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形成性考核评价研究
——以晋中信息学院远景学院跨学科通识课程为例

2024-03-29杨丽佩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3期
关键词:远景通识跨学科

杨丽佩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晋中 030800)

从2012 年远景学院建院以来,通过引进国外通识教育的先进理念办学,积极探索和开展形成性考核评价的全面教学,对人文艺术类课程、自然社科类课程、外语类课程实现了形成性评价全覆盖,从核心课到选修课,均采用形成性考核机制,使远景学院成为在晋中信息学院全校形成性考核评价优先应用和实践的示范学院。本研究将以远景学院跨学科通识课程为例,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梳理和整合,为教学管理和实践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案。

1 远景学院形成性考核评价的体系建设

通过梳理远景学院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探讨考核评价的基本问题、评价的特征等,探寻应用型高校考核评价的构建基础,分析考核评价的科学体系和教育观念转变的关联,构建应用型高校可适用和推广的有效评价体系。

1.1 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形成性评价是为确定学习需要和适当地调整教学,对学生进步和理解进行的频繁、互动式的评价[1]。晋中信息学院是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大学,以教学团队开设的跨学科通识系列课程为例,远景学院形成性考核机制的构建,一方面基于跨学科核心素养习得的考量,另一方面基于跨学科深度学习过程重要性的权衡。跨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那些超越学科的,具有通用性质的素养[2];深度学习体现为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三个特点[3]。跨学科学习正是一种深度学习过程,而形成性考核机制可以全面反映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帮助学生建构基于心理认知规律的高级学习。

基于以上因素,远景学院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形成了结合办学定位的形成性考核机制,即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成绩比为7∶3,将创新素养、信息素养、职业素养纳入学生的必备技能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实行过程化管理和评价,对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等进行教学过程监管,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任务完成质量、学习效果反馈等进行综合测评。就远景学院跨学科课程而言,教学设计凸显融合性、通用性和高阶性。按照形成性考核要求,微观上不同课程的考核构成各具特色,可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和创新;宏观上均注重对学生创造力、思辨力、表达力的考评,以及核心素养和跨学科能力提升的考评。

1.2 构建过程

远景学院在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其教学实践实施的重要依据是课程指南,该指南区别于教学大纲,具有师生共用的特点,成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契约。评价专家D.罗伊斯·萨德勒提出:“学生要拥有与其教师大致类似的质量概念,能够在生产行动中持续地监控所产出的东西的质量,并拥有能够加以引用的备择招式或策略库。”[1]课程指南发挥着上述课程导学的作用,具体的内容包括教师信息(邮箱、办公时间等)、教学内容(各个章节的拓展延伸、思政元素等)、形成性评价的事项(评价的比例、学习任务的类型、次数、标准、评分)等。构建课程指南的优势有三点。第一,学生学习的导引。课程指南是学生各不同学习阶段的向导,学生可以提前预习、准备、分工、完善学习任务,以实现课程有目标可循,进而做到明晰、分享和理解学习内容与成功指标。第二,教师教学的纲要。课程指南是教师教学全过程的纲领,各个教学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作业和课堂活动的设计、能力的提升和训练的项目都非常清晰,教师可以精益求精,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效。第三,师生契约的凭证。为了更好地形成教与学的契约精神,形成性考核评价的项目和任务的量级和难度都允许学生进行讨论、答疑、商定,最终形成教师与学生一个学期的课程契约。与学生一起开发成功指标的好处是,创造了学生可借此来讨论进而内化学习目标和成功指标的机制,这使得学生更有可能在自己的学习情境中应用[1]。在形成契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一定是沿着定好的师生契约如期进行的,学生清楚什么时间、什么章节需要完成什么任务。至此,学习的契约就建立起来,且能更好地保证学习和教学的双向运行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2 远景学院形成性考核评价的实施策略

考核机制反映最终学习效果,在任何教学模式中考核机制都是重点,对跨学科教学来说更是如此。以下结合远景学院的跨学科课程实践,对考核机制的实施进行重点阐述。

2.1 远景学院形成性考核评价的实施原则

远景学院以跨学科通识课程的考核机制为例,在实施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博雅教育理念先行原则。博雅教育是远景学院的教育理念之一,其目标是培养学识广博、修养高雅、思维多元的学生,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写作、表达、审美、思辨、批判、创新等通识能力。晋中信息学院关于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育信息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远景学院跨学科课程的考核机制就是在此理念指引下设计的。从课程的设置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学习任务的开发、考核方式的制定,均以实现博雅教育的目标为出发点,让考核过程更加开放化和立体化。

(2)学科多样交叉原则。在通识教育体系下,远景学院开设了涉及人文与艺术、自然与社科、语言与文化等各类学科的通识课程,使得学科交叉具备先天的条件和优势。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倡导双师课堂,其中传播学与社会学、音乐—哲学—传播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交叉的课堂,在学生创新思维和迁移能力提升方面的效果明显。远景学院的考核机制正是以跨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作为重要的考量点,借鉴国外知名大学的经验,整合通识课程,围绕问题、项目、志趣等多因素设置具有多学科属性的教学体系[4]。

(3)小班化教学原则。小班化教学会带来教学策略、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的一系列改变。远景学院小班化教学班容量一般为25 人左右。较小的班容量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小组讨论和展示,便于跨学科学习节奏的掌控,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当然,必须给予教师所需要的教学论技能、工具和指导,以便使其更好地利用小班带来的教学机会[5]。

(4)教学空间灵活原则。合理的教学空间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积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营造良好的物理空间环境。比如,远景学院教室的课桌椅摆放灵活,成U 字形、V 字形或圆形等,有的教室在不同方位安置了多块移动黑板,使教师可灵活板书。由此,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空间结构以及置于其中的教学附属物件能从广度、深度和关联度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方式[6]。

2.2 远景学院教学评价的实施工具和路径

形成性考核机制不仅能够客观、科学地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评价,而且对教学评价也具有重要作用,而教学评价又可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渐进过程。远景学院跨学科系列课程注重学科交叉,依据课程内容专题、教学进程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如下教学评价工具。

(1)任务性评价。任务性评价是以学习任务推动完成全过程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具体而言,即学生通过展示或报告完成课程任务,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给予评价。任务性的评价以学生的表现为考量点,考查学生在知识整合、团队合作、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同时,任务性评价注重通过团队协作推进任务的创造性完成,可以与研讨式和辩论式学习相结合,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反馈,提升学生处理加工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阶段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可以根据跨学科课程的具体情况实施,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是以课程大纲划分的专题为单元进行评价和反馈,对学生在专题学习方面的获得感以及认知心理的改变情况进行追踪和问卷反馈;另一方面,分别在学习初期、中期和后期进行阶段性的问卷调查,同时借助互联网智慧云端平台进行大数据的输入输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等,更好地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设计,从而不断优化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生产加工和迁移应用的能力。

(3)多元化评价。多元化评价鼓励学生差异化发展,重视对学生潜能的发掘。在跨学科课程中,多元化的评价涉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即前述任务性、阶段性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多元化要求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和社会都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对学生进多方面的评价。总之,多元化评价是各种形式评价的集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掘他们的优点。

(4)档案袋评价。所谓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7]。档案袋评价注重学生的成长评价。在跨学科课程中,学生的作品、任务报告、辩论发言、录制视频、自评互评他评的记录等都会存入档案,占全部考核内容的70%。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实现评价反馈的连续性,每次课程结束前20 min,需要学生进行学习心得的撰写和总结,呈现多学科的话题碰撞、灵感迸发、思想汇聚等。学生的心得书写于规定的图表纸张上,16 次课形成16 次学习过程的反馈记录,成为过程考核的重要部分。档案袋评价与教学效果紧密相连,为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辅助工具,也为教师实施课程评价提供了参考文本。

3 远景学院形成性考核评价事项和效果分析

远景学院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一方面,通过实践研究呈现评价的特色和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育人成效呈现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长远影响。以下从考评事项和效果分析的维度阐述。

(1)学习证据的输出。在美国现有的形成性评价模型中,以玛格丽特·赫里蒂奇提出的“证据为中心”的形成性评价环最为典型[8]。在远景学院跨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PPT 展示、即兴表演、作品拍摄等课堂评价活动均有学习证据,作为学习成果的验收凭证,并与课程指南呼应,构成评价的闭环管理。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提升的程度。跨学科课程具体的学习证据大概有三类:第一,结合办学模式,新闻报道输出学习证据,结合晋中信息学院“四位一体”双院制的育人模式,推进完满教育(第二课堂)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发展,特色课堂活动均由官网及学院公众号的新闻推送,学习证据得到正向监督和有效传播,激励和记录学生学习成果的输出;第二,结合线上平台,视频资源输出学习证据,在课程的作品任务展演活动中,均有视频记录的存档和评分,通常以光盘或电子资源上传学习通等方式进行存储,发挥线上查询和评估的便捷优势,设置任务训练,为学生未来职场所需要的能力积累资本。第三,结合档案袋评价,纸质材料输出学习证据。学生有讨论报告、PPT、札记等纸质材料的留存,作为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进步与成长,发挥档案袋的评价功能,通过收集、分析、评价、反馈等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估。“无论在学校或学院,能获取教育目标所指的各类行为的有效证据的任何途径,都是一种恰当的评价方法。”[9]

(2)考核评价的考量维度。跨学科教学是一个渐进过程,也是任务设计推进教学的过程。第一,表现性评价的运用。在跨学科通识课程的形成考核评价中,重点用到表现性评价,斯蒂金斯又给予表现性评价一个更为明确的界定,“表现性评价是基于对展示技能的过程的观察,或基于对创造的成果的评价”。所以在任务的设计上要体现梯阶性,对学生完成的每一个任务给予客观的评价,并能给出下一个任务完成的建议和注意事项。第二,评价考量“两性一度”。“两性一度”是教育部提出的建设“金课”的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跨学科通识课程秉承着建设精品课程的方向,突出能力素质提升的高阶性,提倡互动性和探索性并存的创新性,增加学生进阶努力的挑战度。考核评价对课程是否体现“两性一度”进行考量,是跨学科教学是否达到高水平的标志之一。第三,OBE 理念的践行。OBE 理念以产出为导向,在课程教学具体的实施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反观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而持续改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OBE教学倾向于“整体取向的教学设计,正是将要素带回到一系列‘有目的的行动’中学习,”[10]进而完成可持续的深度学习,实现形成性评价的过程记录和监管。

(3)评价反馈的质量分析。温和巴特勒认为:“反馈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给出有效信息,学生利用这些信息能够确认、增加、转变甚至重构自己的知识。”[11]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最终要反哺教与学,在跨学科课程教学中,评价反馈质量要注意3 个方面。第一,问卷反馈要聚焦。在评价中,问卷是常用的一种方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所以问卷的设计要尽量具体详尽,如此教师才能清晰知道学生通过学习构建的新知识和迁移的能力。第二,评价反馈要及时。形成性反馈一定要把握时机,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提出反馈建议,进而提高评价的时效性。反馈真正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关注,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认知。“密切的师生互动是高质量本科生教育的内核”[12],评价反馈亦如此,教师要与学生形成双向且及时的反馈。第三,批阅反馈要确认。学生是否会采用教师所给的反馈意见或建议,一定要和学生确认他们理解了改进的地方及改进的方法,这样教师就会知道批阅过程写的评语和反馈所用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教学反馈作为课堂学习支持的重要形式,被视为“对学习和成就最有力的影响之一”[13]。因此,反馈要注重形成性评价的指导过程。

(4)效能感的价值认同。“只有当学生可以把信息从一种语境迁移到另一种语境,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理解才算是完整的学习。”[14]这是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价值之一,也是自我效能感的价值得到认同体现的标志之一。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的应用中,将上述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具体如下。第一,学生潜能的发掘。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给予学生完成不同任务的自由空间和选择权,一方面优化作业任务的完成质量,另一方面最大化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共享权利增加学生的学习责任,因为“当学生做了选择,就必须学会对自己所做的选择负责到底,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人生教育课程。”[14]第二,学生效能感的提升。在小组合作的评价过程中,例如小组讨论、小组展演等活动,通过观察学生的准备情况,借助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合作效能。学生的效能感也因为了解合作共赢对职业素养的好处而提升,在参与和评价的双向流动中,为应用型高校培养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领导者做准备。第三,学生自我价值的认同。教学对象为跨年级、跨专业的学生群体,对于跨学科课程的学习,都属于同等的起点。在学生小组团队合作中,通过互动课堂的设计,给予学生在表演、构思、设计等任务上自由空间的支持,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学生的自我价值也会在团队中得到更好的体现。第四,学生养成教育的受益。通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上作用明显。

本研究通过对远景学院形成性考核评价的体系化分析,对评价过程进行追踪、记录、反思和测评。在大量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基于跨学科案例,对课堂形成性考核的使用情况、任务推进的评价标准和层次、多样化构成,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炼出形成性评价的构建基础、实施策略和评价事项的特色和应用价值,进而转变评价观念,在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推进应用型高校形成性评价的实践和更优质育人成果的生成。

猜你喜欢

远景通识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涞源县大黄峪钼矿成矿远景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东昆仑阿克楚克塞多金属矿找矿远景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海之圣 财富论坛畅远景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