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校本课程的地理学本课堂教学探索
2024-03-28王正淑牟方青
王正淑 牟方青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中国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教学型、导学型、学本型”三个阶段,目前正向“学本型”发展。21世纪初,我国已有学者和一线教师开始研究学本课堂,沈建民在2002年提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发展为本[1]。历经多年的尝试和探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并且在多个学科有教学实践,但是,学本课堂如何在地理课堂上落地生根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为实现高中地理教学从“以教定学”和“以导定学”向“以学定教,学生主教”的学本课堂的转变,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以校本课程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将学本课堂理论框架具体化,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力图构建中学地理学本课堂的操作流程与教学策略,为中学地理教师提供学本课堂教学参考。
一、校本课程与学本课堂
1.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主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目的是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与地理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3]。
2.学本课堂的内涵
学本课堂是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高度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品质,着力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师生以“大小同学”式关系共同围绕学习主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教学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的转型。以促进学生和谐成长、全面发展。
3.校本课程与地理学本课堂的融合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等特点。学本课堂以学习者学习为本和实现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教育理念,需要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而恰好地理校本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内容是本区域的、学生身边的、易感知的情境,可实现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学本课堂教学原则。以校本课程中学生熟知且富有感染力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作为学本课堂学习主题,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通过学习小组自主合作建构知识体系,理解新课标要求的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让学生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基于此,设计了借助校本课程的地理学本课堂教学实施流程(图1)。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本校地理组在创建重庆市精品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利用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立足万州区,以区域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编写了校本课程教材《醉美万州》,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三、借助校本课程的地理学本课堂教学
课题组成员在校本课程“醉美万州”的教学中,基于学本课堂的理论内涵,不断探索地理学本课堂的实施策略,并将初步成型的教学策略打磨细化、优化环节,提升为操作性强的、普适性的教学策略。课题组成员打造的多节学本课堂优质课成为万州区优质示范课,在众多优秀课例中,本文选取课例“富美之源 不断优化的产业”来展示借助校本课程的地理学本课堂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技巧,课堂环节如下。
1.立足学情,确定学习主题
学本课堂学习主题的选取应立足学情、关注时代热点、服务于课程标准。党的二十大在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号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据新课标选择性必修2的课程内容要求“2.4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鉴于学生通过高一下期的学习已经达到新课标必修2的“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要求。笔者(授课者)确定学习主题是“万州区乡村产业振兴”。教学实验学校是城区中心的一所走读学校,大部分学生居住在城区,地理学的区域性特征要求地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身边的地理富有感染力[5],学生有切身体会,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多。因此选择离城区较近的甘宁镇为例,探寻万州乡村的产业振兴之路及原因。
2.自主学习,激发疑惑发现错误
课前学生自学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的第三章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观看教师的微课视频,完成少量的针对性练习。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激活思维,产生疑惑,发现错误,以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
3.小组合作,创建学习共同体
学本课堂是学习共同体课堂[6],处于学习共同体的个体拥有共同的目标,是合作的关系。借助校本课程构建的学本课堂可以通过小组分工和组内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和交流能力。将全班学生分为农业组和旅游组两个大组,各大组内再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构成,并推举1人作为小组负责人。小组负责人与组员商议后从教师提供的选题池中选择研究主题,也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现甘宁镇其他产业振兴的表现及原因。
4.社会实践,探索真實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以本课为例,课前教师用“任务单”呈现如下社会实践调查任务。
农业组任务:
T1:调查甘宁镇产业今昔变化的过程。
T2:甘宁镇实现农业振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T3:甘宁镇实现农业振兴的举措有哪些?
旅游组任务:
T1:调查甘宁镇产业今昔变化的过程
T2:甘宁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学习小组可利用周末实地考察、走访,可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也可利用电话访谈等多渠道获取感性认识。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讨论后完成社会实践调查任务。
学习小组通过社会实践和讨论后得出结论。
甘宁镇产业的今昔变化:学习小组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到了今日甘宁镇产业振兴之成果: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引领村民全面奔小康。通过走访,与当地村民融洽地交谈,了解过去甘宁的面貌:种植业占主导,传统柑橘效益低下,农户收入微薄。
农业振兴的自然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缓丘地貌利于排水、土壤肥沃且呈弱酸性(紫色土)、水源充足优质(瀼渡河),自然条件适宜从意大利引进的玫瑰香橙的种植。社会经济条件有:种植经验丰富(万州种植柑橘已有4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交通便利(距万州城区20 km,到万州机场、港口、火车站、汽车站均在1 h车程内,公路四通八达)省道103公路横贯全镇、市场广阔(晚熟类柑橘,可错峰上市,同时玫瑰香橙富含花青素,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劳动力充足(常住人口6万余人,人口数量位列万州乡镇第三)等。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有利条件:自然景观优美且独特(比黄果树瀑布还宽的青龙瀑布、永宁寨等知名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名镇(著名诗人何其芳故居、三国名将甘宁墓、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青铜器文物虎钮錞发掘于此、市级非遗甘宁鼓乐、区级非遗金钱板和龟蚌舞等)、离客源市場近、便捷的交通、政策支持等。
5.合作探究,建构知识体系
合作探究是学本课堂的主体部分,探究由核心问题驱动,核心问题可设计成链条式,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上一环节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如不足以支撑课堂上学习共同体合作探究解决问题链,教师需要给出补充资料单。以此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地理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暴露的问题,设计如下核心问题链。
农业组问题链:
Q1:甘宁镇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玫瑰香橙,甘宁镇为何选择大规模种植玫瑰香橙?Q2:甘宁镇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玫瑰香橙产业发展?Q3:其中哪些措施有利于玫瑰香橙产业“绿色”发展?Q4:这种“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有哪些有利影响?
旅游组问题链:
Q1:甘宁镇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Q2:其中哪些措施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Q3:这种“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有哪些有利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后,小组间选派代表分享思维过程,通过合作纠错,引导学生走出误区,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6.多元导学,点拨启学释疑
教师需要思考“大小同学”式多元导学策略,对学生的对话互学环节给予智慧引导。
通过“多元导学”来引导学生逼近知识的“核心地带”,这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以万州区甘宁镇的乡村产业振兴为例,学会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导学策略,通过因势利导,或准备写有核心提示的小纸条、或引导二次讨论等策略来实现智慧导学。在该环节教师应注意不能用“导”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强行引至教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中,以免又回到“导学型”课堂。
通过“多元导学”来解决学生在合作探究对话互学环节中遇到的疑难。例如促进玫瑰香橙产业发展的措施,点拨内容可有:有机肥替代化肥;黄板和灯光诱杀害虫、生物天敌防虫;延长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树立品牌;搭建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方式和渠道。对于促进乡村旅游业的措施,点拨内容可有:景点复建与挖掘;创新甘宁鼓乐、龟蚌舞等传统非遗文化的编排及展演形式;发展民宿;设计主题景区和精品线路;乡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宣传等。
7.迁移固学,培育家国情怀
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处在金字塔基座的“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的学习方式,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迁移应用是巩固学习的最好方式,课后老师给出万州区龙沙镇老林村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甘宁镇的发展经验为老林村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建言献策,助力家乡的乡村振兴,激发学生树立建设美好家乡的远大理想和宏伟志向。
四、结语
在“三新”背景下,教育越来越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即个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借助校本课程构建的地理学本课堂,教学情境体现课标、贴近生活。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最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沈建民.走向“学本”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2,31(9):76-80.
[2] 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32-3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王正淑.借助赛耶模型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以“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为例[J].地理教育,2020(4):48-50.
[5] 施冰雁,曹罗丹,李加林,等.乡土情怀培养视域下的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以“宁波市海洋文化”为例[J].地理教育,2023(11):3-7.
[6] 韩立福.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J].教育研究,2015(10):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