓励思政课教师进行中医药政策宣讲,参与地方智库建设,为地方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理论支持。学校人事处为思政课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研修提供培训、申请、咨询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思政课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进行部门间人事交流和地区考察。学校统筹行政、学工、宣传和教学等各方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将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和杰出校友集合成“思政教学共同体”。

三、因势而新:构筑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行走课堂”

学校紧扣实践育人主线,以“涵养思政,躬身实践”为目的,通过志愿服务、校外实践、创新创业三个方面打造“行走课堂”,引导青年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升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能力。

规范性:持续推进志愿服务。1.强调志愿服务联动性。学校高度重视志愿服务活动,由学校主要领导、学院领导组成“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以医德教育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模式,实现医学生志愿者与社会其他志愿者群体(如临终关怀志愿者、医务社工等)的联动,建构常态化服务与阶段性服务相补充,医疗志愿服务与扶贫志愿服务相协同,自愿服务与就业服务相融合的模式。学校持续26年的“博士服务团”社会实践活动获评全国“优秀团队”和“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全国银奖2项及四川省金奖2项、银奖3项。2.加强志愿服务计划性。学校团委每年制定详细的志愿服务计划表,组织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西部计划,深入街道、社区、农村开展义诊,赴甘、阿、凉“三州”开展顶岗实习支教,为各类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教育,传播中医药“养生保健”“疾病防控”和“康复治疗”等知识,宣传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校团委组织、校红十字会、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学雷锋主题月志愿者活动,面向普通市民开展防灾减灾体验活动,科普急救、互救技能。3.实现志愿服务广泛性。学校始终坚持“奉献、友爱、团结、互助”的志愿精神,落实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均20元的建设标准,广泛吸纳社会团体、单位以及校友企业的赞助,为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四川青年志愿服务骨干培训班,对师生进行志愿者服务工作概述、社会组织公益活动策划、新媒体运用等课程培训。学校不断拓展志愿服务范围,如世警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疫苗接种、中医护理进社区、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等等,推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志愿服务,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协同性:稳步推进校外实践。学校在推进课外实践上做了大量工作。1.组建核心管理团队。学校成立“实践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政主要领导,各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定期开展院系调研和校外研讨,积极争取校内外资源,将高校、医院、企业和社会组织打造成“实践教学共同体”。学校逐步细化实践教学的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完成实践教学基地的评估验收,从德、才、能三方面科学遴选指导教师。2.创办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加强与成都市委市政府合作,助力四川省“一干多支”战略实施,共建彭州市天府中药城产教示范基地,推进中医药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建设东部新区未来医学城,做好国际中医药未来医学城建设。学校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区域特色、行业优势,强化中医药“医教研用”协同创新,打造成渝双城中医药疫病防治研究中心。3.定点帮扶落后地区。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引领作用,派出扶贫干部,指导定点帮扶县城、乡镇、村落制定发展规划,发展壮大中医药特色产业,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观摩、参与中草药种植活动,向学生讲好新时代中医药“产业脱贫”“教育脱贫”“卫生脱贫”的故事,坚定他们对中医药事业的认同感。

系统性:科学推进创新创业。1.强调坚持初心。学校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于2019年筹建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成都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工作“199”推进计划(2019—2021)》,制定相关文件与管理办法,健全全校创新创业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2.强调量体裁衣。学校有效利用各地校友会资源,寻求与知名中医药企业合作,遴选、支持一批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园,面向校内外选聘一批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导师,充分发挥中药学等优势学科作用,依托学院构建特色训练项目体系,每年遴选培育以“创新突破”为导向的研究生创新创业特色项目10个,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本科生创新创业特色项目30个,在项目技术、团队建设、制度机制、场地租赁和经费保障上给予支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3.强调奋发有为。一方面,以赛促学。学校利用学院协同机制搭建跨学院、跨主体和跨专业的创业团队,积极筹备、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远志杯”全国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用比赛历练学生,增长其才干。另一方面,以规促学。学校建立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校办企业和公益机构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机会;制定本硕博学生课外素质拓展奖励制度,帮助医学生申报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鼓励学生不断守正创新。

猜你喜欢

中医药思政学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