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宗金鉴》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与传承研究

2024-03-23刘亚新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心法东北地区医学

刘亚新,崔 为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医宗金鉴》,全名《御纂医宗金鉴》,公元1739 年由乾隆皇帝命大学士鄂尔泰为总管,太医院御医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选精通医学与文理者多人共同编纂的一部综合性医学丛书。该书于公元1742 年刊行,共90 卷,分为15 种,编次清晰,论述扼要。《医宗金鉴》传入东北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医学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尤其在晚清至民国时期,《医宗金鉴》更是成为医学入门必读书目之一,在东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本文总结《医宗金鉴》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与传承沿革。

1 是书为鉴,兹为正典

《医宗金鉴》首卷奏疏记载,是时“医道废弛,师范不立久矣,皆因医书驳杂,人不知宗”,御医吴谦等人奉乾隆诏谕“纂修医书,以正医学”[1]991,揭示了《医宗金鉴》作为当时医学典范的正统地位。《医宗金鉴》作为丛书,所设门类共15 种,囊括伤寒、杂病、妇科、幼科、痘疹、外科、眼科、刺灸、正骨各科,大致与当时太医院设置的分科一致。书中所载的理法方药,长期作为清代宫廷太医院医官临床诊病和投方取药的依据。

乾隆十四年(1749)后,《医宗金鉴》作为太医院医学教育的教科书之一,沿用至清末[2],后被应用于太医院医官的选拔考试。据任锡庚《太医院志》载同治五年(1866),太医院教习厅改为医学馆,规定“凡交月课的医士、恩粮生、肄业生,统一由堂官面考二艺,出题多本《医宗金鉴》《伤寒论》《金匮要略》,间用《内经》《难经》”。医官考核试卷中的“假令”题型,需要考生根据题中所列诸证,回答如何辨证施治,试题的答案即以《医宗金鉴》为准[3]。

清廷虽然重视医学发展,将《医宗金鉴》作为举国学习中医的参考书,但由于特殊的地缘因素,未能一经刊行就在东北地区广泛流行。东北地区在清前中期主要为满族聚居地,满族人信仰萨满教,医药治病的观念相对薄弱,据《黑龙江外记》载,这段时期“土人无知医者,医多来自内地”。有学者考证,中医由中原传入东北大约在顺治以后,医生多仿效中原习医风气[4]。这些来自内地的医者,大多是朝廷派遣的流人和关内移民。但《医宗金鉴》刊行之初,正值东北厉行封禁时期,自乾隆元年(1736)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清廷先后颁布了多条法令,一方面停止向东北派遣流人,并且严禁流民进入东北境内,另一方面令东三省禁学汉文,专习满语,且禁止私自翻译书籍。据《中医人名大辞典》记载,清代太医中东北地区的医家数量极少,只有王思泰(辽宁)、奎英(吉林)两人,均为清后期医家。可见诸项条令的颁布,使得当时东北地区中医学的发展十分缓慢,而在地方志、档案资料中也几乎看不到《医宗金鉴》的踪迹。

清后期,移民行为屡禁不止,陆续有许多山东、河北居民“闯关东”来到东北,其中不乏高水平的医者与儒士,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文医籍的传播。至同治年间,《民国宁安县志·耆旧》中出现了医者抄录《医宗金鉴》的记载,宁古塔民间中医李瑞昌“精于小楷,计手钞《医宗金鉴》一全部,《参同契》一部”[5]。可见,此时《医宗金鉴》已经在东北地区传播,为医家所修习。

直到清末年间,书商贸易往来频繁,作为图书发行部门的“崇文堂书肆”,每年可供应东北地区七八车书籍,包括《医宗金鉴》《古文观止》《三字经》以及四书五经类书籍数千种[6]。在各界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医宗金鉴》在东北地区大面积流行开来。现今,长春、哈尔滨等地古旧图书市场仍然可见大量民国时期印行的《医宗金鉴》残卷。

2 医路启蒙,人才培养

《医宗金鉴》突出的教育职能,曾得到诸多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学家的肯定。熊继柏先生言:“《医宗金鉴》乃清代官方太医院之教材,所选录之方剂论述中正而无过多浮夸之辞,多疗效肯定而便于学习”。中医大家谢观先生对《医宗金鉴》一书评价道:“盖其平正通达,条理分明,所集方药虽多,而以理法为重,不拘泥于一偏之说,故全国可以通行。”[7]并在创立中医专门学校时,以《医宗金鉴》作为教科蓝本。同时,全国各地开办中医学校,并各自编写教材,教材内容对《医宗金鉴》亦多有选用。而在中医院校教育形式出现之前,中医的传承方式大多以自学、家传以及师承为主。老中医收徒时,除《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之外,还会指定几本易于背诵的书。《医宗金鉴》凭借“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的特点,成为医者必读书目之一,在东北地区得到推崇,在医者不同的学习阶段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2.1 教学便宜之书

《医宗金鉴》在编纂过程中对所选内容进行了筛选,融合诸家学说,略去学术争议,使其内容完备,博而不杂。并且以歌诀韵文的形式编写各科心法要诀,将病证治法方药串连,歌诀之下又有注解,于授业尤为适用。民国元年(1912),奉天名医刘冕堂创办“燠休中医学社”,学社的课程设置,除中医四大经典、四小经典外,还包括《医宗金鉴》各科心法的内容。授学十载,学社陆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中医人才,马二琴、雍伯平、那熙亮、刘绍勋等名医均出其门下[8]。民国四年(1915),辽阳名医王薄泽创办医科学校,同样以《医宗金鉴》为必读书籍,历时五年,先后培养了数百名中医人[9]。1921 年,王明五、王景戎叔侄二人创立“呼兰中医学社”,以《医宗金鉴》《内经知要》《本草备要》《温病条辨》四种医书为基础讲学授业,从学者甚众,更是逐渐形成了以精研《医宗金鉴》著称的医学流派——呼兰派,世人又称其为“金鉴派”[10],为民国后期培养了大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

1955 年秋,吉林市卫生局根据上级“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培养中医事业接班人”的指示精神, 启动“师带徒”模式培养中医人才,市第一联合中医院组织医院学员以“集中上课,分散辅导”方式进行学习,取得较好效果,并受到各级卫生单位的效仿。1955 年12 月,“吉林医学院中医班”正式开班,集中全市中医学员百人,租借教室,并邀请陈玉峰、关墅轩、常柏桐等讲授中医基础课。1956 年7 月,市卫生局又将其定名为“吉林市中医传授班”,由市卫生局中医科代管,中医学会协办。1957 年秋,市卫生局派专人全面负责教务管理。该班创办后,因当时全国尚无中医院校,其教材除基础课程外,以《医宗金鉴》传统必读课本为主,1958 年后根据全国考试大纲,又加入部分西医课程。1960 年“市第一联合中医院”更名为“吉林市中医院”,中医班随之称为“吉林市中医学院中医班”。经过整顿改革,教材仍以当时全国“五大学院”统编的教材为蓝本,两年半学完全部教材后,再加学《医宗金鉴》《内经知要》《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温病条辩》等课程。在公文的支持与办学示范的影响下,又有“船营区二医院中医班(1962 年2 月正式建班)”“吉林市郊区医院中医班(创办于1963 年5 月)”等陆续开班,教材均以《医宗金鉴》为蓝本[11]。这些教学机构在吉林医学整体发展过程中,培育了近百年中医接续力量,《医宗金鉴》所发挥的教育职能,更是不可忽视。

2.2 自学启蒙之书

《医宗金鉴·凡例》云:“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熟读背诵,是学习传统医学必备的基本功。“吉林医坛泰斗”王仙舟,熟读《医宗金鉴》,陈玉峰从其门下,亦以此为学医门径,此后数十年始终提倡以《医宗金鉴》为入门正宗,又在时医只诵《医宗金鉴》便行医诊病的风气下,以自身跟随舅父李梦令从学的经验,领悟了由源到流、由浅入深的学习之法。即背诵《医学三字经》《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等中医启蒙书籍,并诵读《医宗金鉴》,之后再研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原著,并在此基础上兼及后世诸家医论。这种学习方法,也为陈老学术思想的形成和临床治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2]。

仝小林院士常提:“对于中医初学者,从《医宗金鉴》学起,是一条正路和捷径!”这不仅源于先师陈玉峰先生的经验,同时也是东北医家习医之路的真实写照。“国医楷模”陈景河先生研读经典,孜孜不倦,初行医时已经能背诵全本《医宗金鉴》歌诀[13];吉林中医教育名家胡永盛,跟随盖受益学习时,所读入门医书便包括《医宗金鉴》《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继修四大经典;曲生,师从长春四大名医之首孙纯一,少时跟随父亲学习中医经典古籍及临床辨证,亦由熟读、背诵《医宗金鉴》开始走上中医之路[12];另名医王绍彬还专门著有《医宗金鉴学习材料》一书[14]。在条件更为艰苦的东北农村,《医宗金鉴》更是习医者入门常用之书。近现代名医宫晓燕早年跟随乡医“窦大先生”学医时,最早接触到的医书就是《医宗金鉴》和《本草纲目》。[12]368

总的来说,熟读背诵《医宗金鉴》是东北地区医学入门之根基所在。对于如何学习和利用《医宗金鉴》,更是在时医的摸索下形成了完备的方法。刘渡舟先生回首医路时评价道:“东北三省,多把《医宗金鉴》奉为圭臬。”[15]可见《医宗金鉴》的实用价值和在东北医家心中的重要地位。

2.3 从业考核之书

自清代太医院起,《医宗金鉴》即作考核之用,持续了将近二百年。20 世纪20 至30 年代,东北地区在日本政府的控制下建立伪满洲国,在此期间,东北地区的中医药事业遭到了疯狂打压。在各界有识之士的斗争下,伪政府同意保留中医诊所,但同时出台“汉医法”,规定必须通过汉医考试才准许执业。如何使中医学知识快速普及、如何保存中医力量,提高考试通过率,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各地中医开始筹建汉医讲习会,如1940 年高仲山筹办哈尔滨汉医学讲习会、1941 年长春市汉医会主持成立汉医讲习会。这些讲习会,主要讲授中医典籍与西医基础知识,其中中医部分便是以《医宗金鉴》《温病条辨》《本草纲目》为主。[16-17]

3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医宗金鉴》中收集了大量经典名方、简便验方,条目清楚,查阅方便。近现代以来,许多东北名老中医精研其书,不仅能够将书中方药熟练应用于临床各科,还在遣方用药和实用技法上有所创新。

陈玉峰(1903-1988),吉林省永吉县人,著名中医教授,拜名医王仙舟为师。陈玉峰素善运用太乙紫金锭内服治病,认为凡属阳证热毒所致之恶心呕吐,用之皆可解毒。太乙紫金锭方由山慈菇、五倍子、千金子、红芽大戟、朱砂、雄黄、麝香等药组成,出自《外科正宗》,原名作“太乙紫金丹”,《医宗金鉴》则称“太乙紫金锭”。其中五倍子在《外科正宗》作“川文蛤”,《医宗金鉴》作正名“五倍子”,陈玉峰应用时所称方名、药名以《医宗金鉴》为正,其经验证治大抵源自于此。同时,遇肝炎患者,陈玉峰时常以芎归汤加鳖甲为常用加减方,自云:“治气滞血淤之胁痛,非鳖甲不行。”此法亦学自《医宗金鉴》“逐瘀须用佛手散,即四物汤去生地,白芍,又名芎归汤,逐瘀血其效如神也。”[1]502芎归汤,古人用治死胎,属于胎产的范畴,《医宗金鉴》以此方治瘀。陈玉峰勤学活用,从治瘀的角度使用芎归汤来治疗肝病,不失为一种创见。

高仲山(1910-1986),吉林市人,出身中医世家,后于哈尔滨悬壶,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首。高氏擅长治疗内科、妇科疾病,尤其精于热病。曾自拟清肺化痰饮一方[18]治疗肺热喘嗽,症见咳嗽哮喘、痰黄质黏、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热象者。清肺化痰饮取《医宗金鉴》清气化毒饮与《三因方》神秘汤两方之长,药物组成包括:前胡、苏子、桑白皮、杏仁、陈皮、玄参、连翘、瓜蒌仁、黄连、黄芩。《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载:“胸满喘急,此毒气内攻,肺金受克,宜用清气化毒饮清之。”《景岳全书》载:“《三因》神秘汤,治上气喘急不得卧。”两方化裁,共奏清泄热毒并兼化痰平喘之功,若有兼血瘀、气滞、湿盛、咳血者,再以相应药物加减,俱效。

任继学(1926—2010),吉林省扶余人,国医大师,吉林省中医药终身教授。任继学认为,肾失封藏,脾不统血,合湿浊热毒内扰,血不循经所致多种出血证中,以尿血最为多见。据《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失血治法”篇记载,尿血证“乃精窍为病”,尿血诸药而不效时可应用珀珠散。琥珀,主要功效为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用于血淋血尿,小便不通等症。任老吸收珀珠散应用经验,以其中珍珠、琥珀二药配伍,凉血止血,治疗肾衰出现的血尿,又在临床应用时灵活变通、随证加减,配伍小蓟、生茅根、生槐花、生地榆等药治疗其他各种出血证,均取得良好疗效。同时,《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还记载有一“琥珀散”方,云“崩初胀痛琥珀攻”“血凝碍气疼过胀,《本事》琥珀散最良”,主治崩漏初起胀痛,属瘀凝者以及经行腹痛之痛过于胀,属血滞碍气者;又云“石瘕带表吴茱萸,攻里琥珀散最宜”,主治寒证、里证多者。黑龙江名老中医王秀霞根据临床诊疗经验,在“琥珀散”中加入琥珀,活血化瘀,消癥散结,借鉴了原方的应用经验并有所创新,治疗早期良性肿瘤患者卓有成效。对晚期恶性肿瘤等患者,则以《医宗金鉴》正元散类方调补气血,促进机体功能修复[19]。

4 百花齐放,流派争鸣

东北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决定了当地的中医学发展趋向。当地人民易受、风、寒、湿诸邪的影响,出现恶寒发热、咳嗽、伤寒诸症,《医宗金鉴》重视经典,首列《订正仲景全书》二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进行了修订和校注,使习医者更便于理解。东北大疫后,本地医家与上海名医交流频繁,在讲学授课时多强调伤寒温病之辨,崇尚仲景之法,因此研究伤寒、温病的本土医家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东北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尤其兴盛。《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首提“手法”一词,并总结归纳出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当今正骨流派传承很大程度上都吸收和借鉴了《正骨心法要旨》的内容。湖南岳阳张氏正骨流派[20]、清宫正骨流派[21]、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22]等,均继承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的骨伤医学理论,并多有发挥。在东北,天池伤科学派的代表人物刘柏龄,早年在叔父的指点下重点学习《医宗金鉴》,尤其将《正骨心法要旨》《外科心法》以及《儿科心法》反复研读参透。临床实践中,在继承传统手法的基础上,结合家传手技,自创“二步十法”,用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23]。刘老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由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两经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而运用按、压、揉、推、滚等轻手法,使经络气血得以畅通,则骨正筋柔,其痛自止,其作用机理正与《医宗金鉴》中的“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塞聚以散瘀结之肿”相应。[24]

6 总结与展望

通过梳理《医宗金鉴》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与传承沿革,不难发现,这套丛书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东北地区的中医药事业,促进了当地中医药知识传播、医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中医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

《医宗金鉴》的教育职能已经在近二百年的应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东北地区的名老中医以学习和背诵《医宗金鉴》作为医学入门者不计其数,还曾经形成门人众多的医学流派——“金鉴派”。近年来,国家政策对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支持,有学者提出,是否应当考虑将《医宗金鉴》纳入现代中医教育课程中[25],提高学生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应用能力。当代中医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习,推进医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和满足时代需求的中医经典传承人才。此前全国各大中医药高校在办学机制上陆续做出过尝试,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岐黄班”、长春中医药大学举办“任继学班”,且又将继续筹建“金鉴班”等。基于东北地区具有的丰厚的教育根基和强大的师资力量,“金鉴班”的教习工作必将充分汲取《医宗金鉴》学习经验,致力中医人才特色培养。围绕诵习经典办学,开展对中医人才培养方式的新探索,也将有助于扎实中医经典理论基础,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中医教育学的发展与创新。

猜你喜欢

心法东北地区医学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医学的进步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国产医卫防护材料突围心法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杂病心法要诀》对《金匮要略》的继承与发展
潜阳封髓丹临床运用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