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教材编写的公众视角:内容、特征与启示

2024-03-27邹维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摘要:当前义务教育教材治理研究缺乏公众视角,利用Python3.10.0爬取2017-2022年相关微博贴文数据,从知识逻辑、认知逻辑、文化逻辑层面提炼出公众视角的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建议。公众视角的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建议有参与愿望强烈、情感偏正向、建议较主观、具有盲目性、缺乏真正的学生视角、全面关心教材编写、希望共建精神家园等特征。引导公众参与义务教育教材编写,需要以吸纳公众参与构筑义务教育教材编写的多元治理格局,以全面质量管理优化义务教育教材的“知识-认知-文化”逻辑,以遴选推荐制度吸纳义务教育教材编写专业公众资源。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材;公众视角;网络社交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1-0063-07

方寸教材,事关国家事权,事涉人才培养,应加强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及其研究,打造具有启智增慧和培根铸魂作用的中国特色精品义务教育教材。当前研究以专家视角和理论视角为主,缺乏公众视角和实践视角;研究方法以政策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和比较分析为主,缺失大规模实证数据分析。基于此,本研究将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大规模文本数据分析,梳理公众视角的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建议的内容、特征与启示,循证支持义务教育教材编写。

一、研究设计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义务教育教科书/教材”“小学/初中教材”“小学/初中教科书”分别作为关键词,运用Python3.10.0爬取2017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之间的微博贴文数据159999条,人工逐条清理后共有数据20680条,再对清理后的数据进行情感分析、聚类编码分析等,建构公众视角下的义务教育教材编写意见。

(二)数据编码与分析

研究者逐一阅读20680条贴文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处理。分析显示,公众视角的义务教育教材编写意见,仍遵循教材编写的“知识-认知-文化”三元共建的逻辑取向[1],知识逻辑从教材的内容取向上分析问题,认知逻辑从学习者学习教材的思维取向上分析问题,文化逻辑从教材价值取向上分析问题。

二、公众视角的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建议

公众视角的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建议内容编码结果见表1。

(一)知识逻辑层面编写建议

1.人物知识

公众主要提到四类教材人物:历史人物以历史典故、事件、伟绩的形式存在,文学名家以扣人心弦的作品存在,共和国英雄以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形象存在,热点明星以青春、活力和积极向上的榜样状态存在。但也存在争议:其一,历史人物中,大家围绕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人物展开讨论,指出其抵御的对象也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不宜过于宣传;其二,文学名家及其作品入选的数量多少和内容选择问题,争议最大的是鲁迅及其作品,普遍意见认为不应删减鲁迅的作品,也有意见认为应调整鲁迅作品呈現的学段和篇章内容;其三,共和国英雄应被铭记,当前教材中对共和国英雄人物的介绍还不够丰富,如有评论呼吁“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应载入教材”;其四,热点明星是否达到“教科书上的人物”级别,能否保证终身都为正面榜样,如李云迪负面事件出现后的争论。

2.内容知识

公众关心教材内容编写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内容阐述多为陈述事实。如网友回忆:“虽然之前县城都没出过,但第一次来到北京站,却十分熟悉,因为早已在教材封面见过。”其二,内容存疑多为个人疑惑。如有公众认为,思想政治教材中关于奇装异服的插图,好像也并没有太多不适,建议更换相关表述。其三,内容错误多基于具体证据。如有公众指出:“教育部2013年审定的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上册教材中stocking的意思应该不是长统袜,而是长筒袜。”其四,内容不适多为道德风尚。表现为一是不适合当前社会的道德风尚,二是不适合学生的道德风尚。其五,内容增删中,主要讨论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文学作品讨论较多的是鲁迅的作品、朱自清的《背影》是否被删减,历史人物讨论得较多的是岳飞、文天祥等人物是否应被删减。内容增加主要建议编写过程中增添具体技能知识,如急救知识。

3.学科知识

由于自然学科内容具有公认性,因此较少引发公众讨论,而人文学科内容具有情境性、争议大,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公众主要关注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美术、音乐。其中语文关注度最高,数学由于“插图事件”而引发了一波关注。

具体而言,语文学科的关注焦点为三:先教识字还是先教拼音,作品选择是否恰当,古诗词选择与比例是否合适,等等。数学学科的关注焦点为二:插图不雅,逻辑不当。英语学科的关注焦点有二:编写中式化,不注重听说与自然拼读。如评论指出:“我曾用教材中的表达说‘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你怎么啦?)就把外国人吓到了。”历史和政治学科主要关注的问题是表述是否合适,内容增减是否恰当。如建议“将《民法典》纳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和高中《思想政治》”。美术和音乐学科的关注点主要是作品选择是否合适,有公众认为“教科书上的歌曲难听”。此外,公众反馈地方教材的乡土文化读本对于了解地方知识具有较大帮助,也十分生动有趣,建议好好利用。

(二)认知逻辑层面编写建议

1.逻辑认知

义务教育教材应恪守逻辑规则,但公众反馈对此颇有微词,主要为:

首先,思维逻辑不连贯。有观点认为,义务教育教材的思维具有跳跃性,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科的自然逻辑,使用者难以形成教材的完整思维图式。有评论者指出:“数学学科要求学生用量角器验证平行线法则等,不符合几何推理思想。”

其次,顺序逻辑不严密。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应是学科与学科、学年与学年、知识点与知识点一体化设计,依次向学生展示与传递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知识与技能,但不少公众认为,当前义务教育教材顺序逻辑不佳。

最后,结构逻辑不统一。主要表现为六三学制、五四学制的学段教材结构逻辑不同,多个版本之间教材的结构逻辑差异也比较大。结构逻辑不一致,既影响学生的学习,更影响学生转学,因为不同学制、地区的教材版本不一样,学生难以适应转学后的学习生活。

2.难度认知

教材要具有知觉流畅性[2],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不少公众反馈,当前教材难度较大,表现为:一是通过比较法,与自己上学时期教材难度比、新老教材难度对比,有公众表示:“新版教材在拼读和阅读方面都增添了不少内容。”二是通过感受法,认为“新版教材难度超出了各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三是通过实际运用法,感知到教材较难,如评论指出“很多题目超出了孩子们的理解范畴”。

公众感知教材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教材、练习和考试难度不匹配。存在教材较难而练习和考试较容易、教材较易而练习和考试较难的情况,且后者居多,在公众日常话语体系中,统称为教材较难,并未区分。另一方面,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学生难以理解教材内容。此外,不少公众反映教材描述偏城市化,建议加强乡村教育内容,引导大家振兴乡村。

3.记忆认知

义务教育教材伴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持续时间长达九年,是不可磨灭的记忆。公众认为,美好的中国形象、优秀的中国文化、艰苦的奋斗历程要通过教材扎根于心。一方面,地点记忆被称为“教科书式宣传推广”。不少公众从教材中领略到了泰山的雄伟、天安门的庄严等,且对于他们今后旅行目的地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如“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已在儿时的潜意识里扎根”。另一方面,内容记忆会不经意间给人启发。教材内容难以忘却,有评论表示“高中校训就是‘先忧后乐,看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满脑子都是‘先忧后乐”。教材还具有集体记忆,是一代人成长的故事,如“李雷和韩梅梅是属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三)文化逻辑层面编写建议

1.价值文化

公众意见充分肯定了教材编写无小事,其价值关系到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教材是国家事权,应体现国家意志,要维护国家主权,需加强中国文化传播和引导。有评论表示:“教材是帮助青少年打上中国底色,注入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社会层面,教材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和价值尺度,常见社会表达为“教科书式+”,形容这件事做得很到位;另一种常见表达为“正面/反面教材”,以表达榜样作用或者警示作用。

个人层面,教材能够塑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教给人终身受用的知识。如有评论认为,教材中文学作品的作用是“让我们对社会现实和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批判,提炼升华自己的思想”。也有评论感叹,当前大多数为人处事的原则和道理,都是教科书教给我们的,如青少年要智勇并举,在确保自己的安全的前提下见义勇为。

2.审核文化

我国探索出了以编写为重心的编审结合、以审促编的教材研发机制[3],教材审定理应严字当头,具有政治意识,注意思想引导。有公众认为,国家要坚持三审三校制度,审定后的教材要具有严谨、权威等特征,确保国家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对审定后教材出现的问题,要根据情况追责问责。

关于社会是否应该承担教材监督反馈责任,公众意见认为,一方面,社会应当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提出广泛意见以完善教材编写;另一方面,媒体、家长等群体应在学生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多关心教材,对教材修订提出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

3.质量文化

教材好不好用,不仅与教材内容有关,也与教材形式有关。公众视野中的教材质量包括三类质量:一类是材料质量,包括教材的大小、厚度、气味等,要方便拿取、书写,装帧要耐用,经多次翻阅依然能够不散页、不掉页。二类是编排质量,包括字体大小、行间距、色彩搭配、插图等。如有公众认为,当前教材的行间距较小,一方面不方便学生书写,另一方面容易影响学生视力健康。三类是附属产品质量,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工具书、习题册等,都应按照教材质量标准要求严格管理和审核,在公众眼中,只要是学校用到的材料,都统称为“教材/教科书”,因此相关部门和学校也要严格把关,使得广义上的“教材/教科书”让学生用得放心。另外,教材的配套设施也需要与时俱进,例如公众意见提道:“很多教材教辅依然附带光盘,是浪费资源。”

三、公众视角的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建议的特征

(一)参与愿望强烈

从数据收集情况来看,公众参与义务教育教材编写的热情不低,有较为强烈的参与愿望,这种参与愿望分为间接参与和直接参与两类。间接参与层面,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倾听公众对义务教育教材编写的声音,以不断改进义务教育教材编写;直接参与层面,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从社会中选拔义务教育教材编写所需的“能人”,服务义务教育教材编写。

(二)情感偏正向

公众表达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建议时会具有三种基本的情感态度倾向:积极情感、中立情感和消极情感。利用Python3.10.0的情感分析技术进行数据情感分析,贴文数据中三类情感态度倾向分布分别为64.2%、12.5%、23.3%。积极情感占据主导地位,表明公众对于当前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基本上持肯定意見,同时,也有不少人对义务教育教材提出了建设性批判意见。

(三)建议较主观

公众视角的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建议具有主观倾向,表现如下:其一,在表达形式上会采取“我记得”“我觉得”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表达方式进行意见阐述;其二,在建议形成上不注重调查研究,不列出证据,且一些意见还与事实不符合;其三,在表达动机上常与自己经历的事件有关系,如遇到不礼貌的小孩、碰见不文明的举动等,这些事件往往会侵害本人的切身利益或引发本人的情绪不满。

(四)具有盲目性

通过公众意见的文本分析,发现公众在反馈义务教育教材意见的时候,有三种情况值得警惕:其一,盲目跟风,人云亦云,不加辨别,妄加评论;其二,以我为主,注重个人利益,从个人需求角度提出狭隘意见;其三,不以教材为本,不通读教材,想当然地发表意见。

(五)缺乏真正的学生视角

从公众建议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公众视角的义务教育教材意见的表达者主要包括三类群体。一是家长群体,在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义务教育教材的相关问题,并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发帖反馈或“吐槽”。二是回忆群体,回忆自己在义务教育求学阶段的教材,通常具有美好回忆倾向,并在回忆的过程中根据当下教材的状况提出自己的建议。三是跟风群体,在“专家建议”“教材插图事件”等热帖下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不难发现,这些群体基本上是成年人,相关建议也基于成年人视角,即便宣称站在学生视角看待问题,也是成年人的学生视角,并非真正的学生视角。

(六)全面关心教材编写

公众对义务教育教材给予了“知识-认知-文化”逻辑角度的全面关心,既关心义务教育教材编写的人物知识、内容知识和学科知识,也关心义务教育教材编写的逻辑认知、难度认知和记忆认知,还关心义务教育教材编写的价值文化、审核文化和质量文化。公众关心的问题,就是义务教育教材编写需要关注的问题,公众对义务教育教材编写的关心具有全面性,义务教育教材编写的发展和改进理念应具有全面性。

(七)希望共建精神家园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不同版本的义务教育教材成为相关使用群体的共同记忆。2017年后,语文、历史、道德與法治三门学科的部编版义务教育教材全面使用,将塑造中国公民未来的共同记忆。公众反馈指出,义务教育教材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塑造了优良品格,传递了基础知识,承载了美好记忆,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编写好义务教育教材,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任务,也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公众视角的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建议的启示

(一)以吸纳公众参与构筑义务教育教材编写的多元治理格局

一是建设公众参与义务教育教材治理的数字化公益组织。公众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应建设义务教育教材编写的数字化参与渠道,鼓励关心义务教育教材编写的公众实名注册,发表义务教育教材编写意见。数字化参与渠道应发挥讨论、监督和反馈三类功能,真正使得公众从“围观群众”变为“热心群众”,全面、全程支持义务教育教材的建设、使用、流通与修订。

二是建设公众全过程参与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制度。在义务教育教材建设的党和政府的元治、国家教材委员会的自治之外,强化义务教育教材建设的公众辅治。公众辅治以过程性参与为主,发挥持续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以全面质量管理优化义务教育教材的“知识-认知-文化”逻辑

一是知识逻辑建设“趋美”。其一要讲究义务教育教材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内容上,义务教育教材要避免出现错误内容,此外,编写与审核机构及人员要严谨对待义务教育教材的存疑内容、不适内容以及增删内容。注重区分公众对义务教育教材内容讨论的热议与争议,要引导热议方向,化解争议声音。形式上,注重装帧设计、纸张选择、格式编排、色彩构图等,围绕安全、经济、耐用、美观等原则设计义务教育教材,将义务教育教材作为中国出版高质量建设窗口。同时,也要理解公众视域中的广义“教材/教科书”定义,把好教辅资料、工具书等质量关。其二要加强义务教育教材的修订工作以追求知识的时代性。义务教育教材由于编写工作严肃、复杂,因此修订工作较为滞后,难以跟上知识爆炸更新的步伐,为此,可建立中小学教材定期修订制度。

二是认知逻辑建设“求真”。一要一体化规划义务教育教材编写以系统传授“真知”。当前教材编写存在学段、学科、地区、版本之间的重合、脱节、差异较大等情况,难以发挥综合育人的效能。一体化规划不同学科、学段的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能确保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层次化学习,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也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学生公平受教育权。二要真正建立义务教育教材的儿童视角,满足学生求“真知”需求。要运用教育学、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明确儿童需要什么,捕捉儿童心中的美,真正编写学生喜欢、教师好用的义务教育教材。

三是文化逻辑建设“固本”。要增大教材选择的中国故事比例,凸显中国元素,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深刻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培育学生的爱国之心、建国之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以遴选推荐制度吸纳义务教育教材编写专业公众资源

一是形成义务教育教材编写人力资源涌现机制。从用人原则上看,要以德为先、以能为重,选出有理想、有道德、有学识、有仁爱的人员编写义务教育教材;从用人方式上看,采取组织遴选、权威人物或相关单位推荐、公众自荐三种方式,给真正有意愿、有能力者参与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从人员构成上看,要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结合,老中青搭配,且应加强义务教育教材研究人员支持,研究反哺教材编写,形成教材发展的循证科学。

二是辩证看待公众反馈的编写意见。面对多方意见,义务教育教材编写既要广纳贤言,也要仔细斟酌。要讲证据、讲事实、讲道理,不能根据推测随意处理、扩大处理。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关注舆情,秉持公众意见无小事的原则,妥善处理每一条意见。

三是谨慎使用义务教育教材的材料资源。材料资源作为义务教育教材的内容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领域,可以有如下选择策略:一是选材要“避亲”,除公认材料外,慎选利益相关者有联系的材料;二是选材要“耐磨”,要经得起公众质疑、时间考验;三是选材要“实用”,增选如急救知识、经济知识等对公众美好生活具有实际意义的常识;四是选材可“举荐”,可采用公众推荐的方式,选出公众心目中好的教材资源。

参考文献:

[1]杨柳,罗生全.论教材建设的文化逻辑[J].教育学报,2021(5):87.

[2]张孝义,任俊,付雷.从知觉流畅性谈中小学教材[J].全球教育展望,2020(12):112.

[3]石鸥,刘艳琳.中国共产党百年中小学教材建设的中国智慧[J].教育学报,2021(5):81.

责任编辑:贾凌燕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学校管理创新:空间、发生与结果”(DYWH23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3-09-13

作者简介:邹维,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