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践与思考

2024-03-30赵硕张诗敏张南

科学咨询 2024年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果企业

赵硕,张诗敏,张南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天津 300300)

作为科技存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的重要环节,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中央企业承担着国家“稳经济”的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攻关“卡脖子”关键技术、原创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各家中央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相关工作,在科技成果、科技奖项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受限于多种多样的原因,成果转化工作推进较缓。因此,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中央企业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究解决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为此,本文结合成果转化实际工作情况,对中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工作展开探讨。

一、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现阶段,中央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仍处于摸索阶段,较成熟且可借鉴的转化经验相对较少。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各类科技成果政策的指引下,走在探索的第一线。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探索出“科技+金融”的转化模式,通过成果路演等活动,围绕关键技术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资本对接,建立创投基金;以天津大学为代表的高校探索形成独特的产学研一体转化模式,以加速理论成果落地、技术成果转移为目标,促进来自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成果、人才等资源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探索建立了包含“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坚持通过研究所“孵化”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引进更多高端人才和高质量成果,带动科研机构协同发展。各领域机构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对国内而言,国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起步较早,转化机制相对成熟。比如,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有效开展,美国政府设立美国技术转让中心、局域技术转让中心、大学技术转让办公室等专门的服务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尽可能地为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提供帮助。

二、央企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央企业尽管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上取得了一定实质性的成效,但由于体制机制约束、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制约矛盾和专业型人才不足等影响,实际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可转化科技成果基数小,成果质量有待提高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研发阶段的样品,到中试阶段批量生产的产品,再到可以形成转化的商品,需要经历相对复杂的过程。部分企业的成果转化未从科研项目的起始阶段导入,技术需求单位在科研项目立项、研制过程中的话语权不足,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难以高度匹配。在成果研发过程中,企业对技术兼容性、研发成本等成果转化因素考虑不充分,导致成果的技术成熟度不高、适用性不强,后期继续研发、迭代升级所需成本较高。尽管大多数央企的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数量较多且逐年增长,但具有高价值且可转化的成果总体基数偏小,质量有待提升。同时,在成果转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高价值成果在技术上具备一定先进性,但与实现产业化还存在较大差距,难以真正落地。

(二)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完善,转化政策需进一步落实

受现有体制机制影响,大部分央企在实施开展成果转化工作过程中,涉及的项目立项、论证、审批等流程相对周期较长。部分中央企业下属二级公司还涉及多层级的流程审批,直接影响了成果对外推广、转化进度。在成果转化收益阶段,根据《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央企可根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收益在工资总额之外进行项目收益分配,但受限于企业实际情况,实际能够推行的范围极其有限,主要原因在企业应收指标压力、企业员工薪酬统筹核算等方面。此外,部分企业的转化人员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和专业化转化人员的激励和晋升制度。

(三)转化渠道不够畅通

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部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功能有待丰富,缺乏既能挖掘高质量科技成果,又能发掘企业技术需求的供需平台。部分企业科研环境相对封闭,仅从自身需求出发开展科研工作,对市场需求了解不足,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导致部分研发成果未能成功落地进行转化,同时存在研发成果不能满足行业实际需求的风险。另外,部分企业存在许多“国际领先”及“国际先进”的高质量成果,部分成果甚至达到填补某领域技术空白的程度。但这类成果存在许多难以落地应用的情况。究其原因,项目仅注重前端研发,在成果产出后,未与市场、投资机构等进行良好对接。

(四)科技人员未充分认识成果转化的重要性,科研积极性未得到充分调动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科技人才的创新驱动,企业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首先要提升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受企业经营压力影响、体制机制约束,部分央企科技人员对成果转化定义不了解、对成果转化的流程不清楚、对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不理解。这种现状严重削弱了央企的创新实力和重大成果的创造力。在激励方面,国家对中央企业实行工资总额限制管理,限制了企业对科研人员的激励空间。同时,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事故”,但在合规化管理的前提下,大多数央企缺乏容错机制,这会对科技人员造成一定的负担,对其科研积极性也具有很大影响。

(五)成果转化专业型人才不足

在成果转化工作开展的早期,对成果转化难的共性认识,集中在政策支撑不足上。随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成果转化政策的出台,体制机制问题有所缓解。但在推动成果转化工作、落实成果转化政策时,企业发现,现阶段工作开展的主要难题在于成果转化人力资源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除了要有专业的科研人员参与,还需要懂得专业技术、组织管理和资本对接等的专业人员的协同合作。企业内部的成果转化专业型人才不足,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政策难以落地。部分中央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未设置全职成果转化岗位,没有明确专人来负责公司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影响了企业层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度,导致成果转化的效率较低。此外,具有研发经历、熟悉市场和资本运作的专业技术经纪人员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在成果转化工作开展过程中,需求端和成果端无法实现精准对接。

三、国内外企业成果转化先进经验

(一)搭建转化平台,建立成果转化协同合作机制

为实现技术需求和高价值科技成果的精准对接,确保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向应用机构高效转移,我们需在技术需求端和成果端之间搭建起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建立起协同合作机制。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事业部的高层主管每季度会专程前往纽约全球研究中心进行调研,了解最前沿的技术发展,检查研发项目进展情况,并确定下一步的投资计划。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究院会指定专员对接公司事业部,定期入驻,深入了解事业部的技术需求,根据需求定制研发计划。中核集团依托战略规划研究总院知识产权研究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行业搭建起包含需求端和成果端的协同平台。该转化中心定位为集团的科技成果转化咨询服务智库,负责为集团公司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提供支持和服务;同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研究,协助建立健全公司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对外征集技术需求,管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提供拟投资项目技术咨询及评审服务。

(二)制定成果转化激励考核机制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成果转化相关人员的考核激励,多家企业针对成果转化人员、相关管理人员制定了转化激励考核机制。在成果转化实际工作开展中,如何在成果转化奖酬总量确定后,在团队内进行公平公正的二次分配,对成果转化单位来说是一项“艰难”的挑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六所提出一种极为有效的解决方式——成果知本券,在团队内部二次分配,实现了量化确权、动态激励。成果知本券是一种科技成果权属的内部凭证,通过对职务科技成果贡献度进行量化确权,将科研人员的智力成果量化为知本(知识资本),作为高价值科技成果评价和团队收益分红的内部分配依据。知本券的发放时效是从项目立项开始,直到奖酬金发放完毕。在整个过程中,只要有人对研发、转化做出了贡献,相关部门就会相应发放成果知本券,从而起到激发科研人员尽其所能作出贡献。知本券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成果转化量化确权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总体看来,在知本券发放的过程中,其发放的时间、数量是由项目负责人主观来判断的,因此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四、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发展建议

(一)完善成果转化政策

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系统部署了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建立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顶层制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2016年,财政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明确了股权激励方式及分红激励方式,同时规定了较高的实施条件要求。

针对国家层面、中央企业层面的相关政策、要求,企业需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专项研究,走访相关企业开展交流活动,学习先进案例,获取实践经验,强化集团内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顶层设计,对成果转化及项目分红进行摸底评估,依据现状进行系统谋划,建立健全相关指导意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制度体系,逐渐摸索建立起符合企业特点的成果转化和项目分红激励流程,确保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分红政策实施落地。

(二)推动成果转化生态建设

所谓成果转化生态,主要涉及的要素包括政策环境、高校、科研机构、资本、产业企业等,也就是“政产学研金服用”。企业需把握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核心,结合自身的科技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加强科技统筹联动,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为关键任务,以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活动为载体,聚焦企业发展领域,发布科技成果转化供需项目,搭建企业、高校院所、投融资机构、产业园区等产业资源的协同创新生态,在资源要素配置、政策治理等方面加强统筹协同,有效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三)加强转化政策培训和队伍建设

企业可建立从“科普到实际操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培训体系,组织科研管理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理论知识学习,邀请来自科研院所、高校的成果转化专家进行授课。培训内容应着重解读成果转化政策,分析其他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案例,从而提升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识,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能力。如何让高质量的成果真正实现落地?企业还需要对转化团队加强建设。比如,加快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技术经纪人序列培训认证,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支精通技术、法律、财务等知识的高端复合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依据国家政策制定本单位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制度及评价标准;同时,完善对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人员的奖励激励保障,提升转化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避免高价值人才流失。

(四)主动培育转化项目

科技成果转化往往需要较长的研发和验证时间,同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小而散的科研项目在成果转化推进过程中,往往难度较大,而技术性强、体量大的科研项目则少之又少。因此,各中央企业需依托科技成果转化及项目分红权责部门在已有成果转化工作开展的基础上,研究设立成果转化培育专项科研项目,变“被动寻找”为“主动培育”,在适用性强的科技创新领域,通过广泛征集和培育方式,积极挖掘具有转化潜力的科技成果,从“管理视角”“项目视角”“市场视角”多管齐下,推动成果转化培育项目进行研发、小试、中试、推广等成果转化全流程工作,确保成果落地应用。

(五)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现阶段,大多数央企依托已建立的科技管理部门或成果管理部门来进行成果转化工作,但囿于政策机制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成果转化工作较难推动。国家已着手指导央企搭建“1+N”模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即搭建央企与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投资机构、地方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和具体情况,在公司内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发布企业内部的高质量成果,征集同领域技术需求进行公布,实现信息的共享,推动成果转化工作开展,总结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经验教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另外,成果转化平台的搭建,为供需双方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同类技术重复研发的风险,节约了研发资源。在平台建设完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试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公司化,通过投资、共建等多种方式,吸引企业、高校主动开放资源,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六)加大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

针对当前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范围小、奖励额度低等问题,中央企业需用足用好各类政策,加大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大背景下,企业要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改示范行动”为契机,积极推动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在企业内部落地,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企业可根据成果转化项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知本券”“期权式”成果转化制度,在成果研发阶段,根据成果完成人对成果的贡献程度,提前约定转化收益比例,进一步提高成果完成人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借鉴高校、科研院所的先进政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使用权,鼓励通过转让、许可等多种方式联合开展成果转化,出台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相关政策,在体制机制允许的范围内,提高科研人员的转化收益分配比例,最大程度激励科研人员;适当情况下,可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对成果转化过程中贡献较大的成果完成人直接给予现金等方式的奖励,进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七)建立成果转化容错机制

因成果转化本身的复杂性,成果转化项目组往往在立项阶段难以确定成果转化的最终效果。在国家大力鼓励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背景下,中央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的成果转化容错机制,营造科技成果转化良好氛围,让成果转化参与人不再因为担心会被追责而畏首畏尾。对成果转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但未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符合相关要求的,企业可依规免除其相关责任。在成果转化工作实际开展中,相关科研人员能做到遵守国家、省市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各环节流程履行完整的,即应视为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1-8]

五、结束语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最后一公里”,对央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提升企业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于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涉及成果技术、科研人员、金融投资等多方面,流程复杂且需多部门多机构协同开展工作。在国家大力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的大环境下,央企应从一切有利于推动成果转化的因素出发,结合自身企业特点,梳理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急、难、愁、切”问题,积极探索建立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成果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