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濮阳大平调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2024-03-26王菲菲王志军

乐器 2024年2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统音乐创新

王菲菲 王志军

摘要:大平调不仅仅是地方戏曲形式的一种,它更是音乐文化的包容者和河南地方戏曲文化的承载者。在当今生活节奏较快的发展模式下,戏曲面临着传承、发展、创新等问题。我们将如何继承发展大平调文化,应该如何发展符合当今时代的大平调戏曲?面对大平调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我们将如何应对?在戏曲“非遗后时代”我们不仅要看到所取得的成果,更要看到隐藏的问题,更要清楚濮阳大平调面临窘境的原因。本篇论文将通过以笔者家乡濮阳大平调为切入点,与大家共同探讨濮阳大平调的发展与传承,如何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以及在发展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音乐  濮阳大平调  发展  创新  非遗文化

一、濮阳大平调的传承与发展

大平调这一剧种的来源和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资料记载,目前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大平调大约起源于明代中期,是由开州梆子演化而来,然后与本地的戏曲、说唱、语言等结合,因此又称大梆戏、大油梆。另一种说法是认为该剧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剧种,应该是由北曲弦索腔演化而成。但目前根据资料考察第一种说法相对更加具有参考性,据《河南地方戏曲志(三)》记载:“剧种的由来据老艺人讲早在明朝期间濮阳有位姓刘的员外在山西省居官,年迈告老还家时从山西带回一班戏子,回来后经过修整并结合本地音乐风格,加进土乐器大、二、三弦和卖豆腐用的枣木梆子,取名大油梆,因唱腔平稳,故又叫开平调。”该剧种主要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个省份,但是总的来说对于大平调可供参考的资料并不多。很多剧本、资料、曲谱已经失传,关于它的文化、历史等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地进入实地进行考察,与当地的工作者、民间艺人进行交流。初代大平调被称为大油梆或者大梆戏,在建国初期才被称为大平调。大平调是濮阳土生土长的一个古老剧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黄河两岸颇有影响具有“戏曲活化石”之称。其唱腔旋律圆润平缓又是中原地方音韵,故称平调。大平调形成了三种流派。濮阳大平调即东路平又称开州平,以淡阳为中心主要流行于清丰、南乐、范县等地;另外则是西路平、河东平。但是其发展的地域范围有限,由于受到方言、传承方法等问题的影响,它的发展仅仅局限在山东和河南接壤的周围村镇。所以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平调艺术逐渐走向没落。

如今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越来越高,大平调在这样一个坏境下加上自身受众面极少、传播力有限等局限性也越来越衰败。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才有所好转,但发展局面仍然困难重重,想要突破重围我们仍然要走很长一段路。

二、新时代下“大平调”的困境与挑战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可供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戏曲的发展和呈现方式本身具有局限性,所以在面临多重选择的境况下人们就忽略了传统戏曲的美。然而大平调又是少数戏曲种类,人们更看不到它的独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代戏曲发展中之所以存在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其关键就是百年来戏曲艺术在意识形态为主导西方话剧的观念的影响下,不断加重“戏曲艺术现代化”的焦虑心态,想要发展就必须耐下心来解决一个个问题。但是首先我们要清楚大平调发展停滞的原因有哪些?除了普遍存在的濮阳大平调没落问题,它还具有哪些独特性是未被我们发掘的。

(一)大平调所面临的挑战

大平调从地域性上来说目前主要是流行于河南北方、山东西南地区、冀南地区的地方戏种,这些地区的大平调并不具有明确的独立性,它们同宗同源,只不过是随着人们的迁移而流传到各个地方会加入当地方言、语言特征等。大平调梆子腔大家族的重要成员,属于板式变化体,主要运用节奏的变化发展为众多的唱腔板式,是以一对上下句为基础,根据唱词所表达的感情和演员演唱的需要以变板与变腔的方法形成不同的板式。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太平调来自于民间属于地方剧种,所以表演时会带入除了戏剧基本所需的表演技法之外的一些其他民间技巧。濮阳大平调最大的特点就是会出现真刀真枪的打斗场面,表演时大多用真嗓演唱,语速相对较快,干净利落,这与当地人们的性格交相辉映。虽然这些特征是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特点,但同时也是局限于他发展的几大要素:由于它传播的范围和地域有限,所以会导致人才储备不够、群众基础量小,从而无法达到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其次,由于演员们会用当地方言来演唱,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从而导致它表演传播的局限性。由于大平调具有方言特征,只能在语言相通的周围地区进行表演。这是地方戏曲发展停滞不前的一个普遍原因,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那么大平调区别于其他地方戏曲的特征在哪里呢?这些特征有没有给它的传承带来影响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说表演方式。因为会加入一些杂耍的表演技巧,甚至会有真打斗的场面,在大平调里称之为“绝活功法”,这一特点是区别于其他戏种的。但同时制约着它的发展,因为这一特征是引用的杂耍技巧首先杂耍就属于一种文化艺术,所以在当地目前存在一个现象:人们要么专门学习杂技要么学习戏曲,很少人愿意两者都学。经过访问当地从艺者可得知:目前来说大平调杂耍这一特点在当今戏曲表演中已经很少运用,因为场地和市场竞争等关系,演员表演无法达到真正想要的效果;再就是人们会去专门杂耍团去看杂技演出。其次,演员年龄跨度过大,很多演员也有职业病,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由于大平调需要很高强度的功法技巧,所以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演员身体素质越來越不好会退居二线。但濮阳属于五线城市经济相对落后很多青壮年会选择外出谋生,所以了解和学习大平调的人会出现老幼极端化。最后就是大平调唱腔本身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虽然不只在濮阳流传,但却有各自的独特性。濮阳大平调属于东路平调,东路平的演唱特点是“时行腔以激昂高亢见长,转折处娓娓动听,甩腔时如行云流水,悠扬自然”。唱词讲求对偶多为七字句、十字句,唱词句数必须为偶数,在不是偶数唱词情况下会加入衬词使之变为偶数。翻高八度的假嗓是能体现大平调板腔体形式的突出表现,是大平调的特色。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不太容易被当下年轻人所接受。

以上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大平调的独有特征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转化,它将会阻碍其发展。如果我们在大平调的发展上想要突破瓶颈从量变到质变我们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比如资金问题、人才储备、地域问题等。

(二)如何发展符合时代的大平调

现代社会自身所具有的选择性与多元性对于传统戏曲的接纳是有局限性的。固化的传承手段,摒弃时代土壤的任何保护、保存都使得整个延续的过程苍白无力。我们对大平调的传承和保护要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社会价值观。当今社会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濮阳大平调音乐。坚持守正创新,用创新来述说新时代的音乐观,在创新之中寻找新的契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所以,濮阳大平调创新要从现代化外化逐步转为现代化内化;其次要注重大平调功能背景的转换,把传统社会转化为社会传统,把创造性转化变为转化性创造。总结来说,我们要搞清楚主次矛盾关系,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创新,而是要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旧一套的生存模式只适合过去的社会,在新时代的节奏下我们需要开拓新领地。这也就表明在文化创新之中我们不仅要固本追源,更要守正创新、独立自主。因此,面对矛盾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下怎么进行有效的创新?是否要更改发展模式?怎么发展符合时代的新的成长模式等问题。要进行创新就不得不先明确大平调艺术本身的定位,找准定位才能寻求发展,其次再发掘其独特性才能使其转换局势。

三、非遺视域下如何发展濮阳大平调文化

(一)如何正确认识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传承与发展,是非遗音乐文化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问题,亦是活态保护非遗的根本目的与方针要求,一个好的作品的呈现,其内在本质绝对离不开创新,但是过度创新会使该文化本身失去他原本的内涵和意义,过度创新的结果就是面目全非,不管如何创新我们都要保留它的根本特征。比如濮阳大平调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调子平缓,声音高亢,所以无论如何创新我们都要保留其根本特征,失去了本质特征它就成为了其他剧种,这也是现如今人们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越时尚的东西就越受欢迎。那么我们该如何在保留最本质特征的情况下去发展创新?就是要跟前文说的一样把传统社会转化为社会传统,这二者概念在于前者注重社会后者注重传统,我们要知道传统社会所需求的并不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求的,然而社会传统则是指在当今社会下还能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然而这些就是我们要保留的东西。我们要搞清楚淘汰的是什么保留的是什么,把创造性转化变为转化性创造也就是说前者在于创造后者在于转化,但创造性本身就需要立足于多元文化之下,我们可以结合多种文化创造新的艺术,但在一个独立的个体之上我们需要关注其本身,故而我们首先需要思考转化,把一些陈旧的思想进行转化,濮阳大平调才能突破瓶颈。现代化外化逐步转为现代化内化则是说我们要融入到当今社会发展中,不能追赶其脚步,要从内容上或者内在呈现方式上符合时代发展,融入其中。只有适度创新、找准定位才能一针见血取得质的发展。

(二)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现如今濮阳大平调发展存在几个普遍性的问题:①怎么发展濮阳大平调继承人;②对濮阳大平调的创新与发展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缺乏逻辑思维;③濮阳大平调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等等。面对这些普遍性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各地方戏曲文化的独特之处,允许新的元素融合、厘清继承与发展的逻辑关系,其次我们的发展要遵循艺术规律,遵循人们的审美需求。艺术本身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地方文化更不例外,应来源于群众更要服务于群众。最后就是我们需要增强现代年轻人的民族文化归属感与荣誉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进行人才培养,解决传承人断层问题。比如:建立人才驻足与培养机制、与新媒体融合加强文化宣传等。

然而各地的大平调文化又存在独特性,河南濮阳的大平调存在一些其他地区大平调所没有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也应该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比如:豫北大平调虽说是一个戏曲类别,但是其来源却有待考究,与其相关的史书记载非常有限,相关资料大多为民间艺人口述它与山东大平调之间又有何差异,这些问题对研究者考证来说存在一定的局限。除此之外,大平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多地联合,其流传于冀鲁豫交界地带,因此受众面总体来说比其他地方稀有剧种要广、观众要多。但由于大平调技艺要求较高、所需时间成本过大、收入微薄、口述剧本失传等问题,导致大平调的传承青黄不接。在笔者的家乡几乎每个人都能哼出一两句唱段,但当问及为什么不去专门从事该行业,他们的回答莫名的相似,那就是“在本地上班还养不住家还学戏?”“太复杂了学不会上台会出丑”等。由此可见这与当地经济发展也有关系。

结语

濮阳大平调想要寻求发展,改变如今的局面,就必须要打破常规,洞察时代发展的脉搏,找准发展定位,加强文化自觉。不仅要了解它的过去更要知道它的未来发展导向,走在时代的前沿做到艺术引领社会发展。当然,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仅要涉及上文所说的几个层面,还需要发现其他的层面,例如:把握市场导向,找准市场定位,加大宣传力度等。在“非遗”保护背景下的濮阳大平调,经过广大戏曲人的努力,必将走出一条科学保护和理性创新相结合的充满活力的发展道路,绝不会成为“博物馆艺术”,更不会成为“死亡”艺术或者“夕阳”艺术。

参考文献:

[1]纪明明.戏曲类非遗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走向[J].理论月刊,2022,(03):79-85.

[2]河南地方戏曲编委会.河南地方戏曲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23.

[3]邹元江.“戏曲现代化”焦虑与当代戏曲发展的未来走向[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1,(01):89-117.

[4]王欣昕.少数民族传统民间音乐现代传承途径的探寻与拓展[J].音乐创作,2018,(05):165-166.

[5]常丽文.论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创新发展[J].中国戏剧,2014,No.680(01):63-65.

[6]吴悦.浅论戏曲创新的“度”[J].上海戏剧,2011,(04):40-41.

[7]欧阳平方.融传统与现代 兼传承与发展——樊祖荫先生“非遗”音乐文化研究与民乐作品评论阐析[J].人民音乐,2022,(03):46-51.

[9]韩淑帆.独特的民间技艺——河南大平调的历史与现状[J].名作欣赏,2015,(32):98-99.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青海党的生活,2022,No.470(11):4-23.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传统音乐创新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