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

2018-12-05

河南农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播量拔节期播种量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概况

试验在信阳市平桥区彭家湾乡李岗寺村进行。试验田为壤土,前茬水稻,有机质18.6 %、全氮1.05 %、速效磷11.6 mg/kg、速效钾86.95 mg/kg。小区间田间管理一致,2017年10月29日翻耕,31日每667 m2施入45%复合肥40 kg后,旋耙耖平,人工开沟播种。2018年2月7日,每667 m2追施尿素15 kg,4月16日“一喷三防”。

2017年试验因持续降雨,土壤黏重,播时推迟20 d,越冬期遇2次寒流过程,群体常年偏少,起身拔节期田间墒情充足,气温较高,利于群体恢复,抽穗开花顺畅,赤霉病极少发生。5月下旬受持续高温影响,出现高温逼熟,千粒质量下降。

(二)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B1(7.5 kg)、B2(10 kg)、B3(12.5 kg)、B4(15 kg)、B5(17.5 kg),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3.23 m2(6.3 m×2.1 m),行距23 cm。3叶期对每个播种量的一个重复定苗,按播种量由小到大依次为10万、14万、18万、22万、26万,其他2个重复不定苗。

(三)田间调查

每小区定1 m双行调查群体动态。于苗期、成熟期调查干物质量。成熟期调查小麦产量三要素,实收计产。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播种量对越冬苗情影响

基本苗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多,呈正相关;主茎叶龄、单株茎蘖数随播种量增加而减少,但变化不明显;苗高、群体、干物质量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增量变小。(见表1)

表1 不同播种量对越冬苗情的影响(2017年12月25日)

(二)不同播量对生育期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播期条件下,5个播种量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进程基本一致。拔节、抽穗以B5(17.5 kg)最早,以B1(7.5 kg)最 晚,B2(10 kg)、B3(12.5 kg)居中,基本一致,各处理间相差2~3 d,成熟时间基本一致(见表2)。

表2 不同播量对生育期的影响 单位:月-日

(三)不同播种量对产量因素的影响

成穗数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千粒质量随着播种量增加而依次变小,单产、干物质质量呈现“低、中高、低”走势,产量以 B3(12.5 kg)367.2 kg/667 m2最高,B4(15 kg)361.4 kg/667 m2次之。在晚播条件下,大于B4(15 kg)播种量的产量呈现明显降低。(见表3)

表3 不同播量对产量因素的影响

(四)不同播量的熟期性状

主要考察熟相、倒伏性、瘪籽率、黑胚率等。熟相依播种量增加而递减,大播种量B4(15 kg)、B5(17.5 kg)有斜倒,且随播种量增加倒伏程度递增,瘪籽率、黑胚率也随播种量增加而递增。

三、小结

(一)基本苗与播种量正相关

1.在晚播条件下,“杨麦15”在低于15 kg/667 m2播种量条件小均能形成越冬壮苗,随着播种量加大主茎叶龄、单株茎蘖数随播种量增加而减少,群体、干物质质量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增量变小。

2.在晚播同期条件下,起身拔节期前生育时段基本一致。拔节期、抽穗期、抽穗期与播种量呈反比。

3.晚播条件下成穗数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千粒质量随着播种量增加而依次变小,产量、干物质质量呈现“低、中、高、低”走势。

(二)试验表明,在10月30日左右,信阳种植“杨麦15”适宜播种量在12.5~15 kg/667m2,大面积生产可增加播种量2~3 kg/667 m2。

猜你喜欢

播量拔节期播种量
夜间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四川水稻分蘖-拔节期低温连阴雨时空特征
2021年山西省小麦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不同播量对小麦品种天麦119 适应性的影响
2019—2020 年度固始县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总结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播期和播量对春小麦银春10号产量的影响
汝州市2018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量处理试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