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4-03-27王中贾步云

经济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乡村振兴

王中 贾步云

摘 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针对新时期“三农”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文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山西省晋中榆次什贴村的产业融合实践和探索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什贴村在政策环境、市场前景和资源禀赋上具有良好的产业融合发展基础,并提出了相对成熟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思路,已在前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仍然存在产业融合层次较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土地资金人才要素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应加强统筹规划,抓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加速“四链重构”,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突出改革创新,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筑牢乡村振兴发展基础;美化村容村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点建议,以此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 一二三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2-128-0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实践。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什贴村在政策环境、市场前景和资源禀赋上具有良好的产业融合发展基础,并提出了相对成熟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思路,已在前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打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有瓶颈,创新产业融合模式,拓宽农业增收渠道,已成为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界定和现实意义

农村产业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级形态,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产业功能的拓展、要素的汇聚、技术的渗透以及组织制度的创新,实现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的跨界整合。这一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农资生产销售以及休闲旅游等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和紧密衔接,有助于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驱动因素正在发生深远变革。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与发展,既是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需求,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有利于农民增收,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红利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了农业传统生产经营活动之外的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保管、销售等环节,将与农业产业链相关的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拓展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同时,激活了农村土地、住宅和金融市场,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二)有利于催生农村新业态,形成国民经济新增长点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旨在优化组合和重新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关系,为农村打造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同时推动产地直销、农村电子商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经营模式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三)有利于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加快高端农业、设施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既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单一农业模式向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业模式转变,又有利于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

二、什贴村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什贴村位于乌金山镇,属丘陵旱垣地区。全村现有户籍人口2495人,常住人口约3500人,村域面积共计969.21公顷,其中农业用地762.45公頃,耕地面积669.97公顷,主导产业为农业,无工业污染,主要以种植玉米、谷子、马铃薯等各种小杂粮为主,辅以猪、羊等养殖及粮食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2018年,什贴村紧紧抓住乡村振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乘势而上,找准突破口,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华顿集团进行村企合作,以实现“五大目标”为主线,以推进“融合发展”为重点,创建了以“大农业与大健康相融合、农业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相融合、政校银企村五大组织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农业为基础,文旅为主线,康养为突破,民宿改造为侧重”的符合什贴乡村发展的“一二三产融合”的坚实之路。

(一)坚持农业奠基,产业发展能力取得新跨越

一是完成了“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优质粮食种植基地2000亩,良种繁育基地200亩;建设谷子风干系统,低温改造升级1500平方米原粮仓储;升级50t/日小米加工生产线,提升加工除尘以及搬运设施;开通天猫、京东旗舰店,进行小米包装设计和制作、广告及品牌宣传等,全流程实现了优粮优种,优粮优收,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二是创建了“什丰谷”什贴小米知名品牌。通过打造“品牌+种养+储运销”全产业链开发模式,提升“什贴小米”农特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溢价。“什丰谷”什贴小米共获得8项商标和96项专利审批,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入“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获“中国好小米”和“山西好小米”称号。三是建立农业全产业链项目。开展了以托管为主,流转和承包并存的土地整治工作,流转土地3000余亩,以此带动6万亩土地建成了以谷子为主的小杂粮有机旱作示范基地、设施农业基地、优质水果基地、小杂粮加工仓储基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基地等全产业链项目。

(二)坚持引育并重,乡村人才队伍激发新活力

一是实施“本土能人”战略。依托华顿集团,招聘什贴村及周围务工人员2000余人,广泛吸收本地学子、返乡知识青年如杜娟、马晓鹏、郑晓芳等和当地的能工巧匠任靖、张建友、张志刚等,共同参与什贴建设,留住本村各类人才投身家乡建设。二是开展校企村合作。支持华顿集团与省内10所大学、5个科研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招才引智,弥补乡村振兴人才不足的空缺;充分发挥山西农大校友会人才聚集的优势,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到现场研讨、观摩、指导工作;联合省内外大专院校师生,通过研学实践活动,实现“我们为他们提供空间,他们为我们提供服务”。三是成立了“华顿乡村振兴专家智库”。聚集国家及省市区有关农业、文旅、康养、民宿以及品牌与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就什贴的发展战略、规划设计、项目实施进行研究讨论,为什贴发展出谋划策。

(三)坚持铸魂塑形,乡风文明建设见到新成效

一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古建筑修缮。“抢救性”修缮修复了“中华传统文化苑”,制作了“三晋名人”石膏雕塑30幅作品、绘就了60米长卷“太行颂”、创作了160米“茶马古道”砖雕墙等;充分挖掘什贴传统文化精髓好,对认养的19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恢复修缮了原什贴村南阁、北阁、西廊亭等。二是多次组织乡村文化演出活动。2019年邀请“二石二妮”即:石占民、石头、王二妮、王小妮在农民丰收节当天组织了“谷子开镰节”庆丰收活动;2021年7月4日,邀请太原、晋中书画家开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书画展演,并创作了100米书画长卷等。三是编著出版了《大道什贴》宣传书籍。组织省市区有关人员和什贴乡贤乡士集体创作编著出版了《大道什贴》,约23万余字,就“古韵什贴,魅力什贴,智慧什贴”分三个章节,对什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了详细的描述,多角度展示乡村振兴“文化自信”。

(四)坚持绿色发展,乡村设施环境取得新进展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短板。在村内铺设了1.15万米的雨污及用水管网,优化修整了商业街3500米管网路线,硬化了42条街巷路面,改造了450户农村户厕,建设了2座500立方米的污水沉淀池,并在全村完成了弱电改造项目。二是绿化美化村容村貌。积极对“五条街、五个院、八大中心、四条线”、文化广场、文昌沟、观景台等农旅融合场所和主干道两侧进行造林绿化景观设计;根据什贴人文、产业和地域特色等元素对立面进行彩绘美化,有效提升村庄整体美化效果。三是进行地质灾害治理。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对垃圾遍地、臭气熏天的文昌沟和砖窑沟进行填沟造地,有效解决了长年困扰什贴村百姓正常生活的地质灾害问题,并规划在此修建“三晋美食一条街”或“迷彩世界欢乐城”,对路边和空地进行合理利用。

(五)坚持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迈出新步伐

形成了“政校银企村”五位一体合作的组织振兴运作模式。发挥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功能,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贯穿到乡村治理的各环节、全过程,充分发挥政府在组织领导、协调指挥、项目监督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学校和科研单位的研发创新功能,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与省内10所大学、5个科研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各科研院所智力、技术和人才优势;发挥金融系统的融资功能,引导和激励金融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建立健全多渠道资金供给体系,拓宽乡村振兴融资来源;华顿集团作为带动什贴发展的龙头企业,发挥企业的主力军功能,从2018年开始转型,投入到什贴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资金共2亿元,在“万企兴万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功能,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充分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鼓励什贴农民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实践中。

三、什贴村产业融合实践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什贴村在企业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产业融合层次较低,市场开拓能力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还没显现,产品在周边区域乃至山西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推进效率缓慢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后,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然而,目前榆次区或者晋中市还没有对区域内农村三产融合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群众和干部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這项农村领域的全新工作,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和舆论氛围。榆次区和什贴镇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在产业和空间布局方面尚未形成清晰的思路。相关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科技以及用电等配套政策尚未完善,无法形成有效的政策扶持和服务支撑体系。此外,什贴龙头企业华顿集团虽然提出“华顿什贴农业综合体项目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整体规划设计,但是缺乏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步骤及阶段性目标,无法保证什贴产业融合项目的推进效率与质量,竞争力还只停留在纸上,无法确保规划设计与具体执行过程中的紧密衔接与推进效率。

(二)农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稳定性不高

目前,什贴村多采用订单式农业和流转承包农业的模式,而真正采用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合作机制,将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有机地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比例并不太高。一方面,从“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看,什贴目前的利益联结机制仍以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建立相对稳定的订单农业关系为主,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从土地流转到龙头企业或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的模式来看,农户主要通过收取流转租金和受聘打工来获取收益。然而,由于农户与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导致土地流转合同期限较短,农户违约不再续租等问题时有发生。由于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大部分农户无法通过参与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获得增值收益,农民持续增收既不够稳定也难以持续。

(三)产业融合链条短,产业融合层次较低

什贴村的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融合程度较低,融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产业融合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低、产值小,市场开拓能力弱。据调研,什贴小米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体系,但是产品附加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与市场上现有的小米品牌如沁州黄相比,什贴小米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休闲农业功能开发不足。休闲、旅游农业单一性和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仍以观光为主,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缺乏差异化竞争和深度开发。据调研,什贴村现有的开发项目主要是农家乐、自然风景观赏和历史古村游览等,这些项目的开发形式相对简单,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融合度相对不足。

(四)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

当前,什贴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一是在土地方面。据调研,山西华顿什贴农业综合体项目园区在进行土地资源整合过程中非农用地指标紧张,供给不足,而国家虽然有休闲农业用地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争取土地建设使用指标的相关规定,但土地利用规划牵涉部门较多,审批手续繁杂,流程周期过长,地方在政策落实上及土地规划等手续办理上依然存在很多瓶颈,导致整体项目进展缓慢。二是资金方面。目前,什贴村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华顿集团企业自筹,政府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和上级政策性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尤其是在银行金融服务供给方面,在对农业农村的贷款和融资方面,条条框框多,担保条件苛刻,有政策难落实。三是人才方面。一方面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多,另一方面目前具体从事农业生产的仍以50岁左右的农民为主,文化层次与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总体来看,什贴在产业融合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农户兼业化、劳动力年龄偏大、劳动力素质较低、现代农业专业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等。

(五)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村容村貌有待提升

什贴村由于历史欠账比较多,财政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村庄建设长期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统一规划,村容村貌建设缺乏特色,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据调研,当前,什贴村在供水、供电和供气方面存在较大不足,与农村产业的发展需求不匹配,与城镇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不够紧密;农村路网建设滞后,道路硬化率低;农村电网改造缓慢,电费价格偏高;农村信息网络发展落后,仓储物流设施不足;面源污染问题凸显,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生态环境及绿化美化建设等方面的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既是加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措施,也是促进农村经济进步、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什贴村的产业融合发展实践,反映出山西乃至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打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有瓶颈,创新产业融合模式,拓宽农业增收渠道,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加强统筹规划,抓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镇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涉及众多机构和部门的综合性工程,其规划与实施需要全面统筹,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一是设立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平台。在市级层面,明确由至少一名市级领导班子成员牵头组建全市乡村振兴推进委员会,负责全市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信息沟通、区域协调等工作;在县级层面,明确至少一名县领导班子成员牵头组建协调委员会,将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规划;在乡(镇)级层面,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整合政府部门、龍头企业、行业组织、科研院所、农民代表等多方力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推进机制,全面推进所在乡(镇)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实施进度。二是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的“融合发展”原则。各地政府部门要在尊重和保护各地区资源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整合,因地制宜发展各地符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地理标志产品,积极推进大宗农产品加工流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三是抓好示范带动。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总结全国产业融合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一批典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模式,通过典型引路,推动产业融合。

(二)加速“四链重构”,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农村产业融合应以各地的特色资源禀赋为基础,通过纵向的农业产业链延伸和横向的农业功能拓展等形式,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利益链的“四链重构”。一是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主体。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重打造产业融合领军型企业,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做优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调动广大小农户参与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参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全方位拓展和延长农业产业链。一方面纵向延伸产业链,将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打通,注重发展经济价值更高的深加工产品;另一方面横向拓展产业链,要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园、特优农业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融合载体建设,并依托这些载体,融合新技术、匹配市场新需求,持续拓展农业生态涵养、休闲体验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三是强化农业技术创新及应用。建立和推广应用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加强对农业先进装备及区块链+农业、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及5G等新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研发应用。

(三)突出改革创新,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及与普通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一是构建与政策扶持相衔接的收益关联机制。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普通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或采取根据收购量对农户实施利润返还的盈利分配方式。二是推行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劳务、资金等入股企业,支持企业以品牌、技术、资金等方式投资并入股专业合作社。三是探索龙头企业联农带农发展机制。探索建立以农业企业为引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通过股份制和专业化分工的方式实现协同发展。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分配模式,设定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最高比例,确保农民权益得到保障。

(四)强化要素保障,筑牢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是要注重要素融合,深化农村改革,切实抓住“地、钱、人”三个关键要素,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一是加强建设用地保障。稳步推进农村五地一产改革,支持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等土地整治工作,将新增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等建设用地保障措施,为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加强投资融资保障。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格局,鼓励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推进农业保险、两权抵押贷款、土地收益返还等投入模式,保障农业农村投融资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加强人力资源保障。一方面,要培养一批热爱农业、具备精湛农业技术、善于农业经营的本土农业专家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另一方面,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退伍军人、农村大中专毕业生等人才返乡,发挥他们的才能和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创业,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五)美化村容村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坚持把乡村风貌提升作为什贴产业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大力开展全域乡村风貌提升行动。一是坚持突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要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短板,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庭院洁净为重点,深入开展生活垃圾、污水、厕所整治行动;加快公路、电网、供水、供气、物流、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硬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推动乡村人居环境逐步迈上新台阶。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村庄特色。坚持因地制宜,结合乡村自然属性、环境地貌、村组分布、沟渠走向、历史传统、风俗人情等特点开展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对古居、古井、祠堂等历史建筑,在保持原有结构基础上进行加固修缮;对村庄独有人文风俗和古迹轶事,进行搜集宣传,力求最大程度突出村庄自身特色。三是转变思想观念,坚持绿色发展。要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加速农业清洁生产,深入开展节水、减肥、控药综合治理,加快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平,强化生态修复制度保障,统筹抓好生态修复和新兴项目培育,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产业融合的有力支撑。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度青年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山西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晋中榆次什贴村的实践探索为例”(项目编号:QN202304)]

参考文献:

[1] 冯贺霞,王小林.基于六次产业理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微观数据和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0(09):64-76.

[2] 殷晓茵,李瑞光,何江南,等.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及协调路径[J].农业经济,2022(01):52-54.

[3] 张玉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找寻——以江苏省丁庄村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1,35(04):18-23.

[4] 郭军,张效榕,孔祥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基于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案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9(03):135-144.

[5] 程承坪,谢雪珂.日本和韩国发展第六产业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6,(08):114-118.

[6] 桓妮珂.湖北省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学,2021.

[7] 肖卫东,杜志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6):120-129.

[8] 熊爱华,张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条件分析及政策建议[J].理论学刊,2019(01):72-79.

[作者简介:王中,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农业经济;贾步云,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农村经济。](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