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会诊,助力大思政课建设

2024-03-27赵小军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

摘要:教育会诊是指学校牵头联合德育工作者、学科教师、专家、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运用相关理论一起分析、研究学生的特点,提出教育学生的具体方法、措施并加以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基于教育会诊,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红色课程,通过明确课程理念、构建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实施课程评估等措施,加强红色教育课程建设,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教育会诊;大思政课;红色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1-00075-05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目前存在对思政课不重视、思政课程不完善、对标党对教育事业的要求能力不足、开门办思政课和调动全社会资源的意识不强等问题,要求教育主体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落实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

思政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大思政课最大的特点是关注、调动全社会资源育人,是一项集合全社会资源的系统工程,要求教育者统筹“大”的资源、汇聚“大”的合力。通过大思政课推动学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会诊可以助力学校挖掘、开发各渠道思政课程资源,如校内资源、其他学校的校史资源、各地红色教育资源、高校思政课程资源等,形成育人合力。

一、教育会诊的内涵与价值

教育会诊制是指对个人力量不能转化或经常反复性出现问题的学生, 以教师、家长、专家、社会人员等多元主体的合作为基础, 通过整合教育力量集体诊断,形成转化的方案并予以实施的制度[1]。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园区一中”)的“教育会诊”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学校牵头联合德育工作者、学科教师、专家、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运用相关理论一起分析、研究学生的特点,提出教育学生的具体方法、措施并加以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教育会诊”是有效地落实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手段,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与行动中持续实践,使学校教育能够关怀所有学生个体,同时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自身的良性发展与生长。

“交叠影响”理论认为,家庭、学校与其他组织在传播知识及组织教学方面对学生起到的作用是叠加的。学校应该积极设法把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引入整个学校育人过程中[2]。教育會诊的主体包括班主任、任课老师、相关领导、专职心理教师、学生骨干、家长、专家、社区成员等。基于教育会诊的课程设计流程主要包含收集汇总、教育会诊、设计方案、实施改进、评价跟踪5个环节,其中的核心环节是教育会诊。教育会诊可以解决以往学校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孤军作战的局面,通过建立会诊机制,推动学校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循序渐进地优化大思政课,与时俱进地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落到实处。

二、基于教育会诊的大思政课实施路径

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社会阅历都会影响他们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成效,需要聚集全社会力量、营造协同的育人氛围、科学规划育人课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大思政课。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融入红色资源,建设红色教育课程,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然而当下中学思政课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缺乏科学规划和整体设计、本土红色资源开发尚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红色资源利用方式单一和内容同质化、红色资源开发的区域不平衡等[3]。园区一中基于教育会诊,探索统筹本单位、联盟校以及各校所在地域的红色资源,汇聚各方面专家、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的智慧共建红色教育思政课程,通过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了大思政课的建设。

近年来,园区一中将“培养向美而行的现代人”确立为育人目标,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活动是践行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学校基于教育会诊明确了“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向美之人”的红色课程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一)基于教育会诊,构建红色课程目标

园区一中地处苏州市古城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交接处,生源构成较复杂,学生素养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和方法存在问题,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缺乏有效引导。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基于教育会诊,依据“四结合、三为主”原则(“四结合”是指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多元力量、结合学生特点、结合地方资源,“三为主”则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为主线),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红色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和伟大精神,让学生了解国情、党情和社情,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多元形式,让学生感受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之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现代公民;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结合多元力量,制定红色课程设计流程

随着红色教育的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学教育的融合成为学校育人实践的重要改革方向。当前阶段,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红色教育的实施较大程度上依然处于自发的独立探索阶段,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红色教育课程实施碎片化、学科课程融合浅层化、实践活动随机化等。因此,联合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红色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对于学校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教育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等方面,学校请学生、家长及相关领域专家参与评价内容的设计,再根据教育教学内容设立恰当的评价目标,并据此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任务。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各种信息,及时监控、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例如在选择每年的红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地点前,学校会通过问卷形式向学生和家长开展调研,通过数据汇总分析,举行校园听证会,最后确定活动计划。

基于教育会诊理念,园区一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各领域专家参与红色教育课程研究和设计活动(见表1),探索“红色文化”育人路径,落实红色教育课程建设。

(三)结合学生特点,架构红色课程结构

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理性思维发展有限,知识经验、心理品质需要进一步积累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心理等都会对红色课程的实施产生直接的影响。前期的教育会诊调查问卷显示,学校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体悟到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对品德修养与人的未来发展的关联缺乏深刻的认知。因此,基于教育会诊,学校在架构红色课程结构、选择红色课程内容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课程内容。红色课程整体上以“红色记忆里的峥嵘岁月”为中心,从“时光印迹”和“主题活动”两大维度,立足融合课堂、红色研学中心和基地、红色教育平台三大阵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覆盖面,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构建了学校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融合地方资源,开发红色课程资源

地方红色课程资源是身边的“活教材”,巧妙地运用好地方红色课程资源对于引领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完成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学校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将其融入红色课程中。苏州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例如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苏州烈士陵园、苏州革命博物馆……其中,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3年4月,学校利用苏州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对学生开展美术、历史、思政等跨学科现场教学,利用地方红色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在每年社会实践活动之际,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红色文化活动,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五)运用多种方式,实施红色课程教学

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在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园区一中通过教育会诊,探索多种有效的红色课程实施方式。

1.以案例教学融情

为了改变学生红色文化知识储备较少的现状,思政教研组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组织研讨。通过前期周密的策划和准备,我们将故事案例引入课堂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将课堂搬到抗日战争纪念馆,与纪念馆讲解员及相关专家线上联动教学。丰富的抗日战争历史故事、视频和照片等真实资料,使学生深入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背景和经过,从而忆苦思甜,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2.以互动教学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思政文化的兴趣,思政教研组以教育会诊的方式,将教学视野向外拓展,积极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例如,为了调动学生兴趣,创新党史学习方式,园区一中联合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民族中学、陕西延安市洛川县中学开设党史直播课堂。在直播课中,三省三校的教师依次走上讲台,通过屏幕和网络,分别讲解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新四军抗日游击队精神的由来、意义和启示,并通过播放探寻当地红色足迹的视频,展示了红色故事和三地发展巨变。一堂网络直播互动课,让教师和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三地一脉相承的红色精神,同时也拉近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的距离,使师生们汲取了奋进新时代的动力。

3.以实践教学入境

思政教育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才能有效地开展。实施以实践教学为活动载体的教育教学,可以贴近学生的实际,使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提升教育效果。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探索、创造能力,并自觉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学生通过深入了解社会,增强了对世情、民情、国情的认识。园区一中在前期教育会诊的基础上,开展思政大课堂建设,让学生在理论教育中融入亲身实践。每年学生聚集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开展团旗、队旗交接仪式,接受革命洗礼,学习新四军战士“一心向党、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热爱人民”的沙家浜精神。一年又一年的传递,一届又一届的交接,是责任的延续,更是新时代沙家浜精神的传承。

(六)着眼学生发展,开展红色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4]。为了确保红色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致力于探索红色课程的科学评价体系,逐步构建了关注差异、分层评价、立足过程、多元互动的多元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评价体系中,教师是唯一的“裁判员”。学生对评价结果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基于教育会诊的红色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现象,尝试让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交互过程评价,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例如,学校通过收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对红色课程的效果进行评价。反馈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等方面。通过反馈,我们发现实践类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同时也发现课程内容不能完全覆盖整个学年的教育周期。为进一步将红色教育机制化、常态化,学校及时做出调整,丰富、优化活动课程内容,设计了一条以红色文化为主线的“十个一”课程活动(一堂微课、一堂文创课、一次远行、一次联动、一个项目、一次仪式、一场电影、一场活动、一曲红歌、一次演讲),构建了“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协同育人模式,为每届学子提供了全面的红色教育实践保障。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基于教育会诊的红色课程评价内容要针对学生的问题,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及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以适应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3.评价标准多元化

学生的个性和气质千差万别,教育会诊为每个学生寻找最佳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在红色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教育效果是否有改进的空间和可能,并将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育会诊,我们既关注学生的共性,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多元评价。

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复杂性,既表现为显性效果、直接效果、近期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间接效果、远期效果。在具体评价中,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容易为人们所注意,也较易评价;而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则往往被忽视。因此,在评价时应当尊重个体差异,少一些横向比较,多一些纵向发展性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吕香妹.教育会诊制的定义、本质与功能[J].江苏教育研究,2008(1):44.

[2]熊蕊.“交叠影响”理论视角下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探究[J].新智慧,2023(16):46.

[3]黎见春,李政.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学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36.

[4]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

责任编辑:赵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教育会诊:一项旨在优化育人方式的行动研究”(D/2021/02/20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11-12

作者简介:赵小军,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中学物理教学。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
基于科学精神的“大思政课”教学设计
上好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显著特点与发展路径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历史教育之“大思政课”教学
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师如何上好“大思政课”
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开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