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可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功能探究

2024-03-26戚勉孙婕

乐器 2024年2期
关键词:马可

戚勉 孙婕

摘要:为人民作歌,与时代同行。人民音乐家马可的音乐创作亲近人民生活,承载着伟大的时代精神。在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与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下,本文发现马可音乐作品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内在联系。因而选取马可含思政元素的音乐作品,分析其思政内涵,探究其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功能,为促进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与有机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马可  中学音乐课堂  思政教育功能

一、概述

马可(1918~1976),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曾担任国军军委政治部抗敌演剧十队指挥和音乐创作。纵观马可的音乐创作之路,其受到战争时期的影响与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熏陶,他的作品体现着鲜明的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因而奠定了其音乐创作的独树一帜。马可创作的音乐作品,以富有时代性的旋律曲调,在艺术上有创新,在思想上有时代感。譬如群众歌曲是马可深入民间、体验人民劳动时朴实的生活语言与生活环境而创作的,同时结合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洋创作技法,因而既有艺术创新又极具时代感与民族性。总之,马可的音乐作品是扎根人民生活而诞生的,以时代性与民族性的韵律,展现了时代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中学时期作为学生价值塑造的关键期,将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是十分必要的。“课程思政”作为我国针对教育根本性问题而提出的育人理念,是专业课与真善美的结合,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将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中,使专业课的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并进。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载体,以独有的听觉传播,传达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对人们的思想情感与道德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二者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课程思政”与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综上,本文选取马可的音乐作品,从分析创作背景、艺术特征以及情感内涵等方面入手,挖掘、提炼其蕴含的思政内涵,从而探究马可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功能。

二、马可音乐作品的思政内涵分析

本文选取马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在艺术特征上主要体现在歌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旋律曲调朴实,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词曲间散发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具有大众化的歌唱特点。

(一)《南泥湾》的思政内涵

《南泥湾》是鲜明的民族五声调式,以对比式的单二段体结构组成。第一乐段由变化重复的两个乐句构成,一张一弛,曲调婉转悠扬、柔和优美,特点是合头换尾;第二乐段是连贯的两个乐句,采用中国传统音乐创作的重复和移位的特点,曲调欢快跳跃、热情喜悦,特点是第一乐句的四个小乐节采用严重移位重复;尾声是第二乐段的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乐曲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于一体,生动感人,充分展现了陕北民歌的唱腔特点和旋律风格,歌颂八路军战士不畏艰难,将荒凉萧条的南泥湾改造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该乐曲传唱至今,传达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奋发图强的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是党带领人民齐心协力共创丰收好光景,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困境和艰苦中发展起来的。作为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民族革命精神与不老精神,砥砺中华民族奋力前行。《南泥湾》的思政内涵主要体现在:以富有浓郁陕北民歌特征的韵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价值观,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南泥湾精神,深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以及对中國共产党的敬畏之心。

(二)《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思政内涵

《咱们工人有力量》是第一首专为中国工人阶级所作的歌曲,创作于东北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夏天,马可跟随他所在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们来参观佳木斯、鞍钢等工厂,厂区内到处张贴“为了新中国,我们拼命干”等大红标语,看到工人们为支援前线,在炎热的天气卖力地挥洒汗水而深受震撼与感慨。在这样的触动下,马可怀着为了求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心情,创作出了这部被载入中国革命音乐史册的作品。

该乐曲是二段体曲式结构,曲调采用东北秧歌调和一领众和的劳动号子,渲染工人阶级气势豪迈、忘我劳动的浓烈气氛,形象地刻画工人阶级的英勇、光辉的形象。第一乐段采用一领众和的劳动号子,加以铿锵有力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以增强节奏感。领唱部分的附点四分节奏到齐唱部分时,改为十六分节奏,以增强音乐内在的动力性;第二乐段整体更为短促有力,通过领唱和齐唱交替,多次反复短小乐汇,强调“为了求解放”的主旨,将乐曲的情感推向高潮。该乐曲的思政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通过一领众和的劳动号子,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与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从音响中感受中国工人阶级为了求解放的主人翁精神与振奋人心、斗志昂扬的壮志豪情,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三)歌剧《白毛女》经典唱段《北风吹》的思政内涵

《白毛女》作为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是借鉴西方歌剧创作经验的中国新歌剧中的里程碑之作。全剧采用民间流传的“白毛仙姑”的传说为主线,真实地反映出旧社会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由此,不得不提到其中脍炙人口的著名选段《北风吹》,该乐曲是整部歌剧的总基调,源于其是根据耳熟能详的河北民歌《小白菜》改编而成的。《北风吹》是D徵清乐调式,混合拍子,融合悠扬婉转、激越悲忍的河北梆子,具有浓郁抒情韵味。乐曲采用三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开头部分是竹笛演奏,渲染歌曲的整体情感基调,情绪逐渐递增;第二乐段采用大量弱起和跨小节连线,旋律更为流动、活力,增强对比性,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三乐段呈不规则的结构,节奏与旋律具有不稳定性,突出情绪的转变,愈发欢快,形成鲜明的对比。《北风吹》的思政内涵主要体现在:作为电影音乐承载着民族特色与革命印记,借助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直观地了解革命战争时期的疾苦残酷,懂得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与担当,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三、马可音乐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功能

(一)育人功能

育人功能无疑是首要功能,其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首。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首要任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马可的音乐作品,立足人民的生活,歌颂时代精神,具有鼓舞人心与育人的作用,有益于坚定学生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如《北风吹》以写实的革命战争时期为背景,展现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责任与担当。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音乐听觉艺术的特性,以歌曲真实的故事,优美的爱国旋律,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劳动价值观教育也是必要的,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直推崇道德品行、个人修养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经,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学习与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知识,并深入挖掘歌曲蕴含的传统美德内涵。如《咱们工人有力量》则弘扬人民为了解放新中国,团结一心、克己奉公的中华传统美德;劳动价值观教育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的来源。“五育”并举也要求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弘扬劳动精神。教师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树立以劳动为荣,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如《南泥湾》展现了党带领人民依靠劳动换取美好生活与财富的劳动价值观。

(二)情感功能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是非语言性的,其是通过音响传达情感和思想内涵。纵观马可的近四十年的音乐创作之路,其中蕴藏着时代与人民所传达出的积极乐观、朴实豁达的精神,以及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家国情怀。如入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的《咱们工人有力量》,让学生了解到党领导的旧社会为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与敬畏之心。

马可的音乐作品在时代的渲染下,传达出了爱国、感恩等积极的情感。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教学环境的渲染,建立思政融合特色的教学创新模式,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对歌曲情感内涵的理解,提升音乐表现力。马可音乐作品的情感功能,需借助音乐的教学方法才得以有效发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歌曲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特色设计,促进音乐与思政融合的充分性与有效性。如歌曲《北风吹》的教学设计,可以歌剧《白毛女》的思政故事作为课程导入,同时结合情景体验式教学、民族音乐创编表演等形式,使音乐教学兼具深度与温度,激发广大师生深厚的爱国主义与对党的感恩之情。

(三)导向功能

音乐教育的政治导向是指通过音乐教育向社会及社会团体进行一定思想观念、政治理念和文化意识的引导[2]。马可音乐作品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方面,结合思政教育始终与时代主题紧密联系,马可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则是发挥导向功能作用的重要特点。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影视传媒的政治宣传作用,引领学生了解祖国的革命历史征程,学习并厚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潜移默化地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导向功能。

教育对象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不仅对于个人,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在如今错综复杂的网络时代,各种数据信息层出不穷,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应加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学校教育作为尤为重要的一环,通过音乐课堂引入思政教育。通过学习马可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听时代故事,学时代精神,悟时代内涵。教师在中学阶段学生的三观建立与发展时期扮演重要角色,在课程设计与内容的安排上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建立正确的三观,正确引导青年学子们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信念、知恩思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四、马可音乐作品的思政教育功能在中学音乐课堂实施的价值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认知、思维与价值观念发展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通过音乐课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其一,“课程思政”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学术界据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应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音乐教育工作者,可从秉承学科融合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与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推进协同育人,为音乐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思路参考;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4]。音乐教育中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为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提供育人资源。简言之,探究马可音乐作品的思政教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在中学实行思政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行,也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接班人的需要。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途径。首先,以马可音乐作品为例,在中学音乐课堂以美育与德育的交叉融合形式,通过梳理、提炼其中思政元素的内容,巧妙运用音乐注重美的特点,结合思政注重善的特点,营造思政音乐的教学环境,较接受传统思政教育学生更易接受与理解。由此丰富育人内涵,提升协同育人效果。其次,马可音乐作品具有的时代特征与民族音乐文化特性,以文化传承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与思政的双重熏陶下深化美育培育和价值引领。最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可双线发展。教师方面通过探索音乐教学的创新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思政认知;学生方面在中学阶段接受价值观教育,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与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综上,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探究马可音乐作品的思政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结语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以及“课程思政”理念双重背景的思考下,本文通过探究马可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课堂的思政教育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容提供一定的参考。中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于挖掘、提炼音乐教材中含思政元素的音乐作品,以助力“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深度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探索音乐教学的思政创新模式。同时在美育与德育的相互作用下,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有效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的作用,彰显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意义。总之,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下,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李师莹.清末民初音乐教育政治导向的时代意义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5):10-15.DOI:10.13980/j.cnki.xdjykx.gjyj.2013.05.012.

[3]罗洪铁,陈淑丽.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功能探析[C]//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研究所.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论丛(第2辑)——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26-233.

[4]邵文英.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资源的有机整合与运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校级项目“马可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功能探究”(项目编号:2022XKT1447)的结项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马可
An incredible journey难以置信的旅程
小孩儿马可
——要敢于面对真实
马可·波罗的启程——泉州小记
麦恩是条多情的狗
马可 时光の味道
从牙牙学语到中国新歌剧的开创者——为纪念作曲家马可诞辰100周年而作
最好的选择
最好的选择
马可的音乐遗产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