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现状、模式与对策

2024-03-22徐旭初

新疆农垦经济 2024年2期
关键词:数字乡村实践模式发展现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1ZDA031)、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GH00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吴彬副教授、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金建东副教授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简介]徐旭初(1962-),男,江苏扬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组织社会学。

引用格式:

徐旭初.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现状、模式与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24(02):1-7.

摘要: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不少实践困境和挑战。目前,我国已涌现出了一批乡村生产、营销、治理、生活和创新等方面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模式,开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局面。可以预见,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热点、建设农业强国的有效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乡村引擎。

关键词:数字乡村;发展现状;实践模式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不断开创乡村建设发展“新赛道”,跑出乡村社会发展“加速度”。从2019年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到《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再到《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及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多次提及并强调数字乡村,并在全国统筹开展数字乡村试点,这一系列的政策加码和战略提速,意味着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进入了新高度。为此,有必要客观阐释我国建设发展数字乡村的重要性、现状和问题,并深入分析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建设发展数字乡村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开创性地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数字乡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字乡村承接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是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新形态。通过数字技术对乡村产业、空间、主体、资源等赋能,驱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进而激发乡村建设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另一方面,数字乡村成为农业强国的新引擎、新路径。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农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关键在于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发挥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对传统农业进行全链条改造,推动和引领乡村产业转型,进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以及经营体系,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新机遇。同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数字乡村激活了“和”与“美”,用数字力量将乡村风土人情转化为独特的数字资源,以数字孪生还原乡村风貌场景,赓续传统农耕文明,打造产业和、生态和、文化和、治理和、社会和的现代乡村共同体。

面对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与痛点,数字乡村开辟了新思路,探索了新方法,找到了新路径。

其一,数字乡村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在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加速转变的战略机遇期,在面临耕地红线压力凸显、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趋紧、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等严峻挑战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粮食安全面临巨大压力以及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下降等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因素。因此,急需发挥数字技术力量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改变靠天吃饭、经验种植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创造“互联网+”“云农场”等新型农业业态,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增强农业产业韧性,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释放产业融合乘数效应,并正确处理好农业、农村、农民三者关系。

其二,数字乡村是推动城乡融合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依然在农村,当前农村优质公共服务可供性较差,尤其是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日趋明显,城乡公共服务的现实差距极大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与此同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留守儿童、老人以及村民自治活力不足等问题也在考验着乡村治理。而数字乡村以技术变迁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提供了更优路径,创新“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互联网+文化”等形态,让各类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更便捷、更快速地延伸覆盖到乡村,更是将包容、普惠的理念价值嵌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让城乡居民均能平等地享受到全面、优质、高效、多元的基本公共服务。此外,探索“智治”与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的乡村治理模式,推动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覆盖的数字治理平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其三,数字乡村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强劲动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理想目标,但基于各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情况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较为突出,在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中也逐渐忽视了小农户。数字乡村能够凭借其鲜明的技术性,以各地县情农情为基础,因地制宜发掘具有自身特色与亮点的乡村建设发展之路,以数字化深化“山海协作”、组团抱团、强村富民等模式创新,唱响共富协奏曲。加快扩展“数字农场”“植物工厂”等智能化的数字农业基地,利用农村电商做大做强做优当地特色产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数字乡村能进一步强化联農带农机制,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直播营销、社区团购、社群消费等营销模式中实现农产品与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让更多的小农户在共同富裕建设中享受到数字红利。

可以预见,未来30年,农业农村是最大的蓝海;未来5~10年,是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窗口期;未来5~10年,数字乡村建设将成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助力;未来一段时期,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将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热点、建设数字中国的实践重点、建设农业强国的有效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乡村引擎。

二、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成效和问题

经过全国各地的实践探索,数字乡村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推动了乡村建设发展提速增效。

(一)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成效

1.全国数字乡村发展呈现良好开局。《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到39.1%,其中东部地区为42.9%,中部地区为42.5%,西部地区为33.6%。共有12个省份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浙江一骑绝尘,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68.3%,江苏、上海、安徽和湖北数字乡村发展态势良好,排名靠前[1]。

2.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22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231.2万个,在去年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基础上,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9亿户。其中,宽带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为5.54亿户,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为9 175万户,宽带接入服务持续在农村地区加快普及,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1.76亿户,全年净增1 862万户,增速较城市宽带用户高2.5个百分点[2]。

3.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升级快速推进。《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1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5.4%,其中东部地区为29.2%,中部地区为33.4%,西部地区为19.1%。从行业细分看,畜禽养殖信息化水平最高,为34%,设施栽培、大田种植、水产养殖的信息化水平分別为25.3%、21.8%和16.6%。从各省实践情况看,江苏累计建成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2家、数字农业新技术应用类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158个;浙江累计开展2批共163个数字农业工厂试点创建,示范带动1 184个种养基地完成数字化改造[1]。

4.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助力农业数字化。据《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2)》,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 3.6%。其中,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4.9%,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全国农村零售额比重分别为64.35%、14.63%、15.24%和5.78%,同比增速分别8.3%、5.1%、17.0%和 11.2% ,“数商兴农”持续推进,有效助力乡村振兴[3]。此外,县域电商已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截至2022年7月,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累计支持1 489个县,支持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超2 600个;快递服务不断向乡村基层延伸,“快递进村”比例超过80%[1]。

5.基层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快速提升。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2021年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行政村党务、村务和财务等“三务”综合公开水平达78.3%。2021年,全国县域涉农政务服务在线办事率已达68.2%,其中东部地区为72.5%,中部地区为71.8%,西部地区为62.3%。全国已有超过85%的县(市、区)社会保险业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实现了在线办理;超过70%的县(市、区)劳动就业业务实现了在线办理[1]。

6.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逐年优化。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2021年全国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设置了承担信息化工作的行政科(股)或信息中心(信息站)等事业单位的占比为92.6%。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数字乡村的积极性持续高涨,2021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社会资本投入为954.6亿元,同比增幅达18%。其中,县均社会资本投入3 588.8万元、乡村人均投入135.2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17.2%和24%[1]。

(二)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问题

尽管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喜人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发展短板,影响了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渗透与融合。

1.数字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总体来看,我国数字乡村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很低,并且东中西由强到弱、区域发展失衡的总体格局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以浙江、江苏、上海等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省份,其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更是远高于众多西部省份。同时,在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农村电商发展、乡村数字治理以及数字乡村发展环境(尤其是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等方面,省与省之间、县与县之间差距极其显著。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0.5%,但与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85.1%相比仍有较大差距[4]。此外,以5G基站为代表的乡村“新基建”在农村地区严重滞后,同时,面向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信息基础设施无论在研发还是应用等方面都难以赶上实际需求。

3.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待提升。当前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主要依靠相对易于推广的数字技术支撑,并且农业生产数字化存在行业间发展不平衡、行业内应用不充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设施栽培和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率则远高于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此外,农业生产数字化仍然基本停留在初级技术应用阶段,较为缺乏高精尖技术的加持,而且即便是初级的数字技术,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尚未触及。

4.数字乡村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据《2021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2020年全国有535个县(市、区)基本没有用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1万元),占全国县级区划总数的18.8%;有668个县(市、区)财政投入不足10万元,占23.5%;投入超过1 000万元的县(市、区)只有490个,仅占17.2%。同时,2020年全国有841个县(市、区)基本没有社会资本投入(不足1万元),占全国县级区划总数的29.6%;有906个县(市、区)社会资本投入不足10万元,占比31.9%;投入超过1 000万元的县(市、区)只有740个,仅占26%[5]。

5.应用主体普遍性问题待解决。从政府主体看,政府在数字乡村建设发展中普遍存在统筹规划不足、特色创新不够、体制机制待完善、重“管理”轻“治理”等问题;从企业主体看,数智企业受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制约,对数字乡村的相关应用软件和服务设计容易考虑不足,以及由数智企业主导推动的数字乡村项目普遍出现融合不足问题;从村民主体看,数字乡村未能兼顾适农化、适老化、适弱化,未能有效平衡技术性和人本性的问题;从基层主体看,数字技术应用带来了“指尖上负担”问题,基层干部存在疲于应对、重复工作、低效工作等问题。

三、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典型模式[6-8]

当前,全国各地基于自然、人文、產业等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加快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并涌现出一批乡村数字化转型先行经验和典型模式。

(一)数字引领乡村生产类

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的融合应用,极大促进了农业产业数字化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数字引领乡村生产发展的典型案例,例如:内蒙古扎赉特旗的“智慧”稻米、浙江临安区的山核桃“产业大脑”、浙江象山县的“红美人”数字化、安徽长丰县的“草莓之乡”数字化、浙江桐乡市的种苗数字化、山东高青县的黑牛数字化等。

1.基本路径。一般而言,其基本路径主要为:农田信息数字化监测、农田生产自动化管理、畜牧业数字化管控、渔业数字化管服、农业数字化工厂、农业数字化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追溯数字化等。进一步地,其呈现为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产业(特别是各地特色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横向各领域和纵向产业链各环节构成的丰富应用场景,这些场景不仅包括特色农业的生产环节,还包括物流环节、营销环节和金融环节等。而当前较高水平的则表现为农业数字化工厂,即设施农业和数字农业所集成建构的应用场景形态。

2.发展机理。总体而言,其发展机理主要体现在:其一,数字农业发展的前提在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实现路径应在经济性考量下新建信息基础设施,或对已有基础设施进行信息化改造和利用。其二,数字农业发展必须要根据国情农情、产业结构、场景需要加快推进“算法”的开发,更要为“算法”提供丰沛、高质量的“数据”,从而为数字农业构建“智慧优势”提供“算法”支撑。其三,数字农业发展必须推进应用软件的开发,并且注重应用软件使用界面的便捷性和友好性。其四,数字农业发展需要在政策层面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其五,应充分激发农业生产主体、服务商等的积极性,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风险分担和收益共享机制,实现数字农业的持续运营和有效发展。

(二)数字带动乡村营销类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并且以电商形态由城及乡扩散,无论是“数商兴农”或是“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再或是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等,都出现了诸多数字带动乡村营销类典型案例,例如:江苏睢宁县的“沙集模式”、浙江遂昌县的“遂昌模式”、山东曹县的淘宝村集群、浙江义乌市的小商品营销数字化、河北南和区的宠物食品产业数字化、河北肃宁县的乡村轻工业互联网化等。

1.基本路径。一般而言,其基本路径主要为: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夯实乡村电商发展基础;制定产品标准体系,助力乡村产品品质提升;开展品牌开发运营,打响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应用电商新兴方式,提升农村产品营销效能;建设电商产业园区,促进农村电商集聚发展;加强电商人才培养,强化农村电商人才支撑;构建运营服务平台,提供农村电商服务保障等。而就乡村数商而言,一切数字技术应用的乡村市场营销领域,皆为场景。大体来看,乡村数商应用场景包括农产品及衍生品电商化、乡镇工业品电商化、乡村电商产业集群化、乡村农文旅数字化等。

2.发展机理。总体而言,其发展机理主要体现在:其一,技术的赋能效应。数字技术的出现,在生产和消费层面都引致了新的利益空间,促使了农村传统产业形态迈向电商产业形态。其二,致富的示范效应。在电商发展过程中,追随者看到利益空间,将消除其对风险的害怕而采取模仿行为,从而为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其三,知识的扩散效应。追随者通过模仿、学习,发展农村电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迈向成熟,为各类主体投身农村电商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同时,这种知识扩散效应的圈层式传播,会在致富的示范效应下得以进一步加速。其四,产业的集聚效应。电商发展会驱动相关的主体、资源、产业、技术等要素向特定地理空间聚集,形成特性显著的规模产业或者产业集群。其五,业态的拓展效应。数字经济及农村电商进一步激发了“云农场”、乡村休闲旅游、互联网+农业、乡村直播等乡村新业态。

(三)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类

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数字乡村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典型案例: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智慧党建、浙江龙游县的“龙游通”、浙江建德市的“建村钉”、湖北宜城市的“百姓通”、上海宝山区的“社区通”、河南长垣市的“长垣微脑”+微警局、浙江开化县的空间治理数字化、浙江湖州德清县的“数字乡村一张图”等。

1.基本路径。一般而言,其基本路径主要为:数字党建,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村务管理,数字技术激活内生动力;综合监管,精准增强综治应急效能;环境整治,智能监测打造美丽家园等。就其应用场景而言,数字党建主要体现在党务管理、党建宣传、党员教育等方面数字化;村务管理数字化主要体现在村务财务公开信息化、村民议事在线化、村务监督数字化、村民激励积分化等方面;综合监管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基层网格治理、社会治安防控、流动人口管理、消防安全管理、乡村法治建设、乡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乡村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等方面数字化;环境整治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国土空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农业投入品追溯管理等方面数字化。

2.发展机理。总体而言,其发展机理主要体现在:其一,管服一体,集成融合多重复合功能。乡村数字治理能有效融合管理与服务职能,实现乡村社会秩序稳固运行、乡村社会风险主动应对、乡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继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其二,整体协同,以流程再造重塑治理结构。乡村数字治理以“民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服务和治理的“下沉”,促进“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腿”“条块分割”向“整体协同”的转变。其三,精准闭环,全链条治理走向精密智控。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治理目标,精确识别治理问题,实现对乡村的精密智控。其四,空间重构,治理主体互动规范权力运行。通过数字治理平台组建不同类型的虚拟群组,实现乡村治理走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治理形态。其五,数据决策,“循数”治理提升治理决策科学性。通过数字技术汇集整合民情数据,可以实现“数字决策”,增强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四)数字服务乡村生活类

数字服务乡村生活,即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实现乡村生活的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典型案例例如:江苏张家港市的“一网通办”、浙江安吉县的公共服务数字化、新疆吉木乃县的教育信息化、重庆市忠县的乡村教育数字化、重庆市大足区的智慧养老模式、浙江衢江区的“医共体”建设、陕西省镇巴县的“数字乡村+健康”等。

数字服务乡村生活广义上大致涵盖乡村数字化服务、乡村数字化消费、乡村数字化文化等方面。其一,乡村数字化服务是狭义上的数字服务乡村生活,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由政府主导提供、社会参与运营,致力于提升乡村居民在辦事、教育、医健、养老等领域的便捷性和获得感。就其应用场景,政务服务数字化主要体现在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化政务服务下沉延伸、覆盖乡村全域的智能感知体系等方面;乡村教育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完善农村地区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打造基础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多样态课程数字化资源、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农村本土文化数字化、农村教育公共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乡村医健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医联体建设、互联网医院建设、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医疗服务流程数字化再造、建立农户健康信息库和电子档案、乡村医疗健康培训和科普、乡村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方面;乡村养老数字化主要体现在设置基于智能物联的养老装置环境、搭建智慧养老(或加医)服务平台等方面。其二,乡村数字化消费是指借助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农村消费的转型升级,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目的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其应用场景主要是村民线上消费及其乡村物流配送。其三,乡村数字化文化是指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明,激活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活力,创造独特魅力的乡村文化。其应用场景主要是村民娱乐线上化、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等。

(五)数字助力乡村创新类

随着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不断渗透、扩散,各种以数字技术为基座、为中枢、为引擎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纷纷涌现,极大地改善、提升、促进甚至深刻地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乡村社会运行乃至农民思维方式。这些在农业农村领域中重塑了物理形态的产品和生产经营主体的价值创造逻辑,甚至重塑了生产经营流程、模式、业态的农业农村创新活动即为乡村数字化创新活动。

其发展机理主要体现在:因数字技术的嵌入、数字资源的驱动、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引致了乡村产品属性的变化、价值创造逻辑的重构、生态体系资源的重塑、乡村新业态的生成、乡村经济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构等。在此意义上,若暂且不论农业生产环节和领域的数字化,则具体如淘宝村、乡村直播、乡村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减贫、县域物流智慧共配等方面,皆可认为是较为典型的乡村数字化创新。例如,山东曹县的淘宝村集群、浙江宁海县的客货邮融合+“集士驿站”、山东惠民县的县域物流共配、云南弥渡县的农文旅融合、安徽蒙城县的数字普惠金融、浙江缙云县的“幸福清单”、新疆阿克苏市的东西协作电商发展等。

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必须科学规划,真抓实干,以期取得政策效力的最大化,让乡村振兴事业搭上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让广大县域和乡村共享技术突破与商业变革的时代红利,真正实现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面向未来发展,加快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在我国数字经济向国民经济全局渗透的新阶段,加快县域和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正当其时,应该将其作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应加快部署建设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乡村物流基础设施、乡村金融基础设施,全面形成基于县域的乡村未来发展数字赋能局面。

(二)瞄准真实需求,构建数字乡村建设有效场景

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乡村建设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及堵点出发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场景,有效解决乡村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升级遭遇瓶颈、乡村服务有待优化等现实困境。应推动以“基地直采、需求驱动”的农业数字化和生鲜零售网络化,以“淘宝村、淘宝镇”为代表的制造业数字化和产业集聚,以“数字化门店、社群营销”为代表的流通渠道数字化,和以“在线旅游、在线文娱、在线诊疗”为代表的服务业数字化,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应用与数字新业态增长的巨大能量,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数字化,实现县域和乡村数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数字乡村建设不能停留在县城和规模较大的乡镇,应“下乡入村”,落实到乡村和农业中。应将满足村民多样诉求、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乡村生活品质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重要落脚点,利用数字技术全面、精准把握群众新需求,实现乡村建设与真实需求精准耦合,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

(三)深挖数据价值,实现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利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和工具,提升县域和乡村治理能力是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应有之义。应面向广大县域和乡村,积极开展以“一次都不用跑”为目标的移动化公共服务的推广,以“在线交流和反馈”为渠道的社会治理协作体系的构建,和以“数据中台与县域大脑”为基础的政府科学决策和管理系统建设,从而提升县域和乡村治理的服务响应能力、优化服务流程和提高决策质量,让政府部门的服务效果有评价、政务效率有提升、政策效果有保证。

(四)扶持小微企业,保障乡村经济活力充分释放

随着县域和乡村小微企业不断涉足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商业,它们将有力地促进城乡融合与新型城镇化,支撑县域和乡村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因此,应针对与数商业态相关的县域和乡村小微企业,出台并实施在资金、房租、用工成本、税收等方面的专项政策性优惠和税费减免措施,大幅度减少、简化审批程序,使它们能够轻装上阵、继续创新、不断成长,从而持续释放县域和乡村经济发展活力。

(五)注重学以致用,力推数字乡村人才有效培养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要产生对乡村振兴的持续推动力,就要缩短县域和乡村社会学习周期、沉淀集体知识积累,着力数字乡村人才培养、培训。因此,应对数字乡村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要给予足够重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加以解决,对应达到的应用效果要不懈追求。应支持电子商务平台、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培训企业、高等院校和智库等,对不同受众(包括普通民众、企业主体、政府人员等)开展多种层次、使用有效的数字乡村专题培训。而且,应对数字乡村人才的培养、培训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

參考文献:

[1]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R]. (2023-03-01)[2023-11-09].http://www.cac.gov.cn/2023-03/01/c_1679309718486615.htm.

[2]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通信业统计公报[R]. (2023-02-02)[2023-11-09].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02/content_5739680.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22)[R]. (2023-06-09)[2023-11-09].http://images.mofcom.gov.cn/dzsws/202306/20230609104929992.pdf.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23-08-28)[2023-11-09].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3/0908/MAIN16941

51810549M3LV0UWOAV.pdf.

[5]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2021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R]. (2021-12-01)[2023-11-09].http://www.agri.cn/V20/ztz

l_1/sznync/gzdt/202112/P020211220309351243712.pdf.

[6]徐旭初,吴彬,金建东.数字赋能乡村:数字乡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

[7]徐旭初.略论数字乡村发展十大趋势[J].国家治理,2021(20):7-11.

[8]阿里研究院.数字乡村:县域发展新引擎[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3.

责任编辑:管仲

On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Current Situation, Models, and Countermeasures

Xu Xuchu

(Law School of Hangzho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8,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Digital countryside is not only a strategic direc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a digital China. Accelerating rural digital 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cent years, Chinas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At present, China has witnessed a number of typical model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rural production, marketing, governance, life, and innovation, creating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t can be foreseen that the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will play a leading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future, effectively boost the building of an agricultural power, and form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Key words: digital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status; practice mode

猜你喜欢

数字乡村实践模式发展现状
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探析
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
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协同发展探究
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