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得嗨”:一种儿童教育哲学的园本实践

2024-03-27沈艳凤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

摘要: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是将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活动中。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幼儿园依托“玩得嗨”这一儿童教育哲学,在诠释内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和教育理念,构建激发儿童“玩得嗨”的物理和心理场域,创设促进儿童“玩得嗨”的课程活动,培养支持儿童“玩得嗨”的教师,不断推进课程游戏化改革。

关键词:“玩得嗨”;儿童教育哲学;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1-0059-04

儿童教育哲学是儿童教育的智慧,是进行反思、追求理想、实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实践根源。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幼儿园以“玩得嗨”这一儿童教育哲学展开教育实践,重塑办园理念,建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在传承中发展与创新,培养富有灵性的“玩得嗨”的中国娃。

一、“玩得嗨”的内涵诠释

(一)“玩得嗨”的文化内涵

玩是游戏的通俗说法,玩是儿童的第一要紧之事。游戏对于人发展的重要性可追溯到先秦甚至更古老的时候。孔子“游于艺”的教学思想,表现了孔子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主张人应当在驾驭各种知识中取得身心的全面自由,同时也说明了孔子对游戏在实现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重视[1]90。《庄子》之“逍遥游”是超越一切束缚的、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活动,它是自然同一的。在这里,庄子不仅扩大了“游”的境界,更极大地拓展了“游”之主体的人格力量,突出了主体的精神自由[1]101。孔子和庄子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游戏”的两种方式:一种是玩耍娱乐的活动形式;另一种是对游戏趣味、意境的体验,进而发展到对人的本质及人生意义的体会,是一种脱离了世俗功利的本真追求。自古以来,我国的游戏精神强调的是个人的一种自由,是从是非功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一种自由的境界,人要具有返璞归真的灵性,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即我们所理解的“玩得嗨”,浸润其中,身与灵和谐统一。

(二)“玩得嗨”的教育理念

陈鹤琴先生认为,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玩得嗨”是一种游戏的状态,沉浸其中,全身投入,忘乎所以,是“自由、自主、愉悦、创造”游戏精神的充分体现。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的。游戏精神应注满整个幼儿园。“玩得嗨”也是“学得嗨”,学得主动,学得专注,学得有效。只有长期沉浸于“玩得嗨”,儿童才可能长期、持续地围绕一个事物、一件事情、一群人开展有关联的活动,才能获得新的有益经验,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深度学习”。“玩得嗨”是幼儿园的教育宣言和价值取向,是教师、家长儿童观、教育观的凝练,是游戏精神的体现。培育能“玩得嗨”的儿童,就是培育会学习的儿童,就是培育富有灵性的儿童。

二、构建激发儿童“玩得嗨”的场域

虞永平教授指出:“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在环境中进行的,依赖坏境、通过环境、借助环境,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相应的经验。”[2]“玩得嗨”是需要特定的条件支持的,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支持。

(一)共建灵动的物理场域

引发儿童“玩得嗨”的是有准备的游戏环境。这个环境是自然的、亲切的,也具有可变性、挑战性。幼儿园是儿童离开家庭进入的第一个集体生活场域,班级是儿童在幼儿园的家。儿童在这个集体生活、游戏、学习,教师根据儿童的需要,尊重儿童的想法,和儿童一起创建班级区域。小厨房既是儿童吃点心的生活区域,也是扮家家“玩得嗨”的地方;小阳台既是班级自然种植饲养区,又是科学发现“玩得嗨”的地方;小书房既是班级阅读区,也是手偶演出“玩得嗨”的地方;工作台既是美工创意区,又是用各种材料“玩得嗨”的地方。

亲近自然,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幼儿园自带的天然属性,为儿童创设一个充满自然野趣的户外环境,是激发儿童“玩得嗨”的关键所在。幼儿园里的紫藤花架、银杏长廊等是儿童和花草树木、沙石田土亲密接触的所在,是儿童最为向往、最容易“玩得嗨”的場所。幼儿园开阔的运动场、大小庭院、各个角落、一草一木,都在为儿童的“玩得嗨”做着准备,随时欢迎儿童的到来,开展一场场“玩得嗨”的游戏。

游戏环境还包括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准备的游戏材料应考虑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儿童的需求。材料的摆放、收纳等蕴涵着儿童自主取放、有序陈列等教育价值。游戏材料既有高结构的工具、器材,又有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低结构材料,例如废旧轮胎、纸箱、修剪下来的树枝、秋天的落叶等都是能够引发儿童“玩得嗨”的宝贝。

(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指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及心理气氛,包括师幼关系以及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等[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玩得嗨”更需要一个让儿童感受到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能让儿童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有利于他们形成活泼、开朗和自信的性格,有利于儿童思维的活跃和认知的提升。

师幼之间宽松的氛围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之上的。儿童感知到的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儿童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进而让游戏进入“玩得嗨”的状态。教师需坚持正面教育,多鼓励儿童,多带给儿童成功感和满足感,让儿童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是心理环境的重要方面。亲密的友谊有利于儿童的情绪调节和社会性情感的互动。教师要引导儿童加强同伴交往,创造机会让他们进行同伴互助,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例如玩两两合作的“两人三足”“娃娃推小车”等游戏。在儿童之间发生同伴冲突时,教师及时给予安慰、疏导,帮助儿童尝试用协商、轮流、合作等积极策略解决冲突,化解消极情绪,也可通过一起玩团队合作的游戏来释放负面情绪,共同感受游戏所带来的愉悦。

除了建设友好的人际关系,还要考虑改善指向儿童心理的物质环境。在幼儿园环境的用色上,使用纯度高的柔和配色,给儿童营造安定、轻松、愉快的视觉感受。同时,尽可能地使用柔和的光线、舒缓的音乐、适当的留白等,提升环境舒适度,增进儿童对环境的信任感。

三、创设促进儿童“玩得嗨”的活动

“玩得嗨”是课程游戏化所追寻的理想境界,幼儿园的每个儿童都能在“玩得嗨”中释放天性,获得成长。玩耍带来的是对人的信任和安全感,是在建构内在的力量;而学习的关键方面正是在于关系的构建,这种关系的体现便是学习者相互的信任和支持[4]。

(一)一日生活皆能“玩得嗨”

构建内在力量,“玩得嗨”的活动必定是丰富多样的,运动、语言、艺术等都包含在内。儿童进入幼儿园,每日签到也可成为“玩得嗨”的游戏。小班儿童点亮一盏笑脸灯、插上游戏大头牌;中班儿童把姓名贴到小火车上签到;大班儿童书写姓名,盖起了早到大楼。小小的签到游戏蕴含着大大的学习乐趣,培养着良好的行为习惯。晨间锻炼,孩子们在操场上挥洒汗水;教学活动,孩子们在课堂上专注学习;自主游戏,孩子们灵活组团开展游戏;生活环节,孩子们自我服务,行为养成。一日生活皆课程,游戏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随时发生着“玩得嗨”“学得嗨”的可能。

(二)主题活动追寻“玩得嗨”

儿童的深度学习,需要围绕一个话题或者一个事物进行持续的探究。幼儿园根据儿童三年的发展目标,结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与儿童感兴趣的游戏及真实生活建立契合点、连接点、联系点,来预设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考虑适度的拓展和覆盖的广度,形成了小班以探究儿童自身为“圆心”的“我上幼儿园”“玩具真好玩”等主题,中班以探究四季变迁为主线的“种植地的秋收”“春天斗百草”等主题,大班以探究问题为内容的“我的家乡”“超级转转转”等主题。例如小班上学期课程内容注重以儿童自身为中心,逐渐向其周围熟悉的物品、环境过度,主要围绕“儿童自身”,由“我自己”要上幼儿园、玩游戏、玩玩具等引发话题;下学期从“我”感受到的新年到爱看的图画书,再到幼儿园里好玩的小动物、花草树木,都是以儿童熟悉的生活、游戏、物品和环境等为话题。不同的课程组织模式纵深拓展,增加课程内容的组织关联度,优化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最终的目的是引领儿童在深度学习中追寻“玩得嗨”。

(三)多样活动畅享“玩得嗨”

生动、鲜活、多样态的活动更能激发儿童“玩得嗨”。不同年龄、不同个性、不同发展层次的儿童需要不同的活动样态,只有考虑到活动的适宜性,才能让更多的儿童畅享“玩得嗨”。节庆活动方面,传统节日里可以玩各类民风民俗游戏,也有儿童自己创造的“嗨玩节”,联合成人和同伴一起玩民间游戏;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通过种植、饲养、外出参观等,儿童既能体验劳动,也能探究本地特色产业的羊毛衫制作、销售活动等;项目探究活动方面,做幼儿园的小主人,规划幼儿园的游戏场,建造游戏小屋,开挖水稻田,探究陀螺的制作;等等。

幼儿园课程是以儿童的行动和经验为形式的多样化活动。儿童是在行动中学习和发展的,探索、交往、表达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只有这种以经验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才能激发儿童学习的互动性和创造性,让儿童真正感受童年的幸福和快乐,体验“玩得嗨”。

四、培养支持儿童“玩得嗨”的教师

(一)体验、发现儿童“玩得嗨”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师幼互动”的关键指标中提出:教师保持积极乐观愉快的情绪状态,以亲切和蔼、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与幼儿互动,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强调了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葆有的精神状态,这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教师能够认识到儿童“玩得嗨”的珍貴价值,也能让自己和儿童一起进入“玩得嗨”“学得嗨”的状态之中。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儿童,教师也能够体验儿童乐趣,拥有游戏精神。教师保持这种积极的、精神饱满的状态,能享受忘我的、不断发现的、时有创造的、持续改进的学习过程。教师能够意识到,和同伴一起学习理论是有意义的,和儿童在一起共建课程是有趣的。幼儿园通过组织教师开展体验式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享受儿童“玩得嗨”的高峰体验。观察儿童是幼儿园教师保教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教师观察游戏中的儿童,能够发现儿童的许多可能性。在各类活动中,教师观察儿童,识别儿童“玩得嗨”的状态,发现有意义的学习,为后期的活动组织、环境创设做好铺垫。

(二)欣赏、陪伴儿童“玩得嗨”

作为儿童熟悉的成人,教师对儿童游戏的欣赏有着很大的助力。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欣赏儿童的游戏。首先,可以从儿童游戏中所取得的成就来欣赏,比如完成了一次跳跃;其次,可以从儿童游戏中所付出的努力来欣赏,比如尝试多次还不放弃搭建高架桥;此外还可以从儿童游戏中所体现出的品质来欣赏,比如相互关爱,手拉手走过独木桥。这种欣赏表现在用赞赏的目光、眼神去和儿童交流,也可直接用语言、动作来表达,更可用拍摄、文字记录的方式来和儿童分享。

欣赏是陪伴儿童游戏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直接陪伴的方式就是和儿童一起玩。有时候儿童会主动邀请教师一起加入他们的游戏,有时候教师可以主动征询儿童的意见并加入其中。不管何种情况,教师和儿童一起玩,更多的是以一种平等的同伴身份进入游戏。当然,在游戏中出现了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的行为时,教师可以用教师的身份进入游戏,直接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

(三)支持、引领儿童“玩得嗨”

教师支持儿童游戏,为“玩得嗨”起引领作用。这种支持可能是教师静心观察,为儿童提供玩的环境、材料和时间,为“玩得嗨”提供前提条件,保证他们能够尽情地玩。教师通过创造游戏分享的机会,引导儿童讨论,帮助他们整理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经验。组织好儿童的游戏分享,可以提升儿童的已有经验,也起到引领儿童下一次游戏的作用。教师通过组织游戏分享,丰富儿童游戏的内容,助力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体验、观察、分析中,教师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真实想法及存在的问题,引领儿童深入学习和探究,从而体现“玩得嗨”的精髓、实质。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充分认识“玩得嗨”对于儿童成长的珍贵之处,不断丰富“玩得嗨”这一儿童教育哲学的内涵与外延,让幼儿园里处处都能看到眼里有光、脸上有笑的富有灵性的儿童,正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追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屏,杜成宪.中国传统游戏研究——游戏与教育关系的历史解读[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2]虞永平.聚焦质量: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287.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54.

[4]顾远,周贤.教育3.0[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103.

责任编辑:石萍

收稿日期:2023-11-10

作者简介:沈艳凤,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游戏与园本课程建设。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
论我国学前儿童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不足及其完善
例谈微视频在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从学前教育的前景和就业状况谈幼教学生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实习日记在师范生专业成长中的应用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之初探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