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赛教融合对激发职业院校学生专业课研学兴趣的心理分析和对策
——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例

2024-03-30宋咏翀刘洋袁磊吴勇

科学咨询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分专业课双创

宋咏翀,刘洋,袁磊,吴勇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眉山 620564)

2019年,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国高职院校计划扩招一百万人,高职院校办学已然进入到“宽进严出”阶段。随着多渠道招生方式的实施,在保证了生源数量的前提下,对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在专业学习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紧缺的问题,反映出当前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形势严峻。202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搭建创新创业大赛平台的重要性[1]。

由于设计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所学的专业知识上侧重于图形、规划的创新,高职院校对于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之一,因此这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相较其他专业类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2]。为激励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激情,教育部连续五年举办全国“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省市也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双创大赛。结合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将双创大赛和专业课教学实践相融合,分析师生在“赛教融合”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探索出一条激发学生研学兴趣的新路,达到既可以“以赛促学”提升学习质量,又可以“以赛促教”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双赢结果。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一般性学情和双创比赛参与情况分析

高职扩招之后,学生数量大幅增加,生源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学生普遍存在听不懂、学不会、没兴趣、目标迷茫的特点。少数学生学习专业课比较懒散,这与学生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教学方式、管理方式有密切关系。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动手能力强于动脑能力,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社交能力强,愿意为了获得学分、掌握一定技能而努力的特点。

(一)高职设计类专业学生性格特点分析

由于设计专业对学生的美术、雕塑、创意功底有一定要求,因此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普遍具备眼界开阔,所受艺术熏陶时间较长,具象思维活跃,联想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性格大多外向、自信。少数学生由于爱玩游戏或者爱好动漫,性格内向孤僻。

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图形图像信息表达能力较其他专业学生强,且具有普遍性。这是该专业学生的一大特点。

(二)高职设计类专业学生一般学情特点分析

由于该类专业课程量大,实践课程较多,学习方式跨度较大,作业多,且作业完成时间较长,作业各向异性特点突出等特点,学生普遍难以适应。特别是入学之前较少接触的如3DSMAX、MAYA配合Vray三维软件操作、Photoshop配合illustrator、CorelDRAW平面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课程理论知识枯燥难懂,实际操作难度极大,学生容易出现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进而丧失学习兴趣。

(三)“互联网+”双创比赛高职设计类专业学生获奖数据分析

依据2022年四川省第八届“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复赛获奖情况来看,职教赛道设计类双创项目获得金奖的比例为0%,获得银奖的比例为0%,获得铜奖的比例为2.3%,仅有4个铜奖项目[3],铜奖的获奖率远低于工程类的24.7%、医学的13.6%、农业的19%、服务类的40.4%。

根据以上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高职高专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双创大赛的数量偏少,质量偏低。学生参与度不够,参与热情不高。

二、我院设计类专业学生参赛前后对专业课学习心理变化特点分析

我院2019年组织34名学生、10支参赛团队参加第五届“互联网+”双创比赛院内初赛,其中一支参赛团队6名学生顺利晋级省级复赛并获得复赛铜奖。2020年组织76名学生、13支参赛团队参加第六届“互联网+”双创比赛、第四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其中两支参赛团队共12名学生顺利晋级省赛,获得一个金奖和一个铜奖,并代表四川参加全国决赛,获得决赛二等奖。2021年和2022年我院组织100余名学生、20余支参赛团队,参加国、省、市多个双创大赛,均取得较好成绩。课题组注意到,从接到比赛通知到省级复赛结束公布获奖名单,整个过程大约需要持续一学期时间。应根据“赛教融合”的精神,将比赛项目研究学习的内容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数据统计、对比分析、随堂测试、观测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参赛前后研学心理变化进行分析研究。

(一)参赛前学习心理特点概述

参赛学生来自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大二、大三年级,在参加比赛之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动力主要来自对学分的认识,即专业课程学分相较基础课程学分更多,因此重修费用更高,这是对学生重视专业课学习较为粗浅的认知。

另外,由于学生长期在校学习,脱离社会,且设计类专业由于专业和行业的性质所限,不太容易得到参加社会实习的机会,学生对设计行业所需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了解不够,对自己所学课程的认识不到位,仅凭道听途说来判断发展方向,学生就业、创新、创业意识模糊,容易出现自我发展前途迷茫感。部分学生自我认同感偏低,缺乏职业规划的判断和分析,从众心理严重,布利丹毛驴心理效应较明显,在选择发展方向过程中注重主观判断,对学习价值理解不深,从而进入反复焦虑状态并出现螺旋上升现象,进而产生迷茫和无助感。一些学生热衷于为了学分而跨专业考取各种证书而不考虑是否具有实用价值,各种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同时学习,严重偏离了专业学习规划方向。

再次,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由于大学生活相对独立,部分教师和辅导员在指导和引导方面存在工作经验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方面比较从众。一方面学生期待在大学学到知识技能,另一方面缺乏正确和直观的引导,导致跟随现象明显。例如不顾实际情况群体性地考驾照等。

(二)参赛后学习心理特点概述

参赛学生进入到比赛项目准备状态后,可以观察到学习心理发生明显改变。从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懒散的学习态度,逐渐转变成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团队成员内部相互鼓励,相互配合,团队与团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竞争。学生学习趋向逐步明确,甚至不需要教师太多的指导,自己就能在课余自发组织相互讨论研究,思维活跃度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加。同时观测到参赛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度和集中时间相比于未参赛学生有明显增强。实训课程的平时测验则显示参赛学生的平均成绩比未参赛学生高出19.6%。个别性格原本内向孤僻的参赛学生开始勇于表达自我观点,变得自信乐观,自我认知得到修正。未参赛学生心理变化仍不明显。

由于系统学习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认识更加明确,主观能动性得以加强。一些学生甚至主动寻找合适的竞赛项目参赛,在考证方面也更加理性,盲目跨专业选修学分和考证的现象明显减少。

(三)将赛教融合后学生研学心理变化特点分析

通过对参赛学生和未参赛学生学习心理变化的观察统计和对比分析,发现参赛学生的心理活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变化:

1.布利丹毛驴效应明显减弱,绝大多数学生在专业规划方面逐渐有明确清晰的目标方向,迷茫感、无助感大幅度降低。学生针对性学习积极性提升明显。学习焦虑现象减轻,学生对跨专业选修课学分的理性认知提升,体现在更加主动填报能够提升自身本专业能力的选修课,而并不将跨专业高学分选修课作为必选项。

2.旁观者效应明显减弱,95%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团队协作,服从团队分工。团队的研究能力、创意能力、协作能力及软件操作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学生在操作诸如3DSMAX、Unfold、VRay等难度较大软件时操作效率、速度上相比未参加比赛的学生有大幅提升。

3.飞轮效应明显增强,能明显观察到在项目指导教师的带动下,所有参与项目的学生都有从不愿意参与、迟疑观察到想尝试、找到团队中自己的定位,有被需要感到最终有成就感和荣誉感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且相互影响,学生整体素质提升产生明显加速的现象。

4.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和学生主观创造能动性数据云图可以明显观察到,参赛学生在创造力、解决、设计、执行、信心、荣誉、被需求等词汇云图排名靠前,而未参赛学生在证书、焦虑、学分、及格分数、安全、考试、心理影响等词汇云图排名靠前。根据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角度分析,具有参赛培训经历的学生基本上从安全归属需求层次跨越到尊重需求层次上(第四层级),其中参赛项目领衔学生基本达到自我实现层次。而未参赛学生的需求层次依然徘徊在归属需求层次上(第二层级),具有明显的需求断层现象。

5.在观测和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具有启示性的现象:即大多数学生都是抱着追求提高自己的创新学分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初衷来参加双创大赛,结果却推动了所有参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这一点在课堂测验、期末技能考试和学生论文写作水平测试中均有明显的体现,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三、教师在赛教融合中引导学生研学心理的对策

前文论述了高职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性格和学情特点,以及对学生参赛前后研学心理变化过程的对比分析,结合比赛后取得成果的经验,总结分析以下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对策建议。

(一)积极且富有技巧的宣传各类双创技能大赛的重要性

大多数学生刚接触到这类比赛时,会有较大的畏惧心理,教师应在课堂上积极进行宣传,在宣传中要注意技巧。如很多大学已经将双创参赛项目研究纳入到专业课学分系统当中,针对学生关心自己学分的现象,在宣传中应着重说明积极参加比赛将和学分挂钩,有利于修够学分。重点宣传政府的相关奖励政策,以四川省教育厅关于第五届“互联网+”大赛的通知文件为例,建议重点宣传省级复赛获奖团队的学生,各学校应给予相应创新学分认可,并依据相关规定在保研、专升本、高职单招及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4]。

经过实际试验,学生对奖励政策方面的内容关注度最高,可以有效激励学生报名参赛,对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正面心理引导。教师在平时应对国家、省、学校关于双创比赛的政策文件特别是奖励制度条款进行梳理,在授课时作为专业课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合理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无形中给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暗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防止学生参赛是被保送、增加学分等政策吸引而来,需在后面的培训、演练过程中逐步杜绝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把参赛和培训的正确意义贯彻给学生,避免好的政策在执行中变样。

(二)选择的参赛项目要贴合产业、专业、社会实际,务必做到赛教合一,以赛促教

参赛项目的选题方向应根据专业实际,如果和本专业学习方向相去太远,易造成学生无法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参赛项目,造成迷茫心理、无助心理蔓延的困局。项目的可行性也是必须考虑到的因素。项目执行难度过大,易造成学生无法完成项目,产生畏惧心理、退缩心理,造成消极怠工。因此,必须选择既能研究本专业的前沿方向,又能和产业相结合并能够在现实社会组织生产形式下可完成的项目。教师在指导参赛项目的准备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知识,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激发探索到底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这些专业知识的课程时集中注意力。而多个项目、多个团队同台竞技,更可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和求胜欲,增加学生的紧迫感。从近年来比赛获奖的情况看,赛教的有机融合对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竞争意识、紧迫意识提升的影响是明显的,并且成效显著。

(三)加强交流,建立内外、上下沟通的渠道

比赛和教学都不是闭门造车,加强和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眼界,改变学生的认知。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间的自主交流,给予他们自主权,只需加以引导不需过多干涉。学生在自主交流时心理更加放松,有利于头脑风暴的开展,在idea被不断的赞成和否定中,不仅可以优化参赛方案,检测平时自身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这种类似学术性社交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自信、乐观心态的形成。

同时,学校的相关部门应加强和省级教育行政主管单位负责双创部门的联系,这对及时了解比赛政策、比赛动态有积极作用。不仅学生对比赛政策和动态了然于胸,并且指导教师的决策权威性也会增加。这种权威性会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崇敬感,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

在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建立起彼此沟通交流的渠道和平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多元化的信息流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学习心理、良好的社交沟通能力,避免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

(四)从一做起,积累参赛经验;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比赛和学习

赛教融合、以赛促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探索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对缺乏大型双创比赛经验的师生,不宜一开始就参加省级以上的比赛。等级过高、难度过大的比赛易导致学生的挫败心理的形成。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建议先参加市级双创大赛,例如我院师生曾在2016、2017年参加过成都市中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高职衔接职业技能大赛等竞赛,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指导和参赛经验,学生自信心、荣誉感逐渐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从易做起,小步快跑的方式更加贴合实际。教师在指导和教学中,要牢固树立教是“中心”,赛是“促进”,二者关系要明确。学校和教师不宜过分追求比赛成绩而偏离教学主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比赛和学业的关系,防止为了教学业绩和学分而比赛的现象,避免投机取巧和急功近利。

(五)鼓励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教学和竞赛组织管理能力,建立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导师队伍

“赛教融合”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高职院校精心组建一支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导师团队,组建时需考虑到教师的不同专业特长和教学特点[5],教师在自身擅长的领域里指导学生做项目时会对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和独到的见解,这种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会传导给学生,打消学生的不信任感、疑惑感,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可有效促进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带着信任去学。

同时,高职院校应当更加重视和帮助专业教师提升科研和教学能力,也可以选择引进部分行业专家、工程师、技术人员来优化专业教师的结构。

四、结束语

随着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逐渐深入人心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逐渐重视各类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类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高等职业教育行业逐渐形成共识。学校、教师、学生不能仅满足于取得靓丽的比赛成绩,更应该看到国家启动这些大赛背后的深意。双创大赛和专业课教学融合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关注和研究师生接受新事物时的心理变化,找准积极应对这些心理变化的对策,让师生在比赛中受益,进而促进专业课教学以及学科建设,是当下高职院校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学分专业课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学分美食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