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生评价体系设计
2024-03-26张松涛
摘 要:在充分研判礼县王坝镇初级中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评价标准具体化为12个对应“核心素养”内容的行为方式,以包含意愿、行为、方法和基本结果的“会”来提领,形成12项指标,以这些指标和维度作为评价者判断的基本标准,建立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生评价体系,制作“知行”少年成长手册,以“评价”来诊断和检测教育行为,同时指出教师应在实践过程中动态地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育教学行为和社团活动,将评价反作用于教育教学行为,旨在构建适宜农村学校的育人模式。
关键词:学生评价;核心素养;指标建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生评价体系设计——基于礼县龙林镇金轮小学的行动研究”(编号:GS[2020]GHBZ1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松涛(1984—),男,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王坝镇初级中学。
课题组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实际存在的问题是:学校有切合实际的各项年度工作计划,但未制定长远的学校发展规划。课题组在整合学校文化积淀,调研各方意见,编制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编制时拟定的思路是由实践走向评价,如果拟定的未来发展策略不适合学校、学生实际时,该怎么办?于是,课题组提出了以下思路:以评价来诊断和调节教育行为,以评价为抓手,反作用于教育教学行为的动态性调整,从而设计更适宜的教育教学内容。这一思路,也是构建适宜的农村学校育人模式的有效途径。
因此,课题组基于“核心素养”在各个学段的落实要求,从“学生评价”入手,进行了行动研究[1]。
一、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仅指向相应学段,且随着学段学习的结束而结束,并不考虑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2]。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所以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来回答“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4年首次提出,内容研制过程历时三年,研究成果发布会于2016年9月13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举措,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以此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4]。“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课题组针对18个基本要点,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基本解释
基于“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这一方向性要求,依据我们对教育,特别是育人模式的认识和把握,在充分研判学校及师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课题组将评价标准具体化为12个行为方式,以包含意愿、行为、方法和基本结果的“会”来提领,形成12项指标,同时,也以这些指标作为评价者判断的基本标准[5]。下面,就“评价指标”给出适宜学生理解和实践的基本解释。
(一)会运动
1.能主动选择积极向上的适宜的运动项目。
2.运动过程中讲文明礼貌。
3.能坚持至少一个项目,并将其培养成爱好。
(二)会调节
1.珍爱生命,保持并分享积极的情绪。
2.不逃避消极情绪,能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缓解消极情绪。
3.能及时主动寻求同伴、教师和家长的帮助,排解负面情绪,学会自我管理。
(三)会观察
1.能用心观察自然界万物的风采,并养成坚持记录的习惯。
2.明显具备信息搜索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
3.能够选择信息,并有自己正确的或有理有据的判断。
(四)會审美
1.能发现自然界中美的生灵,具备发现美的能力。
2.发现并学习生活中的善良、乐观、坚持、质朴、奉献、无私等品质。
3.主动做有趣、有意义的事,涵养美的情趣。
(五)会倾听
1.尊重对方的权利和尊严,倾听时能做到专注。
2.能够抓住对方话语的重点,不曲解对方,并能给予适宜的回应。
3.能够保护对方的隐私,具备人文情怀。
(六)会表达
1.能够根据对象、场合和时间,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言辞。
2.表达时尊重对方的权利和尊严,能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3.表达时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七)会批判
1.“批判”不是“批评”,其包括赞同、不赞同或部分赞同,基本和基准是有理有据,以此养成理性思维。
2.“批判”讲求就事论事,不得衍生和派生。
3.从质疑开始,做人在有疑处不疑,做学问在不疑处有疑。
(八)会反思
1.反思贵在坚持,一事一思。
2.能够总结优点,思考不足,并能够寻求帮助,找到原因。
3.学会并坚持书面记录反思过程和结果。
(九)会合作
1.具备主动寻求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在合作中态度端正和行为积极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3.在合作中善于向别人学习,寻求合力。
(十)会承担
1.做自己该做的事,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不推脱,不推诿;在合作过程中,不责备对方的失误,也不委曲求全做“老好人”。
2.具备初步的公民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3.具备“地球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爱国但不盲目。
(十一)会实践
1.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学习。
2.手脑并用,具备主动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3.能创造条件,独自或合作展开试验、检验和实验;积极面对失败,有志者事竟成。
(十二)会创新
1.关注新的技術和方式,学会使用。
2.能认识和体会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勇于探究,努力找寻最佳或最优的那一个。
3.发展好奇心和想象力,能够尝试实践。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手册制定
2023年2月,课题组负责编制《礼县王坝镇初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23—2025)》,重新梳理了学校文化,整合、拓展、阐释了原有的学校文化,明确了其以“知行”为核心理念,以“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为校训,以“求真向善、知慧行走”为校风,以“匠心育人、同行生知”为教风,以“好学近知、以知促行”为学风;提出了“党建文化引领校园创建、知行文化浸润全人发展”的发展主线,着力于“党建+法治校园建设”“党建+绿色校园建设”“党建+平安校园建设”“党建+健康校园建设”“党建+质量校园建设”“党建+人文校园建设”“党建+智慧校园建设”“党建+幸福校园建设”。
“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实践,立足于学校核心文化“知行”,隶属于“党建+智慧校园建设”。为了评价的可操作化,兼记录和激励,也为了直观地呈现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课题组设计了《礼县王坝镇初级中学“知行”少年成长手册》。
设计说明:
1.课题组追求的是,努力创设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内心世界,让学生相信我们是懂他们的。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消除隔阂,使学生愿意和教师做朋友。
2.课题组在设计时,改变传统的“贴照片”形式,通过设置“自画像”栏,为学生的自我回顾、自我认识、自我期许和自我想象留一份“自留地”,灵动自然,童趣盎然。“自画像”栏可以修改,但一学年只能修改一次。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实施方法
见证了学生的成长和发现了学生的优点的人,都能够参与评价;在校内、校外活动中,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都应得到肯定和认同。这是课题组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学生评价体系设计时的倡导和追求。
(一)评价人
1.自我评价,每学期2次。
2.同伴评价,每学期4次。
3.教师评价,包括班主任、学科教师、学校活动组织者、校长等。
4.家长评价,包括学生的所有直系亲属。
5.村组评价,这是一个宽泛概括,包括村组、寄宿的“小环境”、临时机构、公益协会等。
(二)评价值
评价值指评价时使用的或具体或直观的一个表示法。
1.分数值,每次每项最高分10分。
2.星级值,每项为五星级制。
3.等级值,每项为三等级制。
4.签名值,评价人直接签名即可,默认为优秀评价。
5.推荐值,即推荐参加与此相关的班级或学校活动,用“(大拇指)”或“赞”表示。
说明:
1.根据活动内容和评价人的习惯,选择其中一种评价值,也可以结合评价值5使用。
2.无论采用何种评价值,评价人均需要签名。
在观察和记录学生成长的同时,课题组还要将“评价”进行拓展:
1.“知行”少年。根据综合表现,每学期表彰30名“知行”少年,授予“知行”之星荣誉称号。
2.“××”之星。根据单项表现,每学期每项表彰4名学生,授予“××”之星荣誉称号,同一学期已评选为“知行”之星的学生不在此列。
3.根据综合表现或单项表现,满足本人提出的非重大、学校能满足的阳光心愿,每学期1次。
4.根据综合表现或单项表现,优先推荐参加或直接指派参加学校荣誉性岗位。
5.根据综合表现或单项表现,优先在“班级树”悬挂“推荐格言”。
6.根据综合表现或单项表现,优先享受公益性资助或补助。
7.评价实行积分制,直至学生在本校毕业。若学生中途转学,学校可在《转学表》简要介绍或推荐。
课题组设计的积分制基本方案(试行),如表1所示:
(三)行动路径
1.多方(自我、同伴、教师、家长、村组)参与其中,记录全校412名学生(2023年春季学期初中部学生数)成长中的不同能力表现,进行多元评价,同时发现问题、发掘潜能。
2.动态调整,探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内容、社团活动和教育教学行为。
3.以“评价”为抓手,采用适合农村学校的育人模式。
假设1:以学期为单位,在学校412名学生中,如果有30名学生的综合表现优秀,那么,就可以授予这30名学生“知行”少年荣誉称号。
假设2:以学期为单位,在学校412名学生中,单项表现突出的,每项表彰最突出的4名学生,授予“××”之星荣誉称号,同一学期已评选为“知行”少年的学生不在此列。
假设3:以学期为单位,在学校412名学生中,75%以上的学生假如在某一方面表现均不理想,那么,学校层面就得立即在教育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创设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环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预期形成的学校发展文本
1.《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生评价体系设计(修订稿)》。
2.《〈礼县王坝镇初级中学“知行”少年成长手册〉统计分析报告》。
3.《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生评价体系设计——基于礼县王坝镇初级中学的行动报告》。
4.《〈礼县王坝镇初级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试行稿)〉——基于〈礼县王坝镇初级中学“知行”少年成长手册〉的统计分析》。
5.《礼县王坝镇初级中学学生奖励体系(方案)》。
6.《学生评价体系反作用下的农村学校育人模式改革——以礼县王坝镇初级中学为例》。
结语
教育评价具有鉴定性、导向性、激励性、诊断性、调节性、监督性和管理性等功能,同时,评价本身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基于“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将评价标准具体化为12个对应“核心素养”内容的行为方式,形成12项指标,每项指标下有3个维度的解释,这些指标指向了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对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素养发展的综合、全面、体系性的评价,是对新的教育评价方式的探索,同时,也是对核心素养落实途径的有效探索。
课题组在实践过程中动态地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育教学行为和社团活动组织,特别是针对能力表现不同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矫正)和训练,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即使评价反作用于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形成更适宜的教育教学内容。这一思路具有创新性。
[参考文献]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曲亚静,刘腾龙.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内研究动态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6):30-35.
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姜言霞,卢巍,毕华林,等.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2(6):94-104.
李玉芳.如何进行学生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