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发展研究综述及展望

2024-03-22谢小飞吕剑平

新疆农垦经济 2024年2期
关键词:包容性共同富裕

谢小飞 吕剑平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B060);甘肃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22QN016);甘肃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22QN026)。

[作者简介]谢小飞(1994-),女,甘肃天水人,博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农业与农村经济;通讯作者:吕剑平(1972-),男,甘肃天水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农业与农村经济。

引用格式:

谢小飞,吕剑平.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发展研究综述及展望[J].新疆农垦经济,2024(02):77-87.

摘要:构建包容性农食系统是保障弱势群体营养食物安全供给、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从农食系统包容性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包容性主体、包容性政策、包容性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关于农食系统包容性的研究相对欠缺,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包容性系统是集“同权、共享、共富、可持续”于一体的核心特征形成了共识,重点关注老弱妇幼等弱势群体、偏远农村等边缘区域,强调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机会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但存在农食系统包容性界定模糊且分散,跨学科系统理论研究框架尚未构建,缺乏完整指标体系量化设计、缺乏农食系统全产业链环节和政策执行效果的实证研究、缺乏农食系统利益相关者的系统性和异质性研究等不足。未来研究应当明确包容性农食系统的关注主体、重点领域,基于全生命周期,“分区域、分人群、分主体”的开展跨学科、系统性和异质性研究,以期为优化食物系统转型的政策体系与制度安排提供基础。

关键词: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公平共享;共同富裕

一、引言

粮食安全和营养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世界环境的复杂变化,农食系统面临着资源约束、气候变化、食品浪费与损失、饥饿和营养不良等多重挑战。这将阻碍食物供应链和价值链增值,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威胁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尤其是小农户、老人、妇女、儿童、偏远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将受到巨大影响。新形势下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通过农食系统全产业链谋生,面对其对食物安全供给、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链价值链供应稳定的多重需求,促进我国农食系统向“高效、营养、可持续、包容、韧性”的方向转型势在必行[1-2]。

自世界银行首提“包容性理念”后,国内外学界关于包容性的研究趋于多元化。主要演化方向有经济包容性增长[3]、农业农村包容性[4]和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5]三个方面,三者一脉相承、相融共通。经济增长包容性旨在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社会成员成果公平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强调贫困人口的贡献度与参与度,注重利益的普惠性[3]。然而,农业农村包容性重在实现从机会不平等向平等的转变,农食系统实现包容性发展是其中要义,该系统以弱势群体、边缘地区、低收入人群为主体,围绕农食系统包容性主体的群体利益实现、权力机会公平性和福利改善方面展开,以确保食物安全供给和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4]。为了尽可能增强农食系统的发展韧性和包容性,国内外从农民合作社对小农的包容[6]、农业投资包容性[7]、农业推广服务的社会包容性[8]、弱势群体就业包容性[9]、偏远地区公共服务包容性[10]和农业食品链包容性[11]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

实现农食系统包容性转型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健康营养食物的可获得性与可利用性,确保食物供应链稳定安全,促进共同富裕[5]。但农食系统生产和消费主体的权能差距、收入差距、公共服务差距一直是制约农食系统转型的关键,目前这方面研究尚不系统,缺乏统一的方法论基础和实证研究做支撑。大部分研究只涉及食物系统本身,仅个别研究围绕顶层发展策略展开,缺乏农食系统包容性、政策执行效果以及生产消费主体行为间关系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对国内外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重点领域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其研究热点与脉络,以期为优化食物系统转型的政策体系与制度安排提供基础。

二、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研究进展

相对于国外组织对农食系统包容性的研究,国内研究数量很少,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食物系统”和“包容性”主题词,仅可得到一篇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对农食系统包容性发展的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在 Web of Science(WOS)搜索“food system”和“inclusiveness”主題词得到31条结果,考虑到“农业农村包容性”和“共同富裕”等与“农食系统包容性”的相关性,本研究进行了补充检索。

农食系统研究始于1931 年,国外首先对其驱动因素做了研究。MARION[12]正式提出食物系统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农业与下游经济主体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但对包容性的集中持续研究关注较晚,主要在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开展,重点针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印度等),关注农食系统中女性的性别差距、农业女性赋权,偏远地区儿童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边缘国家(地区)失地农民的土地不平等现象等问题[13]。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相应的报告中重点关注粮食不平等概念。相对国外研究,国内关于农食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和经济包容性增长及农业农村包容性等相关概念联结。并且在近三年的《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中,部分内容阐释了弱势群体的包容性发展问题,主要围绕农食系统包容性主体(弱势群体和边缘区域)的群体利益实现、权力机会公平性和福利改善方面展开,体现“同权、共享、共富、可持续”等特征,这与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富裕目标相融共通[14]。

(一)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1.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发展的相关理论

农食系统包容性理论起源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提出的“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概念。他们认为,与扶贫性粮食系统相比,包容性粮食系统的任务更宽泛,即通过减少阻碍人们参与粮食系统活动的障碍惠及所有人,尤其是社会和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个人和群体,并增强他们的权能[13]。在此基础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农业与营养安全》报告中从不平等性视角阐释了食物系统包容性的定义,认为降低食物不足发生率、缩小弱势群体营养差距,使所有人平等获得安全和可负担的健康膳食是实现包容性的其中要义[15]。同时研究发现,食物系统的不包容主要发生在不发达地区或者国家(如南非、印度),覆盖食物系统的生产、消费、供应等阶段,主要归因于技术水平制约、制度约束、政策协同性欠缺、公共服务投资不足等因素。这一概念随后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关注,学者们在经济包容性和农业农村包容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更严谨的界定,认为该系统在注重保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同时,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参与农业发展机会、农业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成果共享和权利平等性[5]。该概念与IFPRI和FAO的内涵界定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强调群体的食物获得性和平等性。随之樊胜根等继续细化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的目标群体,认为其任务是将小农、妇女、青年和受区域冲突影响的人群纳入食物体系,改善其食物和营养状况、创造收入,并推动包容性经济增长[16]。此后鄢贞等[17]首次从系统化视角细化概念,认为农业食物系统广义上指农业与食物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和要素及其交互关系的总和,它由关键创新技术工程系统、共享型公共服务系统、健康食物保障体系、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建体系等构成,囊括农食系统运转所产生的经济共享、营养健康和资源环境结果;狭义上指涵盖、惠及并赋权系统内所有人,消除弱势群体参与食物系统的阻碍,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和负担营养健康的食物,具体应包含食物消费包容和生产包容两方面[17]。

从发展历程来看,国内农食系统包容性理论并非一蹴而就,它是经济增长包容性、农业农村包容性的演化分支,与共同富裕目标相匹配。目前农食系统包容性、农业农村包容性与共同富裕间关系更加具象化,逐渐由单向向多向转变[18]。但针对三者关系的研究相当缺乏,仅有少量研究聚焦于其中两个系统,如孔祥智[4]基于机会平等理论,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业农村包容性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要素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扶贫发展模式、扶贫开发方式、扶贫开发组织载体的转变有利于缩小农村收入差距,有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机会平等。同时,在新发展理念下,越来越多学者将共同富裕研究融入其中。包容性农食系统逐渐向兼顾“数量、质量、结构”的目标演化,这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发展机遇,弥补了收入与发展差距,为实现全域共富的食物系统现代化打下了基础[19]。此外,包容性农食系统通过提供就业保障、农业生产资料、通畅的市场渠道来提升边缘群体发展能力,构建机会平等、权利保障、共享成果的安全体系,利于福利改善和成果再分配[17]。可见农业农村包容性发展、农食系统包容性发展与共同富裕密切相关,在方式和路径上,并非“完全融合”,而是“交叉相融”;在目标和使命上,两者共同聚焦于同权共享,统一于普惠共富,彰显于包容可持续。从农食系统包容性理论的演化中可以看出:(1)依据不同的研究需要,不同学者和研究组织给出不尽相同的界定,但界定相对模糊且存在交叉;(2) 从经济增长包容性、农业农村包容性到食物系统包容性,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内容具体细化;(3)大部分界定不仅强调弱势群体的普惠性,食物生产机会平等性、食物消费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更加注重弱势群体权能的实现。因而,未来农食系统包容性发展要以更具参与率和贡献率的方式来塑造,注重参与主体多元化,构建共富、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来维持。

2.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发展的研究方法与测度

中国农食系统包容性发展旨在实现“安全、营养、公平、绿色、经济、韧性”的多元目标[20]。从前文包容性概念可以看出,它既关联前端生产要素市场,又影响经济发展、营养健康和生态环境,因此对农食系统包容性的研究须采用多学科系统性视角,目前研究方法囊括系统学、生态学、社会学、行为经济学等学科,具体方法有:情景分析法[21]、生态足迹[22]、食物域分析[23]、利益相关者分析[24]、生命周期理论分析[25]等,初步形成了食物系统的定性定量研究方法体系。但许多因素存在无法量化的限制,这直接影响边缘区域和弱势群体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更易产生生态环境不可持续和经济福祉弱化的代价[26]。梳理文献发现,一些国际组织最先开始农食系统包容性指标的构建。如FAO首先在《粮食和农业系统可持续性评估》中构建了健康膳食可负担性、食物不足发生率、粮食不安全发生率、饥饿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性别平等指数、妇女在农业用地所有者或权利持有者中所占比例等指标[37];IFPRI[14]在诸多食物政策报告中构建了农业女性赋权指数、政治代表权不平等、土地不平等、性别差距、弱势群体社会保障覆盖率等指标来衡量包容性。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关于农食系统方面的完整指标体系甚少,仅在经济增长包容性[3]、农业农村包容性[4]和共同富裕[32]相关概念方面建立了少量指标。

国内农食系统包容性指标的构建体现了同权、共享、共富、可持续的特征,有一定共通性。第一,赋权指标主要关注性别差距,其他方面尚未涉及。同权指老幼妇、低收入等弱势群体、偏远乡村、少数民族等边缘个体,拥有同等决策权、同等获取和分配营养食物、同等获取服务的权益[17]。郝晶辉[27]以性别平等视角出发,从农业生产决策、生产性资产、财务支配、人际交往、日常消费五个维度测度了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女性赋权指数;樊胜根等[5]在该指数基础上,拓宽了关于政治代表性不平等、土地不平等、性别差距、偏远地域不平等指标的阐释。第二,共享指标构建不仅关注小农户、老妇幼、低收入群体等一般对象获得家庭决策权、资源配置权,同时注重小商贩、中小型农业经营等多元主体获得融资机会、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增强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投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均等化和小生产者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共享的重要衡量指标[17,28]。学者们相继基于共享理念,从權益共享、信息共享、效益共享、平等机会方面构建指标[29],测度福利改善和成果分配情况[30]。聚焦农业领域,重点关注农业基础设施、农民可支配收入、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指标[31]。第三,“共同富裕”与包容性特征中的“全体普惠”和“缩小差距”概念相通。因此指标构建主要涉及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32]、弱势群体的兜底保障[33]、资源分配公平[34]等方面。第四,可持续是指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食物系统,包含了食物生产要素和各环节中的相关利益者在内的食物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交互反馈,应以生产上高效绿色、消费上满足多样化需求、产业链供应链有韧性为目标[17]。刘晓洁等[35]聚焦于粮食供给的品质、超重肥胖率、微量元素摄入、良好的健康与福祉、减少不平等等指标对包容度的关注重点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有学者通过高端产品进口比率、农村学龄儿童生长迟缓率、食物可支付能力、膳食不平等、营养不良和饥饿发生率、食物损耗与浪费率等指标对包容性进行了扩展[17],但遗憾的是缺乏完整且系统的指标体系构建和量化测度,限于定性层面的指标说明,更缺乏国家和省级层面的系统数据支撑。

(二)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发展研究的重点领域

1.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发展的研究主体

国内外对食物系统包容性发展中的研究主体各有侧重,基于农食系统参与环节的理论逻辑,可以将其划分为农业生产主体包容性、消费主体包容性、城乡和区域包容性以及综合服务体系包容性四大主题。

(1)弱势生产主体包容性。自IFPRI开展农食系统包容性研究以来,弱势生产主体包容性重点关注小农户和低收入群体,围绕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化和发展成果惠及弱势群体这一首要问题展开[17],重点分析小农户的土地所有[36]、农业女性赋权[37]和小农融入农业价值链情况[11],弱势生产者的权益平等和成果共享已经成为评价农食系统包容程度的重要标准。小农户、牧民以及小微企业作为弱势生产者的代表,往往缺乏政治代表权,且现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不足,对农业生产和食物消费支出补给作用不明显[17]。BENARD[6]等以埃塞俄比亚为例,探讨了农村生产者组织中的包容性概念,发现较贫困的农民尽管可能间接受益于这些组织但往往不参与,即使参与也经常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尤其女性在获得技术创新、增加投入和服务、获得融资机会和家庭决策权方面被边缘化,制约家庭人力资本的挖掘、营养摄入和生活改善[36-37]。此外,不同种姓农民也面临着不平等。KRISHNA等[8]探讨了印度农业推广服务的社会包容性,估算了不同种姓群体的农民获得推广服务的概率以及由此带来的作物收入变化。结果表明,属于社会边缘种姓的农民获得公共推广服务的机会较少,基于种姓的社会隔离表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使经济不平等和压迫永久化。究其原因,小农户禀赋[38]、农业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创新不足[36]、弱势群体权益保障不足[19]是导致不包容的关键,同时区域发展差异也使不同类型小农户的就业包容性不足[17]。可见,关于农业生产主体包容性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生产要素投入、过程增值、主体权利平等等多个切入点,探索了食物系统从点线面到网的结构变化与渗透交融,实现农业女性的赋权和增加价值链小农的占比是不断需要挖掘的重点领域。

(2)弱势消费主体包容性。弱势消费主体包容性研究主要以老妇幼、低收入群体和少数民族为主体,重点围绕食物消费主体、食物流通消费环节、食物供应链环节三个主题展开讨论,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食物消费环节。在食物消费主体方面,相对贫困地区弱势群体是研究的重点方向。研究表明,膳食结构不合理、超重和隐形饥饿并存、慢性病等问题在我国相对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同时针对弱势群体的营养政策和养育计划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5]。在食物流通消费环节,重点讨论食物可支付能力、食物分配不平等以及饥饿和营养不良情况[17,39]。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我国90%以上农食企业为中小企业,受高端营养技术和装备制约,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高品质产品可获性不高[39],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食物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健康消费对包容发展的效果不明显[40];TAYLOR[41]认为食物可得性是解决食物荒漠问题的有效工具。他基于食物可达性模型讨论了“食物荒漠”,结果表明,离超市越远,新鲜果蔬摄入量越低,肥胖可能性越高;反之亦然,于是小规模的商业模式开始渗透到了“食物荒漠”地区。在食物的供应链环节,重点关注供应链中要素使用效率和损耗情况,尤其是粮食的损耗和浪费。据测算,我国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和全国城市餐饮消费端食物浪费量占食物总产量的近30%[42]。总体而言,针对弱势消费者的研究聚焦于流通和消费后环节,对低收入人群的城市食物再分配环节研究很欠缺,如食物再分配效率研究和数字化食物再分配平台搭建研究,导致部分弱势群体的食物需求无法得到满足[17]。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策保障单一且缺乏系统性。现有政策未充分联结产供销全链条,未将资源环境约束、粮食浪费、营养目标多要素纳入考量[43]。

(3)城乡和区域包容性。根据所涉及的空间尺度,农食系统包容性可以分为城乡和区域两层。在城乡层面,食物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研究的新兴领域,但这一主题常被忽略。直到20世纪的90年代,POTHUKUCHI等[44]才作为先驱者意识到食物系统规划的重要性。KAUFMAN等[45]通过社区食物系统数据,关注了食物规划与其他类型规划间的关系,将食物安全纳入社区规划目标,这为开展食物系统规划奠定了基础。PETERS等[46]提出了食物规划的食物域、食物可得性和城市食物生产的三个基本议题。他从地理学视角出发构建了食物域模型,研究短食物里程范围内对食物生产的空间分配,结果表明纽约49千米的平均距离内可以满足整个城市34%的食物需求。同时,除了有效的食物供应外,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农村贫困地区的营养健康问题。陈萌山等[20]提出我国农食系统面临“三个不平衡和两个不协调”的挑战,即食物供需不平衡,食物消费和营养摄入结构不平衡,城乡营养摄入结构不平衡;食物需求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的不协调,生产加工技术与营养健康导向的不协调问题,这严重制约食物营养摄入结构,地区实践也验证了这一矛盾。中国营养学会研究表明,相对贫困地区的儿童维生素A、钙、n-3脂肪酸等营养缺乏,其农村成年女性肥胖率持续上升[40]。同时农村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是城市的4~5倍,居民患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等慢性病发病率也快速增长[47]。究其原因,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不平衡[20]和农食系统的政策协同性不足[17]是根本原因。DOROSH[48]研究表明,许多非洲偏远农村新技术、新产业、新资本、新基建等要素不足,生产者土地投资意愿低,严重影响农食系统生产效率,同时获取各种非农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少,无法实现就业转型。与此同时,包容性政策对城乡和区域平衡发展至关重要[36]。如对小农户的包容性和历史耐心是政策支持的例证,但在政策执行和资源倾斜方面存在问题,如市场机制对小农户的天然排斥,执行对弱势群体的技术性忽视等系统性问题。

(4)综合服务体系包容性。基于农食系统的产业链过程,学者们重点关注偏远地区公共服务的包容性[10]、农业投资包容性[7]和弱势群体就业包容性[9]三大主题。ABATE等[10]通过对埃塞俄比亚农村地区进行大规模住户调查,以服务中心到地区首府的距离、住户到服务中心的距离来探讨农业和卫生部门公共服务与两种距离之间的关联关系,发现在农业部门,农业技术推广与两个偏远程度衡量指标之间具有经济关联;而在医疗卫生领域,只有住户到服务中心的距离才有关系。这两个部门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偏远导致的农业服务少,贸易交易成本较高,但这一点在卫生部门并不适用。CHRISTLAENSEN[7]从二元经济的视角出发,回顾了非洲农村就业及其包容性的演变。提出许多非洲国家部门生产力差距比通常假设的要小,规模效应更大,溢出效应也更大,因此仍然需要对农业和农村非农经济进行投资,尤其是农业食品系统,以促成向更多和更具生产性的农村就业过渡。这为提高贫困农村地区包容性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就业的包容性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机遇。FABRY等[9]采用塞内加尔1 050名工人数据对园艺部门就业的包容性、就业质量以及弱势工人群体之间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农产品加工业对移民、女性和年轻工人具有包容性,公司之间存在很大的性别工资差距,但公司内部并不存在这种差距,农民工和年轻工人获得体面工作的可能性较低。从农食系统综合服务体系来看,国内多关注共享型公共服务和农业投资,国外多关注弱势群体的就业包容,各有侧重,但均对农食系统运转所产生的经济共享、营养健康和资源环境结果问题有所忽略。

2.农食系统包容性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过程的理论逻辑,研究涵盖了农食系统专项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全过程。政策制定主要涉及小农户专项发展政策、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食物补贴政策、食品安全政策、环境气候政策等,尤其是补贴或规制型政策工具不断优化,也出现了国际视野的比较研究。例如,纽约发行“食物邮票”鼓励本地食物生产[49];MULLER等[50]基于食物的生命周期环节制定了废弃物处理利用激励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和抵免以及社会福利等。但也对破坏环境和社会福利的不包容做法做出规制,如碳税[43]。食物安全作为农食系统发展的首要问题,研究成果最多。大致历经了从全球到家庭、从食物数量到质量、从客观指标到主观感知的三大转变,这使食物安全的焦点转向了多样性和本地化[51]。但在政策執行过程中却存在问题和困难。如小农户的政策执行和资源倾斜方面存在不足,市场机制对小农户的天然排斥,政策执行对弱势群体的技术性忽视等系统性问题[38]。此外,政策辐射对象不够全面,针对欠发达地区和弱势人群的食物产业链和就业政策包容性不足[13]。例如,营养政策落实过程存在部门协作机制不完善、营养项目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问题,尤其涵盖乡村区域、偏远地区和弱势人群的特殊营养法律制度需求未能全面统筹[2]。

政策实施效果作为评估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其对优化政策支持具有重要作用,食物系统的政策评估重点关注食物券补贴政策,对食品废弃物利用政策、规制型税收政策研究相对不足。白军飞等[52]探讨了中国开展低收入群体食物券计划的路径选择。表明食物券在提高食物边际消费倾向和营养多样性方面具有优势,将食物券纳入现行社会保障体系,重点保障弱势群体和家庭营养需求。高杨等[53]基于2012—2018年全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模拟了农村低收入家庭实现不同营养目标所需的现金转移支付金额发现,实物转移支付比现金方式、主副食相结合的实物转移支付方式比其他方式能更有效改善农村家庭的食物与营养安全。可见,食物补贴政策很有效果。但目前关于食物废弃物的政策和规制型政策的评估却很少,仅有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缺少明确的规制食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条款[54],主要研究在于食物工程领域,重点关注食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增值产品[55]。此外,有学者提出通过“以奖代补”方式促进对营养健康食物的投资与激励。将营养元素缺乏食物的征税转换为向营养健康作物和食物的投资[56],但少有研究关注到该政策效果,未来需要加强农业食物政策在国家层面的实施连续性,加强政策可行性分析,并明确不同政策的优先等级。

3.农食系统食物损失和浪费

食物损失和浪费是体现食物系统包容性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它不仅代表食物自身的损失,还意味着要素投入端各种资源的无效消耗以及温室气体的额外排放[57]。国内外对食物浪费和损失的研究重点围绕食物损失和浪费的概念界定、产业链环节、损失和浪费度的测量以及面临挑战方面[57-58]。国外研究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美国最早建立了食品供应数据系统和食物供应数据集估算了消费环节中食物损失数量以及损失价值[59]。英国也自21世纪以来针对家庭 、学校食堂、餐饮服务行业以及包装技术等领域开展了许多餐桌食物浪费调查工作,重点分析食物浪费对营养摄入结构的影响[60]。关于食物损失的研究相对滞后,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61],FAO第一次以全球视角发布的食物损失和浪费报告完整定义了两个概念,并分析了不同地区食物损失程度、原因以及应对措施[62]。

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食物需求压力,同时可降低环境影响、改进食物系统效率。鉴于此,科学合理地调查评估食物浪费损失量对食物系统包容性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消费者层面,目前主要有记账法、考古法、餐盘剩余称重法和推断法四种调查方法[57,63],主要估算食物损失比例指标,此外也用能量和价值量损耗量进行评价[59]。WENLOCK等[63]采用记账方法调查了英国家庭每天食物浪费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食物浪费的原因。ABASS等[64]基于坦桑尼亚333户农户数据,发现作物损失主要发生在贮藏和加工环节,估算出两者占作物总量高达20%和16.5%。BUZBY等[59]研究发现美国在零售和消费阶段的食物损失和浪费价值相当于美国GDP的1.2%,而南非相当于GDP的0.8%。可见,目前大部分研究只就食物浪费本身而论,少与环境社会相联系,同时食物消费环节的实证研究重点关注测算,但尚未建立统一的测算标准,致使不同研究结果不可比,同时消费者行为层面的深层研究亟待加强。

4.农业系统包容性发展的体制机制

国际农发基金(IFAD) 首次提出要以食物生产、消费和供应为抓手,建立“集成创新、部门协作、协同高效”的包容机制[65-66]。梳理现有文献发现,虽然针对体制机制的研究较多,但仍有许多方面尚待深入。食物系统体制机制建设主要包括相对贫困治理、跨部门协作、技术集成创新和农业农村支持保障等内容,各方面已有相当研究,但是体现食物包容性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技术创新机制方面。鄢贞等[17]认为应该搭建农业生产大数据平台,实现多维农业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加速推进前沿技术的应用与扩散,创新信息技术与电商平台合作,监测和评估创新的影响效应,让创新成果惠及所有人。可见目前研究已经关注到了前沿性食品加工基础研究以及前沿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等关键问题,但还比较薄弱。在相对贫困治理机制方面,多关注机制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对偏远弱势群体的绿色生产消费等机制结果存在系统性忽视,亟待加强探究和重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就业保障是增加低收入人群经济收益的主要渠道[65],为小农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必要、公平的营养健康发展权益更加重要[66]。有研究表明提高女性赋权,能够提升其家庭成员的饮食多样性和蛋白质摄入,改善食物消费和末端处理环节在性别间和代际间的平等[13,27]。张银等[67]认为应对农村妇女加强食物营养方面的培训,改善农户家庭的饮食质量和营养摄入均衡性,降低家庭饮食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发生率。在跨部門协作机制方面,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环保—营养”三部门,研究主体主要在“生态—农业—食物”三系统[65-66]。樊胜根等[36]提出通过食物、水和生物传播三种途径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患病风险,因此平衡产量目标、环境约束和健康营养要求,建立“农业—环保—营养”的跨部门协同机制迫在眉睫。刘晓洁等[35]认为应调整农业补贴和惠农方式,加大对营养导向型农业生产者的支持力度;同时统筹各类特殊需求,开发适应区域特色饮食习惯和文化的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5]。在农食系统支持保障机制方面,目前研究关注一体化支持政策和弱势群体的权力保障两方面。樊胜根等[68]认为推进冷链物流、数字灌溉领域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包括“价格支持、农业补贴、风险救助、金融支持”等在内的一体化政策体系,能有效提升多元化食物供给水平。同时要将营养元素缺乏食物的征税转换为向营养健康作物和食物的投资[56]。此外,鄢贞等[17]首提打造全生命周期营养健康保障体系。可见,激励型和规制型政策逐渐相互协同。

从农业食物系统体制机制的研究可以看出:驱动机制建设在弱势群体、边缘区域中持续推进,但在机制建设和政策倾斜方面存在问题,如市场机制对小农户的天然排斥、相对贫困治理进程中对低收入人群绿色生产消费的系统性忽视、包容性发展过程中对绿色、低碳、营养目标的割裂、农业农村支持保障机制的创新性不足等。因而,未来机制构建要以更具系统性和协同性的方式来塑造。

三、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总体来看,相较国外,我国农食系统包容性发展的研究起步晚且发展相对缓慢,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学者们主要从农食系统包容性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包容性主体、包容性政策、包容性体制机制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农食系统子系统发展目标重叠且交叉,对包容性界定模糊且分散。(2)跨学科交叉研究不足,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3)研究方法偏向定性分析,国家和地区层面数据库尚未建立,缺乏完整且系统的量化指标体系设计研究,更缺乏农食系统全产业链环节和政策执行效果的实证研究。(4)缺乏农食系统利益相关者的系统性和异质性研究。未来开展研究既要借鉴不同学科的概念和理论工具,更要拓展新的研究视角,并力争多采用实证方法对农食系统进行深层研究。

(一)拓展农食系统包容性发展内涵标准的研究

全国或省级层面对农食系统包容性理论内涵的界定缺乏统一标准,同时对包容性、共同富裕与农食系统转型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阐释说明,农食包容性系统、绿色低碳系统、高质高效系统等子系统之间存在重复和交叉的情况。这种“模糊且分散”的界定和关系会使包容性研究涵盖内容变得宽泛且复杂,致使研究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未来研究有必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包容性理论方法体系,增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二)开展食物系统包容性定量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目前对农食系统包容性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尤其缺乏包容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已有指标体系主要聚焦于经济包容性增长、农业农村包容性、共同富裕等相关概念层面,个别研究中虽提出食物系统包容性应该涵盖政治代表性、群体收入差距、地域不平等等指标,但缺乏完整且具体的定量指标设计研究。由于农食系统主体间关系复杂,进行定量研究存在困难,如何对食物系统中各种关系和参数进行建模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基本应遵循显性与隐性指标融合、共性与个性指标互补的原则,依据农食系统概念内涵特征,聚焦生产主体包容、消费主体包容、城乡和区域包容、公共服务体系包容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重点考量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食物成本和可获取性、膳食不平等性、食物分配不平等性、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数、教育基尼系数等指标系统衡量农食系统包容性。

(三)加强不同尺度的食物包容性系统实证研究

食物系统作为复杂巨系统,单一学科和视角无法对包容性进行全面刻画。鉴于此,必须开展跨学科研究,从生态学、营养学、行为经济学中寻找食物系统研究的切入点,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研究框架体系,开展不同尺度的实证研究。首先,与国外相比,针对全国或省级层面的研究数据相对缺乏和不足,尤其是针对农业女性赋权、食物不足发生率、政治代表不平等、性别差距指数、价值链小农占比等方面的研究数据,主要集中在个别小范围调研数据,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地区层面数据库的建立和典型案例研究。其次,加强农食系统全产业链环节和政策执行效果的实证分析。需要加强多主体生产行为、消费行为或农食系统补贴倾向的政策效果研究,加强政策实施连续性和政策可行性分析,并确定政策实施的优先等级。

(四)开展农食系统包容性发展的系统性和异质性研究

关于包容性食物系统的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缺乏农食系统利益相关者的系统性研究,更缺乏针对“特定地区、特定国家、特定人群”的异质性研究,如目前针对农食系统老人、妇女、低收入群体、小农等一般性对象的研究较多,但研究内容分散不系统;同时,包容性系统也包括小商贩、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研究较少。此外,尤其缺乏对各地区时空特征差异的分析。基于此,未来研究应当明确界定农食系统包容性的内涵,基于全生命周期,“分区域、分人群、分主体”地开展农食系统利益相关者的系统性和异质性研究,以期为优化食物系统转型的政策体系与制度安排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FANS,CHOEEY,MENG T,et al.How to prevent and cope with coincidence of risks to the global food system[J].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2021(1):601-623.

[2]陈志钢,毕洁颖,聂凤英,等.营养导向型的中国食物安全新愿景及政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52(18):3097-3107.

[3]邸玉娜.中国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内涵、测度与战略[J].经济问题探索,2016,403(02):16-27.

[4]孔祥智,張琛.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包容性发展:基于机会平等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05):27-38.

[5]FAN S,HEADEYD,RUEC,et al.Food systems for human and planetary health:economic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J].Annual Review of Resource Economics,2021,34(13):131-156.

[6]BERNARD T,SPIELMAN D J.Reaching the rural poor through rural producer organizations?a study of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ooperatives in Ethiopia[J].Food Policy,2009,34(1):60-69.

[7]CHRISTLAENSEN L,MAERTENS M.Rural employment in Africa:trends and challenges[J].Annual Review of Resource Economics,2022,14(1):267-289.

[8]KRISHNA V V,ARAVALATH L M,VIKRAMANI S.Does caste determine farmer access to quality information?[J].PL0S ONE,2019(14):1-21.

[9]FABRY A,VAN DEN BROECK G,MAERTENS M.Decent work in global food value chains:evidence from senegal[J].World Development,2022(152):105-790.

[10]ABATE G T,et al.Geography of public service delivery in rural Ethiopia[J].World Development,2020(136):105-133.

[11]SCHONEVELD,GEORGE C,WENG X X,Smallholder value creation in agrifood chains:value network approach[J].Land Use Policy,2023(66):18-32.

[12]MARION B W.The organ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U.S.food system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85,79(2):59-65.

[13]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IFPRI)2020 global food policy report:building inclusive food systems[R].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IFPRI),2020.

[14]中國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等.2021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2021.

[15]粮农组织、农发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粮食署和世卫组织.2022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调整粮食和农业政策,提升健康膳食可负担性[R].罗马,2022 .

[16]FAN S G.Economics in food systems transformation[J].Nature Food,2021,2(4):218-219.

[17]鄢贞,钱文荣,胡伟斌,等.我国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3,25(4):109-119.

[18]VON BRAUN J,AFSANA K,FRESCO LO,et al.Food system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for science and political action[J].Nature Food,2021(2):748-750.

[19]樊胜根,张玉梅.践行大食物观促进全民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23(05):11-21.

[20]陈萌山.中国食物安全与营养发展回顾与展望[C].IFPRI-FAO加速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国际会议.泰国曼谷,2018.

[21]付加锋,刘小敏.基于情景分析法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框架与问题探索[J].资源科学,2010,32(02):205-210.

[22]GERBENS-LEENES PW,NONHEBEL S,IVENS WPMF. A method to determine land requirements relating to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J].Agriculture,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2,90(1):47-58.

[23]GETZ A.Urban foodsheds[J].The Permaculture Activist,1991(24):26-27.

[24]CAMPBELL M C.Building a common table:The role for planning in community food systems[J].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 Research,2004,23(4):341-355.

[25]LAPPING M.Toward the recovery of the local in the globalizing food system:the role of alternative agricultural and food models in the US [J].Ethics,Place and Environment,2004,7(3):141-150.

[26]B?N?C,OOSTERVEER P,LAMOTTE L,et al.When food systems meet sustainability-current narratives and implications for actions[J].World Development,2019(113):116-130.

[27]郝晶辉,王菲,黄佳琦.男性外出务工、女性赋权与家庭成员蛋白质摄入——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21(08):125-144.

[28]王国梁.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的基本公共服务受益均等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3.

[29]王天钰.共享理念视角下发展成果共享度的统计测度[D].河北师范大学,2020.

[30]刘涛,杜思梦.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04):1-9.

[31]张建伟,蒲柯竹,图登克珠.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J].统计与决策,2021,37(22):89-92.

[32]程承坪,孙佩雯.共同富裕的涵义与测度方法[J].江汉论坛,2023(01):46-53.

[33]張林.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J].金融经济,2023(02):74-82.

[34]王军,朱杰,罗茜.中国共同富裕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3,45(06):51-60.

[35]刘晓洁,贺思琪,陈伟强,等.可持续发展目标视野下中国食物系统转型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01):112-122.

[36]樊胜根,高海秀,冯晓龙,等.农食系统转型与乡村振兴[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2,01(21):15-20.

[37]RAGASA C,SENGUPTA D,OSORIO M,et al.Gender-specific approaches and rural institutions for improving access to and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R].Rome:FAO,2014.

[38]吴重庆,张慧鹏.小农与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中小农户的结构性困境与出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3-26.

[39]FAO,IFAD,UNICEF,et al.The state of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 in the world 2022[R].Rome:FAO,2022.

[40]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院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营养学会,2021.

[41]TAYLOR D E,ARDK J.Food availability and the food desert frame in detroit:an overview of the citys food system[J].Environmental Practice, 2015,17(2):102-133.

[42]BIRNER R,RESNICK 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licies for smallholder agriculture[J].World Development,2010(38):1442-1452.

[43]崔海霞,宗义湘,赵帮宏.欧盟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体系演进分析——基于OECD农业政策评估系统[J].农业经济问题,2018(05):130-142.

[44]POTHUKUCHI K,KAUFMAN J L.Placing the food system on the urban agenda:the role of municipal institutions in food systems planning[J].Agriculture & Human Values,1999,16(2):213-224.

[45]KAUFMAN J L,POTHUKUCHI K.The food system: A stranger to the planning field[J].Geopolitics, 2000,66(2):113-123.

[46]PETERS C J,BILLS N L,BRINKLEY C.Avenues into food planning:a review of scholarly food system research[J].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 2013,18(2):243-266.

[47]WANGL,ZHOU B,ZHAO Z,et al.Body-mass index and obesity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findings from consecutiv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during 2004—2018[J].The Lancet,2021(368):53-63.

[48]DOROSH PA,WANG HG,YOU L,et al.Road connectivity,population,and crop produc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2,43(1):89-103.

[49]MORGAN K,SONNINO R.The urban foodscape:world cities and the new food equat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 Society,2010,3(2):209-224.

[50]MULLER M,TAGTOW A,ROBERTS S,et al.Aligning food systems policies to advance public health[J].Journal of Hunger & Environmental Nutrition,2009(4):225-240.

[51]MAXWELL S.Food security:a post-modern perspective[J].Food Policy,1996(2):155-170.

[52]金婷,李雷,白军飞.低收入家庭食物券补贴的理论依据、国际经验与中国启示[J].世界农业,2023(03):59-70.

[53]高杨,郑志浩.不同补贴方式对中国农村低收入家庭食物安全改善效果比较[J].资源科学,2021,43(10):1990—2002.

[54]赵云.固废法修订案中的食品废弃物再利用制度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0,40(03):5-8.

[55]李亚丽,刘宇,武双,等.食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21,41(05):83-87.

[56]HODDINOTT J,HEADEY D,DEREJE M.Cows,missing milk markets,and nutrition in rural Ethiopia[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15,51(8):958-975.

[57]高利伟,成升魁,曹晓昌,等.食物损失和浪费研究综述及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03):523-536.

[58]武拉平.我国粮食损失浪费现状与节粮减损潜力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2(11):34-41.

[59]BUZBY J C,HYMAN J.Total and per capital value of food loss in the United States[J].Food Policy,2012,37(5):561-570.

[60]ZAKIAH L,SAIMY I,MAIMUNAH A.Plate waste among hospital inpatients[J].Malays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edicine,2005,5(2):19-24.

[61]LUNDQVIST J,FRAITURE C,MOLDEN D.Saving water:From field to fork-curbing losses and wastage in the food chain[R].SIWI Policy Brief,Stockholm International Water Institute(SIWI),2008.

[62]GUSTAVSSON J,CEDERBERG C,SONESSON U,et al.Global food losses and food waste[R].Rome: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 Nations,2011.

[63]WENLOCK RW,BUSS DH,DERRY BJ,et al.Household food wastage in Britain[J].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1980,43(1):53-70.

[64]ABASS A B,NDUNGURU G,MAMIRO P,et al.Post-harvest food losses in a maize-based farming system of semi-arid savannah area of Tanzania[J]. 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2013(57):49-57.

[65]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ransforming food systems for rural prosperity[R].Rome:IFAD,2021.

[66]CHEN X,WANG L,NIU I.The effects of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and extreme climate on maize and rice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China[J].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20(282):1-14.

[67]张银,李燕萍.农民人力资本、农民学习及其绩效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2):1-9.

[68]樊胜根.大食物观引领农食系统转型,全方位夯實粮食安全根基[J].农业经济问题,2023(01):14-19.

责任编辑:李黎

A Review and Outlook on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Food Systems

1,2Xie Xiaofei  1Lv Jianping

(1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0, China)

Abstract: Building an inclusive agricultural food system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ensuring the safe supply of nutritious food for vulnerable groups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By review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 review was conduct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methods, inclusive subjects, inclusive policies, and inclusiv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the agricultural food syste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search on the inclusiveness of agricultural food systems is relatively lacking and the study is in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stage. A consensus has been formed that an inclusive system is a core feature that integrates “equal rights, shar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sustainability”, with a focus on vulnerable groups such as the elderly, the weak, and women and children, as well as remote rural areas, emphasiz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vulnerable groups, equal opportuniti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are shortcomings such as vague and scattered definition of inclusiveness in the agricultural food system, lack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research framework, incomplete indicator system quantitative design, inadequat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ntire industry chain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the agricultural food system, and no systematic and heterogeneous research on stakeholder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clarify the focus and key areas of inclusive agricultural food systems, and conduct interdisciplinary, systematic, and heterogeneous research based on its market circulation,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foundation for optimizing the policy system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od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food system; inclusiveness; fair sharing; common prosperity

猜你喜欢

包容性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