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实践探究
2024-03-24孙晓华
摘 要:对于机械类专业而言,产教融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机械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不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还符合机械加工类企业的需求,是促进工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有益于推动我国机械加工类产业得到良性發展。本文围绕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实践展开探究,着重分析了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现状以及产教融合模式的实践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
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技能。采用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可以紧密联合教学和产业,使其相互促进和支持,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
一、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现状
(一)缺少长期有效的合作
产教融合应按照专业、行业的特征,根据企业需要采用针对性的方式进行,但是,部分企业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用工问题上,选择用短期项目进行产教融合,缺少长效的校企合作。事实上,长期有效的合作比短期项目更适合产教融合,长期有效的合作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技工院校要避免用短期项目替代长效合作,开展以长效合作为主,其他合作形式为辅的校企合作。
(二)存在“纸上谈兵”现象
目前,技工院校产教融合还存在“纸上谈兵”的问题。产教融合普遍采用座谈、参观或者邀请企业工作人员前往学校讲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建议咨询服务,没有做到“校中厂”和“厂中校”,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在规范企业和学校资金、设备往来支取和管理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执行制度,尤其是公办学校,这类学校的执行难度更大;二是很多企业过于重视盈利,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收益不高的合作项目很难引起这部分企业的注意;三是学校教学和生产经营管理有一定的差异,想要实现产教融合并不容易。
(三)产教融合被理实一体化所替代
在推广一体化教学背景下,很多学校采用理实一体化形式进行教学,而产教融合的重点是教学融合生产,而不是实习融合理论教学,虽然一般的实习实践能够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提高操作能力,但是很难达到实际的生产标准要求。因此技工院校不可以将理实一体视为产教融合。
二、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教师技能
机械类专业对实践性的要求较高,教师务必做好对接企业的工作,为学生提供训练技能的机会。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需要创建教师培训基地,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每年教师最少要用一个月的时间到实训基地或者企业参加实训,对接生产一线技术人员,虚心请教有关技术人员,推动教师融合实践和理论知识,更好地为学生授课,或者由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一同为学生授课,采用结构化和模块化教学开展工作,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技工院校教师的能力,更好地融合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除此之外,机械类专业教师要深刻理解从事专业岗位工作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标准,以职业能力标准与企业需要为切入点,积极优化教学方法,进而在课堂教学中高效渗透新技术与新知识。
(二)创建实训基地
为践行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技工院校应有意识地创建实训基地。目前,技工院校在创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未充分关注和重视实训基地的创建。若想建设出实用化和优质化的实训基地,技工院校应该综合考量学校资源。比如,技工院校要认真斟酌自身资金和场地等条件,整合各方面资源。在创建实训基地时技工院校还需要与有关企业、其他学校强化合作,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解决机械类专业教学中的问题。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机械类实践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类专业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实践任务,锻炼学生应用机械专业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设计对应的评估体系,借助评估系统的有效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学习,以此来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机械加工技能的目的。
(三)根据专业特征实施产教融合
技工院校要根据专业特征和行业的发展情况选取不同的产教融合形式。比如,对于模具专业来说,“引企入校”模式比较适合,技工院校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设备将小批量鞋模设计生产融入教学,在学习中帮助学生切实接触企业文化和感知工作环境。因为机械类专业需要多种类的生产设备,有些设备不仅外观大,且价格也比较昂贵,受场地与资金的限制,一些技工院校很难配齐全部设备,通过建立“厂中校”,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这是一种非常直接且高效的教学模式。再比如,对于3D打印这种新兴的专业来说,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向客户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把成品交付企业后,由企业负责评价工作和验收工作。产教融合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形式,应以融合生产和教学为切入点,依照行业特点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的实施方法,使产教融合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四)强化学校和企业合作
针对机械类专业自身而言,教师在综合活动中应高度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此,学校应加强与企业沟通,有效置换校企的有关资源,借此来加深校企间的合作深度和提高协作效率,从而促使校企实现互利共赢。在合作环节中校企需要进行深度交流和沟通,技工院校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发展背景、现有的资源和设备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匹配二者的资源。另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指引学生评估自身能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机械加工技能。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出优质的机械加工类技能人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率,校企可以进行标准化双边合作,有效创新产教融合。
(五)加大制度保障力度
在产教融合中制度保障属于有效手段,当前产教融合工作还面临着缺少制度支撑的问题,政府需要通过立法来推动创新,通过明确校企双方的义务与权利、规范合作双方行为、为双方谋取正当权益以及实施合作监督评价等设定合理且执行度高的管理制度,这样不仅可以对校企双方起到约束作用,还有助于促进企业发展,从而让校企双方合作有依据、有保障。另外,还需要提高企业积极性,若想让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项目,首先,要让企业了解产教融合的意义,从经济利益层面分析,不管是教师前往企业实践,还是学生参加企业生产,都要竭尽所能地最大化降低企业的成本,甚至还可以为企业增加盈利。比如,当学生前往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带队教师可以参与企业项目改造和产品研发,辅助企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再比如,在人才使用方面,企业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中拥有选人用人优先权和决定权,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在签订服务协议方面企业享有优先权,这样可以降低人才流失率。合理的收益有益于提高企业合作积极性,能够推动产教融合工作长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在产教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产教融合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缺少长期有效的合作、存在着“纸上谈兵”现象以及产教融合被理实一体化所替代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产教融合效果。所以,技工院校要综合考量社会实际情况,努力优化机械类专业教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类人才。在产教融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强化专业技能、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技工院校应正确认知产教融合的意义与价值,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林显新,苏茜,李玺,等.基于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探讨: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轻工科技,2021,37(10).
[2]朱本超.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机械类专业项目化课程的研究与探索[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1(3).
[3]吴小锋,郭魂,江炜,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德技双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7).
[4]张燕琴,孟鑫沛.产教融合机制与实践探索: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群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3(1).
[5]王利涛,李晓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
(作者:孙晓华,邢台技师学院基础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