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21-03-14
新麦26、郑麦366 是汝州市优质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本文根据品种特征特性,开展播量试验示范,以期找出优质小麦最佳播量,为培育健壮个体, 构建合理群体,实现节本增效、优质、高产、高效奠定基础。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
参试优质小麦品种有郑麦366、新麦26。
(二)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9 年在温泉镇园欣轩家庭农场进行,前茬作物为玉米,供试土壤质地为砂姜黑土,土壤肥力中上等,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为2.03%,全氮为0.92 g/kg,有效磷为18.23 mg/kg,速效钾为167 mg/kg,土壤pH 为7.9。
(三)试验设计
优质小麦播量优化试验选择郑麦366 与新麦26两个品种,播量设置3 个处理,处理1:每667 m2播种量10 kg(低播种量);处理2:每667 m2播种量12.25 kg(中播种量);处理3:每667 m2播种量15 kg(高播种量)。每个处理占地0.89 hm2,共5.34 hm2。
(四)田间管理
2019 年10 月27 日播种,播前统一用苯甲·吡虫啉进行拌种,机械化播种,每667 m2施复合肥50 kg(15-15-15),氮肥13 kg,除草剂为双氟·唑草酮,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与当地大田相同,2020 年6 月5 日进行测产。
(五)田间气候条件
2019—2020 年度,小麦播种期至收获期平均降水量184 mm,较2018—2019 年度多76 mm,尤其是返青期至拔节期,土壤墒情充足,对苗情转化十分有利,5月7—8 日的中到大雨,降雨量12.4~31.5 mm,为小麦灌浆增加粒质量打下良好基础。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10 ℃,较2018—2019 年度高1.5 ℃;日照1 154.3 h,较2018—2019 年度多130 h,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麦晚播冬前苗情发育不足的问题,小麦返青和拔节期都比往年提前近5 d 左右。
(六)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分析采用EXCEL2003 软件,处理间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新复极差法,显著性分析水平为0.05和0.01。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播种量处理对于成产三因素的影响
由表1 和表2 可知,在增加播种量的情况下,新麦26 及郑麦366 的亩穗数均有所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减少。
表1 不同播种量对新麦26 成产三因素的影响
表2 不同播种量对郑麦366 成产三因素的影响
高播种量和中播种量的亩穗数差异不显著,与低播种量的亩穗数差异显著,其中,新麦26 的高播种量亩穗数比低播种量多4.3 万株,增长11.76%,比中播种量多1.49 万株,增长3.78%;郑麦366 高播种量亩穗数比低播种量多3.45 万株,增长9.17%,比中播种量多1.39 万株,增长3.5%。
不同播种量之间的穗粒数无显著差异,但是随着播种量增加,穗粒呈递减趋势,其中,新麦26 的高播种量穗粒数比低播种量少0.67 粒,降低1.79%,中播种量穗粒数比低播种量少0.41 粒,降低1.09%;郑麦366 的高播种量穗粒数比低播种量少1.46 粒,降低3.9%,中播种量穗粒数比低播种量少0.97 粒,降低2.6%。
不同播种量之间的千粒质量差异显著,新麦26的高播种量、中播种量千粒质量分别比低播种量降低4.22%和2.2%,郑麦366 的高播种量、中播种量千粒质量分别比低播种量降低4.01%和2.05%。
(二)不同播种量处理对于产量的影响
由表3 和表4 可知,高播种量和中播种量的每667 m2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与低播种量的每667 m2产量差异显著,而且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两个品种产量产量逐渐递增。其中,新麦26 的高播种量产量比低播种量产量多23.06 kg,增长5.19%,高播种量产量比中播种量产量多4.73 kg,增长1.02%,中播种量产量比低播种量产量多18.33 kg,增长4.12%;郑麦366 的高播种量产量比低播种量产量多20.46 kg,增长4.1%,高播种量产量比中播种量产量多4.4 kg,增长0.85%,中播种量产量比低播种量产量多16.06 kg,增长3.22%。
表3 不同播种量对新麦26 产量的影响
表4 不同播种量对郑麦366 产量的影响
综合考虑优质小麦高产、高效和投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12.25 kg(中播量)为优质小麦3 个播种量中的最佳播种量。
三、结语与讨论
播量是小麦群体数量大小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着群体大小,影响着小麦成产三要素,制约着产量的形成。适宜的播种量能够合理构建小麦群体,利于田间的通风透光,减轻病虫草害的发生,实现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研究适宜的播量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试验主要研究了通过控制播量观察小麦的成产三因素和实际产量,以期探究出汝州市种植优质小麦的最佳播量。
在低播量的情况下,小麦亩群体少,田间通风透光好,营养物质充足,群体竞争小,有利于小麦形成大穗。随着播量的增加,小麦亩群体增多,通风透光性变差,不利于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加之群体之间竞争激烈,对小麦形成小穗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还影响籽粒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在籽粒灌浆时期有部分小麦灌浆不足,最终造成小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因此,在小麦生产上,要选取适宜的播种量,构建合理的群体,最终达到小麦高产、高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