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麦生产常见误区
2024-03-25刘俊臣刘冬梅
刘俊臣,刘冬梅
(1.宁津县保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德州 253400;2.宁津县宁城街道办事处网格化服务中心,山东 德州 253400)
小麦经营管理过程分为播前准备、播种、出苗后管理、机械收获。其中,播前准备包括耕作整地、选用良种、种子处理、机械准备,出苗后管理包括小麦苗期管理、返青期管理和中后期管理。当前很多农民都特别重视小麦出苗后的管理环节,忽视整地、播种环节。实际上小麦高产高效是种出来,只有种好苗,才能达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的目的,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反之,农民往往因为种的苗不壮,才加大水肥投入力度和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以达到苗情促弱转壮的要求。换言之,小麦要高产,一定要注重田间管理,即“七分种,三分管”,并且小麦的产量之计在于秋。
1 整地方面的误区
高产田的典型特征是足穗匀穗,如果整地质量不好会导致种子撒播不均匀,进而导致有效穗的数量减少,无法有效提高小麦产量,而这些都是后期无法弥补的。因此在播种期一定要注重开展整地工作。选择的播种期很重要,虽然小麦在适期内适当晚播会给其产量带来不利影响,但可以通过增加播种量来弥补。例如,如果在小麦播种期遭遇到了连续阴雨的天气,需要到12 月才播种,但播种前合理整地、增加播种量以及小麦生长后期科学管理田间,使得第2 年小麦产量仍达到历史新高,因此要重视开展整地工作,提高小麦产量。整地方面存在的误区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没有粉碎秸秆
及时和精细粉碎是把秸秆粉碎成3~5 cm 的碎丝状,如果无法有效粉碎秸秆就会影响播种和出苗质量。均匀还田是指将粉碎后的秸秆抛撒均匀,覆盖于地表。如果打茬处理不当,播种后就会露种,严重影响出苗质量,导致小麦无法安全越冬,开春后会大量出现缺苗断垄的现象,直接影响小麦产量。
1.2 不合理施肥
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施农家肥,这样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根据宁津县土壤测定结果,氮肥、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配比为18:17:8 或16:20:10。其中,氮肥、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配比为18:17:8 适合施用于宁津县土壤有机磷中等及以上水平、速效钾高于130 mg/kg 的地块;氮肥、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配比为16:20:10 适用施用于宁津县土壤有机磷中等偏下水平、速效钾低于130 mg/kg 的地块。
另外,秸秆还田后微生物分解需要大量氨素。对于未补施尿素的地块,小麦苗期会出现大片黄苗,这是因为秸秆过多会造成局部缺氮。对于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块,要注意补施锌肥、硼肥等,要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杜绝地表撒施。
1.3 未适墒播种
小麦出苗对土壤墒情的要求是表墒要适宜、底墒要充足。只有适墒播种才能达到一播全苗的目的,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小麦抗旱能力。播前墒情不足一定要提前浇水造墒。为了避免集中浇底墒水,影响播种期,可在小麦收获后7~10 d 浇水,因地造墒有利于小麦正常成熟,可为小麦创造良好的墒情。土壤墒情不足时可适当晚播、造足底墒。有的农民抢墒播种,浇蒙头水,致使小麦出苗后土壤板结,导致大量冬小麦受冻死亡,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1.4 耕地质量较差
有的农民习惯旋耕,耕作层太浅导致下部土壤板结,影响根系发育。秸秆还田易发生土传病害,如根腐病、茎基腐病。近几年,小麦土传病害逐渐加重与秸秆还田后耕作不合理有很大关系。深耕土壤、掩埋有机肥、作物秸秆、杂草和害虫有机体,使得秸秆与有机肥能够更好地腐熟转化。旋耕与深翻(深松)相结合,采用1 年深耕(深松)+3 年旋耕的方式,严把整地质量关,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
2 “种”方面误区
“种”有两层含义,一是种子,二是播种。在选择和处理种子、机械播种等方面技术含量较高,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2.1 选种不当
优良品种是小麦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前提因素。优良品种是在当地自然条件下能够发挥最大产量潜力的品种。一定要慎重更换品种,要选择抗逆性强、抗寒、抗旱、抗倒伏的小麦品种。近几年宁津县频繁出现大风、降温、干热风等极端天气,2022 年11 月底当地气温呈断崖式下降,从20 ℃下降到-15 ℃,当地很多品种属于半冬性、偏春性的品种,因遭受冻害,农民损失严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选种不当。
2.2 不重视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选好小麦品种后就要处理种子,即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种子处理好可以防治小麦根腐病、茎基腐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降低秋苗发病概率,减少越冬菌源数量。当前农民不重视种子包衣,而注重籽粒直播。因为有的农民认为种子包衣太麻烦、怕种子包衣后影响播种量(实际种子包衣后都要经过晾晒,并不影响播种量)、怕种子包衣后影响出苗率。但实际上如果施用正确的药剂和用量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可以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基于此,发生病虫害时,可选用21%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按照种子量的0.5%~0.6%进行拌种,也可选用27%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按照种子量的0.5%进行拌种。拌种剂可添加多元微肥、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脂、胺鲜脂等药剂,以起到促根壮苗的作用。药剂拌种能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次数,起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高度重视种子处理工作,杜绝光籽直播。
2.3 随意增加播种量
有些农民受“有钱买种、没钱买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适时播种,随意增加播种量。实际上小麦播种量应该随着小麦品种、土壤肥力以及播种期的不同而不同,在适期内选择冬性强、分蘖力强的品种,可减少播种量。如果盲目增加播种量会导致冬前秧苗群体过大,存在旺长、倒伏的隐患。可适时晚播小麦,每晚播1 d 播种量增加7.5 kg/hm2,但播种量不能超过337.5 kg/hm2。总之,确定播种量应遵循在适期内以地力定产量水平、以产量水平定基本穗数、以穗数定基本苗、以基本苗定播种量的原则。
2.4 重视使用机械,不重视农机手选用
播种是最重要的一步。农民都是重视使用机械播种,更有甚者把种子送到地头就放心走人,没有随时掌握播种情况,不重视选用农机手。基于此,在播种过程中除选好播种机械外,还要选择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农机手。好的农机手的标准有以下几点。1)做到播种深度适宜。如果播种过深,幼苗形成过长的地中茎,消耗养分多,出苗迟,苗质差,分蘖少,并且易感染病虫害;如果播种过浅,土壤表层含水量不足,种子易落干,影响种子发芽、出苗,同时分蘖节分布太浅,即不利于幼苗安全越冬,又容易引起倒伏与早衰。适宜的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5 cm,分蘖节距离地表2~3 cm。2)做到播种深度一致,下籽均匀。如果农机手操作不规范,就不能保证下籽均匀、一致,从而出现缺苗断垄或“疙瘩苗”。3)播后镇压,覆土良好,这样才能使种子和土壤充分接触,提高水肥供给能力,保证播种质量。对此,应在小麦播种过程中全程监管农机手,关注播种情况。另外,还要注重关注地头小麦出苗差的问题,这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3 播后管理方面的误区
麦田管理措施主要包括镇压锄划、肥水调控、防病虫草害和自然灾害,在这4 个方面也存在不少误区。
3.1 重播后镇压,轻早春镇压锄划
播后镇压可提高小麦抗旱能力和出苗质量。当前大多数农民、种粮大户都认为小麦播种后镇压1 次就可以,从来不考虑早春镇压,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早春镇压能起到紧实土壤、增温提墒、促根早发、控旺稳长的作用。早春镇压遵循的原则是压干不压湿(即土壤过湿的地块不宜镇压)、压软不压硬(即封冻的地块不宜镇压)、压轻不压重(即晚播麦田宜轻压不宜重压)。应在返青期土壤解冻后选择晴天的中午和下午进行镇压,不要在早春清晨叶片结霜、叶片没有结霜但较脆、阴天及土壤湿润时镇压,以免压碎麦叶和破坏土壤结构[1]。早春镇压后,应精细划锄1~2 次,达到上松下实的效果。表墒好或麦田较湿推迟镇压;地表板结、裂缝采用以锄划为主或镇压与锄划相结合的方式;墒情好的土壤晚播小麦时宜浅锄轻压;对土壤疏松的一类、二类麦田都应镇压。2020—2023 年在宁津县保店镇田间试验研究表明,早春镇压比不镇压的麦田,土壤10 cm 含水量高4.2%,10~20 cm 土层含水量高6.5%。返青期镇压比不镇压的麦田次生根增加1.6~2.5 条,单株分蘖增加1.6 个。
3.2 重春后除草,轻视冬前除草
施药时期关键,冬小麦有2 个杂草生长高峰期,分别为冬前和春后。第1 次在冬前,小麦播种后20~30 d,该时期杂草数量约占杂草总数的90%,以麦蒿、荠菜、麦家公、米瓦罐、猪殃殃、雀麦、节节麦等杂草为主。第2 次杂草生长高峰期为第2 年小麦返青后,即春后,以田旋花、扁蓄、灰菜等杂草为主。农民要改变传统除草的方式,春草秋治,冬前是除草最佳时期,尤其对麦田恶性杂草的防除效果较好,如野燕麦、节节麦、看麦娘等,秋季除草的好处有以下3 点。1)此时杂草处于1~3 叶期,正处于杂草对药物的敏感期,抗药力低,用药量少,成本低。2)冬前施药,麦苗未封行,杂草裸露面积大,有利于清除杂草,可获得较好的效果。3)除杂要尽早,缩短与小麦共生时间,可使小麦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有利于小麦形成壮苗,提高其产量。应改变传统除草的方式,抓任冬前有利时机采用化学除草的方式。
3.3 追肥误区
追肥时采用撤施的方式会使得养分流失严重,氮肥利用率不足25%,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应改撤施为沟施。
3.4 防治时机不当,防控意识不强
近年来,小麦病害发生严重,倒春寒、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农民只重视发生病虫害后如何快速补救和防治,导致劳民伤财,防治效果较差。因此应把重点放在预防上,做到治虫不见虫、治病不见病。
3.4.1 早春冻害的预防措施
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的热容量大,因此早春寒流来临前浇水能使近土层空气中的水汽增多,在凝结时放出潜热,以降低地面温度的变化幅度[2]。同时,浇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导热能增强,使土壤温度升高[3],可起到较好的效果。
3.4.2 喷药防治
近几年经常发生小麦根腐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病害,基本都是前期根部发病,后期显现。一定要注意在起身拔节期前进行根部防治。喷药时要重点喷洒小麦茎基部,提高防治效果。
3.4.3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呈高发态势,主要与气候有关,花期遭遇连阴雨天气是发生赤霉病的主要原因。穗期发病严重时几乎全田枯白穗,减产非常严重。防治赤霉病应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的原则。最佳施药时间一般为扬花初期(扬花率5%)。需要注意的是,抽穗期为晴天、温度高,小麦边抽穗边扬花,应在齐穗期用药;抽穗期以阴天、日照少、温度低的天气为主,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应在始花期用药,施用内吸性、持效期长的药剂,可提前至抽穗初期用药,或者结合抽穗扬花期兼治其他病虫害。
3.4.4 小麦条锈病防治措施
小麦条锈病借助风力传播,一旦发生该病害就会迅速扩散。防治小麦条锈病时要做到“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应大面积应急防治,做到全区域覆盖防治[4]。
3.4.5 配合施用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
在灌浆期或小麦扬花后20 d 内喷施0.5%~1%磷酸二氢钾叶面肥,配施芸苔素内酯、1%尿素,连喷2~3 次,可增加千粒重3~5 g。
4 收获方面的误区
收获方面的误区主要是重视机械收获,轻视机械减损。目前小麦实现了机械化收割,但机械化收割造成的损失没有引起农民的足够重视。增产、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单产量无法有效实现,而减损尚有空间可挖。因此要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调整农业机械化程度与种植规模,选择技术水平高、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农机手。针对小麦倒伏较多的地块,收割时应逆着倒伏方向进行收割;针对旱作地块和前期因缺水而造成小麦植株较低的麦田,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人工和机械同时进行收割,减少资源浪费。
5 结束语
通过研究与探讨小麦生产常见误区得出,小麦高产受气候条件、土壤质量、播种质量、施肥和种子处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农民不能单单依照传统的种植经验,忽视播种、防治、收获等环节,而应通过合理选育品种、科学采用种植技术、采取综合管理措施以及环境友好型栽培策略来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种植的目的,进一步提升小麦产量,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